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2225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docx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3小题9分)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的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争也包含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

“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

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1931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

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确立“十四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的基本历史事实。

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更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

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

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

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

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

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

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

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2日09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来自腾讯网)

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

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

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B.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C.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

D.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8年抗战”,而代之以“14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局部抗战。

B.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

C.“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D.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

3.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重大意义,下列哪项概括不准确。

()(3分)

A.告慰和尊重东北抗日联军。

B.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抗战问题上的混乱认识。

C.全面有效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体现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D.唤醒国际认知,突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

”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话,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

这是张二狗第N次对我说这句话。

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哀声叹气。

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

张二狗说的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

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

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天,这当然算的是坐火车的时间,还没算坐汽车的时间。

如果把这四天都用来打工,每天可以赚几十块钱,四天就是好几百。

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

如此算来,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

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2000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

我有些好奇,问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

这更引起我的好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

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

所以,我一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

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

张二狗显得十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

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

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

那是首都。

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

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

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200多块钱,但也不是天天会有活干的。

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

加上他老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水漂”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

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了。

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

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

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

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

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

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

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

我看到你在那里干活呢。

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

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起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

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

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

我才想起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

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

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

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

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

又说,他下一站是八达岭,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

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口热气。

(《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既是主人公经常说的口头禅,同时又点明了本文的主要情节内容,全文紧紧围绕“我要去北京”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B.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小说主人公张二狗执意要去北京,并且不惜两次造假“北上”,但两次被“我”看穿,情节在波澜起伏中展开,牢牢抓住了读者,也在不断让人意外的情节中引发了读者对其寓意的思考。

C.“我”因为揭穿了张二狗去过北京的谎言,张二狗“拿起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并由此记恨“我”,四年没有与“我”见面,即使四年后再次与“我”联系,也是炫耀他去了北京。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我”经常去玩的北京却是张二狗迟迟不能实现的梦想,突显了民工生活的艰辛不易,“我”面对张二狗的两次撒谎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反应,也反映了“我”对张二狗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

5.简要分析小说中“张二狗”的形象。

(4分)

---------------------------------------------------------------------------

6.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13分)

叶嘉莹:

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

“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

“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

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

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

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

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

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

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

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

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C.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8.下列对叶嘉莹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贯中西。

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

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注重人才培养。

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

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9.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5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清白)受物之汶汶(污染)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1.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义,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王击轲,被八创。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12、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3分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D.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13、把下列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5分)

(2)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5分)

三、诗歌鉴赏(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14-15小题

元夕【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

旧时可称父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仲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填写(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本诗的主旨句的句子是:

“,。

(3)韩愈《师说》中为“师”下定义的句子是:

“师者,。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解读就是专家也未必在行,特别是将汉以前的古体诗拿给讲授古代文学的老师解读,也不见得句句都是十分到位的真知灼见。

B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C写作需要真情实感,不得生搬硬造,可有的学生纯粹是为文造情,凭空写作,说空话,写假事,表假情,所写文章令人不忍卒读。

D一些美国高中追求博雅教育,固然是为了提升学生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

18.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3分)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国际油价在第三季度之所以一改第二季度颓势出现大涨,主要原因是全球央行的协调行动以及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造成的。

D.美国当局虽然已经预测到飓风“马修”的规模并进行了救灾部署,可是,在“马修”真正席卷美国之时,还是给美国造成了重创。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

进祝痊安。

B.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本报欢迎批评指正。

恳切希望大家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D.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即使不值钱,我也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意重嘛!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远不只是“衡中模式”,还有席卷各地的“择校热”、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大战”等。

只要改革,就能彻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没有“超级学校”,人们就不会为教育而发愁。

在改革中让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平衡,让上升通道更为多元和公平,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社会关切后顾无忧了,素质教育就会取得圆满成功。

①改革并不一定能彻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建设新农村,①,这里讨论的是优先发展的问题。

我认为,建设新农村②,同时,把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兴办教学和思想教育也加入到这条主线上,让它们并驾齐驱。

时间长久了,经济发展了,③。

六、写作(60分)

22.某校家委会举办主题为“学生成长”的座谈会,其中一个话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什么。

经过热烈的讨论,家长们梳理出以下观点:

①坚持自己的目标;②抵制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③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④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⑤感恩,不要把自己得到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⑥懂得舍弃。

上述观点中,你最认同哪一点?

结合自己对成长的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A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项结合文本内容“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

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等可知,“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文中无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