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2653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

“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

山花对海树

苍穹:

指天空。

下响:

指下午。

高舂:

指傍晚。

青春:

指春天。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五、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苍穹:

指天空。

下响:

指下午。

高舂:

指傍晚。

青春:

指春天。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一、检查复习

检查节选一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 讲解

重点点拨:

奇对偶、吹竹对弹丝、雨伯、雷公、薄浓、河、汉。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3.楹联试对。

六、板书设计: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河、汉:

指天河。

奇:

单数偶:

双数

吹竹:

吹凑竹管类乐器。

弹丝:

弹奏丝弦类乐器。

七、作业:

背诵课文。

 

第三课小儿语

教学目标: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检查节选二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三、新课: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四、作业

 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4.《治家格言》(节选一)

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第五课《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别人有了成绩或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

当别人误解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理解重点句: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

”的意思。

 

第六课《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重点字词:

末儿

重点句子:

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

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

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

呀(打一成语)

(2)谜面:

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

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

(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板书设计:

谜底:

(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第七课《名贤集》(节选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五、板书设计:

重点字词:

烧香不义富微尘

 

第八课逢老人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新课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

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的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8.逢老人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

 

第九课《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幼女词》,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

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

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

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

对了,童年是最美好的印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

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

请说给大家听听。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2.总结谈话。

3.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幼女词》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第十课《陶者》

教学内容:

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意义:

在封建社会劳动者生活困苦,不劳动的衣食无忧,挥霍浪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陶者》,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

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

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

对了,这首诗讲述了封建社会的不公,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

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类似的例子呢?

请说给大家听听。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劳动是最光荣的,不劳无获。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诗句?

如《卖炭翁》。

2.总结谈话:

劳动是每个人起码的要求,不劳动是可耻的行为。

3.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讲给家长听。

五、板书设计:

《陶者》

陶者门前土,

无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粼粼居大厦。

 

第十一课《题画》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景致,后两句写了画面的主中心:

老牛及水鸟。

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一幅恬静淡雅的水乡暮色画面。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诗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村落映水鲜一鸥眠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景色的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村落映水鲜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

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池上》

作者: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第十三课《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地点,后两句写了清冷的月色。

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描绘了边关月色。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天山苍茫云海长风吹度玉门关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13.《关山月》节选

重点解释:

天山苍茫云海

长风吹度玉门关

 

第十四课《棉花》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诗人马苏臣。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棉花的生长特点,后两句写了棉花生长过程中的季节变化。

这是一首赞美棉花的诗。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棉花秀棉花干天下暖天下寒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植物的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棉花秀棉花干

天下暖天下寒

 

第十五课《小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

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

小松(唐 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

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

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

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第十六课《神童诗》节选一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

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能写诗,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神童”,他小时候写的诗被编录成《神童诗》集。

这首诗是节选的其中一首。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多才学平生怀宝剑笔如刀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劝学的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神童诗》节选一

重点解释:

多才学平生

笔如刀怀宝剑

 

第十七课《神童诗》节选二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

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季节情形。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锦绣文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清明的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锦绣文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