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0041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docx

污水管网工程地质勘查

企业法定代表人申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单位此次出具的勘察报告及其附件材料的全部内容是真实准确的。

我知道报送虚假的资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此次报送的勘察文件及其附件材料如有虚假,本单位及本人愿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给予的处罚。

单位法定代表人:

2013年月日

 

@@@@@@@@@@@@@@@@@@@@@@@@22污水管网工程

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报告

我单位对@@@@@@@@@@@@@@@@@@@@@@@@22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场地进行了全程管理,并对@@@@@@@@@@@@@@@@@@@@@@@@22勘察企业出具的该项目勘察报告中布孔数量、位置、孔距、原始记录、试验数据等内容进行了核实,其内容真实有效。

 

(管理单位盖章)

2013年月日

 

7、报告所附图件

序号

图件名称

张数

1

勘探点数据一览表

1

2

工程地质平面图

1

3

工程地质剖面图

1

4

土工试验报告

1份

5

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

1

1前言

1.1工程概况

我公司受@@@市新津县水城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承担了@@@@@@@@@@@@@@@@@@@@@@@@22污水管网工程(0+000~0+253)的详细勘察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22污水管网工程(0+000~0+253):

设计污水管直径400mm,管道自然地貌下埋深0.250~6.252m,铺设管道长度253.00m。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关于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划分标准,拟建项目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故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勘察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1.2.1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通过现场踏勘、钻孔和室内实验工作,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为设计及施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

1.2.2勘察任务

(1)查明拟建管道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管道沿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基岩风化层厚度及风化破碎程度;

(3)查明沿线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渗透系数、补给来源。

(4)查明道路沿线地段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地基稳定性,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5)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地段,判别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6)判别环境水和土对管道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7)按现行国家规范、行业标准提出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的详细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

1.3本次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

1.3.1项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22污水管网工程总平图》(电子版)。

1.3.2国家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4)《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

(5)《建筑地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0)《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

1.3.3行业标准

(1)《@@@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4)《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5)《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6)《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

98);

(7)勘察合同及建设方提供的工程勘察任务书要求。

1.3.4地方标准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各市、县、乡镇地震动参数一览表》(川震防发(2009)117号文)。

1.4勘察工作布置

1.4.1勘探点平面布置

为掌握地基土在拟建管道范围内纵横方向上的分布情况,及满足工程地质评价的要求等目的,本次勘察沿拟建污水管线中心线布置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13个,钻孔编号zk1~zk13,钻孔间距一般为20.00~60.00m,其中控制性钻孔5个,大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一般性钻孔8个,符合规范要求。

钻孔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附图No.01)。

1.4.2钻孔深度

为掌握地层纵深变化,特别是软弱下卧层分布,满足沉降计算及施工方面要求,勘探点深度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4.9.4条款,一般性勘探孔深度以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为原则,即条形基础不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独立基础不能小于1.5倍,且自基础底面算起不小于5.0m。

在上述规定深度范围内遇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可根据野外施工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本次勘察钻孔深度为6.70~8.50m,均满足上述要求。

1.5勘察技术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5.1工程地质测绘

本次测绘主要内容为1:

1000比例尺路线工程地质调查及测绘。

采用线路穿梭法和追踪法进行路线的面状控制和地质现象的追踪,测绘范围为管道轴线两侧100m,以查明管线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现象。

1.5.2测放钻孔

a.执行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6-2007)。

b.仪器设备:

南京久测仪器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NTS320电子全站仪。

标准精度:

方向中误差2″,测距中误差3mm+2ppm*D。

经过四川省测绘局鉴定合格。

C.放孔方法:

勘探点由我公司根据本工程勘察方案布置的勘探点及业主提供的坐标点以及采用的黄海高程控制点作为基准点进行引测,采用全站仪进行测放。

d.钻孔数据来源: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22污水管网工程总平面图》进行勘探孔布设,并在AutoCAD上量取坐标。

各勘探点主要数据见《勘探点数据一览表》及《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附图№:

1-1)。

1.5.3钻探

针对本工程场地的具体地层性质,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9章及《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的有关规定,我单位对本工程钻探工作采用的钻探设备、钻进工艺、钻探方法选型如下:

1.鉴别孔:

对素填土采用SH30-2A型钻机及孔底锤击钻探工艺干作业钻孔。

并对各岩土层进行野外鉴别编录、分层及进行各项测试。

钻孔开孔孔径为Φ127mm,终孔孔径Φ74mm。

2.技术孔:

指取岩、土样及原位测试钻孔,主要为控制性钻孔,采用国产XY-100型钻孔,并采用SM植物胶和SD系列钻具(双层单动岩芯管、金刚石钻头)进行回转钻进工艺。

并对对各岩土层进行野外鉴别编录、分层及进行各项测试。

1.5.4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测试(STP)

对分布于场地内的粉质粘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评价其承载力和密实度,在场地内共测试数据12次。

1.5.5取样及室内试验

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相关规定,按场地土层分布情况,对土层采取了土试样作室内土工试验。

取样孔数量大于勘探点总数的1/3,满足规范要求。

在勘察场地钻孔深范围内取两件原状土试样及水样作水、土腐蚀性试验分析,供场地水、土腐蚀性评价之用。

1.5.6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为了解勘察期间地下水稳定水位及埋深,在钻孔中均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1.5.7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野外工作自2013年01月19日至2013年01月21日,历时2天,室内整理资料及报告编写工作自2013年01月22日至01月29日,历时7天。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5.7。

表1.5.7勘察工作量及作业时间

序号

工作内容

单位

工作量

1

设计/测放、施工钻孔

13

2

钻探总进尺

米/孔

96.50/13

3

原位试验

N120动力触探

/

标准贯入试验

12

4

室内试验

岩石试验

/

土常规试验

6

水、土腐蚀性分析

4

5

勘探线

1

6

地下水位观测

次/孔

13

本次勘察目的明确,野外综合采用了多种勘探手段,勘探点的布置、勘探点深度、间距以及取样及原位测试的数量、质量均符合规范要求,野外工作扎实,原始资料搜集齐全,真实可靠;室内资料整理严格按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依据充分,地基基础评价正确、可行,提供的参数可靠,结论建议可信度高,能满足地基基础设计有关要求,总体工作质量良好。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境内。

勘察场地地形较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2.2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

勘察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杨子地台四级构造川西褶皱带的@@@坳陷,@@@坳陷为明显的相对沉陷区,该坳陷的展布与@@@平原基本一致,长轴走向为N30°~40°E,@@@坳陷自运动以来,沉积了巨厚松散的第四系沉积物,最厚可达514.09m,沉降活动强烈,而自上更新世至今,断裂及沉降活动大为减弱,趋于稳定,本场地无断裂活动迹象,属地壳稳定区。

总体来说,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未发生过强烈地震。

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为稳定区,其区域稳定性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心的一稳定核块。

2.3气象概况

@@@地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照较同纬度地区偏少。

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无酷暑;秋多阴雨,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冬无严寒。

气候随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差异而变化。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秋雨和大风、冰雹等。

@@@多年平均气温为16.2℃。

最高值为37.3℃,最低值为-5.9℃。

多年平均总降雨量为907.5毫米,多年平均日照实数为1228.30小时;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年最多风向北东风。

2.4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境内。

拟建管道地形较平坦、开阔;地面高程介于461.87~463.34m,相对高差1.47m。

地貌单元属于@@@平原岷江水系Ⅲ级阶地。

2.5地层结构

据地面调查及钻孔揭露,在钻探深度范围内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

其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为:

2.5.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素填土①:

灰黄色、灰褐色,稍湿~湿,松散,孔隙发育,成份主要由粘性土、卵石及少许建筑垃圾组成,植物根系较多,含有机质物。

分布于地表层,厚度1.30~2.30m。

2.5.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粉质粘土(Q4al+pl)

粉质粘土②:

可塑,褐黄色、黄褐色,稍湿。

以粘粒矿物为主,含少量粉粒及铁、锰质氧化物浸染,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反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呈似层状分布。

厚度4.70~7.00m。

上述各岩土层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N0:

2)。

2.6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水的腐蚀性评价

2.6.1地下水类型及其赋存条件

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层中的上层滞水。

系地表人类活动用水及大气降水下渗补给,受隔水层阻隔所致,它埋藏浅,分布不均,水量极小,截断补给来源易于疏干,以蒸发方式排泄。

钻孔实测稳定水位一般为自然地面下2.10~3.20m,相应高程459.17~461.04m。

根据区域资料得知,本拟建场地地下水丰、枯水期水位变化幅度为1.00~1.50m。

场地地下水位历年最高水位建议值为462.00m。

2.6.2环境水腐蚀性评价

根据本场地水质分析成果资料,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对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评价,其结果详见表2.6.2。

表2.6.2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

评价项目

腐蚀介质

介质含量

判定等级

腐蚀等级

备注

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SO42-(mg∕L)

138.51~144.36

<300

按环境类型应为Ⅱ类

Mg2+(mg∕L)

10.94~12.64

<2000

NH+4(mg∕L)

0.00

<500

OH-(mg∕L)

0.00

<43000

总矿化度(mg/L)

355.2~376.6

<20000

PH值

7.24~7.34

>5.0

按地层的透水性属弱渗透性

侵蚀性CO2(mg/L)

0.00

<30

HCO3-(mmol/L)

2.65~2.87

>1.0

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

CL-(mg∕L)

16.31~18.43

<100

属干湿交替条件

由上表可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2.7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场地地势开阔,未见断层、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岩溶、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地基土中无暗浜、古河道、大的洞室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其它特殊性土分布,适宜建筑。

3地震效应分析与评价

3.1场地地震烈度及设防

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及《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各市、县、乡镇地震动参数一览表》(川震防发(2009)117号文)相关条款,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

3.2场地地基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划分

依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综合判定,场地内素填土属软弱土,可塑粉质粘土属中硬土。

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知,场地类别由覆盖层厚度及土层等效剪切波速确定,覆盖层厚度从泥岩顶板至地面距离确定,采用公式υse=do/t进行估算,现以最不利钻孔zk4号孔为例估算如表3.2。

表3.2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估算表

土的类型

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i层土的厚度do(m)

剪切波传播

时间t(s)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υse(m/s)

松散素填土

100

1.6

0.0160

υse=do/t

=9.8/0.0416

=235.4

可塑粉质粘土

320

8.2

0.0256

合计

9.8

0.0416

注:

基岩顶板埋深为根据区域资料及相邻场地勘察资料预估深度。

据表3.2成果,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235.4m/s,属中软土类型,覆盖层厚度为9.8m,查表知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3.3地基土抗震液化特性评价

按照《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有关规定判定。

本场地未见饱和粉土、砂土,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3.4场地抗震分析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场地平坦开阔,场地内无大面积的软弱土及可液化土分布。

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拟建场地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该场地属可进行建筑的一般场地。

4地基土评价

4.1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本次勘察为获取各地基土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其承载力等定量评价指标,在粉质粘土层中采集了土试样进行室内分析实验;并在粉质粘土层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原位测试。

对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成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4.2节有关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见表4.1-1~表4.1-2。

表4.1-1标准贯入(N)试验成果统计表

项目

土名

频数

n

范围值

N

平均值

(J/30㎝)

φm

标准差

σ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正系数

γs

标准值

φk

粉质粘土(可塑)

12

7.0-8.3

7.6

0.352

0.046

0.976

7.4

表4.1-2粉质粘土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

项目指标

频数

范围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统计修正系数

标准值

n

min-max

μ

σ

δ

rs

φk

天然含水量ω0(%)

6

22.9-25.1

24.02

0.866

0.036

0.970

23.30

天然密度ρo(g/cm3)

6

1.98-2.01

1.99

0.012

0.006

0.995

1.98

孔隙比e

6

0.690-0.716

0.709

0.010

0.014

0.989

0.701

液限Wl

6

34.7-39.1

36.75

1.706

0.046

0.962

35.34

塑限Wp

6

14.3-20.2

17.47

1.918

0.110

0.909

15.88

液性指数IL

6

0.26-0.42

0.34

0.064

0.187

0.846

0.29

塑性指数IP

6

17.5-20.4

19.28

1.038

0.054

0.956

18.43

内聚力C(kPa)

6

50.3-68.1

59.73

6.604

0.111

0.909

54.28

内摩擦角φ(º)

6

20.5-22.6

21.38

0.773

0.036

0.970

20.75

压缩模量Es(MPa)

6

7.49-9.06

8.18

0.639

0.078

0.936

7.65

压缩系数a1-2(MPa-1)

6

0.189-0.230

0.210

0.016

0.078

0.936

0.20

4.2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经调查,场地周边无制造酸、碱等的污染源,钻探表明地基土无污染迹象,根据取场地内土两件土样作场地土腐蚀性测试评价,结合本次取土试验成果分析,对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1节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判。

详见表4.2。

表4.2土壤腐蚀性评价表

评价项目

实测值

评价标准

腐蚀等级

备注

按环境类型对砼腐性

SO42-(mg∕kg)

139.5~140.2

<450

环境类型为Ⅱ类

Mg2+(mg∕kg)

23.8~29.7

<3000

按地层渗透对砼腐蚀性

PH值

7.38~7.45

>5.0

地层渗透性为弱渗透性

对钢筋混土中的钢筋的腐蚀性

CL-(mg∕kg)

61.7~74.8

<250

对钢结构的腐蚀性

PH值

7.38~7.45

>5.5

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根据表4.2结果判定:

场地内土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4.3地基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

综合分析钻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结合@@@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工程经验,将本场地各岩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和与基础设计有关的其它主要参数建议值列于表4.3。

表4.3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

状态

天然重度

γ(KN/m3)

压缩

模量Es(MPa)

变形

模量

Eo(MPa)

承载力

特征值

(KPa)

抗剪强度

粘聚力

C(KPa)

摩擦角φ(°)

(经验值)

素填土

松散

18.0※

3.0※

/

80

5※

12※

粉质粘土

可塑

19.8

/

7.6

200

54

20

注:

带※为@@@地区或当地经验值,卵石层为休止角经验值。

5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5.1建筑场地的稳定性评价

从前述(第2.2节)知工作区就区域构造稳定来讲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境中的地壳稳定区,对拟建建筑物无不良影响。

就场地稳定性而言,场地离隐伏断裂较远,地层连续完整。

历史上无强震遗迹记载,邻区虽弱震频繁及周围强震曾波及到元坝地区,但其最高地震烈度均在7度以下,南部县地区为波及区,非震中区,无论从区域地震地质背景还是场地的工程地质总体特征而言,场地稳定性良好。

拟建场地属Ⅱ类建筑场地,场地内及附近未发现断裂、滑坡、塌陷以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等不良地质作用。

场地稳定性较好。

综上,拟建场和地基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

5.2地基土力学性质评价

由各土层进行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结果,结合拟建管道荷载及变形要求,对场地内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性质作如下评价:

1、场地内分布的填土,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力学强度低,不得选作拟建管道基础持力层。

2、场地内分布的粉质粘土,具有承载力高,变形小,层位稳定,分布均匀,工程性能良好,可选作管道基础持力层。

5.3地基基础方案评价

5.3.1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

根据工程地质剖面图分析,在基底应力影响深度内的土层有素填土和粉质粘土层,因各亚层力学强度的差异很大,故该场地的地基土均匀性较差。

5.3.2天然地基评价

拟建场地上部分布土层主要为素填土,其结构松散,属非均匀性土层,不宜直接选作基础持力层,中、下部为粉质粘土,为良好的天然地基土,可选作管道的基础持力层。

6结论和建议

6.1结论

6.1.1拟建管网线路通过地段地形平坦,场地内未发现人工洞穴,岩溶空洞、泥石流、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建筑。

6.1.2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场地处于对建筑抗震一般的地段。

6.1.3本场地无饱和粉土、砂土,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6.1.4场地水、土对砼、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均具有微腐蚀性,根据建筑经验,建议考虑对钢结构的腐蚀性防治及处理。

6.2建议

6.2.1场地内各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按表4.3采用。

6.2.2根据场地地基土分布特征,可采用天然浅基形式,以粉质粘土层作基础持力层,对局部素填土超深地段可采用C10砼换填处理措施。

6.2.3本工程管道局部埋置深度较大,基坑(槽)若采用放坡大开挖,临时边坡建议值为1:

1.00~1.25。

若场地不具备放坡开挖时,宜采用喷锚支护方案。

并作专门岩土工程设计方案。

6.2.4在施工过程中,由建设单位组织有关设计、施工、监理、质检及勘察等单位共同进行现场地基验槽和地基处理方案、工艺可行性分析等其他工作。

6.2.5本报告可作施工图设计工作之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