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976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docx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生物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1认真阅读材料,充分联系教材:

所给材料大多是第一次见到,因此应认真加以阅读,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语句,中心思想,然后得出一个总体概念;紧接着必须尽量与教材内容挂钩,所谓“题在书外,意在书中”,所供资料必定要运用教材理论去解释,理解,因此,一定要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解题方向和思路。

2给合各题要求,规范答题要求:

各个题目所做要求不同,在分析了所供材料并找到教材衔接点后,就可以根据各题的要求来解答了。

在解答时不要就题论题,而应认真分析,挖掘其延伸义,并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

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一般要求在答题时复述作为论点或论据。

生物题型千变万化,各类题目的解法自有各自的特点,但也不能死搬硬套而应该结合具体题目展开分析,逐步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

一.材料信息题的特点

材料信息题通常由“事件、信息、问题”3部分构成,其中信息部分是试题的中心。

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交代取材背景。

材料信息题的命题材料一般不是中学《生命科学》教材中的现成内容,而是与社会生活或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

2.简述具体过程或原理。

因为题中涉及到的情境、背景一般是学生不熟悉的,通常以较长的文字或详细的图表来进行说明。

3.起点高,落点低。

这类题一般取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是生物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即起点高;但考虑中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的问题并不难,运用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即可作答,或能正确理解所给材料、从中准确地提取相关信息、完成知识迁移就能作答即落点低。

二.材料信息题的能力要求

1.阅读理解与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能够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并使之与已学过知识结合、重组、转换、迁移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

与文字相比,用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因此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是读懂自然科学方面资料和解答材料信息题应具备的基本的能力。

具体要求:

①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方面的知识通常是课本中没有的,但又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它们常在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出现。

②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能将其与己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还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2.分析、综合与推理能力

能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相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综合运学科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具体要求:

①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够用学科的基础知识来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

②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够运用学科的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③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中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题所提的问题进行逻辑的推理和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知识的整合与迁移能力

①信息材料题通常以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线索为背景,材料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包括科学情景、生活情景、生产情景、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

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人类的疾病与健康问题、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等等都可被列为试题背景资料。

因而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多,跨度大,综合性强,要求考生对相关知识能融会贯通,快速有效地进行重组、整合。

②材料信息题通常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自然科学背景,如提供一段文字材料、图解、曲线、图表资料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资料,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生物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

所以知识迁移能力是解答这类问题的能力。

4.正确表达与语言表述能力

材料信息题取材广泛,题型多样,包含选择题、简答、实验设计等,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根据试题要求,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如语言描述、图示、曲线、实验方案等才能作出正确解答。

三.信息题的解题思路

信息题中所给的信息通常都有一定的隐藏性、干扰性,所给信息和要解答的问题与课本知识之间通常有一定的“距离”。

而且要求学生现场阅读,接受信息、处理和运用信息,其分析与解答的方法与常规题有所不同,一般思路是:

1.认真阅读,仔细揣摩题意,明白题目的概况。

弄清题中描述了什么事件?

要解决哪些问题?

2.理解问题,挖掘题干中隐含的信息,并区别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

信息题所提供的大多是一个全新的自然科学背景,如提供一段文字材料、图解、曲线、图表资料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资料,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提取出与所要解答的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3.类比转换,准确作答,将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与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处理信息并加以迁移转化,运用所学生物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或提出符合材料的观点、作出相应解答。

四.材料信息题解法例析

材料信息题从试题结构和解答要求来看可分为,“情境型”和“新知型”。

1.“情境型”

主要根据材料情景分析问题,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准确解答问题。

解答步骤:

阅读材料理解→筛选信息思维整合→联想迁移建立材料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解答问题。

例:

2001广东高考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该河流的BC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请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分析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给出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中,水中含碳有机物、NH4+等无机盐离子、溶解氧的含量以及细菌、藻类数量变化。

解题的关键

是找出各项变化之间的关系,并用学过的知识作出解释。

第1题:

从图上可以看出,是有机物含量曲线和细菌数量曲线急剧上升,其中有机物含量曲线上升先于细菌数量曲线上升,造成溶解氧下降,因为根据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会消耗大量溶解氧这五知识,就可以知道大量有机物排入河流之后,引起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大量分解,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

第2题:

从图上可以看出,藻类数量曲线急剧上升之前,细菌数量和有机物含量先增多后减少,NH4等无机盐离子大量增加。

运用有关知识可知,有机物分解形成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第3题:

在溶解氧曲线急剧上升之前,已经出现藻类的大量增多,有机物大量减少的现象,说明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原因的两个:

一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增多;二是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数量下降,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第4题:

向河流大量排放含有机物的污水会导致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原因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2.“新知型”

要求考生现学现用,即现场阅读,迅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

解答步骤:

读懂材料,明确需解答的问题→分析材料中的生物学原理→根据原理,分析问题、组织答案。

例:

2021上海高考已知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

人淋巴细胞中有这两种DNA的合成途径,但一般不分裂增殖。

鼠骨髓瘤细胞中尽管没有S途径,但能不断分裂增殖,将这两种细胞在试管中混合,加聚乙二醇促融,获得杂种细胞。

请回答:

1试管中除融合的杂种细胞外,还有

2设计一方法不考虑机械方法,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杂种细胞,并说原理。

方法:

人染色体编号细胞株原理:

12345678

A株++++----

B株C株++--++--+-+-+-+-++

3将分离出的杂种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继续培养,获得A、B、C三细胞株。

各细胞株内含有的人染色体如有表“+”有,“—”无测定各细胞株中人体所具有的五种酶的活性。

结果是:

①B株有a酶活性;②A、B、C株均有b酶活性;③A、B株有c酶活性;

④C株有d酶活性;⑤A、B、C株均无e酶活性。

若人基因的作用不受鼠基因影响,则支配a、b、c、d和e酶合成的基因依次位于的、、、和号染色体上。

解析:

本题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人淋巴细胞中有这两种DNA的合成途径,但一般不分裂。

骨髓瘤细胞只有D途径,此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阻断后也不能进行细胞分裂。

把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放于一支试管中加PEG或灭活病毒促融物后,有的细胞就会融合为一体,融合情况是淋巴细胞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只有D途径的骨髓瘤细胞及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可被氨基嘌呤阻断,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不分裂,因此,在培养液中加入氨基嘌呤能继续分裂的细胞就是杂交瘤细胞。

第3小题从A、B、C株均有b酶活性可知,控制合成b酶的基因在1号染色体上,A、B、C株均无e酶活性可知控制e酶活性的基因在第8号染色体上,A、B株有c酶活性,可知c酶在2号染色体上,依此方法可推知支配a、b、c、d和e酶合成的基因依次位于的

6、1、2、7、8号染色体上。

五.相关练习

1.右图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根据右图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答案:

B

2:

下图甲、乙分别表示我国医学工作者自主研制SARS灭活疫苗过程

中,某志愿者接种疫苗后两周内体温和抗体浓度的变化。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注射疫苗后,志愿者出现轻度发热现象,调节机体产热的激素主要有和,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调节。

2若该志愿者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SARS病毒,请在乙图中画出其体内抗体变化曲线。

此时抗体迅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3研究发现,SARS病毒的增殖需要逆转录酶,说明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从遗传物质分析,研制SARS疫苗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4将病毒灭活后,除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外,还可在细胞工程中用于

答案:

1甲状腺澈苯肾上腺素神经一体液

2如图所示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

3RNA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变异频率高

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3.2021年4月22日是第37个世界地球日。

我国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

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和环境因此急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

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

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卵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1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时53分调至11时55分。

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威胁的可怕水平”,“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2为改善生态生态环境,某地从国外引进一种优良树种,请你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野生动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预测如果世界各地的各种物理、经济、社会的治理没有重大改变,那么几年之后,人口、资源、工业生产污染等将会发生如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几十年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干扰。

下图是生态系统功能大小变化曲线。

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

请据图回答:

①T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的定量指标,T值越大,该定量指标越___________。

②s值大小可以作为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定量指标。

一般来说若s值大,则T值将变_____________。

6温室效应会带来哪些危害?

至少答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2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或在竞争中失败符合题意答案均正确3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生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4树立善待地球、人人有责的发展观;从身边做起,如节约一张纸、一支笔等符合题意答案均正确5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负相关

6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被淹没,沿海城市、岛屿更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的袭击;中纬度地区河湖干枯、森林死亡,高纬度地区的低地出现涝灾,森林火灾更为频繁;如干旱、飓风、沙尘暴;夏季酷热;物种多样性将减少至少答2点得满分,符合题意答案均正确7D

4.菜豆又名四季豆,根据其生长特性,采用生态温室高效栽培技术,能够进行反季节生产。

请比较菜豆与其他蔬菜的种植条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菜豆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肥比其他蔬菜多,究其原因是。

2菜豆生长过程中对氮肥的需求特点是。

3研究发现,菜豆是喜温不耐霜冻的蔬菜,可在10~25℃下生长,以20℃左右最为适宜。

其主要原因是。

430℃以上高温的条件,易引起菜豆的落花落果。

能否通过生长素处理达到保蕾保果的效果?

现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在30℃以上高温的条件下,通过生长素处理能否达到保蕾保果的效果。

请根据题目提供条件,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设计:

①选择足够数量健壮的菜豆植株分为等量的2组,培养在的环境中;

②在菜豆显蕾时,用喷洒其中一组植株,另一组喷洒作为对照;

③观察植株开花结果的情况,并记录。

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①;

②。

答案:

1钾菜豆的食用部位是果实,植物将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运输到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需要钾

2对氮肥的需求量相对少

3温度影响菜豆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酶的活性

4实验设计:

①大于30℃高温②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蒸馏水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①生长一段时间后,喷洒生长素溶液的一组,植株无落花落果现象;喷洒蒸馏水的对照组植株出现了落花落果现象,说明在30℃以上高温的条件下,通过生长素处理能够达到保蕾保果的效果

②生长一段时间后,喷洒生长素溶液和喷洒蒸馏水的2组植株都出现了落花落果现象,说明在30℃以上高温的条件下,通过生长素处理不能达到保蕾保果的效果1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

5.下图表示在生物体外获取DNA或目的基因的两种方式。

图一示经PCR技术扩增获取DNA的过程。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

PCR方法模仿体内DNA的复制过程,首先使DNA变性加热至94℃,两条链解开为单链;然后冷却55℃使引物DNA复制时所需的约20个核苷酸的短链与单链相应碱基互补序列结合;再在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作用下进行延伸加热至72℃,即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引物的引导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新链。

如果2条DNA单链各补上一条新链即成2个DNA。

如此反复循环,DNA以指数形式扩增。

上述过程可以在PCR扩增仪中自动完成。

图二示反转录形成DNA的过程。

即以mRNA为模板,反转录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的D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它与人体内的DNA聚合酶相比具有特性。

2图一A中的DNA解链过程在人体内可由催化完成。

C过程复制方式的特点是,该过程需要和能量等基本条件。

3图二E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图一C中的不同之处是。

假设图一中的一个模板DNA分子中有8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腺嘌呤600个,若通过PCR技术共消耗周围环境中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6200个,则该模板DNA在PCR扩增仪中已经复制了次。

答案:

1蛋白质热稳定或耐高温

2解旋酶半保留复制模板、原料、酶

3E中是U-A,C中是T-A

6.自然状况下,普通农杆菌能够感染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和少数几种单子叶植物。

土壤农杆菌能够感染植物的受伤部位,在感染过程中,土壤农杆菌的质粒起着的作用,下图是其质粒和感染过程示意图:

土壤农杆菌中一种环形的Ti质粒上有T—DNA区和vir基因,T-DNA是Ti质粒上唯一能够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的序列,在同一个质粒上有好几种vir基因,如virA基因、virD基因和virG基因,通称为vir基因,送一系列基因能帮助T一DNA整合到植物的染色体上。

由该图可以看出,virA作为受体蛋白接受损伤植物细胞分泌物的诱导,自身磷酸化后进一磷化激活virG蛋白,后者是一种DNA转录活化因子,被激活后可以特异性结合到vir基因上,启动基因的转录。

其中,virD基因产物对T—DNA进行剪切,产生T一DNA,然后将T—DNA与virD2组成的复合物转入植物细胞,随后转入细胞核,最后T一DNA随机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如果想将某一种双子叶植物的某一基因整合到另一种双子叶植物体内,你准备怎样做?

2Ti质粒上有生长素基因和细胞分裂素基因,请问这两种基因可能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成的?

答案:

1将该基因先与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进行组合,再将其导入土壤农杆菌,然后让该菌去侵染植物的体细胞,最后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形成新的植株

2两种基因可能可以控制某些酶的合成,这些酶可以催化形成两种激素的反应

7.菲尔和梅洛因发现了RNA干扰现象RNAi,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RNA干扰的机制如下:

双链RNA一旦进入细胞内就会被一个称为Dicer的特定的酶切割成21~23个核苷酸长的小分子干涉RNASiRNA。

Dicer酶能特异识别双链RNA,以ATP依赖方式切割由外源导入或者由转基因、病毒感染等各种方式引入的双链RNA,切割产生的SiRNA片断与一系列酶结合组成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

激活的RISC通过碱基配对结合到与SiRNA同源的mRNA上,并切割该mRNA,造成蛋白质无法合成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mRNA

链的一股位通过碱基配对把复合mRNA被切断毁掉,于RISC复合体上体连接到mRNA链上蛋白质不能合成RNAi机理

1组成双链RNA的基本单位是。

2根据RNAi机理,RNAi能使相关基因“沉默”,其实质是遗传信息传递中的_过程受阻。

3通过Dicer切割形成的SiRNA要使基因“沉默”,条件是SiRNA上有。

4有科学家将能引起RNA干扰的双链RNA的两条单链分别注入细胞,结果却没有引起RNA干扰现象,请据图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5研究发现,某基因上碱基的改变也有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

若有一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其子代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请作出3种合理的解释:

答案:

1核糖核苷酸2翻译

3有与mRNA互补配对的碱基或核苷酸序列

4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双链RNA,不能识别单链RNA

5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它不一定位于基因的外显子部位;③若为父方细胞质内的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受精后一般不会传给子代;④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⑤根据密码子的兼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⑥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

其余合理答案也行

8.某科研所为了开发痢疾疫苗,利用鼷鼠做了一系列生理实验。

实验的步骤及结果如下表:

请根据下表中的结果,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与甲组相比,乙组体内抗体合成程度明显高于甲组的原因是:

鼷鼠第一次接种时产生了一定量的,当第二次接种时,其就会在体液免疫的阶段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丁组与戊组对照,说明抗痢疾杆菌抗体的合成过程需要细胞的帮助。

与乙组相比,丁组抗体合成程度较低的原因是。

3若将题中的病原体痢疾杆菌改为病毒,接种后正常鼷鼠往往先通过途径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途径来彻底消灭。

4为验证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细胞,请补全实验设计思路和结果:

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器官易保留在小鼠体内;;。

答案:

1.1记忆细胞反应效应B细胞

2T摘除胸腺后,体内的T细胞大量减少,抗原的呈递受阻

3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4对照组作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器官被排斥;实验组再输入T细胞,移植器官又被排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