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3143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类练习17.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散文类练习17

散文类课后练习(17)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_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

表被动

B.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征:

争夺,夺取

C.辟邪说,难壬人难:

阻挡,抵抗

D.以膏泽斯民膏:

使甘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B.①而天下之理得矣②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C.①某则以谓:

受命于人主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①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有侵官、生事、征利等弊端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言简意赅,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B.本文立意超卓,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措词坚决而又得体,语言简洁精练、刚劲朴素而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C.本文之所以至今读来仍引人共鸣,不仅在于作者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可实行,还在于文章显现的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中所折射出的人格力量。

D.本文引用了“盘庚迁都”的典故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并对当时的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4.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如 君 实 责 我 以 在 位 久 未 能 助 上 大 有 为 以 膏 泽 斯 民 则 某 知 罪 矣 如 曰 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事 守 前 所 为 而 已 则 非 某 之 所 敢 知。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人兽之间》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

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

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

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通“冀”)也。

(节选自《列子·黄帝》)

①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

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童:

儿童。

C.戴发含齿戴:

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几:

希望。

②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   遗:

丢开,丢下。

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

亲近。

C.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疏:

疏远。

D.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亲:

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E.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至智:

达到才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

“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

“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

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

名公孙侨,郑国大夫。

下文的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②④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楚王谓田鸠曰:

“墨子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

”曰: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言多而不辩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D.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2.下列各句中的“为”与“令晋为之饰装”中“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B.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5.阅读《非攻(节选)》,完成1-3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

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②终苟免而不怀仁

③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④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2.下列对墨子《非攻(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的两类。

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掠夺性战争。

B.本文运用比喻和对比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指出侵略别国的战争是不义之战。

C.作者开头叙述“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马牛”“杀不辜人”四个事例,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但并未真正得出结论。

D.墨子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如抢劫财富,不劳而获。

窃人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       怪:

怪罪

B.则韩、魏之附秦故也附:

归附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

抵制

D.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背:

背弃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都是史论文,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

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

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人并走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

“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

“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

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路人为逐擒之        

(2)莫知其孰是        

(3)此易知耳        

(4)融正色谓后出者曰        

(5)必不被捻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超然台记

□苏 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面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曰:

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有改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

遭受,忍受

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固:

坚持

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烈:

功绩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吊:

哀伤,哀吊

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一组是(  )

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②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④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曰:

乐哉游乎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⑥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这篇文章围绕一个“乐”字,先叙事后议论,语言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收纵自如,得心应手,颇有大家风范。

C.文章详写超然台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景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借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

“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

“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其于人也,曰:

“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

“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

“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

“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

“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常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

“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

“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选自《古文观止·韩愈〈原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伤心、忧虑

B.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声望、名声

C.为是者,有本有原根源、原因

D.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诽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早夜以思/夜以继日

B.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

3.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之情,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

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

B.作者认为“怠”和“忌”造成了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

C.最后一段交代了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毁谤歪风,又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D.本文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对比,还有“应者”与“不应者”不同的两类人的对比。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2)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3)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自为墓志铭

徐渭

山阴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词,及长益力。

既而有慕于道,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①。

谓道类禅,又去扣于禅,久之,人稍许之,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

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浼袒禓②似玩,人多病之,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

生九岁,已能为干禄文字,旷弃者十余年,及悔学,又志迂阔,务博综,取经史诸家,虽琐至稗小,妄意穷及,每一思废寝食,览则图谱满席间。

故今齿垂四十五矣,藉于学宫者二十有六年,食于二十人中③者十有三年,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

而己不为动,洋洋居穷巷,僦数椽储瓶粟者十年。

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

使折简以招,卧不起,人争愚而危之,而己深以为安。

其后公愈折节,等布衣,留者盖两期,赠金以数百计,食鱼而居庐,人争荣机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至是,忽自觅死。

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

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不为儒缚,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

故其死也,亲莫制,友莫解焉。

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无以葬,独余书数千卷,浮磬二,研剑图画数,其所著诗文若干篇而已。

剑画先托市于乡人某,遗命促之以资葬,著稿先为友人某持去。

初字文清,改文长。

生正德辛巳二月四日,夔州府同知讳鏓庶子也。

生百日而公卒,养于嫡母苗宜人者十有四年。

而夫人卒,依于伯兄讳淮者六年。

为嘉靖庚子,始籍于学。

试于乡,蹶。

赘于潘,妇翁薄也。

又一年冬,潘死。

明年秋,出僦居,始立学。

又十年冬,客于幕,凡五年罢。

又四年而死,为嘉靖乙丑某月日,男子二:

潘出,曰枚;继出,曰杜,才四岁。

葬之所,为山阴木栅,其日月不知也,不书。

注释:

①长沙公:

王阳明门人。

王氏宗:

指王阳明学说。

②不浼袒禓:

意谓虽别人在旁边赤身露体,也不以为意,不怕会被玷污。

③食于二十人中:

徐渭被录取为山阴县学生员。

山阴县学有廪膳生员二十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九岁,已能为干禄文字,及长益力。

干:

求取

B.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

售:

出售

C.故其死也,亲莫制,友莫解焉。

制:

阻止

D.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无以葬治:

管理

2.以下全都表明徐渭“不合世俗、狂傲清高”性格的一组是()

①少知慕古文词,及长益力②务博综,取经史诸家,虽琐至稗小,妄意穷及③使折简以招,卧不起④人争荣机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

⑤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⑥明年秋,出僦居,始立学。

A.①④⑤B.③④⑤C.①⑤⑥D.③⑤⑥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早年丧父,靠亲人拉扯长大。

成人后又十分贫困,一度靠租房维持贫困的生活。

B.徐渭年轻时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学习的内容却十分丰富。

他在绘画、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