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1273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

2021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由题目质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按朗读节奏读准课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2.本课生字。

援、俱、弗、辩3.读一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yìyǔjùfúyǐhuìhónɡhúzhuóyú学弈 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诲 鸿鹄 弓缴 弗若与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通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出示课件,自学提纲。

(1)小组合作,疏通文义。

(2)小组内把不懂的字、词记下来。

2.学生汇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点拨。

3.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

擅长。

(2)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

教导。

 弈:

下棋。

(3)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

引,拉。

 弓缴:

弓箭。

(4)弗若之矣 弗若:

不如。

4.说说文中的“之”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

(弈秋的教导)

(2)思援弓缴而射之。

(鸿鹄)(3)虽与之俱学。

(前一个人,专心致志者)(4)弗若之矣。

(前一个人,专心致志者)(5)通国之善弈者也。

(的)(6)惟弈秋之为听。

(助词)5.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

小组交流理解古文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的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二人学弈的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引导学生理解:

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事情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有可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设计意图:

与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运用这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阅读下一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学  弈态度决定成败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2.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生质疑、交流,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黄帝神游》《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的)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

由题目质疑,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设计意图:

在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太阳的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大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出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设计意图:

了解两个小孩争辩的原因。

4.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

你想对他说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学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精神。

)三、拓展。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观点     依据经过角度不同结果:

孔子不能决(实事求是)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研读三个具体事例,着重理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2.总结写法,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体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初步了解题目中“问号”和“真理”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综合性学习:

难忘小学生活回忆往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回忆值得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回忆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2.和同学分享令人难忘的集体活动,舍不得的人,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或者一两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

2.回忆小学生活的美好时光,在说一说、写一写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师生情、同学情及学生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围绕“难忘”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教学准备】收集班级及本人照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发兴趣。

二、读题,了解活动内容。

1.学生自由读题目,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写写难忘的人或事。

(2)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3)共同寻找成长的足迹。

(4)制作成长纪念册。

三、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教师:

这么多项的活动内容,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必须进行合理的安排。

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反馈。

(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班级的照片,以及自己成长的照片,搜集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插图等。

(2)写一写难忘的人或事。

(3)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4)集体反馈寻找到的“成长的足迹”,然后合作制作成长纪念册。

四、课堂小结,鼓励积极参与活动。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活动中需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预习“阅读材料”的文章。

【板书设计】回忆往事主题 计划第二课时【课时内容】学习“阅读材料”中的《老师领进门》。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老师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检查、了解学生自读的情况。

1.指名反馈:

“阅读材料”中一共为我们提供了几篇文章?

题目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师领进门》。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老师是谁?

老师领谁进什么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检查词语:

正月 生涯 小喜神儿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戛然而止 恭恭敬敬3.交流课题提出的问题(随机形成板书:

田老师领刘绍棠进文学创作之门)4.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和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三、研读课文:

田老师讲故事。

1.自学提示:

同学们,田老师真有本事!

培养了一名大作家。

田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

(学生轻轻读田老师讲故事的那一段)2.交流:

你觉得田老师讲故事的本事怎样?

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

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3.“我”听得怎么样?

交流出示句子。

(1)“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话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我”为什么会入迷?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深,使人身临其境。

“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

)4.过渡:

一首小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作者幼小的心田。

出示句子: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1)“门下受业”是什么意思?

(跟老师学习)这是个什么句子?

从哪里看出来的?

(比喻)(明确这是个比喻句,重点词组是“春雨点点入地”。

(2)你从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

(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

还教给作者做人的道理。

)(3)小组讨论:

田老师讲故事和“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

(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

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

)(4)田老师“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出示)中的四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田老师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四、研读课文:

感谢老师。

1.同学们,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使人身临其境,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作家。

(1)再见到老师时,“我”是怎样做的?

(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2)这说明什么?

(“我”深深地感谢田老师在“我”的幼小的内心深处播下文学的种子,诱发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打下了文学的创作基础。

)2.想象作者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

3.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

(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

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

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了。

)4.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

老师摇摇头,说:

“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1)理解“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学生交流后出示: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反映了什么?

①田老师谦虚。

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④意在说明“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5.齐读:

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6.课件出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如何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如何理解“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7.齐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作者对田老师的什么感情?

(培养一个人才要花费很多的心血,即使田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为作者做过什么,但作者仍旧对老师当年的栽培深怀感激。

)8.有感情地朗读。

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

(板书: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真是师恩难忘啊!

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选择职业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于某一专业的兴趣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

当然,有句话说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走进门后,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六、课外延伸。

感念师恩的作品有很多,老师想推荐几篇给大家,课后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读读。

毛泽东的《我的老师徐特立》,鲁迅的《藤野先生》。

【板书设计】老师领进门田老师领刘绍棠进文学创作之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第三课时【课时内容】学习“阅读材料”中的《作文上的红双圈》。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师对“我”人生的引领作用。

【教学重难点】抓住98个红双圈,体会老师对“我”人生的引领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在《老师领进门》一文中,老师把作者领进文学的殿堂。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老师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又有哪些帮助。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栏里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自学并交流。

3.教师点拨。

(1)文章写了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作者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栏里——登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