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9582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 中东和非洲地区.docx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七章中东和非洲地区

第七章中东和非洲地区

学习目标

⏹掌握中东和非洲旅游区主要客源国家的简史、民族文化、国家体制、经

济状况

⏹掌握中东和非洲旅游区主要客源国家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与民族礼仪

⏹掌握中东和非洲旅游区主要客源国家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主要旅游地

⏹掌握中东和非洲旅游区主要客源国家与中国的交往

第一节文明古国——埃及

一、地理、人文和简史

(一)自然地理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面积100.2万平方千米。

位于非洲东北部,小部分领土(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见图7-1。

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

西与利比亚为邻,南与苏丹交界,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临地中海。

全境96%以上的土地为沙漠。

尼罗河自南向北流贯全境,形成富饶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埃及95%以上的人口集中于此。

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全长195千米。

全国海岸线长约2700千米。

图7-1埃及地图

全国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平均气温1月12℃,7月26℃。

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温可达40℃。

(二)人文概况

1.国旗、国歌、国花、国徽

埃及国旗自上而下由红、白、黑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有国徽(见图7-3)图案,见图7-2。

国歌是《我的祖国》。

国花是睡莲,见图7-4。

2.人口、民族、语言、宗教

人口7190万(截至2004年12月)。

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此外还有科普特人、努比亚人和贝都因人。

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占总人口的84%。

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16%。

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中上层通用英语和法语。

 

图7-2埃及国旗图7-3埃及国徽图7-4埃及国花

(三)简史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公元前3200年,出现奴隶制的统一国家。

当时国王称法老,主要经历了早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前后30个王朝。

古王国开始大规模建金字塔。

中王国经济发展、文艺复兴。

新王国生产力显著提高,开始对外扩张,成为军事帝国。

后王朝时期,内乱频繁,外患不断,国力日衰。

公元前525年,埃及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埃及相继被希腊和罗马征服。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逐渐阿拉伯化,成为伊斯兰教一个重要中心。

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

1882年英军占领后成为英“保护国”。

1922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

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8年2月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退出“阿联”。

1971年9月1日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二、经济

埃及的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

近年来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63%。

埃及是农业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8%,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但70%的粮食仍靠进口。

政府极为重视农业发展和扩大耕地面积。

主要农产品有棉花、小麦、水稻、玉米、甘蔗、高粱、亚麻等。

埃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

旅游收入是埃外汇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财政来源除税收外,主要靠石油、侨汇、运河和旅游四项收入。

三、政治

宪法规定埃及是“以劳动人民力量联盟为基础的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由人民议会提名,公民投票选出。

人民议会行使立法权。

主要政党有:

民族民主党:

执政党,1978年7月成立,同年10月阿拉伯社会主义党并入,党员约140万。

新华夫脱党:

主要反对党,1978年2月成立,党员约50万人。

社会主义工党:

反对党,1978年12月成立,党员约40万。

自由者党:

右派党,1976年11月成立。

阿拉伯民主纳赛尔主义党:

左派党,1992年4月成立。

民族进步统一集团党:

左派党,党员约5万人。

此外,还有乌玛党、青年埃及党、民主联合党、绿党、互相支持党等。

四、文化

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中心。

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的黑暗时代,只有埃及的爱资哈尔清真大寺保护了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遗产。

埃及学者创造出一种介于土语和古文之间的新语体,取得与欧洲语言相适应的阿拉伯语词汇,把西方文学和阿拉伯文学水乳相融地结合起来。

近现代出现了许多世界驰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最著名的诗人为哈菲兹·易卜拉欣、艾哈迈德·邵武基、阿拔斯·迈哈穆德·阿嘎德。

最著名的散文小说家是塔哈·侯赛因。

最著名的戏剧作家是陶菲格·哈基姆。

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为纳吉布·马哈福兹,他以自己的著名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和48部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于1988年10月荣获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为埃及文学和阿拉伯文学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一席之地。

最著名的女歌唱家是乌姆·库鲁苏姆。

最著名的音乐家为穆罕穆德·阿卜杜·瓦哈布。

最著名的无冕之王是新闻工作者穆斯塔法·艾敏。

五、民俗与节日

(一)民俗风情与禁忌

埃及人的生活习俗融合了古法老遗俗和伊斯兰教规。

埃及人习惯用右手就餐,认为左手不洁净,忌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给别人递送食物及其他物品。

在正式用餐时,遵守伊斯兰饮食习惯。

忌讳喝酒和交谈,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神的亵渎行为。

埃及人多食糖类,最具代表性的甜食是“巴斯布萨”,是由面粉经油炒加调料淋糖水而制成。

埃及人忌讳针,针是骂人的词。

忌蓝色和黄色,遇丧事都穿黄衣服。

通常在埃及人面前尽量不要打哈欠或打喷嚏。

对于绘有星星、猪、狗、猫以及熊猫图案的衣服,埃及人绝对不会穿,因为有悖其民族习俗。

埃及人在工作中对小费极为重视,并且将其作为日常收入的重要组成之一。

在埃及不给人小费,往往会举步维艰。

与埃及人交谈时,应注意下述问题:

一是男士不要主动找妇女攀谈;二是切勿夸奖埃及妇女身材窈窕,因为埃及人以体态丰腴为美;三是不要称道埃及人家中的物品,在埃及这种做法会被人理解为索要此物;四是不要与埃及人讨论宗教纠纷、中东政局以及男女关系。

(二)重要节日

1.闻风节:

“闻风节”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传说是慈善神战胜凶恶神的日子。

经过约5000年的历史演变,人们在“闻风节”里祈祝人间祥和太平和春光永驻的习俗历久不衰,该节也是埃及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2.新年:

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上涨。

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

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一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象征着丰裕。

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此外,还有独立日、穆罕穆德诞辰日、穆罕穆德升天日、人民抵抗纪念日、胜利日等节日。

六、旅游业

(一)旅游资源与主要旅游地

1.开罗

首都开罗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南端,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中心。

爱资哈尔清真寺,建于1469年,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经典杰作。

位于历史悠久的爱资哈尔大学内,这座大学是伊斯兰世界最古老的高等学府,被称为“伊斯兰教的梵蒂冈”。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共发现金字塔80多座,最大的是开罗郊区吉萨的三座金字塔:

哈佛拉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

其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

该塔建于公元前2760年左右,高146.5米,每边长230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

塔内还有甬道、石阶墓室等复杂的地下宫殿建筑。

哈佛拉金字塔旁边有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整个雕像由一块巨石雕成。

头像是按法老哈佛拉的样子雕刻的,身体为狮身,高22米,长57米。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2.卢克索

建在底比斯遗址上的卢克索是埃及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卢克索横跨尼罗河中游两岸,曾是古埃及的都城。

经历了3000多年的卢克索城内有大量的古遗迹。

卢克索神庙,是公元前14世纪修建的。

神庙包括庭院、大厅和侧厅。

它具有令人惊叹的雄伟气势,门口现存3尊巨大的拉美西斯雕像。

庙内原有2座古埃及方尖碑,现仅存1座,另一座现矗立在法国巴黎的协和广场上。

国王谷,尼罗河西岸山谷中集中了许多国王和王室成员的陵墓,这就是著名的国王谷。

距尼罗河5千米,长约400米,宽200米,谷内有64位法老的陵墓。

最著名的是图坦卡蒙陵墓。

王后谷,位于岩石山西方,是集中的王妃墓。

墓室内的壁画与国王墓完全不同,表现得自由奔放,反映了埃及人的生活习俗。

3.阿斯旺

阿布辛贝勒神庙,是阿斯旺的旅游重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位于阿斯旺以南280千米处,建于公元前1300—1233年,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所建。

庙高30米,宽36米,纵深60米。

门前4座巨型石质拉美西斯坐像,每尊高20米,像旁有其母、妻、子女的小雕像,栩栩如生,经过逾3000年的风蚀仍完好无损。

最奇特的是国王生日和奠基日时会出现阳光直射拉美西斯巨像的奇观。

阿斯旺水坝,建于1970年,是世界七大水坝之一,全年可发电100亿度。

位于尼罗河下游,水库横跨埃及和苏丹,埃及境内称纳塞尔湖,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湖。

4.苏伊士运河

位于埃及东北部,全长160多千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主要国际水道。

历时10年才完全凿通,1869年开通后大大缩短了欧洲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水上航程。

(二)旅游业

埃及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

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制定了一项在未来10年内每年吸引1800万名游客,同时为埃及新增200万个就业机会的新计划。

旅游业收入居埃及四大外汇收入之首,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

埃及的国际游客,第一位是欧洲,约占1/2;第二位是阿拉伯游客,约占1/4;其余为北美及其他地区游客。

埃及旅游的四大客源国分别为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

四大阿拉伯客源国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利比亚和科威特。

以色列国籍的游客相当多,只不过他们中很多人随他国旅游团而来。

埃及的旅游业常受到暴力事件的干扰和破坏。

据统计,1997年埃及全国各地共发生大小30多起暴力事件,至少造成174人死亡,其中外国游客69人。

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于1997年6月23日组成了阿拉伯旅游共同市场和阿拉伯旅游开发银行,采取措施,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阿拉伯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合作培养旅游人才,增加旅游官员互访,制定旅游资源的保护战略,鼓励阿拉伯国家间的旅游投资,并统一各阿拉伯国家的统计制度,统一对外促销等等。

埃及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全国有五星级饭店32家,饭店客房14.2万间。

2004年埃及旅游收入为54.8亿美元。

接待游客达800万人次,比上年多500多万人次。

七、对外政策与中埃关系

(一)对外政策

埃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和不结盟政策。

主张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与合作关系。

(二)对华关系

1956年5月30日,埃及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埃及是第一个承认我国并同我国建交的阿拉伯及非洲国家。

1999年,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合作关系,双边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埃两国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2003年两国贸易总额为10.9亿美元,中国出口额为9.4亿美元,进口额为1.5亿美元。

2002年1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期间,中埃签署中国公民组团赴埃及旅游实施方案谅解备忘录,埃及成为第一个被列入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的阿拉伯国家。

同年5月,该谅解备忘录正式实施,首批中国公民自费旅游团抵达开罗观光游览。

中国和埃及相距遥远,又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双方还只是潜在的旅游客源国。

 

第二节犹太之魂——以色列

一、地理、人文和简史

(一)自然地理

以色列国位于亚洲西部,与黎巴嫩、叙利亚、约旦接壤,西濒地中海,南连亚喀巴湾,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见图7-5。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千米。

但由于1948~1973年间爆发了四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目前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达2.8万平方千米。

1994年5月和1995年2月以色列分别从加沙和所占约旦领土撤军。

1995年10月起至年底,图7-5以色列地图

以军先后撤出位于约旦河西岸的杰宁、图勒凯尔姆、纳布卢斯、凯勒基里亚、伯利恒、拉姆安拉等六城市。

1997年1月,以色列撤出希伯伦市80%的地区。

以色列的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

各地气候差异较大,总体上终年阳光充足,4月~10月炎热干燥,11月~3月温和湿润。

地中海沿岸平原为地中海式气候。

山区温差较大。

而埃拉特和死海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很少下雨。

(二)人文概况

1.国旗、国歌、国花、国徽

 

图7-6以色列国旗图7-7以色列国徽图7-8以色列国花

以色列国旗旗地为白色,上下各有一条蓝色宽带,白色旗面正中,是一个蓝色的六角星,象征国家的权力,见图7-6。

国徽见图7-7。

国歌是《期望》。

国花为油橄榄,见图7-8。

2.人口、民族、语言、宗教

全国人口680万(2004年底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数据,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为545万,占76%,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占24%。

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

居民中大部分信奉犹太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三)简史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

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来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巴比伦人灭亡。

公元前63年罗马人入侵,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流亡欧美各国。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居民的绝大多数。

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

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于1897年成立了“世纪犹太人复国主义组织”。

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

从此中东战乱频繁,以色列先后与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国家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战争。

二、经济

以色列经济为混合型,比较发达。

农业、工业、科技及军工等部门技术水平较高。

私人企业比重较大,但政府对主要部门控制严格,许多大的企业都由国家控制或监管。

合作经济主要以农村中的基布兹(集体社)和莫沙夫(合作社)为主。

以色列土地贫瘠、资源短缺。

但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

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以及航空等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

严重缺水使以色列在农业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节水技术,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

不足总人口5%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2004年以色列国内生产总值约122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794美元。

外贸总额达795亿美元。

三、政治

以色列是议会制国家。

没有宪法,只有议会法、总统法和内阁法等基本法。

总统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议会是以色列最高权力机构,有权解除总统职务。

政府以总理为首加上若干部长组成。

以色列政党繁杂,有20多个政党,且不断变化。

主要有:

利库德集团:

1973年9月由加哈尔集团、自由中心、拉姆党、人民党、国土完整运动党等联合组成。

是以第一大党。

以色列工党:

1930年成立。

1948~1977年执政,1984年和1988年同利库德集团联合执政。

工党在以巴问题上立场温和、务实。

全国联盟党:

1988年组建的极端保守右翼政党。

全国宗教党:

1956年由精神中心党和中心工人党合并而成。

变革党:

成立于1983年,是主张自由、民主、犹太复国主义、寻求和平的世俗政党。

四、文化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以色列是《圣经》的诞生地,《圣经》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埃利泽·本·耶胡达是一位让希伯来语“从死里复活”的著名犹太语言学家,他编纂了一部17卷的《古代、现代希伯来语大辞典》。

约瑟夫·阿格农与哈伊姆·布伦纳被尊为现代希伯来文学之父。

阿格农以其《新娘的华盖》和《前天》获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

50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新诗人,如耶胡达·阿米哈伊、纳坦·扎赫和D.阿维丹,他们的风格比较含蓄,充满个性。

60年代的著名作家有A.B.约书亚、阿摩斯·奥茨和亚科夫·沙布泰,他们对散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打破了传统模式,重视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

当代著名的诗人有哈伊姆·纳赫曼·比亚利克和李尔·特切尔尼乔夫斯基,他们都是20世纪初移民到以色列的。

五、民俗与节日

(一)民俗风情与禁忌

以色列人穿着随便,基本不穿西服。

男人不剃胡须和毛发,即使理发,也从不剃光头。

犹太人都必须行“割礼”。

一般来说,以色列人举止有度,初次见面以握手为礼,若是关系甚好而且双方都是男子的话,也可行拥抱、贴面礼。

他们对在别人面前不停地跺脚,用力吹吸气等会甚为不满。

在公开场合,阿拉伯男女不会表示任何形式的亲热。

 

星期六是犹太人的安息日。

这一天,犹太人不工作、不做生意、不娱乐,只能读圣经、唱诗、祷告和休息。

犹太律法禁止人们吃猪肉和甲壳类动物,凡勒死或没有放过血的动物也不能吃,更不能吃动物血。

 

(二)重要节日

1.犹太新年:

犹太新年为犹太历(太阴历)一年的开始。

是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全国放假两天。

人们在新年期间要吃蘸了蜜的苹果,预示新的一年甜甜美美。

2.赎罪日:

犹太新年过后的第十天,犹太人设此节日是为了向上帝忏悔,请求宽恕。

赎罪日期间要禁食一天,在教堂祷告、思过。

3.住棚节:

此节日是为纪念先祖们在旷野漂流受苦40年。

家家户户搭草棚是节日期间的主要特征。

此节正赶在收获季节,也称收获节。

4.逾越节:

节日期间,禁止出售和食用发酵食品,只能吃羊肉和无酵薄饼,以纪念犹太人离开埃及时因时间紧迫而吃不上发酵饼的日子。

5.五旬节:

逾越节首日后第四十九天,是纪念摩西获得“十戒”的日子。

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人们要将家中用鲜花装饰一新,节日的前一天晚上要吃丰盛的节日饭,饭中要有牛奶和奶酪。

节日当日要诵读“十戒”。

六、旅游业

(一)旅游资源与主要旅游地

1.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千米,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

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

哭墙又称西墙,是犹太教的一个圣迹。

它位于耶路撒冷东区老城。

墙长48米,高约19米,由12层大石块砌成。

每天都有犹太人来此面壁哭泣或祈祷,为缅怀昔日民族光荣和历史沧桑而悲恸,长而久之便被称作哭墙。

大卫城塔,犹太区内最高处是雅法门附近的大卫城塔。

城塔中有耶路撒冷历史博物馆。

此处可见两千年前的罗马统治时期希旅王建造的3座城塔和古老城墙,以及罗马、拜占庭、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时代的建筑遗迹。

锡安山,是犹太人朝见上帝的所在地。

大卫王的陵墓修筑于此。

相传耶稣最后晚餐室就在此地。

多米森教堂是锡安山的路标,是一座拥有圆顶钟塔的教堂,相传为圣母玛利亚逝世的地方。

2.特拉维夫-雅法

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雅法是由两个相邻的城市合并而成的,是一个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也是以色列的商业、金融中心和文化生活中心。

其雅法老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海法

海法位于地中海沿岸,它建在三层地形上,从海岸线逐级上升到卡尔梅勒山的斜坡。

海法作为一个大的深水港城市,既是国际贸易和商业中心,也是以色列北部的行政中心。

4.死海

死海以其湖水中盐分极高、生物无法生存而得名。

死海的水面是地球上陆地的最低点。

这里湖水的浮力大,人们在里面游泳不会下沉,使得死海更是举世闻名。

湖水中还富含矿物质,可以治疗关节炎等慢性疾病。

(二)旅游业

旅游业在以色列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赚取外汇的一个主要来源。

以色列独特的旅游胜地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前往游览观光。

90%以上的游客来自欧洲和美洲,其他的来自世界各地,包括通过约旦河桥和埃-以边境进入以境内的阿拉伯各国的游客。

第一客源国是德国,接下来是法国和英国,其次是北美地区。

美国“9.11”事件和巴以纷争,使以色列旅游业受到重创,游客较事件前骤降45%。

2004年外国来以旅游者总数共150万人,较上年增长41%,旅游业收入9.85亿美元。

至2004年底,以色列共有各类旅馆335家,旅馆房间数约5万间,床位125454张。

七、对外政策与中以关系

(一)对外政策

以色列开展全方位外交。

保持与西方国家传统的友好关系;维护与美战略盟友地位;积极发展与独联体各国和东欧国家关系;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力图实现同阿拉伯国家的和解;积极拓展与非洲、亚洲各国的关系。

 

(二)对华关系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2003年中以两国贸易额为18.3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11.4亿美元,进口6.9亿美元。

1994年6月,两国签署了旅游合作协定,以来华旅游人数逐年增多。

第三节非洲万花筒——南非

一、地理、人文和简史

(一)自然地理

南非共和国面积1221037平方千米。

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见图7-9。

东、南、西三面为印

度洋和大西洋所环抱,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历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

全境大部分为海拔600米以上高原。

卡斯金峰海拔3660米,为全国最高点。

西北部为沙漠,是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

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为高原。

沿海是狭窄平原。

奥兰治河和林波波河为两大主要河流。

图7-9南非地图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东部沿海为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

全境气候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全年降水量由东部的1000毫米以上逐渐减少到西部的60毫米。

(二)人文概况

1.国旗、国歌、国花、国徽

 

图7-10南非国旗图7-11南非国徽图7-12南非国花

南非国旗由黑、黄、绿、红、白、蓝六色的几何图案构成,象征种族和解、民族团结,见图7-10。

国徽见图7-11。

新国歌为《上帝保佑非洲》。

国花是帝王花,见图7-12。

2.人口、民族、语言、宗教

全国人口4660万(2004年6月)。

分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亚裔四大种族,分别占总人口的79.4%、9.4%、8.8%和2.4%。

黑人主要使用班图语。

白人主要是荷兰血统的阿非利卡人和英国血统的白人,语言为阿非利卡语和英语。

有色人是殖民时期白人、土著人和奴隶的混血人后裔,主要使用阿非利卡语。

亚洲人主要是印度人和华人。

有11种官方语言,英语和阿非利卡语为通用语言。

白人、大多数有色人和60%的黑人信奉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亚洲人约60%信奉印度教,20%信奉伊斯兰教,部分黑人信奉原始宗教。

(三)简史

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桑人、科伊人及班图人。

17世纪后,荷兰人、英国人相继入侵并不断将殖民地向内地推进。

19世纪中叶,白人统治者建立起四个政治实体:

两个英国殖民地,即开普、纳塔尔殖民地;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即德兰士瓦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

1899-1902年英布战争以英国人取胜告终。

1910年四个政权合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