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0448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docx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彬县县委

彬县人民政府

一、基本情况

彬县位于咸阳西北部,距省会西安120公里,离甘肃平凉160公里。

全县辖13个镇3个社区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其中农业人口20.8万。

彬县历史悠久。

彬县是后稷生地,公刘故里。

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刘避桀居豳,定居农耕,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秦朝设为漆县,东汉设置新平郡,北魏改为白土县,西魏始设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设有州县两级政权,民国初年裁州设县。

彬县古迹荟萃。

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

建于唐代的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主佛像阿弥陀佛高20米,是西北第一大佛,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紫薇山下的开元寺塔高达47.6米,钟灵毓秀,显示了宋代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

五代后周卫王冯晖陵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壁画、彩绘浮雕砖等文物,填补了我国五代史的考古空白。

彬县资源丰富。

境内富藏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矿藏。

其中煤炭储量32.4亿吨,具有原煤埋藏浅,

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果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52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苹果园”目标。

2011年果品总产达到果品总产45.5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果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支柱。

二是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按照“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方针,加强组织引导,强化技能培训,形成了培训、输出、就业“一条龙”的劳务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全县劳务经济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011年,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3.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2亿元。

三是精心培育特色产业。

围绕区域发展特点,按照“典型示范、辐射带动”的思路,精心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初步形成了以畜禽养殖、设施蔬菜种植、食用菌生产、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村51个,建成了“北极镇龙门村生猪养殖基地”、“彬县润杨农业柿子加工科技开发基地”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建了宏盛蔬菜、星源果友、广泽养猪、林海柿子加工等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规模养殖大户680户,养殖小区36个,发展温室果蔬大棚6600个、食用菌大棚1000个,种植药材12000亩,农村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一大亮点。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在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将非农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增长点。

一是大力发展镇区工业。

编制完成了《彬县工业发展规划》,引导新上工业项目向塬面布局,向镇区发展。

强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建材、煤化工等工业园区建设,建设了义门农产品加工园、新民现代农业示范园、龙高循环农业示范园、底店小麦良种生产繁育园等四大农业园区,规划了太峪川道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鼓励、支持各镇、各社区大力发展就业型、带农型、特色型、配套型的镇村工业,努力促进农民就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培育壮大了通达果汁、龙凤酒厂、润扬公司、中兴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有力地推进了我县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业。

依托大佛寺、侍郎湖、泾河峡谷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以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主的观光旅游业,先后建成了程家川自然风景区、林家堡生态乡村游、底店二桥村等一大批旅游项目,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变农村面貌,促进统筹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来抓。

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新村建设工程。

坚持“就地建设与移民搬迁并举、扶贫开发与新村建设并重、政府配套与农民建房同步”的原则,结合异地搬迁、以工代赈、移民安居、“三告别”等项目,因地制宜地推进新村建设。

2006年以来,累计投资21.6亿元,实施了186个重点村建设项目,建成农民新居2.27万户,其中搬迁困难群众9206户3.8万人,而且所有建成村全部实现了“六进村”、“六入户”目标。

二是实施农民进城工程。

开工建设了10个镇(社区)79幢农民进城住宅楼建设工程。

截止目前,建成12个小区37栋1486户住宅楼,新增城镇人口6786人,农民进城落户步伐加快推进。

三是实施村组道路工程。

“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资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近4亿元,先后完成了彬蒋、彬湫、西早、底韩等县乡公路改建工程,建成通村水泥路(柏油路)296条830公里,结束了160个行政村约22万名群众长期走泥路的历史,全县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实现了“县乡油路化、村道水泥化”目标。

四是实施水电建设工程。

完成了李家川、太峪河等水库除险加固和142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启动了红岩河水库建设项目,构建了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

同时,完成电网改造247个村,实施有线电视接入工程2.26万户,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编制完成了《彬县生态示范县建设规划》,全县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造林14.2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达到62.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9平方公里,提升改造和新增基本农田4.3万亩,完成道路绿化933公里、农村改厕35122座,建成绿色家园新村84个、沼气池12967口,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四)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坚持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抓手,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试点等农村改革,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一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任务,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职能不断强化。

二是在巩固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试点土地有序流转,全县共流转土地6万亩。

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争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有序化解村级不良债务。

四是在咸阳市率先完成了96.78万亩以“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配套改革工作。

目前,正在争取国家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县,激活了林业生产要素潜能。

五是启动实施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群众愿望最迫切,最急需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五)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投入62.6亿元实施了泾河城防工程、职教中心新校区等682项民生工程,惠及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累计投资11.5亿元,实施了10大类127项校建工程,改、扩建中小学校121所,新增校舍面积36.37万平方米,全面实现了无危漏校舍的目标。

特别是2008年,财政一次性投入3347.04万元,在陕西省率先化解了“普九”债务;投资1600万元,在咸阳市率先实施了学校供暖工程。

今年,又在咸阳市率先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在咸阳市率先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行了药品“五统一”管理和“零差率”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积极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开工建设了县中医医院新院区、县医院培训中心楼,相继完成了19所乡镇卫生院扩建和维修任务,全面完成了24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工作目标。

三是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新建镇(社区)文化站13个、村级文化室65个、农家书屋88个,远程电化教育网络覆盖全县247个行政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同时,积极开展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彬县“十佳公婆”、“十大孝子”等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四是积极完善农村保障体系。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更多精力转移到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

“十一五”期间,先后建成了彬县敬老院和北极、龙高两个镇敬老院,800余名鳏寡孤独老人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实施集中供养工程,开工建设镇级区域敬老院3个,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6个。

在陕西省率先试点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1%;全面落实低保制度,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成立了县慈善协会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金会,建立了城乡特困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档案和台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体系。

虽然我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投入缺口仍然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偏少,机制体制还不完善。

二是农村生产力整体水平还较低,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

三是镇(社区)农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较少,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偏低。

四是新型农民培训力度不大,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知识掌握不够,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较慢,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不足。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