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922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 精.docx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标文件精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技术标)

投标文件

 

招标编号:

ZPZB-100430-Z12号

投标标段及项目:

标段

项目名称

A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

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

投标单位: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

地址:

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大道573号

投标日期:

2010年5月1日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说明

河南中平招标有限公司受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发展部委托,对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公开招标进行采购,招标编号:

ZPZB-100430-Z12。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与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为执行标段之一,执行标段为A。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拟对该项目进行投标,根据招标文件精神及有关规范,进行项目技术文件的编写。

(一)目的任务

目的任务:

查明矿山环境现状,对矿山环境现状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划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特征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与治理恢复方案的工程类型,编制工程预算。

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依据。

方案编制完成时间:

2010年8月30日

方案通过审查时间:

2010年10月30日

预计成果:

预期提交《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国务院令);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修订稿);

(4)《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5)《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7)《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TD;

(8)《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9)《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D2/T0245-2004》。

(10)《“三下”采煤规程》。

(1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1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三)治理方案适用年限

根据《招标文件》,治理方案应包括现状治理和五年规划治理,即对现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和预测的“十二五”期间矿山环境问题,均应按轻重缓急的原则提出治理规划。

(四)矿山概况

 

 

第一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写大纲

前言

一、任务的由来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

三、方案的适用年限

根据《招标文件》,本次考虑对现存的矿山环境问题和预测的“十二五”期间矿山环境问题进行恢复与治理工作。

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矿山所处行政区位置、分布范围、地理坐标、区位条件、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概况。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矿山开采历史包括以往矿山开采的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时间等;矿山开采现状包括矿山剩余资源及储量,矿山现状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包括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批准的(或拟开采的)开采层位、矿山资源及储量、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矿山阶段或采区布置、开采接替顺序、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等。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一、自然地理

 气象,根据矿区所在县级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详细叙述矿区最丰年份、最枯年份及多年平均降雨量;丰、枯水季节时间及其降雨量及其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数;历年极端最高、最低及平均气温;历年平均及最小相对湿度。

评价本矿区的气候分带。

水文,介绍本矿区有哪些地表水体如河流、水库、湖泊等,逐一叙述其发源地、流经地、长度、河流纵比降及其流量等要素。

说明本矿区属于什么流域。

二、地形地貌

地形,描述矿区总体地势特征,最高点及最低点(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位置及其高程,一般相对高差,最大相对高差。

地貌,描述矿区地貌类型,地表植被发育情况,沟谷及地表坡度情况等。

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地层及岩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详细介绍矿区地层及其岩性、厚度等。

地质构造,详细叙述矿区地质构造的类型、分布、规模、产状等情况。

地震,简要介绍历史上有关地震方面的记录,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说明本矿区地震烈度。

四、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地下水类型,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含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岩溶水)三大类型,分别描述其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及面积、泉流量、富水性、地下水类型名称。

水文地质特征,包括矿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埋藏类型及埋藏深度、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内容。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与矿床水文地质类型。

五、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及其特征。

井巷围岩稳固性。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六、矿体(层)地质特征

根据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写。

七、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描述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活动情况,如:

公路、铁路、桥梁建设,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其他建设项目等等。

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范围和级别

评估级别的确定: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B确定。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D确定。

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级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C确定。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并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A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

评估范围的确定:

包括矿山用地范围、矿业活动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因素存在的范围。

范围确定应结合如下三种方法综合确定。

1、地形条件定性圈定。

高至局部分水岭,低至沟谷底部,有地表河流的应划分至河流对岸。

  2、参考《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手册(中国煤炭出版社2005)》圈定出矿山开采引起地表变形范围。

3、利用水文地质方法圈定矿山开采地下水的疏干影响范围。

二、现状评估

(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主要分别描述现状及开采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规模、发育分布情况等特征。

矿区地质灾害问题:

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发生时间、发育特征、成因、危险性大小、危害程度等。

矿区含水层破坏问题:

包括采矿活动使含水层遭受破坏的范围、程度,由于含水层的破坏而引起矿区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枯、地表水体漏失、水质恶化等问题。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

采矿活动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等破坏。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地质灾害问题:

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E对地质灾害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现状评估。

  含水层破坏问题:

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E对含水层破坏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现状评估。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

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E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现状评估。

据分项评估结果,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半定量评估,得出评估分区。

三、预测评估

(一)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对评估区及建设用地范围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高陡边坡变形等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危害隐患和潜在不稳定斜变形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性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问题:

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E对地质灾害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预测估。

  含水层破坏问题:

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E对含水层破坏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预测评估。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

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E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预测评估。

据分项评估结果,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半定量评估,得出评估分区。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一、分区原则及方法

分区原则及方法:

根据矿产资源开发方案或开发计划,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并按照《规范》(DZT223-2009)附录F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二、分区评述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分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

分别描述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各分区存在或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特征、危害及防治措施等。

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

(一)总体部署

(二)年度实施计划

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

按防治对象分述工程名称、主要工作量、技术方法等。

(一)地面塌陷

(二)地裂缝

(三)崩塌

(四)滑坡

(五)泥石流

(六)含水层破坏

包括地下水位下降防治工程、井泉干枯防治工程、地表水体漏失防治工程、矿坑污水处理工程等。

(七)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包括植树造林工程、种花养草工程等。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提出重点监测的内容、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方法等。

第七章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一、经费估算

二、进度安排

第八章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技术保障

(三)资金保障

二、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二)环境效益

(三)经济效益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主要附图:

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1、图面主要反映评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

包括:

(1)地理要素:

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

(2)地质环境条件要素:

包括矿区地貌分区、地层岩性(产状)、主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如井、泉分布)等。

(3)矿区范围与工程布局:

露采境界、矿区范围、采区布置、地下开采主要巷道的布置等。

(4)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的分布、规模;采矿固体废弃物堆放位置与规模;已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范围等。

(5)现状评估:

按单要素分级表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结果,参见《规范》附录K3。

当单要素评估结果有重叠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编图。

若图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单要素评估图。

2、平面图上应附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地质剖面图等镶图;可根据需要附一些专门性镶图,如矿体底板等值线图、降水等值线图、全新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评估区周围矿山分布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等。

3、可用镶表说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编号、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与规模、影响程度、形成时间、防治情况等。

4、常用图例参照《规范》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1、图面主要反映采矿活动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内容包括:

(1)地理要素:

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

(2)预测评估:

按单要素分级表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预测评估结果,参见附录K3。

当单要素评估结果有重叠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编图。

若图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单要素评估图。

2、对重点区域(由采矿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可以在图面上插入镶图进一步说明,如完整的泥石流沟、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下水疏干范围等。

镶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而定。

3、可用镶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加以说明,如潜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编号、位置、范围与规模、影响程度、防治难度分级等。

4、常用图例参照附录《规范》K,其他图例参照GB958。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部署图

1、图面主要反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责任范围分区、工作部署等。

内容包括:

(1)地理要素:

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标出与本方案适用年限相对应的防治区域。

(3)工程部署:

主要防治、监测工作的布置、措施与手段等。

2、镶图:

可以根据需要对防治区内的主要工程部署、防治工程措施与手段等插入放大比例尺的专门性镶图。

3、镶表:

用镶表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加以说明,包括分区名称、编号、分布、面积;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和影响程度、防治措施、手段、进度安排。

4、常用图例参照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

第二篇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第一章调查目的任务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目的是在广泛收集、充分分析已有调查资料和勘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矿业开发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查明矿山环境现状,为矿山环境进行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等提供基础依据。

调查的具体任务如下。

1、基本查明矿山开采及变迁史,包括以往矿山开采的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时间等。

2、基本查明历史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发生时间、发育特征、成因、危险性大小、危害程度等。

3、查明矿山开采现状,包括矿山剩余资源/储量,矿山现状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

4、查明矿山现状条件下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

矿区地质灾害问题:

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发生时间、发育特征、成因、危险性大小、危害程度等。

矿区含水层破坏问题:

包括采矿活动使含水层遭受破坏的范围、程度,由于含水层的破坏而引起矿区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枯、地表水体漏失、水质恶化等问题。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

采矿活动引起的是地面塌陷、煤矸石堆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等破坏。

5、查明矿山环境保护历史及现状,包括污染物种类、规模及危害程度,污染物处理方法、设备投资、运行状况及处理规模等,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处理后达标情况等。

第二章 调查内容

(一)水文地质调查

  该项工作是编制《方案》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必须实地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点应包括井、泉、暗河(或伏流)、老硐(废弃矿井、老窑)、生产矿井、钻孔、河流(或溪沟)、水库(或山塘)、水稻田等。

  

(二)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包括地质灾害问题(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含水层破坏问题(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枯、地表水体漏失、水质恶化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地面塌陷、煤矸石堆等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

  (三)社会环境调查

  主要是当地居民(城市、集镇、村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住户及人口数、各类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区、重要建筑与交通设施等。

  

第三章 工作方法

第一节 收集资料

  

(一)地形图

  收集矿区基本地形图(航测图)并数字化。

如果矿区已完成地质勘查工作,则可以利用其成果图件。

比例尺一般1︰10000~1︰2000,可根据矿区面积、工作范围的大小确定。

  

(二)地质资料

  包括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核实成果报告(含文字、附图、附表、附件等)。

一般情况下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核实成果报告应包括有矿区水工环地质勘查资料,亦应系统收集。

如果没有或未作的应对矿区水工环地质进行补充调查。

  (三)矿山开采资料

  包括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设计方案(含文字、附图、附表、附件等)及矿山采空区分布资料。

  (四)土地资源

  应到当地县级国土资源局收集与矿区相应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五)气象资料

  到当地气象部门收集以下气象资料

  1、降雨量

  (1)最丰年份降雨量及其出现年份;

  (2)最枯年份降雨量及其出现年份;

  (3)多年平均降雨量;

(4)建站以来至今历年月降雨量;

(5)矿区工作期逐日降雨量。

  2、气温

  (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及其出现日期;

  (2)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及其出现日期;

  (3)多年平均气温,矿区工作期逐日平均气温。

  3、相对湿度

  (1)历年最小相对湿度;

  (2)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4、风速

(1)历年最大风速;

  (2)历年最小风速;

(3)多年平均风速。

第二节 野外调查

(一)总体要求

1、各种野外调查工作必须真实、可靠,能反映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的真实情况。

  2、根据矿区1︰10000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有关要求,野外调查的密度不低于10点/km2。

  3、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各种表格应分类装订成册。

提交《方案》评审同时提交野外调查表册及实际材料图。

(二)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点应包括井、泉、暗河(或伏流)、老硐(废弃矿井、老窑)、生产矿井、钻孔、河流(或溪沟)、水库(或山塘)、水稻田等。

水文地质调查时填写《水文地质调查记录表》。

1、流量的测量方法

野外流量测量方法常用的有堰测法、容积法及断面法等。

2、水样的采集与分析

  水样的采集与分析按有关规范进行。

(1)水质简分析

  取样点布置原则:

为查明矿区地表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及水化学类型,需对有代表性的水点采取水样进行水质一般工业分析。

水质简分析的项目:

温度(取样时自测)、色度、透明度、口味、气味、PH值、总硬度、总碱度、固形物及七大离子(K+、Na+、Ca++、Mg++、CI-、SO4--、HCO3-)。

  

(2)饮用水水质分析

为未来矿山供水水资源评价提供依据,应在矿区范围内选择两个有供水意义的水点取水样进行饮用水水质分析。

对物理学、化学、细菌学、毒里学、病理学、污染学等六大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

具体项目由县级或以上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根据当地饮用水水质情况确定。

(3)取送样时间

水质简分析取、送样时间不得超过72h,饮用水水质分析则不得超过24h。

(三)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野外调查用1∶5000地形图作底图。

以路线追索法为主,对重要环境地质现象包括地质灾害问题(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含水层破坏问题(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枯、地表水体漏失、水质恶化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地面塌陷、煤矸石堆等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等进行追索,调查它们的地质结构、变形和运移特征等。

包括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外动力地质现象;观察点应布置在地质灾害体的特征位置上,利用皮尺、罗盘进行追索,详细观察、记录其出露位置、分布标高、地貌形态、规模及危害对象等。

对重要环境地质现象进行拍照存档。

观察点不受点、线距限制,根据需要定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密控制点或进行追索控制。

各类调查点采用GPS定位,准确标注在工作底图上;野外记录要内容齐全,文字简练,字迹工整、清楚;各种照片要及时编号并附明文字说明,整理成册;及时完善各项野外工作成果,并认真进行相互校核。

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时填写《地质灾害调查记录表》《矿业开发占用破坏土地与植被资源调查表》《水资源污染与矿区水环境破坏调查表》。

 (四)社会环境调查

  社会调查主要采用现场走访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查明当地居民(城市、集镇、村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住户及人口数、各类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区、重要建筑与交通设施等。

社会环境调查时填写《矿山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社会环境调查表》。

第四章 人员安排及保障措施

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野外调查及本方案的编制,成立方案编制项目组,由一名高级工程师任项目技术负责,项目组组成人员有2名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1名司机,共计7人,野外调查配备设备有数码相机2部、汽车1辆、GPS2部等。

同时成立了以项目负责人为首的质量监控小组,由2名高级工程师负责从工程收集资料整理、野外调查及室内整理、方案编制出版及送审修改全过程的控制,各项工作严格按技术规范和招标文件执行。

 

第三篇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方案

第一章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确定

(一)评估范围

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确定,包括矿山用地范围、矿业活动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因素存在的范围。

范围确定应结合如下三种方法综合确定。

(是否要把评估范围确定下来,没有图件?

1、地形条件定性圈定。

高至局部分水岭,低至沟谷底部,有地表河流的应划分至河流对岸。

  2、参考《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手册(中国煤炭出版社2005)》圈定出矿山开采引起地表变形范围。

  3、利用水文地质方法圈定矿山开采地下水的疏干影响范围。

(二)评估级别确定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评估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见《规范》(DZ/T223-2009)附录A。

(是否要把评估级别确定下来)

1、评估区重要程度应根据区内居民集中居住情况、重要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重要水源地情况、土地类型等确定,划分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区三级,见《规范》(DZ/T223-2009)附录B。

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构造、环境地质、开采情况、地形地貌确定,划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见《规范》(DZ/T223-2009)附录C。

3、矿山开采规模按矿种类别和年生产量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见《规范》(DZ/T223-2009)附录D。

第二章评估任务与内容

(一)评估任务

任务是:

现状评估应在资料收集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作出评估,影响程度评估分级按《规范》附录E执行。

(二)评估内容

1、分析评估区内存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生时间、表现特征、分布、诱发因素、危害对象与危害程度;分析与相邻矿山采矿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

2、分析评估由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情况。

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