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4450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第11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

中庭:

院子里。

B.积水空明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C.盖竹柏影也        盖:

原来是。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欣赏、领悟。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答谢中书书》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二、填空题

5.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6.《记承天寺夜游》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________。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描写的角度是________。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

8.简答

(1)从表达方式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三、文言文阅读 

9.(甲)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宋哲宗元祜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题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颗州时作《休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

即淮河。

颗:

颗水,淮河支流。

西湖:

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乙)

        六一泉铭并序

        苏轼

        予昔通守钱塘

,见公

于汝阴而南,公曰:

“西湖僧惠勤

甚文,而长于诗。

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

”予到官三日,访勤于孤山之下,抵掌

而论人物,曰:

“公,天人也。

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

此邦之人,以公不一来

为恨。

公麾斥八极,何所不至?

”勤语虽幻怪,而理有实然者。

明年公薨

,予哭于勤舍。

又十八年,勤亦化去

久矣。

访其旧居。

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汪然。

二仲

谓余:

“师闻公来出泉以相劳苦公可无言乎?

”乃取勤旧语,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泉。

且铭之曰:

泉之出也,去公数千里,后公之没,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几于诞乎?

曰:

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

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或见于斯泉也。

        (选自《苏轼诗词文选评》,有删改)

        (注)①通守钱塘:

任杭州通判。

“钱塘”和下文的“此邦”都是指杭州。

②公:

指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③惠勤:

欧阳修的朋友,苏轼曾为其诗集写序。

④抵(zhǐ)掌:

击掌。

表示谈话时气氛融洽。

⑤不一来:

指欧阳修未曾在杭州做官。

⑥薨:

去世。

⑦化去:

僧人去世。

⑧二仲:

指惠勤的两个弟子。

        (丙)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顾侍臣曰:

“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

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

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面赐五品服)指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

②(台谏官)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

(1)下列对《木兰花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写出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C.诗中写出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令人赏心悦目。

(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以公不一来为

________

(2)

试与子登孤山________

(3)

公数千里________

(4)且

之曰________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画两处。

师闻公来出泉以相劳苦公可无言乎

(4)翻译

(1)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汪然。

(2)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

(5)(乙)文提到“公之遗风余烈”,请结合(丙)及《醉翁亭记》思考欧阳修“遗风余烈”的具体表现。

(6)结合(甲)(乙)思考苏轼将此泉命名为“六一泉”的原因。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节选)

白居易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

记。

每一独往,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

微之!

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

尘念,此际暂生。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微之,即元镇,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殚:

尽,全。

③动弥旬日:

常常满十天。

④瞥然:

形容时间短暂。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五处)

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晓雾将歇

②去我万里

③大抵若是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下面对【甲】【乙】两文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书信体的散文,都表达了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

B.在表达方式上,【甲】文把抒情与描写、议论相结合,【乙】文则把抒情融入到了写景、叙景之中。

C.【甲】文有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而【乙】文还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怀念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情感。

D.两文都借助骈句,从视觉角度写景色彩鲜明;但【甲】文还从听觉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乙】文则无。

(5)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B.清流见底         不见曦月

C.夕日欲颓         吾日三省吾身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夜读记趣

虞时中

①夜晚是我最好的读书时间。

做完了一天的工作和家务,孩子已经睡熟,妻子开始沉浸在电视剧情中,四周逐渐变得安静,这时,在书房为自己泡上一杯绿茶,让书写台灯照亮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就这样,幸福的阅读时刻来临了。

②夜晚的阅读可以是随意的,并不用计划。

从书中抽出一本《诗经》或是蔡志忠的《唐诗说》都可以。

有时候一个晚上可能会读三、四种书,这里翻翻、那里看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③但于我而言,更多的夜晚都在进行一种刻意的阅读。

因为在平时,晚上我想读什么书,白天早就计划好了,有时候买来了新书,那么这些书也会“插队”排在我读书计划之前,先一睹为快。

每每在晚上读闲书,时间长了不禁体会出一些夜读的趣味来。

④第一个趣味是“自由放松”。

与紧张的白天相比,夜晚似乎是放松而漫长的,在白天,利用工间闲暇读一会儿书,总觉得不过瘾。

晚上则不一样,有一大块的时间在等着我,让我来个轻松阅读。

记得一次购买到余华作品集,读到他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书拿在手中便再也放不下,等我抬起头来,才发觉东方已是晨曦微露,原来我在阅读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⑤第二个趣味是“________”。

在夜晚阅读,更能感受文学作品的精妙,如夏夜在乡间的老屋里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更使我体会到夜色的动人。

而一些文学作品中描写夜晚的片断和小品又特多,常令人拍案叫绝。

记得一次读《东坡志林》,其中读到《记承恩寺夜游》中一节:

“庭下如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禁心潮起伏,推窗望远,但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煞是好看,内心就对东坡的记叙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而这种体会,我觉得在白天恐怕是很难得到的。

⑥再一个趣味是“祛除浮躁”。

夜读久了,就觉得这种方式是一贴良药,有祛除心火、解除浮躁的作用。

现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工作压力也大,难免在白天会碰上这样那样的不顺,使之心气浮躁。

然于我遇此情境只要在晚上打开书本,读一些名人传记,看几篇孙犁、周国平等人的散文,便如良药入口,心境就会平静许多。

⑦正由于夜读有诸多的趣味,所以这个读书的习惯几年来我一直保持着。

在静静的夜里,读着自己喜欢的书,喝着自己爱喝的茶,任思绪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神游,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原载《光明日报》)

(1)作者把自己在夜晚的阅读称为“夜读”,以此类推,我们常常把学生每天早上到学校后的阅读称之为“________”。

(2)请结合第⑤段的前后内容在文中横线上补充描写“作者推窗所见”的景物(20字内,不少于四种景物)

但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四字短语概括作者夜读的第二个趣味是_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作者说夜读的“再一个趣味是‘祛除浮躁’”,这正好印证了汉代刘向所说:

“________,善读之可以医愚。

(5)本文题目是《夜读记趣》,但作者在第①自然段说“幸福的阅读时刻来临了”,在第⑦自然段又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幸福”的含义。

(6)请在文中第⑤段的横线上默写出苏轼承天寺夜游时所见的美景。

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初探九寨沟

林非

①比起黄龙这一方方小巧玲珑的水塘,九寨沟的一百零八个湖泊,都显得浩森和寥廓。

如果说黄龙是由鬼斧神工雕成的精致盆景,那么九寨沟就是大自然本身浑厚涵茫和无比美丽的表现。

那一片碧绿澄澈的水,汪洋恣肆,十分壮观,正是凭着它雄奇而又秀美的姿势,才衬出了群峰的挺拔和天空的高远。

那一朵朵翱翔的白云,那一株株突兀的大树,那一簇簇鲜艳的野花,掉在多少湛蓝的湖泊里,留下了深沉而又缥缈的痕迹。

②那逶迤相连的树正群海,是多么迷人的去处,沿着它绵延十余华里的长堤,一汪汪都是深蓝色的流水,有时被山峦掩映得幽深深的,泛出了暗沉沉的光;有时从一排柳树顶端泻下的日光,又将它照成柔嫩的绿色。

瞧这波光粼粼,浓淡辉映,像是谁在调色板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

河滩上红黄相间的野花,又给这蔚蓝色的湖泊镶上了缀边。

在这云蒸霞蔚的氤氲中,真使人目迷五色,像是飞进了一种无限神秘的境界。

正陷入美妙的幻想时,从山坳里垂下的瀑布,白花花的,轰隆隆的,猛的把我惊醒了,又细细地品味起这变化无穷的景色来。

③往前走不多远,我瞧见了更宽阔的犀牛海。

好多从香港前来的男女青年,正在这碧蓝的水面上驾舟航行,欢声和笑语在湖面上升腾,顷刻间就融在鸟声与风声里。

听河滩上几个香港的小伙子聊天,说是老困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瞧不见广阔无垠的土地,瞧不见山山水水和葱茏的树木,从弹丸之地的小岛,来到这九寨沟的美景中,简直太使人陶醉了,说着话他们就唱出了喜悦的歌。

④有个在上海留学的美国青年,操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告诉我,他几乎游遍了北美洲有名的湖泊,却还没有找见过这样湛蓝的水。

他神往地眨着一双大眼,藏在眼眶里那一对碧蓝的瞳仁,闪烁出一阵多么热烈的光芒。

这些游人们自然都要回到大城市里去的,不过我深信他们必定会将这山壑和湖泊的美,深藏在自己心里,并且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

污染、噪音、人口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

怎么能够在现代的大城市里,也听到清脆的鸟声,也看到明亮的湖泊,也在密密的大森林里徘徊?

如果每个旅游者都能从九寨沟带回这样的启示,也许会成为全世界许多大城市的福音吧。

⑤我继续走到了诺日朗瀑布,只见那数不清的银练,有粗有细,有浓有淡,从一株株杉树背后的山崖顶上飞腾而来,沿着陡立的峭壁,往布满了沙柳树的山沟里泻去。

这一道道雪白的水光,有的扭结在一起,像一朵朵垂直的云;有的分成不少支脉,像一把把寒光逼人的剑。

峭壁上凹凸不平的岩石,弹出了一阵阵的水珠,像飞起纷纷扬扬的细雨,透过树叶的阳光,落在朦胧的浓雾中,折射出彩虹的颜色。

我恋恋不舍地走出丛林,来到了一个分开的岔道旁边,左侧的则查洼沟,走到尽头是浩荡的长海,右侧的日则沟,走到尽头是苍翠的藏马龙河沟原始森林,听说都得长途跋涉十七公里,才能够分别抵达目的地。

⑥今天已经走得很累了,我得在诺日朗瀑布底下找个住宿的地方,听一夜风声、雨声和瀑布声,等黎明时分听到鸟声的奏鸣曲,再沿着蓊郁的山峦,去寻找湛蓝的湖泊。

(选自林非《九寨沟纪行》)

(1)眼中的风景有特点。

作者分别到了九寨沟的哪些地方?

说说它们的特点(每处景物特点至少2个词语)。

(2)眼中的风景有美点。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瞧这波光粼粼,浓淡辉映,像是谁在调色板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

(画线词语的运用)

②这一道道雪白的水光,有的扭结在一起,像一朵朵垂直的云;有的分成不少支脉,像一把把寒光逼人的剑。

(修辞的角度)

(3)别人眼中的风景有看点。

文中为什么要提到从香港前来的男女青年和上海留学的美国青年?

(4)作者一边描摹眼中的风景,一边渲染心中的风景。

请根据示例,完成下表。

摘抄语句

抒发情感

眼中的风景

那一片碧绿澄澈的水,汪洋恣肆,十分壮观,正是凭着它雄奇而又秀美的姿势,才衬出了群峰的挺拔和天空的高远。

表现作者对九寨沟自然风光的喜爱。

心中的风景

五、综合读写 

13.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

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

承天寺——苏轼: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

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________________

 

14.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品名胜古迹的意蕴……

(1)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

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________,我________。

(2)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

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

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________

盛世 山高 声随  月亮 歌 临风

六、写作 

15.请以“________,让我难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①根据自己所写文章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月光,四,庭中月色(或月夜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侧面描写(或视觉描写)(如果学生前面只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则为正面描写或视觉描写),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

(1)√

(2)×(3)√(4)√

8.描写议论闲,仙

9.

(1)D

(2)遗憾曾经距离写铭文

(3)师闻公来/出泉以相劳苦/公可无言乎

(4)

(1)这房舍的周围原本并没有泉水,我没来前的几个月,泉水涌出。

(2)多次遭到污蔑以后,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辞官。

(5)【丙】中“修论事切直”,”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可见欧阳修穷究是非曲直。

公正无私;“帝独奖其敢言”表现

其直言不讳,不畏皇权。

在皇帝面前也敢于说真话,不随波逐流;《醉翁亭记》中记叙了欧阳修和百姓同宴共饮,可见其心系

百姓,与民同乐。

(6)【甲】中“佳人犹唱醉翁词”“与余同是识翁人”表达了苏轼对欧阳修的怀念,崇敬之情【乙】中“明年公薨,予哭于勤舍

“”及惠勤对欧阳修的赞颂都可见欧阳修是苏轼和惠勤共同尊崇的人,苏轼取欧阳修的号“六一”命名,表达他对欧阳修的尊崇;“公

之遗风余烈,亦或见于斯泉”表明泉水长流是欧阳修文气英灵永存世间的象征;结合文中“以公不一来为恨”可见,以“六一泉”命名

顺应了杭州人民的心意,弥补他们心中欧阳修不曾到杭州做官的遗憾。

10.

(1)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2)①消散,②距,距离,③这,这样,④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①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D

(5)B

11.

(1)晨读

(2)示例:

夜色清朗,明月高悬,香樟轻摇,树影婆娑

(3)身临其境

(4)书犹药也

(5)阅读可以带来“自由放松、身临其境、祛除浮躁”的体会。

静夜里,读自己喜爱的书,喝自己爱喝的茶,在经典文学作品中神游,在书中感受夜色是在白天感受不到的。

(6)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2.

(1)【示例】树正群海:

逶迤相连,流水幽暗碧绿,波光粼粼,浓淡辉映;

犀牛海:

宽阔,热闹,和谐,湖水湛蓝;

诺日朗瀑布:

形状各异,充满动感和力道,水雾朦胧;

分开的岔道:

尽头是浩荡的长海,苍翠的原始森林。

(2)①“跳”指“弹跳、跳跃、闪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流水以人的动作,化静为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水波荡漾的动感,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了作者对树正群海瀑布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扭结的水光”比作“垂直的云”,写出了聚拢的瀑布水流的外形扭曲,颜色雪白;把分成“支脉”的瀑布水流比作“寒光逼人”的剑,写出了分散的水流的外形笔直,充满力量,让人心生寒意。

此句重在写外形和状态,写出作者丰富的联想。

表达了作者对诺日朗瀑布雄奇的赞美之情。

(3)侧面描写/对比。

香港青年的话体现了大都市的病症:

污染、噪音、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美国留学青年追寻山川和湖泊的美,把大都市与九寨沟对比,从侧面烘托出九寨沟的自然、和谐、美丽、让人心生向往;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的期望:

希望游人们将九寨沟的美,深藏在心里,并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

(4)①示例一:

这些游人们自然都要回到大城市里去的,不过我深信他们必定会将这山壑和湖泊的美,深藏在自己心里,并且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

污染、噪音、人口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

示例二:

怎么能够在现代的大城市里,也听到清脆的鸟声,也看到明亮的湖泊,也在密密的大森林里徘徊?

如果每个旅游者都能从九寨沟带回这样的启示,也许会成为全世界许多大城市的福音吧。

②示例一:

希望游人们将九寨沟的美,深藏在心里,并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

示例二:

人类与大自然必须和谐共处,在利用大自然造福自己的同时,还必须自觉保护和滋养自然。

13.

(1)示例一:

杭州西湖——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

赤璧——苏轼:

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

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14.

(1)画家,就要画一幅图画来歌颂它的桃红柳绿

(2)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15.【参考例文】那件事,让我难忘

那件事在回忆起来,便是很久以前了。

但我还清清楚楚的记得本事,便是说明它还是令我难忘。

上次去印试卷,却不想惹出一身的麻烦事,原因是这样的:

老师发下来试卷,可是却碰巧少了一张。

老师说让我去复印。

好吧,我承认,我的确是一个好面子的人。

而且相当的不计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