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五章伤筋概论第六章上肢伤筋第七章脊柱部伤筋.docx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五章伤筋概论第六章上肢伤筋第七章脊柱部伤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五章伤筋概论第六章上肢伤筋第七章脊柱部伤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五章伤筋概论第六章上肢伤筋第七章脊柱部伤筋
《中医伤科按摩学》:
第五章:
伤筋概论、第六章:
上肢伤筋、第七章:
脊柱部伤筋
第五章 伤筋概论
伤筋,现代医学称之为软总之损伤,是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凡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筋络、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受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而跌仆、闪挫,或体虚、劳累过度以及持续运动、经久积劳等原因,所引起的机能或结构异常,而无骨折、脱位或皮肤破损者,均称为伤筋。
但严重的扭伤常伴有骨折,而关节脱位,附近发生骨折时亦同样可伴有扭伤,严重的关节扭伤,往往伴有潜在自行复位分关节脱位,术语称之谓“伤筋动骨”,这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祖国医学对伤筋的诊断及治疗,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例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腰骨”一节中曰:
“若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宜手法。
”又在“踝骨”一节中则有“或驰马坠伤,或行走错误,则后跟骨向前,脚尖向后,筋翻肉肿,疼痛不止,先用手法拨筋正骨,令其复位......。
”等记载,说明我们早已掌握了伤筋的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目前,中医伤科所采用的按摩治疗方法,是在继承了祖国历代医家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加以总结发展而来的。
第一节 病因
外界暴力是造成伤筋的主要原因,素体虚弱、风寒湿入侵等因素与筋肉的损伤亦有密切关系。
一、外力损伤
1、暴力 由于外力的打击、挤压或扭转,肢体筋肉可发生急性损伤。
引起筋肉损伤的外力,有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种,其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但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多发生于外力作用的部位,并且肿胀、皮下瘀血、皮肤青紫等症状出现较早;间接暴力所致的筋肉损伤,多发生于外力作用以外的部位,一般出现症状迟缓,有些在伤后2到3日始有肿胀和疼痛,严重病例亦有立即出现症状者。
2、久劳 因职业关系,经常在单一姿势下进行过久或过度剧烈的操作或运动,虽无外力打击,亦可使局部筋肉组织受累而致伤,这类损伤,是由积累性外力所造成的。
如长时间弯腰劳动所引起的腰部筋肉劳损;网球运动员所发生的“网球肘”;钢琴家所发生的弹响指等即属此类。
本来轻微的损伤是不足致病的,如反复多次发生,亦可酿成该处筋肉的病变。
祖国医学有“久行伤筋,久坐伤肉”的说法,认为久劳可致筋肉损伤。
此种损伤,症状出现缓慢,有的外表无特殊变化,而内部筋肉已有变化,多呈僵硬或筋结。
二、体质因素
久病、年老、体弱、平素缺乏锻炼,筋肉不够强壮,身体素质交差,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亦遭受损伤。
据临床观察,有些腰部扭伤的病例,仅发生于弯腰拾物;哈欠伸腰,亦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轻微负重,就会引起闪腰岔气等,常无明显外伤史。
这类损伤因非强大暴力所致,常不足以引起筋肉断裂伤,而以筋出槽、筋移位的病理改变为主,故症状虽重,但痛点常不明确。
三、风寒湿邪
风寒湿邪最易伤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凡睡卧当风,引起的“落枕”;居住湿地日久,引起的腰膝酸软疼痛;暴受风寒湿邪,引起的陈伤急性发作等,均为风寒湿邪引起伤筋的例证。
外邪伤筋,虽不致于引起筋断裂,但可使其性质和位置上发生异常改变,如筋强、筋挛、筋出槽等。
对于损伤之体,或机体过度疲劳后,正气已虚,风寒湿外邪更易内侵,而使筋脉凝滞,气血运行不。
久之,该处筋肉形成陈伤病变,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
第二节 分类
一、急性伤筋
急性筋肉损伤,祖国医学称为新伤,指受伤时间不超过2到3周,不论伤情轻重,均属于新伤。
临床上根据受伤时外力的性质和受伤的部位,分为扭伤与挫伤两种类型。
1、扭伤 肢体因外力扭转、牵拉,或肌肉猛烈收缩,使关节周围的筋络、肌肉受到损伤者,称为扭伤。
扭伤常为间接暴力所引起,多发生于活动极多的关节部位,如四肢关节及颈部、腰部等。
根据暴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关节扭伤时,其筋人可因过分牵拉而移位,或伴有筋肉的部分断裂,损伤严重者,有可发生筋的全部断裂。
扭伤所致筋移位者,又称筋出槽。
古人所谓的筋歪、筋翻和筋走,即属此类。
2、挫伤 外力直接作用于表所造成的损伤,称为挫伤。
引起挫伤的外力,多为钝力。
挫伤可发生于人体各个部位,但以头部和躯干部挫伤的病情较为严重。
挫伤轻者,以皮下或深部筋肉组织的小血管破裂出血为主;重者,可致筋肉裂伤,甚至伤及脏腑、经脉和气血等,而引起内伤。
挫伤后,局部常有明显的疼痛、压痛、肿胀、瘀瘢、青紫、皮温增高等。
若挫伤部位在非关节处,可无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轻者,可无全身病理反应;重者,,出现瘀血、发热、疼痛、夜卧不宁等症状。
二、慢性伤筋
慢性筋肉损伤,又可称陈伤或久伤。
凡受伤时间超过2到3周,不论经过治疗与否,均属此类。
劳损亦属于慢性伤筋的范畴。
1、陈伤 由于急性损伤未能得到及时的正确治疗,受伤组织未能及时重新生长修复,或修复不良,致体内遗留病灶,常反复发病,引起疼痛不适等症状。
此种损伤从病理上看,是撕裂的筋肉出血,血肿未能彻底吸收消散。
久之,血肿机化形成瘢痕,使筋肉组织发生粘连改变。
运动时,牵扯粘连组织,而引起疼痛。
由于损伤局部血运不良,筋失濡养,每遇气候寒冷,伤处则出现疼痛。
故病程日久,症状反复发作,遇寒冷则痛重,遇热则痛减,是陈伤在临床上的表现特点。
2、劳损 长期在单一姿势下劳动,反复或过多使用某些筋肉组织,或先天畸形与筋位不合等,均可导致筋肉组织的积累性损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也。
”这是祖国医学对劳损病因的认识。
陈伤与劳损在临床表现方面大体相同,病史都比较大,可有反复发作中,局部变化多不典型,但均可找到压痛点。
其不同的陈伤可发生于机体任何部位,劳损则常发生于关节附近筋肉附着于骨的部位。
如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肱骨结节间沟,就极易引起该肌腱的劳损等。
古代文献将伤筋断裂伤与筋不断裂伤两大类。
筋不断裂伤又可分为数种,其中筋歪、筋翻、筋转属于筋失其位,又称筋出槽;筋的形态改变者,有筋粗、筋挛、筋结等。
根据筋的性质改变,又可分为筋萎、筋弛、筋软、筋缩、筋强、筋硬。
把伤筋进行这样的分类,有利于认识伤筋的病理发展过程。
第三节 临床表现
急性伤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瘀肿和肢体功能(活动与负重)障碍。
筋断裂时可发生关节的异常活动(如关节的一侧副韧带断裂,则关节远端的肢体向健侧活动度增大)或畸形。
急性损伤,疼痛较剧烈;慢性损伤,则疼痛多与活动牵扯有关,或仅有轻微疼痛。
筋肉损伤的压痛点往往就是病灶的所在部位,所以,准确寻找压痛点在诊断上具有特殊意义。
临症时除用手认真触摸寻找痛点以外,还可用百分之零点五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若注药后疼痛消失,各种活动也不引起疼痛者,即可确定病变部位。
第四节 治疗原则
1、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按摩治疗伤科疾病的基本原则。
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
就按摩临床具体而言,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本;病变部位与症状表现部位,拜会变部则是本。
如腰椎间盘纤维破裂髓核膨出症,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膨出的髓核组织及纤维环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部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则是本,治本就要首先解除神经根或脊髓的受压,不解除其受压,只在下肢使用按摩手法,舍本求末,徒劳无益。
对有些疾病,虽然按摩的作用不能及本,只能治标,但不了解本,治标亦是盲目的。
如骨折产生的疼痛、肿胀,在整复固定以后,动静结合,适当的施以按摩手法,可帮助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及其功能恢复。
可是在未明确疼痛、肿胀是骨折造成的情况下,草率施术按摩手法,就会贻误病情,加重损伤。
所以,尽管按摩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有其局限性,但治病中也还必须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基本原则。
2、选取穴位、手法和部位 伤科疾病的取穴,一般是以痛为俞,局部取穴。
因为,肌肉及韧带、关节的病变,其症状表现部位大多即是病变部位的区域。
但如果是急性损伤,则局部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早期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患部休息,保护伤处;治疗可选取邻近的穴位,以及在病变区邻近部位进行轻柔的手法操作;待病情稍有缓解,再在局部运用中等刺激手法,以达活气血,舒筋脉,恢复关节功能之目的。
慢性损伤,可直接在病变部位施术手法,其目的是舒筋活血,软坚散结,松解粘连,温经通络,祛瘀止痛,促进损伤组织的功能恢复。
3、刺激量 手法刺激量(压力、时间)的大小,应根据病人年龄、性别及体质的强弱、不同的操作部位、损伤部位的深浅与疾病性质而决定。
一般情况下,病人体质弱、病变部位浅,急性损伤,手法刺激量较小。
4、其它疗法的配合 在临床工作中,有些疾病除按摩手法治疗外,尚须注意其它疗法的配合,如适当休息、功能锻炼、封闭疗法、中药内服、中药熏洗和其它物理疗法等。
对于一些顽固性陈伤,保守治疗无效者,还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第六章 上肢伤筋
第一节 肩部病症
肩部是上肢运动的基础,包括肩胛骨、锁骨和肱骨,被关节囊、韧带和肌肉相互连接而构成肩肱、肩锁、胸锁和肩胛胸壁四个关节。
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肩部损伤的机会较多,如急性扭伤、慢性劳损。
若平素受风寒湿侵袭,再复遭扭伤,则诸邪合而为病,日久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而致肩部疼痛及活动障碍。
一、肱二头肌损伤
肱二头损伤的常见病症有肱二头肌短头腱损伤、长头腱滑脱和长头腱鞘炎。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的前面,起始端为长、短两个头,长头位于外侧,以细长的腱起于肩胛骨关节盂上的盂上结节;经关节囊内沿肱骨结节间沟下降,沟的前方有肩横韧带附着,以防止长头腱滑脱,此腱有悬吊肱骨头及防止肱骨头向外、向上移位的作用;短头在内侧,起时于肩胛骨的喙突部,在肱骨中下段与长头汇合,形成同一肌腹,抵止于前臂上端的桡骨粗隆。
该肌受肌皮神经支配,收缩时除有屈肘功能外,对肩肱头节的前屈运动也可起到一定作用。
(一)肱二头肌短头腱损伤
【诊断要点】
1、病史 多由上肢外展位猛力后伸,或长期用力作外展后伸活动及肩部受风着凉,而引起肱二头肌短头急、慢性损伤。
2、症状 肩前部剧痛或峻痛、疼痛常在夜间加重;肩关节活动受限制,尤其是上臂在外展位后伸时痛剧。
严重病例,伤侧手不能触及对侧肩峰部,不能梳头、系腰带等。
3、检查 可在伤侧肩胛骨喙突处触及该肌腱隆起、增粗、变硬和压痛。
将伤肢高举、外展、后伸或手摸棘突等动作时,常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制及肩部疼痛,肩关节詈于内收,内旋位时,则疼痛减轻。
抗阻力屈肘试验,肩前部疼痛增剧。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四个步骤)
(1)压天鼎肩内俞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其前方,一手拇指按压伤侧天鼎穴,另手多指轻扶头部腱侧将其向伤侧微屈,持续半分钟;继之,一手健侧肩部,另手拇指端压伤侧肩内俞穴(腋前缝尽头凹陷处)半分钟。
常用于疼痛剧烈的病例。
(2)弹拨肩前理筋法 病人端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手拇指在肩胛骨喙突处弹拨肱二头肌短头腱(急性拨3到5次,慢性十几次至数十次),另手托气伤侧肘部,在弹拨的同时将上臂外展并前后活动;继之,在上臂外展后伸位,用一手拇指顺该肌纤维方向施推理滑按手法数次。
急性损伤,以理筋手法为主;慢性损伤,以弹拨手法为主。
(3)屈肘抬臂顿拉法 病人端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以右侧为例),左手拇指压于喙突部、手掌固定肩峰,右手握拿伤肢腕部,将肘关节屈曲、臂抬起平肩、掌心朝后,然后向右斜前四十五度方向顿拉数次。
一般急性损伤顿拉次数宜少,慢性损伤可适当增加顿拉次数。
(4)摩揉病变局部法 紧接上法,病人仍取坐位。
术者用左手托其肘部,将上臂稍外展,右手掌顺该肌纤维方向摩揉病变局部数分钟。
急性损伤,手法宜轻;慢性损伤,手法宜重,或以热为度。
【注意事项】
1、急性损伤 施手法后应嘱病人肩部制动2到3日,以利于损伤组织修复。
2、慢性损伤 手法治疗后,应让病人主动进行肩部活动,以利于肩部功能的恢复。
3、注意肩部保温及其它疗法的配合,如中草药熏洗或用强的松龙作痛点封闭。
(二)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
【诊断要点】
1、病史 多由于先天性肱骨小结节发育不良,结节间沟变浅,或长头腱本身及周围肌腱、韧带松弛、变性,当肩关节过度外展外旋时,致肩横韧带断裂,肱二头肌长头腱移位于结节间沟前方或小结节内侧。
2、症状 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上臂呈内旋位,肘关节屈曲。
病人多用健手托扶伤肢前臂,保持肘关节屈曲位以使痛肩。
伸肘外旋前臂,肩部疼痛加重,若移位的长头腱发生交锁,则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功能均丧失。
3、检查 将上臂外展外旋位时,可触及该肌腱偏离结节间沟(多位于小结节内侧),压痛明显;上臂由前屈位至外展外旋位时,可触摸到长头腱在小结节上滑动,或闻弹响声,肩部疼痛亦加重。
肩关节各个方向(除内收内旋外)的被动活动时,均可使症状加重。
【治疗】
1、原则 整复移位,舒筋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按压缺盆巨骨法 病人端坐位。
术者立其前方,用一手拇指按压伤侧缺盆穴1分钟,同时另手固定病人头部;继之,术者立于病人伤侧,用拇指端按压巨骨穴半分钟(深压后,指端向外用力),以达到止痛的目的。
(2)牵臂回旋推拨法 病人取座位。
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拇指抵住肱骨小结节内侧缘、手掌固定肩部,另手握伤肢腕部作对抗牵引,在牵引下将肩关节外展六十度左右,再外旋至最大限度,而后迅速内旋,同时拇指从小结节前内缘用力向外上方推拨肱二头肌长头腱,可重复3到5次,指下有跳动感,示筋复原位,随即将上伤肢内收内旋。
3)推摩伤部舒筋法 病人取坐位。
数者仍立于伤侧,用一手托其前臂,将肩关节轻度外展内旋位,另手大鱼际(或重个手掌)部着力自上臂中段向上推理、滑按该筋数次,而后抚摩数分钟,以达到舒筋活血,缓解术后不适之目的。
【注意事项】
1、施手法后,将伤肢内收内旋位,用颈腕吊带(三角巾)把前臂固定于胸前2到3周,以减少肩部活动。
2、施“牵臂回旋推拨法”时,两手动作要协调,肩关节急速内旋与拇指推按动作须在同一时间进行。
3、肩关节脱位所致的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则在脱位关节复位后,施理筋手法即可使长头腱归位。
4、急性长头腱滑脱者,施手法后应配合冷敷2日(每日3到4次,每次4到7分钟);而后改为热敷或中药熏洗(每日2次,1次25分钟为宜)。
(三)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诊断要点】
1.病史可由于急性损伤迁延日久,或长期作肩部外展外旋活动,肌腱与腱鞘经常发生摩擦,造成腱鞘的滑膜层慢性损伤,水肿,使肌腱在鞘管内滑动不利;亦可因退行性改变,导致肱骨结节间沟变粗糙或狭窄,增加了肩关节在外展外旋活动时肌腱与腱鞘的摩擦机会,形成腱鞘炎。
2.症状肩前部外侧或整个肩部疼痛,受凉加重,遇热则痛减,肩部无力,外展及向后背伸活动明显受限且痛剧。
3.检查可在肱骨结节间沟处触及该肌睫增粗、变硬与明显压痛;肩外展外旋高举时痛著,过度内旋试验、抗阻力试验均阳性。
【治疗】
1.原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抚摩揉搓肩臂法病人取正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托握肘部将肩夫节外展。
另手沿肩部三角肌与肱二头肌长头腱纤维方向施抚摩、揉、搓手法数分钟,同时配合活动肩关节,以达到活血祛瘀之目的。
(2)弹拨动肩顿拉法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托握肘部使肩关节外展、内收活动,同时用另手拇指沿肱二头肌长头键弹拨至结节间沟处数分钟;而后,一手固定肩部,另手握拿腕部,屈肘抬臂活动肩关节并施向侧方顿拉手法数次,以达到舒筋通络之目的。
(3)滚揉上臂动肩法病人取坐位。
术者仍立于伤侧,一手握拿肘部并托起前臂活动肩关节,另手自下而上滚揉上臂至肩部数分钟;继之,用拇指按压天鼎、巨骨、肩、曲池等穴,以达到通经络,行气血之目的。
【注意事项】
1.疼痛剧烈时,施手法后应注意减少肩部活动,尤其不宜主动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外旋活动。
疼痛不甚时,应主动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2.注意肩部保暖,可配合局部热疗及痛点封闭。
二、冈上肌损伤
冈上肌起始于肩胛骨的冈上窝,肌腱在喙突肩峰韧带及肩峰下滑囊下面、肩关节囊上面的狭小间隙通过,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
该肌受肩胛上神经支配,其作用是上臂外展时的起动。
【诊断要点】
1.病史 多在肩部外展起动时用力过度,或经常作肩关节外展活动,或外感风寒而引起冈上肌急、慢性损伤,创伤性炎症,加速冈上肌退变。
严重病例,可发生冈上肌钙化,影响肩关节功能活动。
2.症状 肩部疼痛,可向颈部及上肢桡侧扩散,肩关节外展活动时痛剧。
病久者,出现肩部肌肉萎缩。
3.检查 可在肱骨大结节顶部及该肌腱增粗、变硬、无弹性或弹性差及压痛。
肩外展试验阳性,并出现疼弧症(即伤肢外展上举到六十度到一百二十度范围内疼痛,不及或超越此度数又无疼痛)。
这种表现,是因为在肩关节节外展六十到一百二十度范围内肱骨大结节与肩峰之间的间隙减小,冈上肌外端在其间受到肩峰与肱骨大结节的挤压、摩擦所致。
X线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少数病例可显示冈上肌腱钙化或骨化影像。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
2.手法操作(分以下四个步骤)
(1)外展抚摩揉拨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托握上肢,将肩关节外展四十五度左右,使该肌放松,用另手掌或鱼际部抚摩肩部2分钟;继之,用掌根或大鱼际部揉冈上肌附着点3分钟;再用拇指于肱固大结节处揉、拨冈上肌腱着点2分钟,以达到舒筋通络之目的。
(2)顿拉滚揉动肩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先端顿拉手法(操作同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数次。
而后,一手握拿伤肢肘部活动肩关节,另手小鱼际在活动肩关节的同时滚、揉冈上肌起止部数分钟;掌搓冈上肌抵止部;以热为度,以达到活血祛瘀之目的。
(3)按摩俞穴痛点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拇指揉、压伤侧的天宗、秉风、肩偶、肩缪、肩贞、缺盆、巨骨穴,多指捏拿肩井穴,拇指点按曲池与肩部痛点各半分钟左右,以达疏通经络,消除疼痛之目的。
(4)揉搓牵抖伤肢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用双手相对有力上下返往揉、搓伤肢数遍;继之,双手握其腕部牵抖伤肢结束,以达到疏通伤肢气血之目的。
【注意事项】
1.急性损伤,手法应轻柔、缓和,避免加重损伤;手法后适当限制肩部活动。
2.慢性损伤,手法刺激宜重,手法后适当配合功能锻炼。
3.注意肩部保暖,并配合湿热敷。
三、冈下肌损伤
冈下肌位于冈下窝及肩后部,起始于肩胛骨冈下窝,经肩关节后方,抵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
该肌受肩胛上神经支配,其作用是使上臂外旋。
【诊断要点】
1.病史 本病多由受风着凉引起。
发病率较高。
2.症状 肩背部疼痛,夜间较重,平卧受压时症状加剧。
单纯冈下肌损伤者,多无肩关节活动障碍。
3.检查 可触及冈下肌不同程度变硬,常在天宗穴处发现硬性索条或块状物,压痛明显并向同侧上肢尺侧放射。
X线检查,无异常显示。
【治疗】
原则 活血通络,除风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抚摩揉搓活血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一手固定肩部,另手大、小鱼际或掌根部在肩胛冈下方反复施术抚摩、揉、搓手法数分钟,或以热感为度。
以达到活血除风之目的。
(2)弹拨推理舒筋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手托握伤肢肘部使上臂外展,另手拇指在天宗穴或硬性索条处作上下方向弹拨该肌数十次;然后,顺该肌纤维方向推理数遍。
以达到舒松筋肉之目的。
(3)按摩俞穴痛点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用一手拇指(或中指)压缺盆穴半分钟,揉、压天宗、肩贞,拨小海,揉压外关等穴各、分钟左右。
以达通络止痛之目的。
【注意事项】
注意局部保暖,配合湿热敷或其它物理疗法。
四、小圆肌损伤
小圆肌位于冈下肌下方,起始于肩胛骨的腋窝缘上三分之二背面,经肩关节后部,抵止于肱骨大结节后方。
该肌受腋神经支配,其作用是与冈下肌协同使上臂外旋。
【诊断要点】
1.病史 常由投掷、抛物或受风着凉引起该肌肉损伤,多伴有肱二头肌短头腱的损伤。
2.症状 肩背部疼痛或酸痛,严重者伤侧不能卧位,偶有手指麻凉感。
3.检查 可在肩胛骨外缘(相当于肩贞穴处)触及该肌纤维隆起、变硬,压痛明显,滑动按压时可向前臂足侧扩散。
上臂外旋抗阻力试验阳性。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祛瘀,除风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外展抚摩滚揉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托其肘部将上臂外展,另受大鱼际部推或抚摩肩关节后方及肩胛骨的腋窝缘2分钟;继之,用一手掌指关节或小鱼际在上述部位施滚揉手法数分钟,同时活动肩关节,以达到舒筋通络之目的。
(2)弹拨理筋顿拉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一手握伤肢肘部将上臂外展、内收、同时另手拇指弹拨该肌数十次,并顺该肌纤维方向施理筋手法数遍;而后,(一助手双拇指重叠按压该肌肩附着处)术者立于健侧,一手固定健侧肩部,另手握伤肢腕部,先活动肩关节数次,趁其不备,迅速向健侧前方顿拉一次。
(3)按摩俞穴痛点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用一手拇指按压缺盆,揉压天宗、肩贞、肩缪等穴与肩部痛点各、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
1.施手法后,应配合局部湿热敷。
2.疼痛显著的病例,施手法后应注意肩部制动;疼痛缓解后,适当配合功能锻炼。
五、菱形肌损伤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始于第6颈椎棘突至第4胸椎棘突,抵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
该肌受肩胛背神经支配,收缩时牵拉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诊断要点】
1.病史 多由于用手持物向前抛掷、举重及经常用肩扛抬、搬运重物,或长期处于肩胛骨外旋位工作,引起该肌急、慢性损伤。
临床多见于大菱形肌损伤。
2.症状 伤侧脊柱与肩胛间区疼痛或酸痛不适,肩臂无力。
严重者脱、穿衣服困难,偶有胸部闷胀感。
3.检查 可在损伤局部触及该肌变硬、肌束隆起或条索状无,压痛明显。
臂外展、过度内收与高举时症状加重。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散瘀止痛。
2.手法操作 (分以下四个步骤)
(1)抚摩按揉背部法 病人取俯卧位。
术者立于健侧,用双手大、小鱼际部抚摩伤侧脊柱与肩胛间区数分钟;而后,用双手拇指按揉菱形肌损伤处2分钟左右,以达到散瘀通络之目的。
(2)按压痛点顿拉法 病人健侧取卧位。
术者立其后方,双拇指呈“八”字形按压损伤之痛点;助手立于床头,双手托握伤肢腕部,先活动肩关节数次。
趁其不备,迅速向病人伤侧太阳穴方向顿拉一次。
(3)滑按推理舒筋法 病人取俯卧位。
术者立于健侧,用双拇指顺菱形肌纤维方向(由内上向外下方)滑动按压数遍;而后,双拇指施推理手法数次,以舒顺该筋肉组织。
(4)按摩俞穴痛点法 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于后方,用一手固定肩部,另手拇指揉、压风门、肩中俞、天宗及局部痛点各1分钟左右,指压缺盆穴半分钟,以达到通络止痛之目的。
【注意事项】
1.注意局部保暖,减少肩胛骨外旋活动。
2.配合局部透热疗法。
六、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露肩风”、“冻结肩”、“肩凝症”、“五十肩”等。
本病是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疾病。
临床上多见于四十五岁以上年龄的女性。
【解剖生理】
肩关节是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半球形的肱骨头相对应组成球窝关节。
关节盂小而浅,其总面积仅相当于肱骨头的三分之一左右,关节囊薄弱、宽大而松弛,故该关节的活动范围最大,运动最灵活,可以在多个轴位上运动。
如在冠状轴上作前屈、后伸及上举运动;矢状轴上作内收、外展运动;在垂直轴上可作内旋及外旋运动;还可做各方向的旋转或环转运动。
由于构成肩关节的关节盂小而浅,肱骨头大而圆,关节囊松而薄,故其周围须要有肌肉、韧带来加强,以维持其运动的灵活性和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肩前侧有肩胛下肌、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和胸大肌;后侧有冈下肌和小圆肌;外侧有杠上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长头掩盖。
肩部肌肉的功能及其运动范围:
臂外展九十度 三角肌、冈上肌(最初外展的三十度是冈上肌的作用,以后的六十度由三角肌的收缩来完成)。
臂内收(肘达身体中线)喙肱肌、胸大肌、胸小肌来完成。
臂内旋七十度到九十度 由大圆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完成。
臂外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