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0682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41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9页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9页
亲,该文档总共1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教学准备:

  提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教学目标:

  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1)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

(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知:

  1、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

  2、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

  3、提问:

  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

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

提问:

-5℃表示什么意思?

9℃标是什么意思?

  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

  6、投影出示资料表

  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

“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

  

(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

  

(2)-10℃与-15℃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

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3)-10℃与5℃相差15摄氏度。

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氏度相差多少?

你怎么想的?

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

  (4)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

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

  (5)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

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简单的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提问海口在我国那边呢?

  (6)还可能说-15℃与-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设想如果学生不能说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7、出示例2的天气预报图

  

(1)找一名同学播报一下天气预报,根据书中提供的信息自己把这几个城市的气温整理在表中。

(培养学生做题的方法,和提高学生统计整理能力。

  

(2)回答书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书中第四题的第三个订正时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8、完成试一试的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题让学生读下面的温度

  27℃-11℃0℃-22℃39℃

  扩展延伸让学生找出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2、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交流

  30摄氏度零下8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15摄氏度

  扩展延伸:

让学生从高到低排列。

  3、第三题让学生课下完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负整数和整数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2、知道整数的范围,会比较简单的整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温度计认识正、负数的过程,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正、负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

2、了解负数的意义,会比较简单的整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学例2.

1、出示课件,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

-10℃和-5℃都是比0℃低的温度,-10、-5是负数,它们都是比0小的数。

“-”是负号。

-10读作“负10”,-5读作“负5”

3、请你先写出几个负数,再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再介绍用负数表示零下10℃的写法和读法,体会生活中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三、温度的单位

让学生自己阅读兔博士网站的内容。

温度:

表示冷热的程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气温: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0℃和100℃:

在标准大气压下,并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摄氏度和华氏度都是温度单位。

(记住它们之间的换算公式)

四、认识负数和负号

我们以前学过的数,除0以外都是正数。

如,12摄氏度可以写作“+12℃”,+12是正数,表示比0大的数。

“+”是正号。

写数时,可以省略“+”。

比0小的数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五、教学例3。

(出示课件)

1、观察横放的温度计,看一看上面的数是怎样排列的。

同桌交流。

生:

0℃的右边是零上温度,所有的数值都比0大,0℃的左边是零下温度,所有的数值都比0小。

2、用直线上的点把温度计上的数表示出来。

观察直线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生:

负数在0的左边。

从0往左,数越来越小。

生:

正数在0的右边。

从0往右,数越来越大。

设计意图: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利用数轴还可以比较数的大小。

2、认识整数。

直线上的0、1、2、-1、-2、……..都是整数

正整数:

1、2、3、…….整数

零:

0

负整数:

-1、-2、-3、……

六、本节练习。

1、完成5页的1、2、3题。

2、某日石家庄的最高气温是35℃,如果用华氏度表示,应该是多少?

 

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例,经历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简单事物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负数,初步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并会运用。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正、负数表示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用正、负数表示的数量的具体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1.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

珠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

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先放在心里) 

 3.我们再来看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对,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会用到负数,请看这是妈妈12月份家庭收支记录。

(打开书)  二、设计记事卡 

 1、观察收支记录,了解其中的内容。

  

2、讨论有没有更好的记录方法。

 

3、提出“设计一张记事卡,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小组合作完成。

 

4、交流设计记事卡。

 

 5、评价学生设计的记事卡,说一说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用负数表示支出钱数的记录方式较简单。

  

三、典型事例 

 师: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1、教师介绍教材中用正、负数表示的典型问题。

 

  2、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四、练一练 

  1、让学生自己填空。

 

  2、先了解养鸡场的记录内容,其次设计表格,最后交流设计的表格,鼓励学生算出目前有鸡蛋的千克数。

 

  3、鼓励学生给自己家设计一张记事卡。

   

五、问题讨论 

  1、先看图了解奶奶取款时发生了什么情况?

   

2、讨论“结余-200元”是什么意思?

   

3、推算一下奶奶卡上原来有多少钱?

用正负数记录事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进一步认识负数、用负数表示事物的过程。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数量。

3、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正、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教学重点:

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意义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明确所选定的标准与要用正、负数表示的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数学竞赛,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1.师:

同学们某班利用课余活动举办“兔博士”数学竞赛,我们去看看吧。

谁来读一读

2.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先放在心里)3.提出

(1)的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学生用正数、负数表示的结果。

5.提出

(2)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并填空。

6.交流三个队的得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质量检查

1、让学生了解一袋糖的标准质量和七袋糖抽样检测的结果,知道用正、负数和0表示每袋白糖和标准质量相比的要求,然后自己填表。

2、交流填表的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3、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练一练

1、先让学生了解6名同学的体重并计算他们的平均体重。

再自己完成

(2)题,最后交流。

2、让学生利用小组同学的身高进行练习。

第二单元位置

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

(1)

学科年级班级

课题

用数对确定位置

(1)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人

责任人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语言描述到用数对表示座位的过程。

2.能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同学的座位,知道数对与座位是一一对应的。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数和图来描述。

学习

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语言描述到用数对表示座位的过程。

学习

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同学的座位,知道数对与座位是一一对应的。

学习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实践

学习要点与学法指导

课前

三分钟

用语言描述格子的座位。

(3分钟)

前置小研究

如何用数对表示同学的位置?

你知道(2,3)(7,4)各表示什么吗?

互相检查前置的完成情况,有疑问的可以辩论,不能确定答案的交给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交流

1.红红和亮亮分别坐在第几列,第几排?

2.你能用数对表示红红和亮亮的位置吗?

3.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数学上就用第几列、第几排的两个数表示。

如,红红在第2列、第3排,就用2和3两个数表示。

这样做:

在座位的旁边先写出列数2,再写出排数3,两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将两个数括起来。

班级

展示

1.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然后交流。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座位可以用哪个数对表示。

通过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和好朋友的位置这两个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感受数学符号的作用。

巩固

拓展

1.先让学生观察练一练第1题图.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了解座位是怎样摆放的,再找出亮亮坐哪个座位。

最后,说一说他的座位可以用哪个数对表示。

先让学生说一说涂色方格的数对,再根据给出的数对把相应的方格涂色。

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先让学生明白题目要求,再自己完成。

自主

检测

⑴、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

竖排叫做(),横排叫做(),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往()数。

⑵、0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用数对表示是(2,7),那么它在第()列第()行,(8,7)在图中表示第()列第()行的位置。

二、发展性练习

动物园

请标出如图的数对位置。

三、补充练习:

1、先写出三角形ABC各个顶点的位置,再画出三角形ABC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的图形△A'B'C',然后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

A'(,)B'(,)

C'(,)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总评

第二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

(2)

学科年级班级

课题

用数对确定位置

(2)

课型

课时

主备人

责任人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由用语言描述到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

2、能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平面上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学习

重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由用语言描述到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

学习

难点

能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学习

准备

教材示意图课件

自主实践

学习要点与学法指导

课前

三分钟

说一说游乐场有什么好玩的,玩过什么,感觉怎么样。

前置小研究

1.仔细观察,大门和各场馆分别在游乐场的什么位置?

2.能不能准确描述各场馆的位置?

能不能用数对表示?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

1.出示方格纸上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方格纸上上节课的方格纸有什么不同

2.0在横线上还是竖线上?

观察这个方格图,你还发现了什么?

3.提出“用数对表示超级秋千位置”的要求,学生自己写,然后指名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提出:

大门的位置用哪个数对表示?

1.给学生充分的表示不同意见的机会。

 

2.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3.让学生看一看红红说的话,并判断红红说的对不对。

然后指名汇报,重点交流为什么用数对(7,0)表示。

班级

展示

5.教师简单总结用数对表示大门位置的方法,然后提出:

儿童乐园的位置用哪个数对表示?

让学生回答。

6.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其它场馆的位置。

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各场馆的位置。

7.让学生观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格图,讨论:

一个场馆的位置能不能用其他数对表示?

通过判断书中同伴说的对不对,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给学生搭一个“梯子”,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总结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空间,获得成功的体验。

巩固

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要求,然后交流。

2.练一练第1题,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变式练习。

3练一练第2题,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3题,

重点说一说每个数对是怎样确定的。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简单说明用数对表示点的意义。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完成第1题,交流后再讨论第2题,形成共识。

自主

检测

1.根据下面的信息填空。

⑴李涛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⑵小明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⑶张红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⑷小军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⑸王浩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8,1),在方格图上写出姓名。

2.右面方格图中表示出下面各点。

A(2,8)B(7,2)C(5,4)D(9,1)

E(5,5)F(8,6)G(1,7)H(3,4)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

每条竖线和横线都有一个交点,每个交点也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方格图中的点与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教材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

具体目标有四点: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及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初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与教学大纲比较,《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

不仅要求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而通过大量的例子以及图形给学生丰富的感知经验。

学生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

正比例的意义,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根据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反比例的意义,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正、反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

这些内容都可使学生体会到正、反比例的意义既是正比例知识和反比例知识的逻辑起点,同时也分别是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学习正比例图像、解决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依据和基础。

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比较困难。

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关系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材中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用数值(表格)、图像、解析(关系式)三种方式来表示,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对函数思想获得初步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教学内容的思想价值。

在“正比例、反比例”的研究中,充满着已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对立与统一,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

以“正比例”为例,其图像的呈现形式,从表面上看是静止的一条线,但从列表、描点到连线这一过程看,却是运动的、变化的。

再进一步考察,画成的图像从表面上看是完整的,其实是局部的、不完整的。

因为它还可以延伸,即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

2.强调对模式与关系的体会、理解。

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正比例、反比例中隐含的数学函数思想,对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数学思维方式发生重要转折,即思维从静止走向运动,从离散走向连续,从运算走向关系。

在《标准》中,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学习函数概念打下基础。

3.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

第一,引导学生全面经历正比例及其图像、反比例等内容的探索过程,如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时,活动一只是让学生理解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活动二之后,教材才给出了正比例关系的一般化描述。

同样,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并没有给出字母表达式,而是在正、反比例的意义之后,安排了一节练习课,在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正比例、反比例关系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后总结字母表达式。

第二,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正、反比例关系的素材,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知道这些内容是怎么产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在判断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办法。

5.对现实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事物有好奇心,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正比例关系问题。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

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

 

第一课时正比例

学科年级班级

课题

认识正比例

课型

新授

课时

主备人

责任人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显示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学习

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学习

难点

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学习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实践

学习要点与学法指导

课前

三分钟

前置小研究

课本第18页例1的两个里程表。

1.从这两个里程表中,你了解到什么?

2.算一算,这辆汽车1小时跑了多少千米?

3.你能将表格空白部分填写出来吗?

4.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口述教材内容,既激发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完成,生成课程资源,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新知的学习。

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背景下,初步感受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小组交流

时间(时)

2

3

4

5

6

路程

(千米)

180

270

360

小组探究:

1.写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2.观察写出的比和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3.写出一个关于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式。

谁来说说是什么?

4.这个关系式中,什么量是变化的,什么量是不变的?

5.谁来说说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1.提出“写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的要求,师生共同完成。

2.观察写出的比和求出的比值,交流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

90既是比值,又是速度,然后得出比值都是90的结果。

3.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式: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

结合行程问题,教师参照教材上的表述介绍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

班级

展示

2.自动笔的单价为1.6元,请完成下表。

数量(支)

2

3

4

5

6

7

8

总价(元)

3.2

4.8

6.4

1.买一支自动笔1.6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买2支、3支、5支、6支、7支、8支各花多少钱?

2.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

写出一个式子表示总价、数量和单价之间的关系吗?

试一试!

3.买自动笔的总价和买自动笔的数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4.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谁来说一说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在学生自主计算和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总结关系式,获得积极的学习经验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过程,既是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为认识正比例关系提供经验。

分析归纳课例的共同点,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概况过程。

 

给学生充分发现的机会。

变换方式理解正比例的定义,有利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巩固

拓展

1.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题,先自己判断并和同学交流。

2.让学生读练一练表中的数据,说一说知道了什么,然后讨论第

(1)个问题。

全班交流,重点指导学生用正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