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1883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ocx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比如:

幼儿园小班(3~4岁)的孩子中班(4-5岁)的孩子

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1、年龄越大,心理越成熟,对吗?

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分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

儿童大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也是有次序的;

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如苹果,孩子会看、摸、尝、闻)

带各种水果到学校,让小朋友观察、分析、对比、品尝

还有:

大班孩子学数学,2+3=5孩子对于数字缺乏具体的形象感,老师教的过程中要抓住孩子的思维特点,可以借助具体实物来进行教学,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是几个苹果,这样孩子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学会。

2.表象活跃

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

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如小孩子拿着一个圆圈,他会把它当成汽车的方向盘,开起汽车来;拿一根筷子当作小提琴学着拉)(过家家游戏四个小朋友一组)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21页)

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但是,5~6岁的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这个阶段,幼儿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掌握等有所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他们回答问题时,不单从表现现象出发,而能从较抽象的方面来推断事物的因果关系。

如:

书中20页两堆同样数量的扣子

(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

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

无意性是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支配。

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于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之中。

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忆。

(比如看动画片)

老师带孩子们去动物园,回来后老师问:

“什么是动物?

”有的小朋友说:

“在动物园里让人看的。

”有的说:

“狮子、大象、老虎”老师继续说:

“蝴蝶、蚂蚁也是动物。

”孩子觉着奇怪,老师又告诉孩子们,人也是动物,孩子更难理解,甚至有的孩子辩解说,“人是到动物园看动物的,人怎么是动物,哪有把人关在笼子里的?

”孩子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只对记住他感兴趣的。

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

幼儿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

反之,如果幼儿情绪很低、不愉快或处于恐惧、痛苦状态,活动效果就比较差。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1.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幼儿的情绪情感比较容易变化,而且不能自觉地加以控制。

年龄小的儿童情感变化比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5~6岁的孩子情绪情感逐渐稳定。

2.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

幼儿是纯真的,他们的情绪情感大部分是表露在外的,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

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得比较冲动。

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开始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

(五)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突出表现为出现初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兴趣爱好、明显的气质特点和性格特点。

这些与幼儿逐渐形成了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态度相关。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其中可分为三部分:

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

一、婴儿期包括:

1.新生儿期(0—1月)

心理发生的基础:

惊人的本能。

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心理的发生:

条件反射的出现。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预示心理的发生。

比如: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

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人际交往的开端。

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2.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期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半岁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主动招人。

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

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开始认生。

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

3、婴儿晚期(6-12月)

明显变化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坐、爬、站、走等动作形成,坐爬动作利于孩子的发展。

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五指分工动作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

言语关系发展。

这时发出的音节较清楚,能重复、连续。

依恋关系发展。

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哭闹,情绪不安,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

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的一些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开始理解他的要求。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儿童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水平。

安全依恋的建立,意味着父母平时对儿童精心照顾、关心、爱护,儿童从父母哪里获得温暖和爱,其生理的、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儿童就会有安全感和快乐的情绪。

这为儿童在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中提供最优的智力加工背景,导致儿童最有效的认知活动,一旦儿童在认知活动中得到一定的成果,问题得到解决,智力活动的成功又进一步诱导他的快乐情绪和探索事物的兴趣,这种良性虚幻的结果,使儿童认知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一项以孤儿院的19个月的发展落后孤儿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研究表明,改变他们的抚养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对温柔的充当代理母亲的阿姨形成依恋,4年后实验组平局智商提高32分,孤儿院的对比组则落后21分。

20年后追踪调查发现,实验组中三分之一进了大学,大多数对比组儿童则不超过三年级水平,可见依恋可以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

(二)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 

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反之会延缓或阻碍儿童的语言发展。

因此,这一阶段,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与孩子交往时间多,有利于刺激婴儿调动各种感官感知父母的语言,模仿父母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自然可以提高。

 (比如母亲经常给孩子说话,唱儿歌,讲故事等,多给孩子交流,可以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反之,若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自然有所影响

(三)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 

婴儿是以情绪的方式同世界发生联系的,早期持久的情绪经验对其一生情绪的发展至关重要。

婴儿期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儿童具有稳定而快乐的情绪。

处于安全状态中的婴儿,是快乐的,富有爱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 

缺乏依恋安全感的婴儿,经常担心母亲离开而处于焦虑、恐惧不安状态中,或由于需要延迟满足而遭受挫折感,产生失望、愤怒等负面情绪,长期下去,儿童会成为情绪多变甚至感情冷漠的人(所以说温暖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 

1.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儿童得到父母适当、稳定与不间断的关怀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从而感到安全。

这样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与对周围的信任。

反之,儿童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形成多疑、孤僻的性格。

 

2.安全感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帮助建立自信心。

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样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导致他缺少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产生自卑的性格。

 

3.安全依恋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

儿童独立自主性的形成与儿童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感是分不开的。

只有当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感情从而形成安全感,相信父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现在身边,提供帮助,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大胆地独立探索陌生的世界。

反之,儿童会出现焦虑不安等状况,无法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五)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早期儿童的依恋会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产生影响,主要是儿童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形成的反应方式与决定这种方式的认知方式逐渐沉淀定型,形成儿童与外界人际关系的稳定的模式。

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往往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这就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了基础。

反之,儿童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特征则会导致同伴拒绝。

二、幼儿前期(1—3岁)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

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

学会直立行走。

1—2岁幼儿由于生理原因独立行走不自如。

使用工具。

1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当作工具使用的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真正形成的。

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也开始发生。

案例:

分析下婴儿的言语发展特点

妈妈把做好的红烧排骨放在餐桌上,一岁3个月的儿子看不到餐桌上的食物,但是闻到了食物香味,于是踮起脚看着餐桌,说:

!

肉?

肉肉?

"开始吃饭时,妈妈把它放在餐椅上,他指着红烧排骨急促地说:

“妈妈肉、妈妈肉、肉……"。

拿到一根排骨后并吃了一口后,他面带笑容对旁边的奶奶说:

“奶奶肉”。

找同学说下:

婴儿的言语特点:

以语代句,一词多意,重叠发音,以音代词,并伴有动作和表情。

1-3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人际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二)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学前初期(3~4岁)

3~4岁处于幼儿期的初期阶段,也是幼儿园的小班年龄。

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1)生活围扩大

幼儿3岁以后,开始进入幼儿园。

新的环境对幼儿最大的影响是:

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围,扩大到有老师、更多同伴的新环境。

生活围的扩大,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以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

3~4岁幼儿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3~4岁的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他们的注意也与动作联系在一起。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

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

这时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情绪还很容易受周围人感染。

(4)爱模仿

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

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

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模仿分为:

直接模仿和反模仿

直接模仿:

如姐姐在扫地,打扫的非常干净,受到了爸爸妈妈的表扬,于是弟弟看在了眼里,也想得到爸爸妈妈夸奖,于是学姐姐扫起地来。

直接反模仿:

如姐姐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受到了爸妈批评,弟弟记在心里;自己遇到类似事件,控制自己不和别人打架。

2.学前中期(4~5岁)

4-5岁是幼儿中期,也是幼儿园的中班年龄。

此时期幼儿的心理较3-4岁有很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如下:

(1)活泼好动

活泼好动是其天性,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很突出。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典型。

这时期的孩子主要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

他们的思维是很形象的和很具体的。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和生活规则。

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初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

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由于幼儿中期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这个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

为什么幼儿喜爱游戏?

(游戏是很快乐的活动,可以开心的自由地玩,可以自选主题,自己分配角色,制定计划,使整个心理面貌都处于积极的活沃的状态。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

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活动,是解决幼儿心理部矛盾的最佳路径,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能加快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上次让每一组准备的游戏,准备好吗?

组织说一下,情境模拟。

3.学前晚期(5~6岁)

好问好学。

幼儿在这一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

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个性初具雏形。

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思考:

你所认识的真实成长中的小班幼儿有哪些特点?

三、有关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补充)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

比如:

孩子爱打人,见小朋友就打,由于父母忙不管,爷爷奶奶娇惯,导致霸道,目中无人,没礼貌,进入了危机期,这时就需要父母与时调整。

2-3岁出现第一个反抗期,是儿童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第一反抗期是儿童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表现,也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一般从2岁进入第一反抗期,4岁达到高峰。

父亲给3岁儿子买了一个玩具,让他自己玩。

自己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

父亲连喊几次,孩子说:

“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

”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

“不,我偏不。

”父亲很生气,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进浴池。

可是,当父亲拿浴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

父亲气不过,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给他强行洗澡,孩子大哭大闹。

1、该案例说明了孩子什么年龄特点?

2、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人位父亲的做法对吗?

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

1、孩子处于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2、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出现对成人反抗的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不对,容易使孩子养成执拗性格,或是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性格。

提问:

怎样看待儿童的第一反抗期?

(尊重孩子、坚持原则、转移注意、口径一致、耐心引导)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所谓敏感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

蒙台梭利提倡教育家、教师、父母都应仔细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与规律,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期,与时给儿童以引导、帮助和鼓励。

(蒙台梭利1870-1952:

是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贝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早年从事医学工作,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

1907年,她在罗马的贫民区开设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将对智力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运用到正常儿童的身上,并开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被称为蒙台梭利教育法。

感觉的敏感期:

0-6岁3岁前只是吸收周围事物;3-6岁就能分析、判断环境

秩序的敏感期:

2-3岁幼儿园抓住这一特点,在幼儿园墙面,地面,教室布置都很漂亮,幼儿看到一些东西置于恰当的地方时会显露出高兴和激情,从中可以看到幼儿对秩序敏感性的积极表现。

语言的敏感期:

0-3岁

细节的敏感期:

1.5-4岁

行走的敏感期:

1-2岁

手的敏感期:

1.5-3岁

(三)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时刻在变化,而变化又因人而异。

1-3BBB

 

课后作业:

1、现行幼儿园的体制大多数是按幼儿的()分班。

A、心理年龄B、实际年龄C、智力年龄D、知识经验

2、儿童容易出现对成人反抗行为的时期是()

A、心理发展的敏感期B、心理发展的转折期C、心理发展的稳定期D、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

A、儿童心理落后的表现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C、“超常”的表现D、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简答:

1、3-4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2、4-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3、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论述

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