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4527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

“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

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

岂非“绝尘弭迹”者乎!

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

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

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

唐韦庄说:

“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

”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

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

“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

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

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

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

“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

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

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

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

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

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

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

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选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

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

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

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

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

“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

克服了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25Hz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

(选自2018年8月16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

“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

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

”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

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D.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

干什么呢?

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

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

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

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

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

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

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

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

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

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

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

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

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

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

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

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

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

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

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

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

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

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

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

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

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

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

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

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

大叔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

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

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

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

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

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

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

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

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

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

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

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

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

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

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

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

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

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

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

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

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

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

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

没变的是:

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02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每天早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

干什么呢?

买豆腐、豆浆的”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8.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

请结合作品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

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

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

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

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

“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

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

”本矍然,即檄止之。

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生心,罪死不赦。

禧右士宁,以为无罪。

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

哲宗立,迁中书舍人。

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

百禄固争曰:

“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

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

”光悟曰:

“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

改吏部侍郎。

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

“不可。

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

”不听。

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

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

大防犹谓:

“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

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百禄言:

“塘泺有限寇之名,无御寇之实。

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

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

”乃止。

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

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

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不许。

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

禄曰:

“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

‘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

”争久不决,质于帝前。

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B.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C.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D.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图阁学士,宋代官名,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

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荣誉称号。

B.流配,指流放罪人于远地。

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把罪人流放到远方;配也是流刑。

C.赭衣,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衣服。

赭,赤褐色。

文中的赭衣即指赤褐色的衣服。

D.先帝,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

先,已故的。

先妣指已故的母亲;先君子指已故的父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百禄有见识,敢于直言。

他在任江东路提点刑狱官时,熊本手下一个副将想要杀降报功,范百禄对熊本说明利害,熊本下令制止了此人的行为。

B.范百禄执法严,注重实际。

他在和徐禧一起审理李士宁案时,认为李士宁罪当死,不能赦免;而在对司马光想用重法一事上,他却不主张这样做。

C.范百禄不盲从,坚持己见。

有人想要裁减官吏,吕大防要去掉一半,范百禄认为这样做不行,应采用逐渐减少、缺官不再填补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D.范百禄重实际,为帝谏言。

他巡行考察黄河,认为不能按照王孝先和吕大防的意见使黄河回归故道;兼任侍读时,建议皇上驱逐朝廷中的奸邪之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O分)

(1)光悟曰:

“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

(2)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dāng):

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

杜鹃花科。

④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⑤斗:

通“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

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B.颔联“竞”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C.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15.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德行高尚却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述了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从“不变”的角度看“”。

(3)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乐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表达了这个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掌握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

此类批评,(),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

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

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界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

有的为了市场需要,,捕风捉影,哗众取宠。

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

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泛化倾向。

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