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9118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docx

完整word版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

1.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的区别。

电磁辐射是指是电磁波,仅有能量,而无静止质量,通过在物质和空间的穿行将能量传递给相互作用的物质。

根据电磁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不同可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X射线和r射线

粒子辐射实际上是一些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者由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核。

它包括电子、质子、a粒子、中子、负π介子和带电重离子等。

它们既有能量,也有静止质量,通过消耗自己的动能把能量传递给相互作用物质。

2.重要的地球辐射系,地球辐射对人体的照射方式

一、地球辐射系:

 原生放射性核素:

自地球形成以来就存在于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40K:

238U系:

232Th系:

)氡的辐射 

二、地球辐射对人类的照射方式:

外照射、内照射(主要照射方式,最主要的贡献者是氡)

3.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氡等)致成人年有效剂量

天然:

2.4mSv

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年有效剂量,14C是12μSv,22Na是0.15μSv,3H是0.01μSv,7Be是0.03μSv。

原生放射性核素(即天然放射性核素):

外照射:

0.46mSv,

内照射(Rn除外):

0.23Rn

人工辐射源人均年有效剂量:

医学X射线诊断:

0.4mSv

大气层核试验:

0.005mSv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0.002mSv

核能发电小于0.2μSv

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的照射年有效剂量:

0.6mSv

Rn致成人年有效剂量:

1.2mSv(室内:

1.0mSv;室外:

0.095mSv)

食入:

0.29吸入:

1.26

4.何为天然辐射,人类活动增加的天然照射有哪些?

天然本底照射包括宇宙辐射和陆地辐射,人类活动增加的天然照射有磷酸盐加工、金属矿石加工、铀矿开采、锆砂、钛色素生产、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气提取、建材、钍化合物、废金属工业、含铀的矿物质存放。

5.地球辐射带的特点。

⑴地球辐射带:

被地球磁场捕俘的宇宙辐射中质子和电子流等带电粒子流所形成的区域。

①内辐射带:

距地球赤道2.8倍地球半径范围内的辐射带。

质子能量可达数百MeV。

②外辐射带:

距地球赤道2.8倍地球半径范围以外的辐射带

③地球辐射带的电子空间分布有两个明显的峰值。

第一个峰值在内辐射带,第二个峰值在外辐射带。

6.放射防护的目的?

理解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⑴目的是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减少随机性效应的诱发。

⑵确定性效应:

当受照剂量超过某一特定的阈剂量以后,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将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加重。

其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呈S型,存在阈剂量,表现主要是:

①皮肤损伤(非恶性损伤但有损美容)②眼晶体白内障③再生障碍性贫血④不育

⑶随机性效应:

发生癌症的概率(不是严重程度)随着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意思是“随机性质的,或统计性质的效应”,如果是具有向后代传递信息的细胞受到辐射危害,那么辐射危害效应将表现在受照人员的后代身上,这种效应可能有许多不同种类,严重程度也不同,这种随机效应称为遗传效应。

表现主要是:

致癌,致畸

7.放射卫生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放射防护设计和人员工作安排的依据是什么?

个人剂量限值的意义和本质。

⑴实践的正当性(是最优化过程的基本前提):

辐射照射的实践对受照个人或社会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包括健康危害和非健康危害)。

利益>危害

⑵防护的最优化(是最优化过程的基本要求):

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辐射实践过程中,保证做到将辐照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⑶个人剂量限值:

(是最优化剂量的约束)。

对于职业照射,它是一种源相关的个人剂量值,用于限制最优化过程考虑各种选择的范围

对于公众照射,它是公众成员从任何受控源的计划运行中接受的年剂量的上限。

对于医疗照射,剂量约束值应被视为指导水平

⑷依据:

放射防护最优化,最优化的依据是剂量约束值,不能把个人剂量限值直接作为防护设计和人员工作安排的依据

8.现行的辐射防护标准是什么?

何时颁布,何时实施?

具体职业人员、公众、慰问者的剂量限值?

现行的辐射防护标准是《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准则》,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2003年4月1日实施。

职业照射不超过下列限值:

❤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20mSv;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mSv。

公众成员平均剂量不超过下述限值:

❤年有效剂量,1mSv;

❤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

可提高到5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mSv;

❤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

慰问者及探视人员的剂量限制

❤对患者的慰问者所受的照射加以约束,使他们在患者诊断或治疗期间所受的剂量不超过

5mSv。

❤探视食入放射性物质的患者的儿童所受的剂量限制于1mSv以下。

9.与辐射防护相关的几个重要的国际机构?

前三个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10.αβγ射线的特性(穿透性等),以及该用何种防护器材进行防护?

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流,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前两种穿透力小,α射线用一张纸就能挡住,β射线要用薄铝板,γ射线要用较厚的混凝土加钢板或厚的铝板。

11.辐射干预水平?

(例如持续照射的干预水平,紧急防护行动干预水平等)

针对非受控源持续照射情况或针对应急照射情况合理地确定的可防护的剂量水平,称为干预水平。

包括剂量率水平,剂量水平,活度浓度(比浓度)水平。

12.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和基本原则?

基本措施:

1 时间防护--缩短受照时间

2 距离防护--增大与源的距离

3 屏蔽防护--设置防护屏蔽

基本原则:

1 实践正当化;

2 放射防护最优化;

3 个人剂量限值。

13.开放源和密闭源的特点。

密封源:

永久地密封在包壳内并与某种材料紧密结合的放射性物质。

特点:

密封源分类:

α辐射源、β辐射源、γ辐射源、低能光子源、中子源;多用于外照射

开放源:

非密封的,与环境介质接触的放射源。

特点:

极易扩散,可能会影响工作场所表面或环境介质。

主要用于内照射。

14.密闭源的泄漏检查方法?

泄漏和无泄漏之间的界限。

①放射性检验(有无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⑴湿擦拭法:

拭子擦拭后测活度;

⑵浸泡法:

50℃±5℃浸泡4h后测浸泡液放射性活度;

⑶射气固体吸收法:

226Ra源以棉花包绕置密室12h后取出棉花测之。

以上方法测到的放射性活度<185Bq者无泄漏。

②非放射性检验(包装容器有无泄漏):

⑴真空鼓泡法:

盛水密封容器中使负压达15-25kPa,观察数分钟若未见气泡从源包壳表面连续溢出,则认为无泄漏。

⑵氦质谱法:

置于密封容器后抽取其内气体,测氦气浓度。

若源包壳内氦气泄漏率<1.33╳10-6Pa·m-3·s-1者无泄漏。

15.医用放射源事故原因及预防对策?

事故原因分析

⑴辐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70%;

⑵违规操作:

专业知识、操作规程等;

⑶安全连锁装置功能故障;

⑷辐照装置传输源的机械系统故障。

事故预防对策

⑴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⑵操作人员接受岗前培训;

⑶定期检验和维护安全连锁装置的功能;

⑷调试和检查直线加速器时应注意安全防护;

⑸确保辐射警示系统功能正常可靠。

16.开放性放射性工作场所分级、分区、分类

分级(依据最大等效日操作量):

甲级:

>3.7×10^9Bq,(100mCi)

乙级:

1.85×10^7~3.7×109Bq,(0.5mCi)

丙级:

3.7×10^41.85×10^7Bq,(0.001mCi)

分区:

控制区:

要求或可能要求采取专门防护措施或安全手段的任何区域,以便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展和防止潜在照射或限制其程度。

(控制区设置在独立的建筑,或整体建筑的一端,底层。

监督区:

未被确定为控制区、通常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措施的安全手段的、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条件的任何区域。

分类(依据等效年用量):

第一类:

>1.85×10^12Bq,(50Ci)

第二类:

1.85×10^11~1.85×10^12Bq

第三类:

<1.85×10^11Bq,(5Ci)

17.对于放射性工作人员,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的主要方式?

呼吸道:

工作场所主要方式

消化道:

皮肤污染主要转移方式

皮肤:

污染皮肤浸润、扩散

伤口:

快速通道

药物方式:

注射、口服、吸入

18.非密闭源易发事故及其防护对策?

少量放射性物质洒落的处理:

液体,以吸水纸吸干;粉末,以湿抹布清除,以清水湿抹布仔细清洗,由外而内,呈螺旋形,防止污染扩散。

一般清洗3次左右即可,若效果不明显,可使用去污剂。

19.内照射防护原则、基本措施?

原则:

切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一切机会。

措施:

围封:

缩小操作范围

保洁去污:

保持表面清洁,去除放射性污染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措施与设施

废物妥善处理:

分类收集、统一处理

20.了解操作非密封源时的十大综合防护措施

1、熟悉常用放射性核素的毒性;

2、工作场所分级;

3、工作场所的区域划分;

4、工作场所建筑设计应符合防护要求;

5、非密封源包容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换气;

6、妥善收集和贮存放射性废物;

7、安全稳妥地贮运放射源;

8、注意个人防护;

9、非密封源易发事故及其保护对策;

10、去除表面放射性污染物。

21.严重污染事故时的应急处理方法(第五章)

严重污染事故时的应急处理:

立即通知在场人员

迅速标出污染范围

立即清洗污染皮肤和伤口

污染衣物留在污染区

简单做好防扩散后尽早撤离污染区

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应紧急促排

尽快报告主管领导和防护负责人

详细纪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情况

22.电离辐射的标志、及其含义

背景:

黄色。

正边三角形边框及电离辐射标志图均为黑色。

即黄底黑色图案。

含义:

使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

23.核医学诊断治疗中给药失误的应急处理?

失误:

错误用量――多或少;用错患者。

应急处理原则:

⑴阻吸收:

催吐、络合以及封闭要害器官等;

⑵加速排出:

催吐、利尿等;

⑶确定体内滞留量:

收集和检测排泄物;

⑷会诊;

⑸告知并采取措施以免无辜者被照;

⑹上报。

24.放射性药物操作的防护要求。

放射性药物操作的防护要求:

1)放射性药物应有操作专门场所。

2)给药用的注射器应有屏蔽。

3)放射性药物应在衬有吸水纸的托盘内操作。

4)工作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5)放射性碘化物操作应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人员应注意甲状腺保护。

6)在控制区和监督区内不得进食、饮水、吸烟,存放无关物件。

7)为体外放射免疫分析目的而使用含3H、14C和125I等核素的放免药盒可在一般化学实验室进行,无需专门防护。

8)操作后离开工作室前应洗手和作表面污染监测,如污染水平超限值,应去污。

9)从控制区取出任何物件都应进行表面污染水平监测。

10)生产和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药物的通风橱,在半开的条件下风速不应小于1m/s。

11)排气口应高于附近50m范围内建筑物屋脊3m,并设有活性炭过滤装置或其他专用过滤装置,排出空气浓度不应超过有关限值。

25.熟悉核医学治疗中对患者家属和同室患者的防护?

⑴对患者家属:

预期对家属受到大于5mGy照射时不能出院;

劝告r辐射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其出院之后相当时间内不要抱儿童,或者同家属密切接触;授乳的母亲需要在一个适当的时期停止哺乳。

⑵患者间相互照射的防护:

适当隔离。

不同的治疗核药物酌情而定。

26.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中,工作人员、病人辐射的来源,及其主要来源。

职业照射受照来源:

散射线、机头漏射线、高能电子束产生的感生放射性等

公众照射辐射来源:

机房的泄露辐射

医疗照射患者受照的来源:

射野照射、靶组织的散射线、外加职业人员相同照射

27.放射诊断申请医生和放射科医生的职责有哪些?

放射诊断申请医生的职责:

提出申请之前,确认从其他临床检验和检查中都不能获得必要的诊断信息;结合临床指征提出X线检查申请;尽可能与放射科医生商量;清楚地填写申请单,说明患者的基本情况,指出检查的目的。

放射科医生的职责:

与建议医生商量,取得最优化效果。

根据建议医生提出的临床症状,对拟施行的X线检查是否合理以及采用的技术提出意见。

首选对患者危险最小的方法,如摄片与透视。

X线检查的程序因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而异。

X线检查操作人员应十分熟悉电离辐射的物理性质和辐射损伤效应。

28.X射线摄片过程中,控制照射野并准直定位的作用。

能减少患者的受照剂量,可以提高影像质量,避开患者要害部位。

29.X射线是谁发明的。

伦琴

30.肿瘤放疗科工作人员的类型及各自的工作职责;

放射肿瘤学医师:

是临床医师,其使用的手段是放射线。

必须全面且独立对病人负责。

放射治疗物理师:

放射治疗设备校准、验收、维护,剂量数据测量,剂量计算规程,协助制定放疗方案的剂量,并提出剂量学建议等。

放射治疗技术人员:

治疗实施过程、治疗设备的使用等。

其他工作人员。

对患者的防护措施:

①注意加速器室的强制通风;

②应尽可能减少加速器室内滞留时间;

③两个人的治疗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10min;

④穿戴防护衣;

⑤设置合适的固定患者照射部位的固定装置。

31.工业辐照装置的分类?

分类:

Γ射线辐照装置(60Co、137Cs):

整装式干法贮源辐照装置:

第Ⅰ类

宽视野干法贮源辐照装置:

第Ⅱ类

整装式湿法贮源辐照装置:

第Ⅲ类

宽视野湿法贮源辐照装置:

第Ⅳ类

电子束辐照装置(电子束、E≤10Mev):

配有连锁装置的整体屏蔽机组:

第Ⅰ类

安装在屏蔽室内的电子加速器:

第Ⅱ类

32.大、中型γ辐照装置的及源的退役?

大、中型γ辐照装置及源的退役(GB17568:

γ辐照装置计建造和使用规范):

(重点)

强制退役:

因年久失修或不符合本标准和有关安全规定且无法改造的γ辐照装置应强制退役。

γ辐照装置退役,须由业主向主管部门申请,提出退役设计和措施,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

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做好放射源的转移和回收,做好设备、井水、水池的去污、清洗等工作。

经测定达到安全水平无危害后方可进行封存或拆除,并记录存档。

放射源的退役:

达到使用寿命期的放射源应及时退役,延长使用应进行必要的检验和专家评估并经有关部门批准,退役的放射源应按11.4的规定处理。

标识:

被强制退役而未办退役手续的γ辐照装置,该地不得用于新建其他房产和设施,并应在显著位置做出标志和记录存档并加强管理。

33.理解工业辐照装置的安全防护原则

纵深防护原则

独立性防护原则

冗余防护原则

可编程电子控制系统维护原则

多样性防护原则

安全分析原则

34.便携式核子计的泄露检查的频次。

对于“永久”性安装在生产设备上的核子计常规泄露检验至少2年一次

对于经常使用的其他核子计都要进项频繁的泄露检验,至少每半年一次

35.核子计的分类?

按使用方式固定式,便携式

按与物质作用的类型透射式,反散射式,核反应式

36.按活度分,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豁免废物:

比活度<0.5×10-6Ci/kg

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μCi级

中水平放射性废物:

mCi级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

Ci级

37.掌握放射性废物的管理目标和原则?

管理目标:

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使人类和环境质量在现在或将来都能够得到足够的保护,不会受到任何不可接受的辐射危害,不会给后代增加不适当的负担

管理原则

™以安全为目的,以处置为核心

™遵循:

“减少产生、分类收集,净化浓缩、减容固化、严格包装、安全运输、就地暂存、集中处置、控制排放、加强监测”的四十字方针

™辐射防护原则(正当化、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与后代保护原则

™环境保护原则(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中低放废物区域处置,高放废物全国集中处置)与三同时原则(废物管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38.辐射监测的分类?

辐射监测的对象

分类:

常规监测、操作监测、特殊监测

对象:

对职业照射人员个人监测、对工作场所监测、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39.固体放射性废物的隔离期

中低放射性固体废物的≥300年;高放放射性固体废物和α放射性核素≥1万年

40.医用放射性废物的气体排气口、废液贮槽或容器、存放期限等的要求。

气体排气口超过周围建筑物3m以上

盛放废液贮槽或容器必须离开工作场所和居民点至少30m

中低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期不宜超过5年

41.熟悉放射性工作人员证的日常管理

复核:

1次/年,换发:

5年/次。

2年未复核,需重新办证。

如从事限定范围外放射工作,须办理变更手续。

调离:

30日内向发证部门注销并交回《放射性工作人员证》;

遗失《放射性工作人员证》,在30日内持单位证明,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补发。

42.个人剂量档案的保存期限

如工作调动,随本人转给调入单位;脱离放射工作后继续保存20年

43.外照射个人剂量计的一般要求。

进入控制区及参加应急处置的放射性工作人员,须佩戴个人剂量计和报警式剂量仪(答案应该是这个PPT其他的部分感觉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有同学发现请指正)

44.个人剂量计的测读周期

必须佩戴个人剂量计)测读周期30天,但最长不得超过90天

45.个人剂量分别超过多少必须展开摄入量监测和采取改进措施

对操作开放型放射源的工作人员,摄入量可能超过年限值的1/10时,应开展摄入量监测;

受照剂量高于年剂量限值的3/10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46.甲种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就业后定期医学检查的频次。

甲种工作条件者,每年全面检查1次。

(乙种工作条件者,2~3年全面检查1次)

47.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培训

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培训;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放射卫生防护技术单位举办;上岗前培训时间一般10d;上岗后每2年复训一次,复训时间不少于5d。

(掌握)

48.放射性工作的适应性意见

由授权的医学检查医师提出

la.可继续原放射工作;

lb.或暂时脱离放射工作;

lc.或不宜再做放射工作而调整做其他非放射工作。

49.职业性放射病诊断原则

职业性放射病的诊断,按照国家发布的放射病诊断的规定和标准进行。

诊断是以诊断小组的集体诊断为原则,诊断结果是以个人健康档案和个人受照剂量档案及辐射事故档案等的文字记载为依据并结合临床表现做出的。

持职业性放射病诊断书的患者每两年接受一次复查和诊断。

50.个人卫生防护措施有哪些?

⑴正确使用,妥善保存个人防护用品

⑵严格执行卫生通过间制度

⑶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⑷注意暴露部位破溃伤口的包扎

⑸不同分区内的物品不得随意交叉串用

6)注意个人卫生(头发、指甲等)

51.为了减少病人X射线摄片时的受照剂量,在一般技术上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提高线质,增加透射比以降低皮肤剂量

透视比:

平均出射空气吸收剂量与平均入射空气吸收剂量的比值。

一般0.01或更小。

方法:

提高管电压等。

控制照射野并准直定位

(2)、控制可行的最小照射野并准直定位:

⑴减少患者受照剂量;⑵提高影像质量;⑶避开患者要害部位。

(3).器官屏蔽

⑴性腺:

尤其婴幼儿、青少年及需要生育者。

在射线有用射束范围边缘5cm之内、不影响检查质量者屏蔽可收到明显效果。

接触屏蔽、阴影屏蔽和定行接触屏蔽三种方法。

屏蔽体厚度不小于0.5mm铅当量。

⑵眼晶体:

头部检查时;环动体层摄影时屏蔽才有效有意义;后前位投照方式的体层摄影可以减少到前后投照方式的1/20。

(4).控制焦-皮距和焦点与影像感受体的距离

使用移动式X射线发生器诊断检查疾病时,焦-皮距应大于30cm;

使用固定式X射线发生器诊断检查疾病时,焦-皮距应大于45cm。

焦点与影像感受体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100cm。

(5).减少散射辐射剂量

减少患者受照剂量、保证影像质量。

⑴碳纤维取代传统铝材料制作诊视床、滤线栅、和胶片盒等;

⑵使用滤线栅等;

⑶技术改进:

移动缝隙技术。

(6).使用高效增感屏

含磷光材料的高效增感屏以减少辐射剂量。

(7).控制并记录照射时间

⑴手动开关避免自启动;

⑵积分计时器,超时照射自动报警、终止照射。

(8).正确处理感光胶片可以减少重复摄片率

⑴避免使用过度曝光盒显影不足技术;欲快速获得结果者,应用专门配方快速显影;

⑵暗室要安全,特别是安全灯;

⑶手工胶片:

合适的显影、定影剂及操作温度;

⑷自动化胶片:

使用感光计控制质量;

⑸降低重复摄片率。

52.放射性废物的分级

1.以物理形态分:

固体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水、气载放射性废物

2.放射性活度水平分:

豁免废物:

比活度<0.5×10-6Ci/kg、

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μCi级、

中水平放射性废物:

mCi级、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

Ci级

3.以放射线性质分:

α放射性废物、β放射性废物、γ放射性废物

53.核武器爆炸时的瞬时杀伤因素有哪些?

器爆炸时,产生4钟杀伤因素,即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残余核辐射,不属于瞬时杀伤因素)。

1.光辐射

(1).形成:

闪光和火球向外辐射的光和热,也称热辐射。

(2).杀伤作用:

烧伤:

直接烧伤和间接烧伤。

光辐射烧伤的特点:

烧伤部位的朝向性:

朝向爆心一侧,烧伤的浅表性:

光辐射作用时间短,创面均匀,特殊部位烧伤发生率高:

身体暴露部位,呼吸道烧伤,眼烧伤。

闪光盲:

一过性失明

2.冲击波

(1).形成:

压缩区和稀疏区紧密相连,在空气中传播

(2).主要性质:

冲击波的压力:

超压、动压、负压。

冲击波的传播:

超压越大,传播越快。

(3).击波的作用时间:

到达时间、上升时间、正压作用时间(压力上升的时间越短,正压作用时间越长,压力越大)。

(4).杀伤作用:

冲击伤:

直接冲击伤、间接冲击伤。

3.早期核辐射

(1)形成:

核武器所特有的,成分是γ射线和中子流。

(2)主要性质:

传播速度快,接近光速;作用时间短,几秒到几十秒;穿透力强,但可以被介质减弱;能发生散射;中子可形成感生放射性;早期核辐射的量:

以吸收剂量Gy表示;

(3)杀伤作用:

急性放射病

54.何为急性放射病,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剂量是多大。

放射病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外照射和内照射都可能发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为主。

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射线有γ线、中子和X射线等。

致病剂量:

>1Gy。

55.根据照后淋巴细胞绝对值,分析急性放射病的类型

分型(度)

照后1-2d(*10^9)

骨髓型

轻度

1.2

中度

0.9

重度

0.6

极重度

0.3

肠型和脑型

<0.3

56.肠型放射病、脑型放射病的特点

肠型放射病是照射剂量大于10Gy,在造血障碍基础上,胃肠道损伤更为突出,小肠粘膜上皮广泛性变性、坏死和脱落。

临床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腹痛、血水便及水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特点①初期症状重,假愈期不明显②极期突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③造血损伤严重④感染发生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