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2429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docx

切脉针灸笔记整理

1、整体辩证针灸配方:

名称

构成

功能

胃五穴

上、中、下脘,梁门(双)

补胃气

足三里四穴

足三里、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

 

腹四穴

中脘、天枢(双)、气海

补腹部气

阴陵三穴

 

调理肾

脐小四针

脐旁0.5寸

补阴

脐四针

脐旁1寸

补阴,对太渊脉

胸肋三穴

章门(侧腹部,11肋游离端下方)、京门(章门后1.8寸,12肋游离端下方)、带脉(章门下1.8寸,11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卵巢功能调整要穴

季肋四针

 

调季肋气血,补卵巢功能

补肾四针

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

补肾

奇经八穴

 

 

肝神三针

气门(左乳根穴、期门穴联线中点)、血门(右侧)?

 

咽三针

天突、扶突(双)

 

失眠四穴

神门(耳穴)、神门、三阴交、失眠穴(翳风与风池连线的中点),可用揿针、皮内针加强

 

失眠七穴

失眠四穴+照海、申脉、失眠二穴(三间与合谷连线的中点)

 

心五穴

乳根,膻中,天池,内关,膺窗

 

忧郁五穴

印堂、内关、神门、照海、三阴交

 

百会、四神聪

 

补阳

 

 

 

 

 

 

 

 

 

 

 

 

2、经验穴:

止泻穴

切脉针灸讲座 俞云教授2014.10.29

[主持人]今天这课堂主要讲切脉针灸对吃、睡眠及二便问题的治疗

切脉针灸是对人迎、太渊、太溪、冲阳四个脉的比较。

人迎、冲阳两个阳,一上一下;太渊、太溪两个阴,一上一下。

哪个旺那就是阳旺或者阴旺,哪个弱那就是阳虚或者阴虚,这样上下左右的阴阳虚实都知道了,大方向正确,扎针时你就知道我是泻阳经还是补阳经,泻阴经还是补阴经,再配上切脉针灸的全身调整的针灸处方,这套处方掌握得好,根据阴阳虚实再去应用的话,你就可以治病了嘛。

号脉也可以指挥中药的运用,不单单指挥针灸啊,我举个例子,右脉是主气,右脉弱的话就用四君子汤打底;左主血,左脉(指寸口脉)虚就血虚,用四物汤打底,怎么调整呢,那就是今天的内容。

切脉针灸加上中药,疗效则如虎添翼,以下将切脉针灸及中药的治疗方法分别进行讲解。

注2:

①以下所讲的穴位,都是指特效穴,可随症增加其他穴;

②对穴以分号隔开;

③补泻手法分别以上标“+”、“-”表示。

一、吃

(一)切脉针灸

脉不柔和(胃气↓)右关脉(管脾胃)↓人迎、冲阳也差,

①胃纳欠佳→开胃:

调理脾胃肝肾。

为何调理肝,因肝木克土,肝病引起脾胃不好,特别是肝癌的病人。

还有大部分的慢性病人和肿瘤病人肾都是亏的,内经有句话:

肾为胃之官,很多开胃的时候不是在脾胃,关键在肾。

若为全身调理:

胃五穴、足三里四穴、腹四穴、阴陵三穴。

对症:

食积→邪在胃:

璇玑、建里;

食不化:

胃五穴、腹四穴、足三里四穴;小孩:

四缝,点刺即可。

嗳气:

脾经+(大都、阴陵泉),胃经+(足三里、解溪);

饥不能食→脾好,胃不好:

少商(点刺出血)、中极、然谷;

嘈杂:

内庭

反酸:

公孙、内关;手三里、内庭;

脘痞满→肝胃不和,胃部摸上去有气块,时间长了后会变硬,形成痞块,甚至变肿瘤:

胃五穴,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脘穴(深刺);

肝胃气滞:

胃腑浊气不降:

上脘、太冲;丰隆;

胃热→表现为口臭或牙痛:

鱼际、内关、足三里;

胃寒:

灸(中脘、足三里);

呃逆:

轻症:

内关、攒竹;膻中、上脘;鱼际、阴都;(中国针灸2014,P746,针刺天突+按揉膻中治疗癌性呃逆)

胃气逆:

鱼际、阴都  

干呕:

灵道(内关边上手少阴心经);

冷气上(打冷呃):

灸膻中;

反胃吐食(如贲门癌、食道癌、胃癌患者):

灸中魁(屈指时中指中节的尖端)

胃炎呕吐:

大陵、足三里,疗效可达95%

有痰(也可以是食道里的粘液等不正常的粘液):

膈俞;

吐逆:

胃俞、三焦俞、大陵(灸)

胃胀且泻→胃寒肠热:

胃俞+(或灸)、上巨虚-、下巨虚-、胃五穴+(或灸);

腹寒:

阴陵泉(灸)

腹皮寒:

下脘;

胃十二指肠出血,引起胃口不好:

阳陵泉(内脏止血特效穴)、膈俞、肝俞、脾俞;

二、胃痛:

脉弦紧

●胃痛→胃五穴、内关、三里(上脘、中脘)   不可按→巨阙

●腹鸣→魂门     

●胃痛→①胃五穴、内关、三里;

●   ②至阳、中枢

对症加减:

胃痛腹胀:

膈俞、三里、胆俞;

胃痛虚痛:

巨阙、下脘、不容、天枢;

胃痛吐痰涎:

巨阙;

胃痛反胃 热:

劳宫;寒:

少泽、章门、三里、下脘;

胃痛脐痛(脾):

上脘、下脘;

暴痛:

芒针中脘;肝脾经血络刺血  

胃痛恶风:

巨阙(灸)

胃腹卒痛:

石门(脐下二寸)

气滞胃痛→脉不通畅:

上脘、太冲

腹皮痛:

鸠尾;

呕血:

阳陵、灸巨阙、曲泽;

腹痛:

天枢(灸);

上气:

神门

心膈下呕血:

上脘

唾血:

膻中(灸);

虚劳吐血:

中脘(灸);

肩胁痛、口干心痛、咳引肾痛:

不容;

(二)中药

●中药整体调整

●人迎脉↓冲阳脉↓→阳虚:

阳和汤

●人迎脉↓冲阳脉↓、脉迟→寒:

四逆汤

●四个脉均↓→中气不足:

补中益气汤

补气升阳:

十全大补汤

●太渊脉↓太溪脉↓→阴虚:

六味地黄汤+百合

●四个脉均盛→热:

小柴胡汤

●脉盛弦洪→火:

龙胆泻肝汤

●脉涩、舌瘀、手术、外伤→瘀:

血府逐瘀汤

●脉滑→痰:

二陈汤→温胆汤

●人迎脉↑冲阳脉↓→上热下寒

胃热肠寒

●人迎脉↑发热:

外感、脉浮紧→麻黄汤

脉浮缓→桂枝汤

脉浮盛→银翘散、桑菊饮

1、胃纳差:

(1)胃→开胃进食:

特效方:

六君子汤,加藿香、佩兰、木香、厚朴、砂仁、公丁香、神曲、谷麦芽;

(2)脾→健脾消食:

平胃散(陈皮、苍术、厚朴、甘草)、盐、川(目?

)椒、麦芽、山楂、白蒺藜;

(3)吐酸苦水→胆:

陈皮、黄连、苏叶、竹茹、半夏;

2、脘腹胀满不思食→胃肠道积聚:

平胃散(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干姜、红枣;

(1)振奋阳气加木香、砂仁;

(2)兼外感加藿香、半夏(不换金正气散);

(3)浅表性胃炎→胃舒满:

薏苡仁30g,滑石20g,厚朴、半夏、谷麦芽各15g,杏仁、竹叶、佛手、苏梗、通草各10g。

3、痛、恶心、呕吐、泛酸、嘈杂、胀闷→胃肠炎溃疡:

乳香、没药、苏木、肉桂、木香、陈皮、青皮、枳壳、血竭、红花;

4、久病胃气大伤(调养胃气)

(1)补中益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加山药、陈皮、扁豆、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

(2)益胃生津→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玉竹、甘草、天花粉、白扁豆、桑叶;

益胃汤:

生地、沙参、玉竹、麦冬、冰糖;

养胃汤:

太子参、石斛、玄参、乌梅、五味子。

(3)理气畅中→枳术消痞汤(肝癌病打底汤):

(四君子汤、枳实、厚朴、半夏、黄连、麦芽、干姜)、陈皮、木香、佛手、八月楂、蔻仁、枳壳、香附、?

(4)消食导滞→平胃散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山楂、神曲、莱菔子;

(5)胃寒→理中丸(为四君子汤茯苓换干姜,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6)热病后不食:

胃阳虚→养胃益气汤:

茯苓、茜草各20g、白术15、干姜、藿香、佩兰、甘草各10g;

(7)湿热→保和丸(山楂、神曲、连翘、陈皮、半夏、茯苓、莱菔子;

(8)通幽汤:

桃仁、红花、生地、熟地、当归、甘草、升麻;

●胃气衰亡虚脱方→①山萸肉、熟地、山药、茯苓、附子、白芍、牡蛎、龙骨

②吐、衄:

白术、代赭石、半夏、白芍、山药、厚朴、干姜、生姜

●气结中脘汤:

当归、陈皮、柴胡、炙甘草、半夏、姜、红花

5、中药方加减:

口味淡:

加陈皮、蔻仁;

口味甜:

加佩兰、陈皮;

口苦:

加黄芩

口腻:

加苍术、厚朴、藿香、佩兰;

谷伤:

神曲、麦芽;

面伤:

半夏、莱菔子;

肉伤:

山楂;其他肉:

鸡内金;

三、便秘

(一)针灸疗法:

1、热秘:

天枢、长强、三里、照海、脉数:

内庭、上巨虚-;

便干腹中切痛:

肓俞、中注

2、冷秘:

天枢、大横、腹结;脉迟:

照海、三阴交,可用灸法;

足寒:

太冲;

3、虚秘:

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脾虚:

脾俞、股四针、大横、阴陵三穴;

肾虚:

脐小四针、股四针、阴陵三穴;

4、头痛有热:

内关-、合谷-、承山-、内庭-;

5、二便不通:

灸中脘、水道、利尿穴(位于石门和关元之间);

腰痛:

加太白

6、顽固性便秘:

下腹部阳性反应:

①丰隆、归来、水道;

②长强、会阴;

7、胃肠津少(厌食症也会导致此病):

腹四针、关元、气穴、阴陵三穴;

血虚:

腹四针、膈俞、血海、内关;

8、气滞便秘:

腹四穴、合谷、阳陵、支沟、足三里;

(二)中药

热秘

冷秘

脾虚

肾虚

习惯性便秘

老人

脉细数→生

脉细弱→归

脉滑→瓜蒌

补血

活血

痔血

腹痛

腹胀

胁满

肛门痛

肛门灼热

泄泻

急性泄泻:

水分、天枢、阴陵;

暴泻:

隐白(灸)、天枢、大肠俞、足三里;

水泻→八髎、大肠俞;

救里;灸天枢、气海、三里

解表:

大杼-、合谷-、外关-、曲池-;

泻不止:

①神阙;②长强、会阴;

泻不觉:

中脘、脾俞、会阳、阳纲、

久泻:

①灸石门、气海、关元;②止泻穴;

肿胀:

脾俞、中脘、天枢、公孙;

五更泻:

神阙、中极、三阴交、涌泉、天枢、命门;

(气泻)溏泻:

神阙、三阴交、太冲;

寒泻:

脉沉、腰脊竣痛、脘痞,奇经、任督:

灸百会、命门、脐、脐四针;

食泻:

①上廉、下廉;②灸脾俞、中脘+、天枢;

肠鸣而泻:

①神阙、水分、三间;②下髎;

血痔泻:

①久痔:

二白、承山、长强;

②腹痛:

承山、复溜、太冲、太白;

便脓血(痢):

灸小肠俞;

滑泻→大泻饮水多:

利尿穴;

霍乱→吐泻:

①神阙;②灸天枢;③巨阙、上中下脘;

婴儿吐泻:

①四缝;②承浆、长强;③灸太白、上丰隆;

妇:

阴陵泉;

腹胀:

八髎;

里急后重:

内关、公孙、带脉、承山;

大便下重:

承山、带脉、?

太白;

腹痛

腹脐痛:

太冲、天枢;

小腹痛:

下廉;

切痛:

三间、?

膺窗、四满;

急痛绞刺:

委中;

腹皮痛:

鸠尾;

腹肌痉挛;天枢-、梁门、三里-;

矢气:

三里;

脱肛:

灸百会、尾闾、脐;

寒热:

阴陵;

过敏:

合谷、三里;

尿难:

关元、公孙。

泄泻中药方剂

腹泻可先用:

四陈丸成药,主调肾,卤(乳?

)酸菌素片

(1)急性泄泻:

胃苓汤(平胃散+五苓散,即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干姜,大枣+猪苓,茯苓,桂枝,石薢?

,白术)

(2)暑泻:

玉露散(寒水石、石膏、甘草)(进一步发展到三焦气分,舌苔黄)→三石汤(玉露散+滑石,通草)

(3)火泻:

脉洪、大、实,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干姜、厚朴)进一步发展→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4)寒热泻:

泻白散(生麦皮?

、地骨皮、甘草、粳米、黄芩、阿胶、)

(5)水泻:

五苓散(肝失疏引起,猪苓,茯苓,桂枝,石薢?

,白术)

(6)肾:

常见尺脉无神,肾泻汤(五味子、肉苁蓉,当归,白芍,党参,干姜,甘草)

(7)气泻:

大便不自觉,真人养脏汤(党参,白术,甘草,当归,芍药,豆蔻,木香,诃子,罂粟壳);

长期气虚,真阳耗散:

四柱散(木香,茯苓,党参,附子)

回阳升陷汤(黄芪,知母,当归,桂枝,柴胡,乳香,没药)

(7)泻不止:

调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党参,陈皮,升麻,柴胡,木香,苍术)

泻久肿胀(腿肿):

真武汤(补肾阳,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生姜)

久泻:

早凉暮热,同时腹部胀痛,喘汗烦躁,→肺热汤(阿胶,天冬,白蜜,或加桑叶)

食泻:

一吃就拉,完谷不化。

胃风汤(党参,茯苓,白术,当归,芍药,川芎,肉桂,罂粟壳(少量))

溏泻:

脾虚,桂附理中汤(桂枝,附子,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夜泻:

消胀汤(川乌,白术,茯苓,木香,厚朴,陈皮,均10-12)

肠鸣而泻:

温通汤(白茅根,白术,附子,厚朴,陈皮,炙甘草,大黄)

寒泻:

①脉沉、脐脊酸痛、脘痞(有气):

奇经的问题→奇经寒泻汤(鹿角霜,菟丝子,杜仲,当归,肉苁蓉,茯苓,白蒺藜,小茴香)

②寒直中三阴,阳衰:

六君子汤+肉桂、附子、干姜、五味子;

暴泻→浆水散;五苓散

血痔泻→痛泻要方

晨泻:

①烦心、目痛、流泪:

六君子汤

②腹鸣、头眩、脘痹、脉小弦:

四神丸、异功散加减

高龄久咳痛泻:

一般脉细形衰,建中汤加减(黄芪,芍药,党参,当归,茯苓,大枣)

中医的痢(脓血,也包括西医的痢疾)治疗方法

80%属热,20%属寒

1.初起:

里急后重、发热头痛:

黄连、黄芩、芍药、山楂、枳壳、槟榔、青皮、当归、地榆、甘草、红花、桃仁、木香。

2.10天以上:

酒炒:

黄连、黄芩、芍药,加山楂、桃仁、当归、橘红、青皮、槟榔、地榆、甘草、红花、木香。

3.30天以上:

加强扶脾胃,酒炒:

黄连、黄芩、芍药,加陈皮,白芍,当归,党参,甘草

现代胃肠病特效中药方

(1)急性单纯性胃炎:

①脉弦:

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②脉滑紧:

保和丸(山楂、神曲、连翘、陈皮、半夏、茯苓、莱菔子)

③脉滑数:

藿香正气片

(2)慢性浅表性胃炎:

脉多弦数,胃平汤(薏仁30,滑石20,厚朴15,半夏15,谷芽15,杏仁10,竹叶10,佛手10,苏梗10,通草10);

(3)胆汁反流性胃炎: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

四逆散+旋覆代赭石汤(甘草、赭石?

、柴胡、芍药、+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党参、生姜、大枣、甘草);

(4)反流性食管炎:

因胃及12指肠内溶物流入食管引起,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甘草、黄连、大枣);

(5)消化性溃疡:

包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

①脉细数:

溃疡汤(乳香、没药、苏木、肉桂、木香、陈皮、青皮、枳壳、血竭?

、红花)

②脉濡弱:

归脾汤(四君子汤+黄芪、龙眼,酸枣仁、木香、当归、圆?

子);

(6)功能性消化不良:

脉细弦:

柴胡疏肝散;

(7)急性肠炎:

藿香正气散/片、保和丸;

(8)大肠息肉:

脉细弦:

生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陈皮、山药、扁豆、莲子、砂仁、薏仁、桔梗);

(9)溃疡性结肠炎:

脉细数:

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10)肠易激综合症:

脉弦或濡:

痛泻药方(白术、芍药、陈皮、防风)

(11)胃肠肿瘤术后:

一般气血两亏,八珍汤加减

失眠

一、针灸疗法

1、失眠四穴(耳穴:

神门、手神门、三阴交、失眠穴(翳风与风池连线的中点)),也可用揿针;

失眠七穴:

失眠四穴+照海、申脉、失眠二穴(三间与合谷连线的中点)

2、顽固性失眠:

调理督脉:

供血穴(风池下1.5寸)、失眠穴;

太冲、太溪、太白;内关、通里;百会、神阙;神门、内关、三阴交

对症:

以喘为主:

+期门;

心悸:

+液门;

肺气盛、脉大:

+神庭-

疲劳:

内关、神门、百会;

思虑过度:

太阳、风池、印堂;

多梦:

大椎、魂门、心俞、隐白;

胃不和:

中脘、胃俞

心肾不交:

肾俞、太溪

肝火:

肝俞、太冲

腰脊冷痛:

白环俞

便秘腹泻:

天枢、支沟

盗汗:

风门、合谷、关元

心热:

解溪-涌泉+

名医经验

符文彬:

治失眠,强调正气充足,气道畅通,分五型:

①心胆失调:

外关、足临泣

②邪气扰心:

内关、阳陵泉

③心肾不交:

照海、列缺

④心火肝郁:

四关

⑤全身穴位:

百会、印堂、肺俞、四花、灸心俞

袁广玉:

灸百会,疗效95%

王华兰:

灸法:

足三里、涌泉、照海,疗效96%

王如杰:

推拿:

印堂、神门,疗效100%,照海+、申脉-,阴阳调,印堂、神庭

王虹:

百会、四神聪+对症:

心脾两虚:

神门、三阴交;

心肾不交:

心俞、太溪

心胆气虚:

心胆俞阳陵、

肝郁气滞:

肝俞、太冲、肾俞,不留针,疗效98%

向诗余:

心俞、胃俞、肾俞,疗效96.5%

嗜睡

1、白天:

灸脾俞

2、不自觉:

①补天府、神门、三阴交、太冲;②四神聪、百会、足三里;

3、身重不欲动:

三阳络有湿:

灸手三里、食欲不好+膈俞

4、喝水:

隐白

二、失眠中药疗法

常用的药物:

酸枣仁:

用量大约30g,用在肝胆问题;

夜交藤、合欢花:

心血管的失眠;

百合、紫苏:

肺部呼吸系统的失眠

1、心脑问题失眠:

①百合宁神汤(百合30-50g,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各15g,茯神、五味子、炙甘草各10g)

②安眠汤(酸枣仁30g,五味子15g,当归15g)

③脑萎髓空汤(首乌,决明子,桑寄生,海马,仙灵脾)

2、顽固性:

①心烦:

清痰安神汤(钩藤,胆星,附子,黄连,陈皮,半夏,酸枣仁,夜交藤、合欢花)

②心烦有火:

除痰降火汤(珍珠母50g,黄芩15g,首乌15g,半夏15g,决明子30g,柴胡、青皮、枳壳、竹茹、龙胆草、山栀各10g)

③清心除烦汤(黄连,干姜,牛膝,柴胡,山栀,生地,麦冬)

④平肝安神汤(天麻,钩藤,黄连,枸杞子,芍药,石斛,酸枣仁,首乌,浮小麦)

3、心肝问题失眠:

①滋阳安神(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五味子,浮小麦,夜交藤);

②重镇安神汤(琥珀0.1-0.3g,珍珠母,磁石,朱砂,龙骨,牡蛎,煎药时放点金银器同煎)

4、失眠中药的加减

血压高、头晕:

+龙骨,龙刺,牡蛎

心气不足:

+党参,茯苓,石菖蒲,远志

心烦足冷:

+黄连(心烦),肉桂(足冷)

脾气不足:

四君子+大枣

心脾两虚:

上药+石菖蒲,远志

心肾升降有问题:

柴胡、桔梗(升)+牛膝、枳壳(降)

肺阴虚:

+麦冬、知母、阿胶

(水之上源(心肺):

+天冬麦冬)

肺气阴两虚:

+黄芪、天冬、党参、知母

肾阴虚:

龟板,紫河车,生地,天冬,黄柏

肾气不足:

杜仲,补骨脂,桑螵蛸

肾气阴两虚:

生地,熟地,首乌,枸杞子,牛膝

(水之下源:

生地、元参)

口燥咽干:

麦冬,石斛

肝火郁热:

龙胆草,钩藤,茯苓,山栀

潮热:

鳖甲,白薇

肝胆火痰:

龙胆草,胆星

肝火乘脾(木克土):

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竹茹,甘草

心胆气虚:

龙骨,牡蛎

心胆有热:

半夏,竹茹,黄连,黄芩

失眠多汗:

浮小麦,龙骨,牡蛎

胆虚痰阻:

半夏,陈皮,茯苓,竹茹

两胁胀痛:

延胡索,川楝子

心血虚:

柏子仁,远志,龙眼

心阳亢:

珍珠母,芍药,生地

忧郁症

针灸主穴:

百会、四神聪、中脘、内关、四关

伴失眠:

失眠四穴、失眠七穴

伴头痛头晕:

神庭、风池

有胃肠问题:

胃四穴、胃五穴、腹四穴

有心血管问题:

神门、内关、三阴交

中药:

越鞠丸(苍术-解食郁,香附-解气郁,川芎-解血郁,神曲-解食郁,山栀-解火郁,半夏-解痰郁)

加减:

胸胁痛→气郁:

+木香,枳壳

两胁受伤痛,脉涩,芤脉→血郁:

+桃仁,红花

周身痛、关节痛、怕阴寒→湿郁:

白芷,茯苓,白术,羌活

发热、尿赤,脉数,四肢无力,能食→热郁:

+柴胡,黄芩,黄连,青黛

泛酸、嗳气、脘腹胀满、不能食、苔黄腻→食郁:

+麦芽,山楂,砂仁

动易气喘、易感冒,脉沉滑→痰郁:

+半夏,南星,瓜蒌,海浮石

怕冷、喜热饮,脉迟→寒郁:

干姜,吴茱萸

女性易怒、脉弦→肝郁:

白术,赤芍,薄荷,佛手,郁金

肠梗阻

针灸:

调整肠胃,梗阻处会有气块、结块,在此处扎针,但不要捣动,以免引起腹膜炎,或用灸法。

中药

1、轻症:

厚朴,木香,乌药,莱菔子,桃仁,赤芍,芒硝5g,番泻叶

2、肠套叠→绞痛:

当归,川芎,肉桂,沉香,公丁香,干姜

3、腹满冷胀痛:

橘核,川楝子,栗壳,木香,小茴香,大黄

4、肠腔积液多:

甘遂,桃仁,赤芍,牛膝,大黄,木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