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1678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寒论教材条文.docx

伤寒论教材条文

伤寒论教材(条文)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二太阳病分类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从,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

三辨病之阴阳属性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

四辨病传变与否

(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

(2)、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

(3)、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

(4)、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

(5)、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

(6)、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

(7)、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

(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8)

(9)、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

第二节太阳病本症

一中风表虚症

(一)桂枝汤证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

(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

(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

(5)、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2)

(6)、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4)

(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

(8)、太阳病,先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表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

宜桂枝汤。

(45)

(9)、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6)

(10)、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

(11)、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3)

(12)、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

(54)

(二)桂枝汤禁例

(1)、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

(2)、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

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7)

(3)、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19)

(三)兼证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

(2)、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

(3)、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4)、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

(5)、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

(6)、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可见:

凡病尚在表、无汗、脉浮、而无禁例者均可用麻黄汤)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2)、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3)、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4)、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5)、太阳病,十日已去,a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b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c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6)、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7)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二)麻黄汤禁例

(1)、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3)

(2)、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4)

(3)、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5)

(4)、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瞬,不得眠。

(86)

(5)、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粟而振。

(87)

(6)、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

与禹余粮丸。

(88)

(7)、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89)

(8)、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

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50)

(9)、脉浮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必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49)

(三)兼证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2)、太阳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

(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

(4)、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瞬,此为逆也。

(38)

(5)、太阳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

(6)、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方之。

(40)

(7)、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遥承于不渴之后)小青龙汤主之。

(41)

三表郁轻证

(一)表郁不解轻证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a脉微缓者,为欲愈也;b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c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愈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

(2)、服桂枝汤,a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b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与桂枝二麻黄一汤。

(25)

(二)表郁内热证

(1)、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7)

(2)、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

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

以脉涩故知也。

(4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

太阳病二、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

二辨虚证实证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70)

三辨寒热真假

(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

(2)、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0)

(3)、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是为什么呢?

)此人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邪热内陷)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2)

四辨汗下先后

(1)、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0)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青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遥承于下之)后身疼痛,青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92)

五热证

(一)栀子豉汤类证

(1)、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

(76)

(2)、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7)

(3)、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8)

(4)、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79)

(5)、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0)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四)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a脉促者,表未解也(表重用桂枝加葛根汤?

),b喘而汗出者,(里重)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之。

(34)

(五)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172)

六虚寒证

(一)心阳虚证

(1)、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

(2)、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主之。

(118)

(3)、伤寒脉浮,医以火劫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泽牡砺龙骨救逆汤主之。

(112)

(4)、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7)

(5)、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a核起而赤者,灸其核上各一壮,b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7)

(二)阳虚兼水气证

(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

(2)、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

按语:

病人患“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之症。

因项强症状在太阳经之所过而误诊为太阳病,因“翕翕发热”认为是中风表虚而选桂枝汤解表,因“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认为是结胸证而用下法,因为未识到此证为水饮内停上犯经络所致,治法有误,故尔以上症状不能缓解,以法当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为什么不用桂枝而用桂枝汤化裁呢?

因“翕翕发热”颇象桂枝汤症也。

为何去桂枝呢?

不去桂枝即要犯“无汗不得用桂枝(汤)”之诫也。

若不用桂枝则此非为桂枝汤加减也;此证也即非表虚兼证也。

若为表证无汗兼项强,开始则当选葛根汤而未示之者,实亦非表实也,言服桂枝不效之意乃非表证兼证也,机要之处是条文处未言恶寒也。

既非表证故去桂枝汤之桂也。

非表证非结胸,实为饮停于内也,当遵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之旨,使用该方蠲其内饮,饮去诸症除也,故曰:

利小便则愈也。

原有仍字以后诸症,表证不是桂枝证而用桂枝汤,里证又不是结胸、腑实而用下法,故病不去。

此饮邪在内兼犯太阳之经之证。

太阳中风证发热汗出而恶寒、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热必恶寒,此条言发热而未言恶寒,故“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非为表证;即便为表证,“无汗”也是桂枝汤禁例,仲景已明示于前,若不去桂枝则为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也,故去桂是正确的。

复也非为表实,否则仲景当用葛根汤加茯苓白术也。

所以然者,以仲景特以最宜被因“翕翕发热”误选的桂枝汤加以化裁所由也。

饮去诸证自除也。

[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项强一症,凡7[太阳病提纲一条

(1)、兼证二条(14)(31)、小柴胡汤及禁例各一条(98)(99)、大陷胸丸证一条(131)及本条(28)]见。

病在太阳之经脉,并非为太阳表证所仅有也。

(三)脾虚证

(1)、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6)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

(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

(四)肾阳虚证

(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静安,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1)

(2)、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9)(四逆汤加人参茯苓)

(3)、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瞬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七阴阳两虚证

(一)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证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9)

(2)、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8)

(3)、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

八蓄水证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2)

(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

(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3)

(5)、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127)

九蓄血证

(1)、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尝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2)、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遂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4)

(3)、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5)

(4)、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26)

十结胸证

(一)大结胸证

(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愈,宜大陷胸丸。

(131)

(2)、问曰:

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如何?

答曰: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8)

(3)、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实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5)

(4)、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

(5)、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6)、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则死。

(132)

(7)、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3)

(二)小结胸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

(三)寒实结胸证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

(141)[桔梗、巴豆、贝母]

十一脏结证

(1)、何谓脏结?

答曰:

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29)

(2)、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130)

(3)、病人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167)

十二痞证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1)、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

(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4)

(二)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5)[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

(三)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四)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五)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

(六)痞证辨证

(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1)

(2)、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59)

(3)、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6)

(七)旋覆代赫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赫汤主之。

(161)

十三上热下寒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3)[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

十四火逆证

(1)、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4)

(2)、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之,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5)

(3)、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

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自出。

(116)

(4)、太阳病二日,反燥,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烦燥,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0)

(5)、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

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1)

(6)、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竭。

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3)

十五欲愈侯

(1)、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6)

(2)、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心自愈。

(59)

(3)、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3)

(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4)

第四节太阳病类似证

一十枣汤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风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2)

二瓜蒂散证

病如桂枝证。

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166)

第二章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1)、问曰: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79)

(2)、问曰:

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

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1)

(3)、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葺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5)

(4)、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葺然微汗出也。

(188)

三阳明病外证

(1)、问曰: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

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

(2)、问曰:

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答曰:

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3)

(3)、问曰:

恶寒何故自罢?

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

(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

(2)、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

(二)白虎汤证

(1)、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

(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1)、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

(2)、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3)、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4)、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

(四)猪苓汤证

(1)、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

(2)、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4)

二阳明实证

(一)承气汤证

(1)、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

(2)、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

(3)、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

(4)、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213)

(5)、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勿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