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929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第10课考点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解析

考点二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知识精讲

1.创新的作用

作用

表现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创新更新了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提高了人类思维水平;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发展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知识拓展 三方面把握创新的哲学依据

(1)从唯物论角度看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客观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才能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只有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从而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从辩证法角度看

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法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②辩证的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从认识论角度看

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观点

根本观点

分歧的三

个方面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

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矛盾

易错纠偏

易错点:

夸大理论创新作用

提醒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等各项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可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回顾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可以看到,无论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还是其他方面的创新,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以理论上的创新为前提的。

这说明(  )

A.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B.理论创新决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C.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和变革具有决定性作用

D.只要有理论上的创新,就会带来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理论创新的作用,A符合题意;B、C中的“决定”、D中的“只要……就”夸大了理论创新的作用。

故选A。

固本随练

1.[2015·安徽淮北二模]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词汇里,科技与创新方面的着笔浓墨重彩,如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创客”等。

从哲学角度看,强调创新是因为它(  )

A.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B.要求我们敢于寻找新思路

C.决定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D.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创新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但不是思维方式变革的决定因素,排除C项。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排除A项。

B项为创新的途径,与设问不符。

2.[2016·安徽皖北联考]美、澳两国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成功地将煮熟的鸡蛋蛋清变回生鸡蛋蛋清。

该技术将减少癌症治疗费用,工业奶酪制造者、农民也将因此获取更高利润。

这体现了(  )

①科技进步实现了事物的辩证否定 ②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 ③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实践水平决定了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④不正确,舍去。

辩证的否定要求人们具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科技进步,排除①。

美、澳两国科研人员的成果,能减少治疗费用、为人们带来利润,体现②③。

3.[2016·乌鲁木齐测试]在相对论中,光速被认定为无法超越的极限速度。

但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凭借最新的“电磁感应透明效应技术”,让光速在一种晶体里从30万千米每秒降到了48千米每小时。

这不仅使人类超越光速成为现实,而且将推动量子通信的发展,极大提高数据存储和传送的效率。

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物质性与能动性相统一的活动 ②真理的客观性是由实践发展水平决定的 ③创新能够使人们的实践

对象更为广阔 ④创新就要摒弃不符合实际的成规陈说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A

解析 科学家凭借最新的“电磁感应透明效应技术”,将极大提高数据存储和传送的效率,体现了①③;②对真理的客观性理解错误;④与题干主旨不符。

4.[2016·滨州模拟]登山者选择曲径登顶,滑雪者选择曲线奔向终点,河流选择蜿蜒流向大海。

经过试验和论证,两点之间最快的路线并不是直线,而是一段旋轮线,也被称为“最速曲线”。

两点之间最短距离是直线,但选择曲线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快路径,这表明(  )

A.创新有助于改变思维方式借势而行

B.成功的路径取决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C.质疑权威否定一切有助于开拓创新

D.创新意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 A

解析 成功的路径取决于是否尊重规律,排除B项。

C项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舍去。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D项。

“最速曲线”是解决问题的最快路径,表明了A项。

5.[2016·潍坊质检]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深化,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这说明创新(  )

①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③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④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旨在强调创新的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②中“决定力量”表述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④与题意不符。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江苏卷·33

2015·海南卷·24

2013·天津卷·14(3)

……

本考点能力性要求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命题点1 创新的作用

例1  [2015·江苏高考]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有效推进了土木工程、动车组系统、运行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和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通过系统创新,中国高铁在赢得国民信任的同时,也逐渐赢得了国际信誉。

截至2014年底,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1万6千公里。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①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通过高铁这个部分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故①符合题意;通过系统创新推动中国高铁的发展,体现了②;新事物在刚刚产生的时候往往力量比较弱小,故③说法太绝对;材料体现的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而非自在事物的联系,故④不选。

例2  [2015·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大、类型多、处理快、价值高等特征。

人们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多视角、全方位挖掘数据,梳理、分析相关信息,为生产生活服务。

大数据正在成为政府改革和转型的技术支撑,甲市民政局用大数据核对17.4万保障房申请户的户籍人口、住房等海量信息,很快检出1.7万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户。

乙市整合卫星、气象、交通、市政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合理调配公安、消防、城管等方面的力量,协同应对一场百年未遇的台风和暴雨,避免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大数据促进了认识的发展,运用创新推动思维发展的哲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实践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大数据的运用创新了处理数据信息的方式方法,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发展;新的认识工具的运用,拓展了认识的对象,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命题点2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例3  [2011·上海高考]毛泽东说: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德国的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

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  )

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D.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根本对立

答案 C

解析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B、D不符合题意,都没有揭示材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

故选C。

随堂高考

1.[2011·福建高考]我国科研人员自行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最大的创新在于把导航与通信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具备定位与文字通信功能。

“北斗”的发展和完善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材料表明(  )

A.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科学研究应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C.科学理论能够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D.科学实验是人类思维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创造性的表现

答案 A

解析 题干信息“‘北斗’的发展和完善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反映了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符合题意;B、C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科学实验属于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D不选。

2.[2010·福建高考]在我国,抗虫棉的推广不仅使农民累计增收了760亿元,而且节约了1亿公斤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

抗虫棉的推广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等体系。

这表明农业科技创新(  )

A.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农业劳动对象

B.带来了理论创新和生产实践的深化

C.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D.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抗虫棉属于新技术,抗虫棉的推广应用使农民增收、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等体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即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D正确。

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3.[2010·海南高考]某公司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对绣花鞋的面料、款式、花色进行大胆创新,凸显龙凤、鸳鸯、梅、兰、竹、菊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产品大受欢迎,远销10多个国家,把小小的绣花鞋做成了大产业。

该公司的成功表明(  )

①观念创新创造了传统文化的新价值 ②技术创新是实现事物价值的重要途径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事物价值变化的前提 ④事物价值的变化取决于人的需要的变化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说法错误,观念创新只是把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出来,观念不能创造新价值。

④说法错误,该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含①或④的观点。

小小的绣花鞋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远销国外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4.[2010·浙江高考]2004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中国能形成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铁技术体系得益于创新,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将创新理解为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性的肯定是错误的,①应排除,②应选;中国高铁技术的创新使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并正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这体现了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选③,④与题意不符。

5.[2013·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汽车强国。

要从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创新是关键。

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一定意义上发展就是创新。

(或辩证的否定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发展。

②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关键部分的作用。

抓住创新这一关键,能够推动汽车强国建设整体工作的开展。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

抓住创新这一重点,是实现汽车强国的关键。

④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学法指导·悟一悟]

一|区分革命批判精神与辩证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是指它不迷信不保守的一面;而辩证否定观是指它不简单地否定一个事物,在否定的同时还予以肯定。

前者是强调它的革命性、批判性,后者是强调它在批判同时保留和发扬旧事物中积极的部分。

二者根据需要强调的内容不同,但却是同一辩证法。

二|关于发展与创新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

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分析: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既否定又肯定,既克服又保留,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误区二:

创新就是否定一切

分析:

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

创新必然要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否定,但并不是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东西,而是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科学的东西仍予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误区三:

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分析:

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一定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这就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新观点、新办法去解决。

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一个主观条件。

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考题示范]

[2015·河南八市联考]某著名企业家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

“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

回答下题。

如果将移动互联网比作一场台风,那么站在风口上,就意味着站对了方向。

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数字消费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及呈现出的融合、智能、跨界趋势,宣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

要想成为“风口上的飞天猪”,一定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

这在哲学上启示我们创新必须(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依据事物固有联系,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主观联系

D.坚持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突破客观实际的束缚

答案 A

解析 “顺势而为”要求我们要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A正确;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新的主观联系,C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而不能突破客观实际的束缚,D错误。

[答题术语·背一背]

一|常见设问角度

辩证的否定观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对于辩证的否定观的考查多以科技创新、理论的与时俱进等为背景设置问题。

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设问角度:

(1)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说明科研人员怎样才能够成功研制开发某种产品。

(2)某作品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3)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某项科研成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二|必背答题术语

(1)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要求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革命精神,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