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4082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docx

重庆市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

重庆市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智取生辰纲》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后半部写宋江等人被招安,最后以悲剧结局。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这篇立论性的文章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

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反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C.余光中的《乡愁》构思上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化虚为实;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韵律上具有音乐美,一咏三叹,回环往复。

D.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仁政”“王道”“性善论”“民贵君轻”。

2.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

(捕鱼的人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十九大会议精神的鼓舞下,使中国广大农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B.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C.阅读经典作品,将极大地拓展中学生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D.“蓝鲸一号”在海底试采可燃冰,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成功试采。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A.策:

马鞭子

B.道:

正确的方法

C.“食”通“饲”,喂养

D.执: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宥的。

”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B.“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是个病句,应当把“只要”改为“只有”。

C.“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

为答谢诸位,特于寒舍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这句中的“寒舍”是谦辞。

D.“根深蒂固”“经世奇才”“茅塞顿开”“玄虚之至”这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着落(zháo)  差使(chāi) 刨根问底(páo)  坦荡如砥(dĭ)

B.攒成(cuán)  雕镂(lòu)  畏罪潜逃(qián) 杳无消息(yǎo)

C.憎恶(zèng)  蛮横(hèng) 鲜为人知(xiǎn) 强聒不舍(guǒ)

D.挑逗(tiǎo)   拾级(shí)  气冲斗牛(dǒu)  伤痕累累(lěi)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老虎一声吼,震得群山都在发抖”,这个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B.“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句话是祈使句。

C.“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给我拣椅子”。

D.律诗的第三联称为颈联。

二、字词书写

8.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

(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

扬州处处皆风景,秀美如画,    (juàn)永如诗。

穿过一带林园,瘦西湖里,一    (hóng)曲水,细柳轻斜,随风挑拨湖面,不知哪来片片落红在湖中逐波而去。

画    (fǎng)清荡,玉桥横卧,别有一番风味。

不想归去,只想做瘦西湖上,一   (què)诗,一方亭,一棵柳,一朵花……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路来森的《绿豆的绿》,完成下列小题。

绿豆的绿

①绿豆的绿,是对色彩的一种坚守。

从小绿到老,由一枚绿色的嫩芽,老成到熟,直至成为一粒粒珍珠玛瑙般的绿色果实。

②一层深绿的外衣,包裹住一颗绿中带黄的心脏。

③入夏之后,绿豆棵,就长大成型了。

④多数绿豆,不爬蔓,株型是枝杈四散:

四方伸展,层层向上生长;伸展得自如,舒畅,生长得活泼,茂盛。

所以,一株绿豆,就总给人一种枝叶婆娑的丰茂感。

叶片,尤美:

绿豆的叶片,浓绿,是一种柔软的浓绿,表面散发着一种明亮的光芒,是采天地之绿凝聚而成的一种绿色光芒。

大片的绿豆田,遥遥望去,让人觉得绿水泱泱、涟漪荡漾,仿佛是一场柔情饱满的抚慰。

⑤据说,绿豆并非是本土产物,原产地在印度、缅甸等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这就难怪绿豆的叶片会那么“软”了。

虽然移居中国,但它的身体里,依然刮着热带的风;它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热带的情。

风,是湿润润的风;情,是火辣辣的情:

风情蕴集,就赋予了绿豆棵柔软的性情。

⑥那样火辣辣的情,该是凝聚而成为一颗“红豆”啊,可绿豆偏偏不,剑走偏锋,它把自己凝聚成了一颗“绿豆”,一“绿”惊人。

⑦绿豆花,真美。

⑧嫩黄色,明明净净的黄,清清脆脆的黄,仿佛手指一弹,就会被弹破;当然,这只是“仿佛”,绿豆花是弹不得的,它太嫩,它太纯,嫩纯得让人于心不忍。

一簇簇嫩黄色的花,开在枝杈间,像一只只蜜蜂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地骚动着人的心。

禁不住,温情地看着,看着……

⑨看着,看着,那嫩黄色的绿豆花,就飞走了,像一只只翩然而去的黄蝴蝶。

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

⑩月上柳梢头,那弯“眉”,染绿了天上的月。

⑪豆荚越长越大,越长越长,一下子到了深秋,由少女变成了少妇,大腹便便的少妇,肚腹里是满满的嫩碧的绿豆粒儿。

⑫这时候,采摘一些绿豆荚,放到箅梁上馏熟,是极好的时鲜小食。

食绿豆荚有一个技巧:

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

故而,绿豆荚是特别适合于女孩吃的,玉指纤纤,白白净净,捏住那翠绿色的绿豆荚,白绿相映;朱唇轻轻咬下,简直是对绿豆荚的一个吻。

情味美,吃相亦美。

⑬慢慢咀嚼,口中新鲜的绿豆粒,滋味在舌尖缓缓绽开,是秋风的清爽,是秋空的蓝碧,是秋野的辽阔……

⑭青青的绿豆棵,是家畜的中草药。

若谁家的牲口误食了有毒草木,不要紧,拔几棵绿豆棵,放到牲口旁边,牲口吃上几棵,就好了。

⑮就是这么简单。

⑯绿豆成熟了,豆荚就变成了黄黑色,因为它把所有的绿,都给了藏在荚中的绿豆粒。

脱掉了豆荚的绿豆粒,粒粒饱满,色彩散溢着晶莹的光,以“珠圆玉润”来形容,实在是不为过。

⑰每一粒绿豆,最终要以“食品”的形式,把自己完全奉献出来。

“粉身碎骨”了,它还是会坚守着自己的绿。

⑱绿豆汤,是绿的;绿豆沙、绿豆糕、绿豆饼、绿豆粥……都是绿的,只是颜色深浅不一罢了。

望文生义地讲,绿豆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了。

而且它的功能多多:

抗菌解毒、降温降血脂,据说还能“瘦身”。

⑲如此,绿豆的绿就太迷人了。

9.根据文章提供信息,结合题干的内容和格式,补全下面的空格。

①______的叶片,散发光芒→嫩黄的豆花,②______→翠绿的豆荚,③______→嫩碧的豆粒,散溢莹光。

10.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

(体会加点词语的妙处)

(2)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

(赏析这个句子)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绿豆的“迷人”表现在:

叶片和豆花的外形美,绿豆粒的情味美以及绿豆的作用美、精神美。

B.第⑬段划线句运用了联想的写法,突出了绿豆粒的新鲜味和带来的美好感受。

C.文章的第⑤段主要介绍了绿豆的原产地,其实完全可以放到文章的第一小节之后。

D.文章第①段在行文上总领全文,⑲段用“迷人”一词总结绿豆的特点。

12.本文第⑱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是写“绿”。

请比较它们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并比较分析表达内容上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朱自清《绿》)

本文第⑱段主要用______表达方式,链接材料主要用______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的相同点:

__________;表达内容上的不同点:

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那颗星子下

——记我的中学生时代

舒婷

⑴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

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

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红殷殷的花雨梦中。

⑵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

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⑶高中时,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

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

仅那个绷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

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

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⑷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

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当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⑸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

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

他们在找座位。

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⑹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

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受到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⑺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

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多少年苦练终是无用)。

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

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⑻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

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

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⑼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

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

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

“起立!

”“坐下。

”赶快,再背一个。

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⑽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

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

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扛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⑾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

113分(基础题100分,附加题20分,满分共120分)!

真的,附加两题,每题10分,我全做出来了。

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地揪住了。

⑿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⒀慢!

⒁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夸一通,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

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

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

47分。

⒂放学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⒃她先说:

“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

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

”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地鸣叫。

她又说:

“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

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

⒄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

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

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永远闪烁在我记忆的银河中。

哦,我的林老师。

(选自《梅在那山》,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顺叙的手法,记叙了“我”中学时代的一件事,思路清晰。

B.寓情于景,把对美好中学的深切怀念之情寄托在一片梦境般的景色描写之中。

C.第⑿段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因考试成绩优异而自鸣得意的心情。

D.第⒄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林老师如同星子一般为“我”指引道路,为我照亮前进的方向。

14.本文记述了作者读书时的一件小事,情节设计很巧妙,一波三折。

请你写出三个意外之处。

15.第⑶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16.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地鸣叫。

(赏析句子)

(2)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

(赏析加点词)

17.舒婷女士《在那颗星子下》中的林老师和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师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舒婷女士对林老师和鲁迅先生对寿老师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分别概括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故事二则

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

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

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①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司马温公与其兄伯康友爱尤笃。

伯康年将八十,公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每食,少顷,则问曰:

“得无饥乎?

”天少冷,则问曰:

“衣得无薄乎?

[注释]①龆龀:

指童年。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儿得不死(_________)     

(2)与群儿戏于庭(_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

20.文中“群儿哗然弃去”一句在人物刻画上起什么作用?

21.本文两则故事各表现了司马光怎样的性格特点?

(用原文回答)

第一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句子默写

22.古诗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潮赠张丞相》)

②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④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⑤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彩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感动我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杜甫那种广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让我无比敬佩。

⑧好友到外地求学送别之时,你引用了本学期学过的两句古诗来表达你和他的情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李白《送友人》)

六、综合性学习

23.考试前夕,张强接到文学社长的通知,周末到冠豸山参加国际悬崖跳水比赛的采访活动。

正想放松一下的张强把活动计划告诉了妈妈。

妈妈对张强说:

“我和你爸爸已经商量好了,等你考试一结束,我们就去海南旅游。

(1)“妈妈”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张强的口吻,用得体的语言说服妈妈。

________________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人的成长中必然伴随着一些或长或短的分别,很多时候我们不知如何向友人表达自己分别时的情感。

为此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别情的表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4.你们小组以古诗词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古诗词中有诸多借物或借景来表现别情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请依据以上诗句或自己的积累,说说古诗词中往往通过借助哪些物或景来表现与友人的别情。

(请至少写出3个)

25.马上就要毕业了,很多同学开始向老师和同学写离别赠言,以下是两位同学写的临别赠言:

给老师: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

老师,您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给合作过的伙伴:

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棵小树,我们曾是重唱的两个声部,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

当我们挥手告别时,请带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请综合两则材料,先简要概括出写离别赠言的基本要求,再给你曾经闹过矛盾的同学写一则临别赠言,两项不少于200字。

七、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虽有佳肴》

人们有时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

要是我们受制于人,亲爱的勃鲁托斯,那错处并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

最近,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遭受美国大面积技术封锁。

面对记者采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

“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美国政府做的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新华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②紧扣材料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