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常用词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8201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整理常用词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常用词牌.docx

《整理常用词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常用词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常用词牌.docx

整理常用词牌

常用词牌精选

卜算子·别意

苏轼

水是眼波横,◎仄仄平平

山是眉峰聚。

◎仄平平仄[韵]

欲问行人去那边,◎仄平平仄仄平

眉眼盈盈处。

◎仄平平仄[韵]

才始送春归,◎仄仄平平

又送君归去。

◎仄平平仄[韵]

若到江南赶上春,◎仄平平仄仄平

千万和春住。

◎仄平平仄[韵]

【解题】

《词律》引毛氏云:

“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又云:

“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又因秦观词有:

“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

【填词法】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通体,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

第一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

第三句与<捣炼子>第三句同。

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与上首<雨淋铃>末句同。

后半阕依此类推。

捣练子·秋闺

李煜

深院静,平仄仄

小庭空,仄平平[韵]

断续寒砧断续风。

◎仄平平◎仄平[韵]

无奈夜长人不寐,◎仄◎平平仄仄

数声和月到帘栊。

仄平◎仄仄平平[韵]

【解题】

《词苑丛谈》:

“李重光<深院静>小令一阕。

升庵曰:

‘词名<捣练子>,即咏捣练也;复有<云鬓乱>一篇,其词亦同。

”尝见一旧本,则俱系<鹧鸪天>,二词之前,各有半阕,其‘云鬓乱’一阅云:

‘节候虽佳景渐阑……。

’其‘深院静’一阕云:

‘塘水初澄似玉容……。

’”是本调因李后主咏捣练,而从<鹧鸪天>中所分出,自后遂独成专调,即以<捣练子>为名。

又以词中句有“深院”及“月”等字样,因又名<深院月>。

【填词法】

本调二十七字,起为三字对句,句法均上二下一。

第三、四、五句,与平起七绝诗之二、三、四句无异,故一、三、五字平仄,俱可不论。

调笑令·宫词

王建

团扇,平仄[韵]

团扇,平仄[韵](叠句)

美人并来遮面。

仄◎◎平平仄[韵]

玉颜憔悴三年,◎平◎仄平平[韵](换平韵)

谁复商量管弦。

◎仄平平仄平[韵]

弦管,平仄[韵](上句末二字颠倒,换仄韵)

弦管,平仄[韵](叠句)

春草昭阳路断。

◎仄◎平◎仄[韵]

【解题】

《乐府诗集》载,中唐时<三台调笑>等六词,即所谓《中唐六调》;本是六言乐府诗,后乃演为长短句之词。

<调笑>,《词谱》作<古调笑>;《韦江州集》作<调啸>。

一名<宫中调笑>;一名<转应曲>:

一名<三台令>。

胡适《词选》云:

“<调笑>之名,可见此调原本是一种游戏的歌词;<转应>之名,可见此词的转折,似是起于和答的歌词;<三台令>之名,可见此调是从六言的<三台>变出来的。

”白居易诗,有“打嫌调笑易”句;自注云:

“<调笑>,曲名也。

”于是可见此调成立于中唐之际也。

【填词法】

本调凡三十二字。

起为二字叠句,平仄一定。

第三句为平起仄韵之六字句,第二、三字平仄可易。

第四句换平韵,为平起平收之六字句,第一、三字平仄不拘。

第五句亦为六字句,仄起平叶,第一字可仄。

第六、第七句,则以上句末二字颠倒而重叠之,换仄韵。

末句则与第五句略同,特叶仄韵,而第三、五字平仄亦可通用耳。

通首凡三换韵,以六言句为主,盖犹带乐府<三台>之旧面目。

两字叠句,实为拗体之滥觞;而第六句即为上句末二字之倒装,亦为定格也。

临江仙·妓席

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仄◎平平仄仄

雨声滴碎荷声。

◎平◎仄平平[韵]

小楼西角断虹明。

◎平◎仄仄平平[韵]

阑干私倚处,◎平平仄仄

遥见月华生。

◎仄仄平平[韵]

燕子飞来窥画栋,◎仄◎平平仄仄

玉钩垂下帘旌。

◎平◎仄平平[韵]

凉波不动簟纹平。

◎平◎仄仄平平[韵]

水晶双枕畔,◎平平仄仄

犹有堕钗横。

◎仄仄平平[韵]

【解题】

本调之创,本咏水仙,厥后依调填词,多属泛咏;字数增减,体乃增多。

据万氏《词律》所收,有五十四字者、五十六字者,五十八字者有七体之多;更有六十二、七十四、九十三字者。

至六十字者,除本调外,又有秦观一首,尾三字作仄平仄;顾敻一首,尾作三字两句,俱非正格。

欧公此调,据《野客丛谈》云:

“欧阳永叔任河南推官,亲一妓。

时钱文僖公为西京留守。

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皆不至,移时方来。

钱责妓云:

‘末至何也?

’妓云:

‘中暑,往凉堂睡觉,失金钗,犹未见。

’钱曰:

‘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

’欧即席赋此。

坐皆击节,命妓满斟送欧。

而令公库偿钗。

”因即注题“妓席”,而后人即奉为<临江仙>调为正宗。

【填词法】

本调六十字,前后阕相同。

起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不用韵。

次为六字句,用韵。

第三句为平起平韵之七言句,故一三两字平仄不拘。

四五两句恰与仄起五言绝句末二句句法相同;每句第一字亦不拘平仄。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拉

六代豪华,◎仄平平

春去也、◎◎仄

更无消息。

◎平◎仄[韵]

空怅望,◎◎仄

山川形胜,◎平◎仄

已非畴昔。

仄平平仄[韵]

王谢堂前双燕子,◎仄◎平平仄仄

乌衣巷口曾相识。

◎平◎仄平平仄[韵]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仄◎平◎仄仄平平

春潮急。

平平仄[韵]

思往事,平◎仄

愁如织。

平平仄[韵]

怀故国,平◎仄

空陈迹。

平平仄[韵]

但荒烟衰草,仄◎平平仄

乱鸦斜日。

仄平平仄[韵]

玉树歌残秋露冷,◎仄◎平平仄仄

胭脂井坏寒□泣。

◎平◎仄平平仄[韵]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仄◎平◎仄仄平平

秦淮碧。

平平仄[韵]

【解题】

《词学全书填词名解》:

“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

”按万氏《词律》,引《冥音录》作<上江红>。

但“上”谐作“满”,音殊不类。

考《本草纲目》有“满江红”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

想唐宋时,民间已有此种名称之水草,随取入词,未可知也。

或以董谷《碧里杂存》载有“满江红”为江淮船名;则故事始自明太祖,当非词名所本也。

【填词法】

本调九十三字。

首句四字,不用韵,与<锦缠道>首句同。

次句七字,起韵,上三字为豆,第一、三字可仄,下四字,第一、三字平仄不拘。

第三、四句为四字两句,上加三字豆。

“空”“怅”二字可仄可平;“山”“形”二字亦平仄不拘。

其句法与<潇湘夜月>前阕末句相同;惟一为仄叶,一为平叶耳。

第五、第六俱七言句,上句仄起仄收,不用韵,下句平起仄韵;宜用对偶。

第十句八字,句法上三下五,实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上加一字豆也。

末句三字,作平平仄,乃定格;而语气须与上句相贯。

后阕换头。

起四句皆三字仄句,第二、第四句叶韵,第一句第二字,第三句第一、二字,俱不拘平仄。

此四句既可一、二两句自为对偶,亦可以上二句对下二句。

第五、六句亦为两四字句,上加一豆;上句“荒”字可仄,下句叶韵而平仄不可移易。

此八字宜用对偶。

以下均与前阕第五句以下相同。

念奴娇·石头城

萨都刺

石头城上,仄平平仄

望天低、仄平平

吴楚眼空无物。

◎仄仄平平仄[韵]

指点六朝形胜地,◎仄◎平平仄仄

惟有青山如壁。

◎仄◎平平仄[韵]

蔽日旌旗,◎仄平平

连云樯橹,平平◎仄

白骨纷如雪。

◎仄平平仄[韵]

一江南北,◎平平仄

消磨多少豪杰。

◎平◎仄平仄[韵]

寂寞避暑离宫,◎仄◎仄平平

东风辇路,平平◎仄

芳草年年发。

◎仄平平仄[韵]

落日无人松径冷,◎仄◎平平仄仄

鬼火高低明灭。

◎仄◎平平仄[韵]

歌舞尊前,◎仄平平

繁华镜里,◎平◎仄

暗换青青发。

◎仄平平仄[韵]

伤心千古,◎平平仄

秦淮一片明月。

◎平平仄平仄[韵]

【解题】

元微之《连昌宫词》: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自注:

“念奴,天宝中名倡。

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

‘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

’皆悄然奉诏。

”又《开天遗事》:

“念奴有色善歌,宫妓中第一,帝尝曰:

‘此女眼色媚人;’又曰:

‘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词曲之名,有所昉矣。

本调异名最伙,以调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

以东坡《咏赤壁》有“大江东去”及“还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

更有<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等名,不暇遍考。

【填词法】

本调一百字。

起句四字,不用韵,平仄一定。

次句九字,上三下六,起仄韵;第三、四字平仄不拘。

本句亦有作上四下五者,不足法也。

第三句七字,不用韵,与<满江红>第五句同。

第四句六字,与<双双燕>第六句同。

第五、第六为四字对句,不用韵,与<换巢鸾凤>后阕第四、五句同。

第十句五字,与<烛影摇红>第四句同;惟第三字不可用仄。

第八句四字,与第九句六字,亦可作上四下六之十字句。

上四字作豆,第一字可平,下六字叶韵,第一字可仄。

其语气自需一气呵成。

后阕起句六字,仄起平收,不用韵;第一、三字俱可作平,与<玉漏迟>后阕起句同。

第二句九字,上四下五,与<青玉案>结句同。

然亦有作上五下四者,不足法也。

以下句法,全与前回。

沁园春·有感

陆游

孤鹤归来,◎仄平平

再过辽天,仄仄平平

换尽旧人。

◎仄◎平[韵]

念累累枯冢,仄◎平◎仄

茫茫梦境,◎平◎仄

王侯蝼蚁,◎平◎仄

毕竟成尘。

◎仄平平[韵]

载酒园林,◎仄平平

寻花巷陌,◎平◎仄

当日何曾轻负春。

◎仄平平◎仄平[韵]

流年改,平平仄

叹围腰带剩,◎平平仄仄

点鬓霜新。

仄仄平平[韵]

交亲散落如云。

平平仄仄平平[韵]

又岂料而今余此身。

仄◎仄平平◎仄平[韵]

幸眼明身健,仄◎平◎仄

茶甘饭软,◎平◎仄

非惟我老,◎平◎仄

更有人贫。

◎仄平平[韵]

躲尽危机,◎仄平平

消残壮志,◎平◎仄

短艇湖中闲采莼。

◎仄平平◎仄平[韵]

吾何恨,平平仄

有渔翁共醉,仄平平仄仄

溪友为邻。

◎仄平平[韵]

【解题】

《后汉书.窦宪传》:

“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

”后沿以“沁园”为公主第宅之代词,多见于唐人诗文。

崔湜《侍宴长宁公主东庄》诗:

“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

”储光羲《玉真公主山居》诗:

“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吴颂《代郭令公谢男尚主表》:

“门开鲁馆,地列沁园。

”本调<沁园春>。

当创始于初唐,且出自侯门,可知也。

万氏亦云:

“<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

”又本调亦名<寿星明>。

另有<花发沁园春>与本调无涉。

【填词法】

本谓一百十四字。

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

(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

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

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

第六句与第五句同。

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

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

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

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

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而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

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

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

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

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

清平乐·晚春

黄庭坚

春归何处,平平◎仄[韵]

寂寞无行路。

◎仄平平仄[韵]

若有人知春去处,◎仄◎平平◎仄[韵]

唤取归来同住。

◎仄◎平◎仄[韵]

春无踪迹谁知,◎平◎仄平平[韵](换平韵)

除非问取黄鹂。

◎平◎仄平平[韵]

百啭无人能解,◎仄◎平◎仄

因风飞过蔷薇。

◎平◎仄平平[韵]

【解题】

《松窗杂录》: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上乘照夜白游赏,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

上命梨园子弟,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

”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

《碧鸡漫志》:

“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

盖古乐曲声调高下,合为三调,曰:

清调、平调、侧调。

此谓三调中,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

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清平乐>曲不类。

后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

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

”万氏《词律》注此调,亦云:

“与<清平调>无涉。

”是<清平乐>虽系唐词,顾与<清平调>毫不相干。

《图谱》改名<忆萝月>,或亦因此。

【填词法】

本调四十六字。

凡两用韵,前半叶仄,后半叶平。

第一句四字,仄句,起韵,第三字可仄。

次句五字,与<卜算子>第二句同。

第三句七字,仄起仄叶,第一、三、五字平仄不拘,亦有于第六字作平者,则第五字必须作仄,乃成拗句。

如清莲本词“玉帐鸳鸯喷兰麝”即是,顾非初学所宜。

第四句六字,第一、三、五字平仄虽可不拘,但第五字作仄,则第三字必须作平,所当注意耳。

后半换叶平韵。

首次二句俱六字,用韵。

各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不拘。

第三句与前半第四句同。

末句与后半第二句同。

如梦令·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仄◎平◎仄[韵]

燕尾剪波绿皱。

◎仄◎平◎仄[韵]

指冷玉笙寒,◎仄仄平平

吹彻小梅春透。

◎仄◎平◎仄[韵]

依旧,平仄[韵]

依旧,平仄[韵](叠句)

人与绿杨俱瘦。

◎仄◎平◎仄[韵]

【解题】

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

或云:

“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

”此调复加一叠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

(见毛氏《词学全书》)考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而改为<如梦令>,是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未可知耳。

此外本调复名<晏桃源>,更名<比梅>。

【填词法】

本调三十三字。

通体以六言句为主。

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则以用平为宜。

本词“绿”字,盖以入声作平声也。

且此二句例用对偶,故于平仄尤不宜假借,最好以一三五字平仄相对,则更工矣。

第三句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不用韵。

第四句及末句,与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三字宜用仄声,第一字宜用平声耳。

第五、六为两字叠句,叶韵;通篇扼要之句,最宜注意。

声声慢·秋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平平仄仄

冷冷清清,仄仄平平

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平仄[韵]

乍暖乍寒时候,◎仄◎平◎仄

最难将息。

◎平平仄[韵]

三杯两盏淡酒,平平仄平◎仄

怎敌他、仄仄平

晚来风急。

仄平平仄[韵]

雁过也,仄仄仄

正伤心、仄平平

却是旧时相识。

◎仄◎平◎仄[韵]

满地黄花堆积。

◎仄◎平◎仄[韵]

憔悴损,平仄仄

而今有谁堪摘。

◎◎仄平◎仄[韵]

守着窗儿,仄仄平平

独自怎生得黑。

◎仄◎平◎仄[韵]

梧桐更兼细雨,平平仄平◎仄

到黄昏、仄平平

点点滴滴。

仄平平仄[韵]

这次第,仄仄仄

怎一个、仄仄仄

愁字了得。

平仄仄仄[韵]

【解题】

《填词名解》:

“宋蒋捷赋<秋声>,俱用‘声’字收韵,故名。

案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枭娜,不欲辄尽。

”据张炎云:

“有法曲,有大曲,有慢曲;若曰法曲,则以倍四头管(即筚篥)品之,大曲则以倍六头管品之,惟慢曲,引、近,名曰小唱。

”是此为慢曲;盖别有<声声令>也。

【填词法】

本调九十七字。

本作多用叠字,以仄作平。

学者不善用变声,尽可于作平处径用平声字填之也。

《词律》云:

“易安所作,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人若不及其才,而故学其笔,则未免类狗矣。

”此应慎于效学者也。

首句四字,他作皆不起韵,与第二句四句对偶。

第三句六字起韵,第四字亦可作平;而第五字例不可仄。

第四、五句,本调原作上六下四,然他家皆于第四字断句,皆作上四干六,故仍之。

第六句六字,第四字应用平声,第五字可平可仄。

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二字当用平声。

第八句三字,全仄。

第九句九字,他词皆作两四字句加一豆,独本作为上三下六;(“却”“旧”二字可平)惟语气一气呵成,固可不拘耳,后阕换头。

起六字协,第五字可仄;顾他词多有不协韵者。

第二句九字,上三下六,为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然亦有作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者,稼轩词是也。

(是传家合在玉皇香案)第三至第七句,与前阕第四至第八句同。

末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二、三字例当作平;下四字例为平仄仄仄,不可移易也。

(亦有作九字句,与前阕同者,见<惜香乐府>。

西江月·佳人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仄◎平◎仄

铅华淡淡妆成。

◎平◎仄平平[韵]

红烟翠雾罩轻盈,◎平◎仄仄平平[韵]

飞絮游丝无定。

◎仄◎平◎仄[韵](叶仄韵)

相见争如不见,◎仄◎平◎仄

有情还似无情。

◎平◎仄平平[韵](叶平韵)

笙歌散后酒微醒,◎平◎仄仄平平[韵]

深院月明人静。

◎仄◎平◎仄[韵](叶仄韵)

【解题】

李白《苏台览古》诗: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又张佑诗:

“西江江上月,远远照征衣。

”本调调名所本也,一名<步虚词>。

吴任臣云:

“<步虚词>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呗之类;且庾子山诸君所作,与<西江月>全不类,是昔人之误。

”毛先舒则云:

“<步虚词>即<西江月>,此是词家假古题以名其词,取新耳目,非误也。

【填词法】

本调五十字,平仄两叶,为以前诸体所无。

《莲子居诗话》云:

“<西江月>、<一剪梅>二调,易至俗庸,故词人多不作。

”诚以此调平仄互叶,较难处置,最易失之呆滞耳。

起句六字,不用韵,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通融。

第二句用平韵,而平仄恰与首句相反;然一三两字平仄可以互调,而第五字则不能勉强。

第三句叶平韵,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一三两字平仄不论。

第四句换叶仄韵,而句法全与第一句同。

后半阕字句作法与前半阕相同。

相见欢·秋闺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平◎仄平平[韵]

月如钩,仄平平[韵]

寂寞梧桐、◎仄◎平

深院锁清秋。

平仄仄平平[韵]

剪不断,仄◎仄[韵](换仄韵)

理还乱,◎平仄[韵]

是离愁。

仄平平[韵](换前平韵)

别是一番、◎仄◎平

滋味在心头。

平仄仄平平[韵]

【解题】

本调昉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

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

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

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词苑丛谈》云:

“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

‘无言独上西楼’云云。

”顾<锦堂春>亦名<乌夜啼>;且<秋夜月>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调,此所应细辨者也。

又有一名曰<月上瓜洲>。

【填词法】

本调三十六字。

凡两用韵,前半皆用平韵。

第一句六字,一、三字平仄可不拘。

第二句与“捣炼子”第二句同。

第三句为九字句,于第四字略断作豆,但也有于第六字断句者。

(万氏《词律》)此等九字句尽可先成七言一句,而后再寻两字冠之。

后主此词正用此法。

后半起二句换仄韵最宜注意。

万氏《词律》云:

“断乱二字,是换仄韵,各谱具失注,是使学者失去二韵,其误甚矣。

”第三句仍叶平韵,与前半第二句同。

末句亦为九字句,句法与前半末句无异。

一剪梅·春思

蒋捷

一片春愁带酒浇。

◎仄平平仄仄平[韵]

江上舟摇,◎仄平平[韵]

楼上帘招,◎仄平平[韵]

秋娘容与泰娘娇。

◎平◎仄仄平平[韵]

风又飘飘,◎仄平平[韵]

雨又潇潇。

◎仄平平[韵]

何日云帆卸浦桥。

◎仄平平仄仄平[韵]

银字筝调,◎仄平平[韵]

心字香烧,◎仄平平[韵]

流光容易把人抛。

◎平◎仄仄平平[韵]

红了樱桃,◎仄平平[韵]

绿了芭蕉。

◎仄平平[韵]

【解题】

宋人称一枝曰一翦,元好问《牡丹》诗:

“金刀一翦肠堪断,绿鬓刘郎半白生”;是一翦梅者,即一枝梅也。

古时远地赠人,辄以梅花一枝,表相思。

《荆州记》:

“陆凯自江南,以悔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刘克庄诗:

“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花寄一枝。

”词名<一翦梅>,即于斯取义也。

【填词法】

本调六十字,七言与四言相间而成。

首句为平韵七言句,但除第一字外,平入不能移易。

次为四字两句,句法平仄俱无二致,(第一字均可仄)故不妨用叠句叠韵;如李易安词: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其例也。

第四句与<临江仙>第三句同。

第五第、六句仍为四字两句,与次三两句同。

后阕全同前阕。

忆江南·怀旧

李煜

多少恨,平◎仄

昨夜梦魂中。

◎仄仄平平[韵]

还似旧时游上苑,◎仄◎平平仄仄

车如流水马如龙,◎平◎仄仄平平[韵]

花月正春风。

◎仄仄平平[韵]

【解题】

本调原名<望江南>。

《乐府杂录》:

“<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故亦名<谢秋娘>。

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忆》,自注云:

“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见《碧鸡漫志》)于是又名<江南好>,<江南忆>;而<忆江南>本名,亦以此而起。

此外刘禹锡词,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

因又名为<春去也>、<梦江南>、<望江南>。

而《全唐诗》于李后主<忆江南>注又名<归塞北>;万氏《词律》,又有<梦江口>之名。

至梁武帝与沈约之<江南弄>各曲,或以为亦<忆江南>之别名;此调异名,可谓伙矣。

【填词法】

本调二十七字。

首句为三字句。

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

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

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

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

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仄仄◎平平仄仄[韵]

衡阳雁去无留意。

◎平◎仄平平仄[韵]

四面边声连角起,◎仄◎平平仄仄[韵]

千障里,平◎仄[韵]

长烟落日孤城闭。

◎平◎仄平平仄[韵]

浊酒一杯家万里,仄仄◎平平仄仄[韵]

燕然未勒归无计。

◎平◎仄平平仄[韵]

羌管悠悠霜满地,◎仄◎平平仄仄[韵]

人不寐,平◎仄[韵]

将军白发征夫泪。

◎平◎仄平平仄[韵]

【解题】

《乐府纪闻》: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

”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

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

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

《东轩笔录》云:

“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

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

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

”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填词法】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

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叶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叶韵。

<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叶韵,实系错误。

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虞美人·感旧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平◎仄平平仄[韵]

往事知多少。

◎仄平平仄[韵]

小楼昨夜又东风,◎平◎仄仄平平[韵](换平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雕栏玉砌应犹在,◎平◎仄平平仄[韵](换仄韵)

只是朱颜改。

◎仄平平仄[韵]

问君能有几多愁?

◎平◎仄仄平平[韵](换平韵)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解题】

《碧鸡漫志》:

“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

’又《梦溪笔谈》云:

“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

详其曲,皆吴音也。

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