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3634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教案.docx

自然辩证法教案

绪     论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有别于科学技术自身的研究。

科学技术把天然物或人工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抽象揭示它们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

属于实证性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经过确证了的规律性知识。

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则把科学技术本身作为对象,探究科学技术中运用什么样的观点看待世界以及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

属于哲理性研究,其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

通过这种反思,科学技术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会更加明晰,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定位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系统地对科学技术进行哲学反思的工作是由恩格斯的著作开创的(爱因斯坦和波普尔的评价)。

在欧美诸国,对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则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名义下进行。

不同学派观点林立,但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所提出的观点也可以相互补充。

恩格斯代表着19世纪的一种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20世纪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则包括着自然辩证法在当代条件下的发展。

都属于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

学科性质

1、与哲学的关系:

共同点:

内容一致,视角一致(一般规律,整体研究)

不同点:

抽象程度不同

2、与科学的关系

共同点:

对象一致

不同点:

视角不同(实证研究,形成思想;哲理研究,形成反思)

一、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

1873年,他致信马克思阐述了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发现进行哲学分析的思想,这封信被看作是恩格斯写自然辩证法的初步纲领。

〈一〉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自然观

1、社会历史条件

工具机(纺织机)和动力机(蒸汽机)所奠定的机器大工业和产业革命,加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

既向科学提出了新的需求(提高效率开拓市场),也是科学提供了新的事实(生物化石),更为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精密仪表)和交流手段(科学语言),从而使科学取得长足发展。

2、科学前提

(1)康德(1775)和拉普拉斯(1796)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2)莱伊尔(1831)提出的关于地貌演变的均变假说。

 

(3)焦耳(1843)和迈尔(1845)提出的关于功热电磁相互转化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维勒(1824)从无机化合物氰酸铵合成尿素的实验。

(5)施旺(1839)和施莱登(1838)的细胞学说。

(6)达尔文(1859)的进化论

3、基本要点

(1)从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的表现和运动的规律性相统一的角度,概括出基本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体,接近和分离的位置运动,力学规律

物理运动:

分子(以太),收缩或膨胀、吸引或排斥的物理变化,热学和电磁学

化学运动:

原子,化合或分解的化学运动,化学规律

生命运动:

蛋白体,同化或异化,遗传或适应之类的生命过程,生物学规律

运动形式对应着特定的运动规律,而特定的规律又对应着相应学科,因而主张把运动形式作为科学分类的原则。

(2)运动形式相互转化。

机械运动借助摩擦和碰撞可以转化为热光电磁等物理运动;物理运动超过一定物理常数的情况下会带来内部构造的变化,即化学运动,当化学运动造成蛋白体出现时又转化为生命运动。

所以在科学的衔接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

(学科交叉边缘地带)

(3)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着能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每种运动形式既有转化为其他运动形式的能力,也包括着转化为其他运动形式的条件)。

(4)运动形式按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的、低级的和高级的运动形式。

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下向分支),但不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低级运动形式可以演进为高级运动形式(上向分支),但它本身不是高级运动形式。

〈二〉假说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科学方法论

近代自然科学初期:

实验与数学结合,这种方法对研究既成事物的既定运动是有效的,而对于研究演化过程和起源关系往往力不从心。

而假说则是以远离经验为代价而换得对现象更深刻的理解。

1、科学在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假说是科学从经验向理论过渡的思维形式。

2、假说既要有实验观察事实作为基础(以前理论无法解释的事实),又需要新的观察事实进一步确证,以便纯化,修正或取消。

3、假说相互排挤和迅速更替,意味着科学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曲线上发展。

〈三〉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二、20世纪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

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理论的兴起,使自然科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技术也突飞猛进。

(生物物质时代)。

〈一〉自然哲学

由于当时科学和哲学未曾分化,古代自然哲学既包括关于自然本质、自然本源、自然图景等形而上学设定,也包括关于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等经验性知识,而且往往用形而上学性质的设定来直接解释和校正来自经验的知识。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

系统科学,系统技术和系统哲学(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和系统价值论)。

海森伯的:

现代物理学触及实在空间和时间等基本概念,它们存在着老传统和新传统的冲突,只能从哲学层面上才能解释现代物理学精神。

自然科学长足发展时代,自然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1、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需要某种哲学信念作为前提假定。

2、科学的进步又会强化、淡化乃至改变一些哲学信念。

一方面哲学信念引导科学发现,另一方面,科学发现又会修正以至改变哲学前提信念。

1、研究内容上,把蕴含在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的科学思想作为研究重点。

其提供的知识是关于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知识。

2、在研究方法上,自觉地把科学中已确认了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哲学抽象。

3、在研究群体上,大量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加入其中,由此开始了哲学家与科学家在自然哲学问题上的对话。

〈二〉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只有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后才出现。

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有过关于科学认识的一般特点以及关于科学认识的一般方法的见解。

近代科学产生后,一方面形成大量实证知识及其体系;另一方面同时发展了获取知识、解释知识、评价知识、整理知识的众多活动方式和研究方式。

对科学知识及其体系的哲学研究属于自然哲学;而对获取知识的活动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哲学研究,则是科学哲学的侧重点。

〈三〉技术哲学

过去没有一是因为在现实上人们对现代技术只是满怀热情的接受,没必要探讨;二是因为在思想上技术被看作是手艺,不值得哲学来研究;三是因为在历史上技术哲学缺少根深蒂固的哲学传统。

二十世纪技术哲学兴起的原因:

1、新技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2、与新技术的巨大社会效应相关,社会对技术的评价和控制越来越重要;3、20世纪新技术是科学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后自学应用于技术开发的结果。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

20世纪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虽然是在不同思想来源和研究重点下分别发展起来的,然而,内容上的交错和观点方法上的借用,又使它们相互渗透,很难划出严格的边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逐渐把整体性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而确认下来。

表明,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哲学研究是适宜的。

事实上,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正是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首先,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相互贯通。

其次,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在相互结合。

再次,科学组织和技术组织在相互渗透。

〈一〉研究范围

1、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自然观

古代本体论的具体内容虽已过时,它提出的问题却需要不断探讨。

科学理论中所蕴含的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被抽象为科学思想。

其中往往包含着对对象世界如何存在、如何演化的理解,由于普遍意义可以称为自然观。

2、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抽象——科学技术方法论

既不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方法作简单的枚举归纳,也不对认识过程作思辨式的臆想猜测,而是密切关注科技研究的具体实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认识论分析。

普朗克现象。

3、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科学技术观

二、学习科技哲学的意义

1、体验方式:

从科学素养培养层面。

2、观念框架:

从科技战略、科技政策制定和执行。

3、理解方式:

从科学技术研究过程层面。

第一章   科学与技术

第一节   科学

关于科学性质的共识

1、科学是不断深化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的知识体系。

存在方式

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活动体系。

发展过程

3、科学还是一种社会建制。

社会存在方式。

一、科学知识及其体系

广义知识(Scientia---Science):

包括人们以各种方式认识自然和社会所获得的认识成果,包括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

狭义知识(Knowledge):

特指科学知识,即人们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对自然及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一〉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

神话解释、宗教解释乃至艺术解释和自然哲学解释往往从预定的信念出发,采用隐喻、比附等方式说明现象(非科学知识);而科学解释则有确定的形式,确定的内容和确定的推理过程(科学知识)。

加拿大科学哲学家邦格的知识体系:

 

知识(认知域)

〈二〉实证科学知识的特点

实证知识一般不包含价值判断,只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对象的行为,预测对象的趋势。

非实证知识中的相当一部分如规范性知识,是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什么样的对象符合这些标准,以及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实证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规范性知识回答“应当是什么”“应当如何做”的问题。

自然科学提供实证性知识,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所包含较多的是规范性知识。

1、真理性:

其一是指科学知识本身就是真理,或者是具有向真理逼近的性质;其二是指某一科学知识可能最终被证明不是真理,但它是追求趔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追求真理的使命,尽管它可能被证伪。

2、合理性:

首先,在经验上具有严格的可重复性、可预言性;其次,其逻辑体系是严密的。

3、进步性:

后一种理论比前一种理论更仔细地更详尽地描述或说明同样的事实;后一种理论通过了前一种理论通不过的检验;后一种理论对前一种理论具有完全的包容性、能解释前一种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切事实,还能解释并预言前一种理论不能解释和预言的新事实。

4、共享性:

自然科学的内容及其利用有公共性和公享性。

非实证知识自有其在调节情感、意志方面的价值。

〈三〉科学知识体系及其演化序列

比较成熟的学科,都是由事实、概念、定律、理论所构成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其一,理论与经验相联结,从而具有可检验性;其二,理论知识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带有一定程度的演绎性质。

这种结构化使其比字典等更具有易理解、易记忆、易传授、易提取的优点)。

1、准科学:

不成熟的科学。

概念的不确定性;思想内涵浅。

2、前科学:

经验性定律和表征性理论得以出现。

诸学蜂起,百家争鸣。

持之有故,各不相让。

3、常规科学:

带有某种确定的科学规范的知识。

其存在形态基本上是稳定的、内涵丰富的知识体系。

争论只在细枝末节上。

4、后科学:

体系化极强的科学发展阶段。

把常规科学中发现的规律更加数学化、理论化。

完全排它。

它又是孕育科学革命的阶段。

所谓科学危机正是后科学僵死的信条与新科学事实之间激烈冲突的结果。

二、科学活动及其原则

〈一〉科学活动的基本目标

解释存在、预言未来。

解释存在是对现象和过程做出合乎规律的说明。

合乎规律意味着将一般规律作为解释前提,把被解释的现象看成规律在特殊条件下的表现。

科学解释的前提:

其一,解释项与被解释项必须是逻辑相关的,或者说解释项与被解释项一定要有必然联系;其二,构成科学解释的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科学定律,以及可观察的现实条件。

预言未来是提出将会出现的可观察到的某种事件的必然性或概率。

科学预言比经验预测具有较大的可靠性。

两种类型:

一种是对客观存在却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现象的预见。

另一种是对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必然要发生的现象的预见。

〈二〉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真理在古希腊时意谓真知,即绝对正确的终极知识。

现代科学所说的真理,则指的是客观性知识,即能够描述、解释、说明自然界本来面目并能预言自然界发展趋势的知识。

1、科学活动成果的“真”。

2、科学活动过程的“真”。

3、科学活动发展的“求真”。

〈三〉科学活动的基本矛盾

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

科学实验是检验和评判科学理论的标准。

三、科学组织及其行为规范

〈一〉科学劳动职业化:

科学共同体

科学劳动的特点:

在性质上,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在任务上,是面向未知领域的创造性劳动;在产品形式上,其成果是精神性产品。

科学共同体的本质规定,不在于它的群体性或集体性而在于它的内部组织方式。

群体性只表现了它的外部存在形态。

其本质上是科学工作者按同一范式组成的集体。

范式是指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中起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

〈二〉科学家、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1、普遍主义。

2、公有主义。

3、利他主义。

4、理性主义或有条件的怀疑原则。

四、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伪科学的特征是主观性、特设性、孤立性、神秘性与反规范性。

第二节   技术

〈一〉技术的性质与形态

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运用的知识、技能、物质手段和规则方法的总和就是技术。

经验技术(古代社会中以手工工具和经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工匠技术)的特征:

与知识发现的分离性(其一,技术中知识的含量较少;其二知识发现与技术发明失衡);与生产过程的直接同一性。

近代社会技术的革命性变革的表现:

科学成为变革自然界的巨大精神力量。

机器工具的出现使劳动手段发生了革命。

——所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

具有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技术的操作形态(观念的技术和物化的技术)、实物形态和知识形态。

〈二〉技术的知识本质

现代技术是客观的、理论性的、社会性的。

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是现代技术的主要标志。

现代技术的知识本质体现在:

其一,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在多门科学知识基础上建立起来;其二,现代技术的实物形态和操作形态只有凝结了相应的技术原理知识之后,才能成为技术系统的有机部分;其三,技术的实施过程实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技术知识同科学知识的区别:

目的和任务不同:

是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怎样做。

知识形态不同。

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真理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

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知识表征方式不同: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二、技术研究活动

〈一〉技术研究活动的基本目标

创造天然物:

从其来源和形成看,是人制造出来的人为之物;从其发挥作用的社会性质来看,它们是受人控制并为人服务的为人之物。

(有时候会事与愿违)

技术研究目标的实现(三个阶段):

1、制定计划,酝酿蓝图。

2、使用工具运作阶段。

3、在生产或生活中消费这些人工物,即物的使用。

〈二〉技术活动的基本原则

以求用为原则,达到对善的追求。

这由技术活动的两重性决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可以用优、劣、精、粗等技术指标衡量;社会属性则可用善恶标准来衡量。

求用与求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

古代:

功利性——求用观念。

善只与功利相关。

近代:

科学性——求用观念;商品性——求用性。

善与经济性、科学性相关。

当代:

伦理性——求用观念。

善与功利、科学、经济、伦理全方位相关。

〈三〉技术研究活动的基本矛盾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目的指为实现社会需要面对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技术系统的功能所作的设定(必要性和可能性)。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通过发明创造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或对原有技术的重组和改造来解决。

三、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它是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中带有应用性前景的项目进行商业开发的部门和组织,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中介组织。

两种主要形式:

集约化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高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科学城、工业园等:

硅谷,中关村),其共同点是以智力密集区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综合性基地。

相对独立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政府部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大学的技术开发机构,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

〈二〉技术开发的激励和保护——技术专利、技术保密

目的是保护技术发明和创新主体进行创新获得的利益不受模仿者侵犯。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当代科学技术系统

一、从前科学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一〉科学的萌芽和文艺复兴

〈二〉近代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学进步开始先于技术进步,二者与生产的关系开始从生产需要——技术进步——理论发展的趋向,朝理论发展——技术进步——生产需要方向转变。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学正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技术进入知识本质阶段,科学直接带动技术进步,科学与技术对生产已悄仅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已经走在生产前面,起着指导作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学理论突破——(促进/促进)技术创新——(满足/提出)新的生产需要。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1、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加速度增长的趋势。

(1)科技成果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由于社会对科技投稿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3)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

(4)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进程表现进化和革命的辩证统一。

一、小科学到大科学

〈一〉大科学的标志、本质和特征

小科学,就是指历史上那种以增长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靠个人的财力、技艺和兴趣而选题的,以个人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

——为科学而科学。

,是科学的小生产方式。

小科学到大科学转变的历史性标志是第二次世界大点期间的曼哈顿工程。

大科学的本质特征:

1、它是大规模社会建制化的科学,是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

2、它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科学,是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产物。

3、它是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是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群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4、大科学还是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

〈二〉大科学观

1、要建立大科学的系统观念。

古代:

朴素整体论;近代:

分析论。

2、要建立大科学的经济观念。

3、要建立大科学的人才观念。

4、要建立大科学的战略观念。

5、要建立大科学的大协调观。

一、代科学技术系统

〈一〉科学技术一体化

科学技术化是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这些辅助的技术活动,并非用于科学研究成果向在京技术领域的转化,而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需要。

技术科学化有两重涵义:

一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并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提高已有的技术。

二是指技术创造发明根据已有的基础科研成果而做出。

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

它是科学技术高度一体化的产物,是指某个领域科学与技术联结为从基础研究经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到实用技术的连续整体。

两种途径:

一是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两个过程相对展开,衔接后由于实践需要的推动而相互渗透融合而成;另一种是由于科学实验装置的技术原理符合某种实际需要,科学的技术化连续演变成新技术。

科技一体化的进程对科学技术系统的影响:

(1)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机制。

〈二〉当代国家创新体系

弗里曼:

国家创新系统是在国家内部系统组织及其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下,在公、私领域内形成的一种机构网络,它的活动目标是启发、引进、改造和扩散新的技术。

纳尔逊:

创新是由大学、企业等有关机构形成的复合体制,制度设计的任务是是技术的私有和公有两方面建立的一种适当的平衡。

第二章    当代自然观

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

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

第一节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原始人造工具和原始自然语言的出现的意义。

如果把自然演化中自发形成的天然物总称为原生的第一自然(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环境,既提供自然资源,又承受废弃物);那么,对天然物进行有意识重组改造而形成的人工物,则可总称为次生的第二自然(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内部支撑条件)。

一、科学所认识的天然物世界

〈一〉宇观世界

宇观世界是指恒星、星系、星系团、超星系等天体系统。

相对论效应不可忽视,是广义相对论、星系动力学、宇宙动力学所研究的领域。

20世纪对宇观世界的重大进展,是发现了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着。

据此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假说。

〈二〉微观世界

要要指原子、核子、基本粒子所构成的物理系统。

波粒两象性相关的量子效应,是量子力学理论所研究的领域。

二、技术所创造的人工物世界

人工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运用技术手段重组天然物所形成的人工制品。

人工物的两个序列:

实物(满足物质需要,物质流和能量流,以其固有属性被直接使用);符号(满足精神文化需要,信息流,以其指代意义被直接使用)。

〈一〉人工物的实物序列

1、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

工具机+传动机+动力机+控制机+智能机

2、消费资料:

基本生活资料,基本保健资料以及享受资料。

3、还原资料:

污水处理、净化除尘、工业和民用垃圾处理、殡葬掩埋等设施。

〈二〉人工物的符号序列

1、作为人工物的符号:

物理模式+指代意义

符号=符形(物理模式)+符义(指代意义)+符码(指代规则)

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科学语言、形式化语言、世界语)。

它们都是由词素、词、短语、语法所构成的符号链。

非语言符号首先指相似符,同时也包括标示符、肢体符、情感符等。

通常是比较简单或比较模糊的符号约定,符形与符义的变化范围也较小。

3、符号的生产、存储和传输系统

符号的生产主要在人的大脑中进行。

当前的符号生产往往在人——机系统中进行。

符号的存储系统主要指脑外存储,它包括各种形式的数据库和图书——情报网。

符号的传输系统是指各种信息网络。

(因特网已成为现代信息传输系统的典型形式)。

〈三〉人工物所构成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实物型人工物为人类的物质生产、物质消费和资源再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并通过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资源再生活动的进行而构成社会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

承载物质流的是物质网络,如公路网、水路网、铁路网、空运网等。

符号型人工物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基本手段。

通过交往活动,生产活动、消费活动、资源再生活动才能得到调节。

这样,符号型人工物将进入社会活动的所有领域,构成社会中的信息流。

其承载工具是信息网络,如数据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等。

这样,在人类的生产、消费、资源再生以及及活动中,人工物世界被塑造为信息流调节下的物质——能量的社会循环。

(P104)

三、地球上人工物与天然物的复合

〈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循环:

天然物——人工物——天然物;天然的能量资源——人工的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终端能源——耗散了的热能和其他能量。

〈二〉低效用与高效用的重新组合:

具有潜在效用的天然物——具有高效用的人工物——效用消失了的废弃物。

(效用流)

〈三〉可能性与可行性的有效统一:

认识天然物——创造人工物——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天然物。

(知识流)

第二节    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一、科学中的系统思想

〈一〉对简单事物的研究:

系统观念不必要

简单事物由于相互关系简单,通过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