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名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4576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报名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报名必读.docx

《高考报名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报名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报名必读.docx

高考报名必读

正文

第一章:

知己是基础

知己就是考生对自己的高考竞争实力,即德、智、体的综合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恰如其分的估价。

怎样才算知己呢?

需要掌握六大要素,即知己必知六大要素。

一、平时学习情况

何谓平时学习情况,也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与水平。

即了解与掌握考生高中以来的学习状况,主要是高三阶段尤其是高三下学期约5次调考、联考、模拟考的情况,或者是3次模拟考或2次模拟考的情况(各地稍有不同),当然还包括平时的课堂笔记、课堂作业、课堂练习、小测验(每天一练、每周一练)等。

对此,有的考生和家长可能有这样看法,不就是填几所学校和几个专业,有必要掌握平时学习情况吗?

对于高考志愿填报来说,掌握平时学习情况是不是多此一举?

笔者认为,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对于认为高考志愿填报几天就能“搞定”的人来说,掌握平时学习情况确实是多此一举。

但对于这些对高考志愿填报存在误区的考生及家长也有必要说上几句,试想一下,一个考生经过了十年寒窗,才有此一博,哪会那么简单,几天就能“搞定”?

具体来说,假定某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在一本水平,需要考虑的一本学校至少是5——6所,二本的学校至少是5所,三本的学校也是需要考虑的,就不算了;但余量是必须留的,加上留有一定的备选学校,这样就可能达到15——20所。

这20所学校,你把他的“前世今生”了解清楚,就不止几天;你把这20所学校的招生章程加以解读、吃透,就不止几天;你把这20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加以比较、分出高低,就不止几天;你把这20所学校的前3——5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加以掌握,并把当年的校线测算出来,就不止几天,等等。

因此说,高考志愿要做到填得好、报得巧,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拿不下来的。

2、对于认为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门非常复杂而又“深奥”的学问,需要几个月、半年、一年时间,才能做到填得好、报得巧的人来说,掌握平时学习情况就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是因为:

其一、掌握平时学习情况是考生及家长的一个良好习惯,其主要作用在于,实现考生、学校老师及家长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

即考生根据平时学习情况自己推动自己不断提高与进步;学校老师及家长掌握考生平时学习情况共同推动考生不断提高与进步。

从实质上来说,这是达到“考得好”目的的一大法宝。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仅对于考生的高考有帮助;对于他们进入大学学习也有帮助,乃至于对他们的终身学习都会有莫大的好处。

其二,掌握了平时学习情况,对考生在进入高考总复习阶段作用也较大。

因为在高考总复习阶段,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温故知新、夯实基础、查漏补缺、不断提高的过程。

很显然,考生掌握了平时学习情况,就对自己的“过去”了然于胸:

哪些“错误”已完全改正:

哪些“错误”还在重犯;哪些“错误”还在时断时续;也就是——哪些知识点已完全掌握;哪些知识点还完全没有掌握;哪些知识点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等等。

如此一来,考生在高考总复习阶段就是不想提高也是不可能的;这显然是达到“考得好”目的的又一大法宝。

其三、掌握平时学习情况对于考前猜分填报和考后估分填报的考生(考前3省市和估分9省市区)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再进一步讲此之前,先补充介绍一下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的三种方式。

全国的高考是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实行属地化管理并负责组织实施。

于是,我国的高考志愿填报就出现了三种方式。

2007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这样的:

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吉林省共4个省市是高考前猜分填报志愿(具体填报的时间主要在5月中下旬,即高考考试还未进行之前,故以下简称“猜分填报”);天津市、山西省、黑龙江省、河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9省市区是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具体填报的时间主要在6月中旬,即高考考试刚刚完成但考分究竟是多少还不知道,其他重要信息也不知道,故以下简称“估分填报”);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海南省、宁夏自治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江西省、安徽省共18个省市区是高考后据分填报志愿(具体填报的时间主要在6月下旬及7月上旬,即高考考试分数已经知道,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及考生的排序位置等重要信息也已经知道,故以下简称“据分填报”)。

这里,分几次填报志愿的,以本科为划分。

在2007年11月份,广东省决定2008年高志愿填报将从“猜分填报”改为“据分填报”。

对于高考后公布了考生成绩,公开了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再填报志愿的方式,有的省区将其称之为看分填报,有的省区将其称之为出分填报,还有的省区将其称之为知分填报。

笔者认为,准确虽然准确,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还有,全国对此称谓也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笔者将其称之为“据分填报”。

何为“据分填报”?

其一,依据“两个竞争实力”(即考生自己的竞争实力与所报考学校的竞争实力)及相关政策、信息、资料填报志愿者也;其二,笔者希望天下的考生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时都有理有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对于这三种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差异,不只是填报时间早几天晚几天的问题,它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一种“猜分填报”的考生至少会面临自己究竟能考多少分?

是按高考发挥正常还是按高考发挥失常填报?

在全省(市)考生中会有怎样的排名?

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是多少?

预报考学校的投档线是多少?

预报考学校的专业录取分数线是多少等问题。

第二种“估分填报”的考生会碰到,自己究竟考了多少分?

估分估得准不准?

误差究竟该留多大合适?

其他考生考得如何?

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是多少?

预报考学校的投档线是多少?

预报考学校的专业录取分数线是多少等问题。

第三种“据分填报”的考生则会在信息透明(据分、据线、据位)后面临,怎样避免高分“撞车”?

预报考学校的投档线是多少?

预报考学校的专业录取分数线是多少等问题。

广大考生及家长必须了解这三种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优劣、差异,并有针对性的掌握其方法与技巧。

关于这三种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优劣、差异的详细比较、区别,笔者已于2007年6月在中央电视一台《东方时空》节目中加以表达与说明,故在此不作赘述了。

为什么说,掌握平时学习情况对于“猜分填报”和“估分填报”的考生(考前3省市和估分9省市区)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1、对于“猜分填报”的3个省市的考生来说,仅仅依据3次模拟考或2次模拟考的成绩就能确定自己填报志愿的考分吗?

如果他们是对自己及子女高度负责的有再学习能力并掌握了一定方法与技巧的考生及家长,他们就不会这样。

他们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考分看知识点的掌握。

即便对于学习情况一惯比较稳定的考生来说,他们也会在3次模拟考或2次模拟考的成绩基础上考虑如下:

2、对于“估分填报”的9个省市区的考生来说,尽可能将高考考分估得准确一些非常重要。

这里除了掌握正确的估分方法外,可采用比对分析填报法,即在高考考分估出后,先不忙着确定及填报,而是将高考估分与平时学习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估分失误是填报志愿的“大敌”,为减小失误并加大估分的把握性,也可采用定位修正填报法,

3、对于“据分填报”的19个省、市、区的考生来说,由于省掉了猜分、估分、定位测线等等环节,直接知道自已的考分,并可根据所公布的高考总分成绩一分一段(或几分一段)统计表,就可知道自已在全省(市区)中准确的位置。

于是,考生本人智育的竞争实力就一目了然。

一般说来,基础扎实、学习用功的学生,他(她)的考试成绩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特别的学习心得,考试成绩可能时好时差,处于中游状态且不稳定。

一个考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如何,大体上决定了他(她)的高考成绩在什么水平,那些期望于自己子女的家长及某些期望于自己的考生,会在高考时有出色的或超常的发挥,大多数都是不客观的不现实的,或者说不太理性的。

每位考生都应该保持一份平常心,反而才有可能有出色的或超常的发挥。

这是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对极少数平时的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或参加竞赛获奖者来说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他们有的可以被保送至高校,也就是说不用参加高考;还有的可以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获得“通行证”后,至少可比该校其他同学高考总分低20分就可被所报的自主招生高校录取,有的高考总分仅达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就可被所报的自主招生高校录取,优惠可达50分以上;还有的可以获得加分投档的优惠(各地稍有不同,在后面优录政策中详细介绍)。

二、高考考分情况

何谓高考考分情况,也就是高考成绩及如何确定高考考分。

由于我国的招生录取原则是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而在实际操作上,当考生在德育(思想品德)、体育(身体健康状况)上基本相同时,而这两项又比较容易基本相同(下面将作具体介绍),因此,择优录取,就主要看高考成绩如何,即高考的考分的高低、多少了。

于是也就出现了,当高考总分或招投总分(高考总分加政策性照顾分)相同时,需要靠相关科目成绩的高低来作取舍的情况。

由此可见,考分在录取中的作用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因此,高考成绩是考生的高考竞争实力中最关键、最重要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环。

出现如何确定高考考分的问题?

是由于前面所介绍的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存在着三种方式造成的。

“猜分填报”和“估分填报”的考生(考前3省市和估分9省市区)需要解决如何确定高考考分的问题,而“据分填报”的考生(19个省、市、区)则不存在如何确定高考考分的问题。

(一)、对于“猜分填报”的3个省市的考生来说,如何确定高考考分呢?

由于考生的成绩和名次常常会在接近高考前的几个月发生较大的变化,且越接近高考会越贴近实际高考,这主要是考题难易度的贴近和考生临考状态及临场发挥的贴近。

因此来说,高考前的3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或者是2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可以看成是考生自己的基本实力,考生可以通过计算这3次模拟考试或者是2次模拟考试的加权成绩来大体确定自己的高考成绩,再结合前面所介绍的关于平时学习成绩即可最后确定自己的高考分数。

(1)计算3次模拟考试的加权成绩方法。

(2)计算2次模拟考试的加权成绩方法。

(3)所计算的模拟考试加权成绩,如有必要,也是可以将其进行修正的。

如何修正?

(4)尤其要注意的是,每个考生在运用模拟考试的加权成绩计算方法时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生搬硬套。

假如某些考生在某次模拟考时出现超常发挥或者是失常发挥。

超常发挥的原因分析:

(二)、对于“估分填报”的9省、市、区的考生来说,如何确定高考考分呢?

1、准确估分的基本方法。

正确估计自己的高考分数十分重要,因为它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最主要依据。

高考一结束,考生就应及时将自己的解答、得分利用参考答案进行自我评分。

如何估算分较为准确?

一般认为:

首先拿到答案后先回忆一下自己的答卷充分调动记忆,尽量避免产生误差。

同时,对不同科目,采用不同方法估分。

2、在估分时出现特殊情况的方法与技巧及注意事项。

(5)在估分中还有一个普遍现象,也需要把握,那就是一般而言,平时成绩好的考生,在估分时反而容易估低;而平时成绩一般,甚至不太好的学生却往往将分数估计得过高。

这是因为学习好的考生对自己答题中出现的错误比较敏感,考后他们往往能较快地发现并意识到自己在试卷中出的错,在估分时容易过于“保守”。

相反,一些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考后自我感觉不错,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考试成绩评价过高,估分时满打满算,缺少余地。

3、一般应估三次分。

对于估分,有些考生仅估一次就算完事了,这是不可取的。

笔者建议大家至少要估3次分;

对于相当数量的考生来说,仅作简单处理、计算出3次的算术平均分即可;但对于还有些考生来说,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以选择使用。

在自我估分基础上,还要估算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并力求接近准确。

这方面将在

第三章中详细介绍。

4、正确对待与利用考分。

考分出来了、确定了、知道了,不是大功告成,而是才开始,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与利用的问题?

(1)、高考录取与否全在于考分高低,这个看法对吗?

有许多的考生和家长可能都存在着“唯分数论”的想法,这很显然是不对的。

这是这些考生和家长完全不知道(不懂)或者是忽略了我国的招生录取政策所致。

我国的招生录取政策是什么?

我国招生录取的基本政策(原则)是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仅凭考分进行志愿填报,很有可能是功败垂成。

因为,虽然高考考分在招生录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性作用,是考生的高考竞争实力中最关键、最重要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但绝不是不可变化的唯一作用与唯一因素。

举例来说,①、有2位考生考分相差10分,但那位低10分的考生因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非常优秀,可以加20分投档,如果同报一所学校,很有可能的是,获得加20分投档的考生被省招生办给予投档到所报学校,而仅靠考分的考生则未能投档到所报学校;如果2位考生同时被省招生办投档到所报学校,可这所学校是“真加分”,那么同样很有可能的是,考分低的考生因获得加20分被所报学校录取,而仅靠考分高的考生则很有可能未被录取。

②、有2位考生考分相差10分,一起被投档到所报学校,但考分低的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完全合格,而考分高的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是“合格受限”,可他又恰恰填报了受限制的专业,这样一来,其结果肯定是“考分高而合格受限”的被退档;“考分低完全合格”的如其他条件也符合学校要求,则肯定被录取。

由此一来,不再会有人进入“高考录取与否全在于考分高低”的误区了吧!

(2)、只习惯看总分,也就是绝对分数,而不习惯看或不知道看相对分数。

有许多的考生和家长可能都存在着,只习惯看总分即绝对分数,并简单地把他和上年高校的录取分数相对照。

这种方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由于历年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历届高考成绩之间的绝对分值也不同,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绝对总分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对分数比绝对总分作用要大。

举例来说,此(今年)600分与彼(去年)600分,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2004年北京市文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仅为474分,而2007年北京市文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则为528分;2004年的600分可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而2007年的600分则只可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595分)、中央财经大学(录取592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590分)等等,很明显下降了几个档次(这里将一个批次中的学校分为若干个档次)。

绝对总分不具有可比性,那么如何看相对分数呢?

看什么相对分数呢?

这里先介绍一个笔者自创的名词——两线差。

两线差就是每年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与各地(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年所划定的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省线)之差。

由于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已经综合考虑了本省(市区)当年的招生计划总数、考生成绩、考生排名等因素,因此,它的可比性就非常强,同时两线差也是判断考生相对位置一个很好的参考办法。

按照上面的举例,2007年在北京市文科第一批次的录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两线差是77分;中央财经大学的两线差是74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两线差是72分。

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北外的录取分高出重点线是77分;中央财大的录取分高出重点线是74分;对外经贸的录取分高出重点线是72分......

(3)、看相对分数也不能只看一年,而必须至少看三年。

看相对分数,如果仅看一年,体现不了相对分数的很强的可比作用,因为绝对总分在当年也是具有可比性的,只不过是到了下一年问题才显现出来(当然,看其他数据也必须至少看三年)。

举例来说,2003年河北省理工类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513分,2004年河北省理工类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590分,那么2003年的600分,除了不能报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外,其他全部可报;可是2004年的600分就不是除了不能报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了,而是第一批次中所有的名校、重点校,即录取分数稍高一点的全都不能报,能报的只是录取分数线在第一批次线附近的高校。

如果假定这两年均有600分录取的高校,虽然绝对总分均是600分,那么某校2003年的两线差为87分,而某校2004年的两线差为10分,一目了然,这是其一。

其二,某一年的录取分数往往带有偶然性,而且有些高校在有的省市存在着“大小年”或“三角年”的现象。

所以仅凭一年的录取分数是不能够做出准确判断的,对于相对分数也是如此。

其三、说看相对分数不能只看一年,而必须至少看三年,还在于只看一年,是根本看不出学校录取的任何变化,如果多看几年,就可以从中分析学校录取的变化或变化趋势。

其四,说看相对分数不能只看一年,而必须至少看三年,还在于有一些学校在录取时存在着“大小年”或者“三角年”(笔者自创的名词)的现象,如果多看几年,把握就会大得多。

再举一例来说,2007年河北省有位袁※※的考生,高考考分高达646分,因为受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工作人员多次承诺录取的诱惑,第一志愿填报了西安交大,结果以3分之差落选,铸成了抱憾终身的大错。

如果袁※※不受西安交大招生人员多次承诺录取的诱惑,而是自己掌握志愿填报的方法,利用几年的相对分数比较、预测一下,可能结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了。

请看:

西安交大2007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分的两线差为62分(649—587=62);

2006年的两线差为54分(631—577=54);2005年的两线差为54分(605—551=54);

2004年的两线差为22分(612—590=22);2003年的两线差为58分(571—513=58);

在进行分析之前,再介绍一个笔者自创的名词——自分差。

自分差就是考生自己的高考分数与当地(省、直辖市、自治区)当年所划定的某科类某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省线)之差。

这里2007年河北省考生袁※※的自分差是59分(646—587=59);而西安交大2006年和2005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分的两线差均为54分;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河北考生袁※※的自分差比西安交大两线差仅高出5分,稍有经验的考生和家长都会知道,高考招生录取中的“变数”有时是很大的,仅高出5分的余量不是很大,在仅高出5分的面前,任何学校任何招生老师的承诺录取都将是苍白无力的、不会兑现的。

如果再看一看西安交大2003年的两线差为58分,仅低于考生袁※※的自分差1分,心中就会更有数了。

西安交大2003年的两线差为58分,很有可能是2003年以前的几年在高位累积后冲高的结果;那么西安交大2005年和2006年在高位(54分)累积后,会不会在2007年冲高呢?

如果冲高5分的余量显然是不够的。

不幸的结果就是如此。

通过上述介绍,考生和家长对“自分差”与“两线差”在初选学校时的作用有所了解,现明确如下:

(4)、除了关注分数,还需要了解与掌握考生的排序位置等其他相关资料。

高考志愿填报所涉及的相关因素、环节、条件有许多,无论哪一个因素都不能忽略;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哪一个条件都需要具备。

因此,仅仅关注绝对分数和相对分数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一下考生的排序位置等其他相关资料。

由于高校录取时是按照招生计划和填报志愿考生的分数高低依次录取的,直到录满为止;因此成绩居于所有考生中的哪一个位置,比绝对的分值高低更有实际意义。

一般来讲,考生要了解自己圈定的准备报考高校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尤其是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在当年所有考生中排列的次序,再判断自己在所在省市的位置,以此为参考填报志愿。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生的排序位置的作用比其高考分数的作用会更大一些,所以,考生的排序位置比其高考分数就更值得关注(其中的原因与理由请见第六章关于分数排序定位法的介绍)。

接着上例来说,2007年理工类650分在河北省排名1204位(含优惠分),649分在河北省理工类排名1300位左右,也就是说西安交大2007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分的排序位置在1300位左右;可考生袁※※的646分的排序位置在1600位左右。

那么2006年的情况如何呢?

西安交大2006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分631分,根据河北省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文理科五分一档统计表可知,西安交大2006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分631分的排序位置在1430位左右。

很明显,即便西安交大2007年录取分的排序位置不上升,只要不下降,而考生袁※※的646分的排序位置在1600位左右,也是“没戏”的。

试想一下,如果河北考生袁※※采用了分数排序定位法,还会报考西安交大吗。

除了掌握考生的排序位置,如果还能掌握分数含金量等方法,对高考志愿填报无疑是有很大益处的。

(5)、莫因有了“意向”,而没了“方向”,切不可只做粗估,而不做细测。

有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

俗话说:

“自己最了解自己”,因此考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一、二次月考(或模拟考)的情况,对自己大概可能报什么学校是有一点谱的;作为考生的家长即便不太关心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但只要看一看孩子的考试成绩单或参加一、二次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对自己孩子大概可能报什么学校也是有一点谱的。

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正常的;但问题在于,有些考生及家长仅仅凭着这个“意向”、这点“谱”,就填报志愿,或者仅仅对考分与学校的调档分稍作比较,就填报了志愿;这既不是对自己认真负责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可能会带来“全军覆没”。

正确的做法是,凭着这个“意向”、这点“谱”,首先解读相关高校的招生章程,如果考生的综合竞争实力完全符合相关高校招生章程中的规定,则可以认为“初试合格”;反之,如果考生的综合竞争实力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相关高校招生章程中的规定,其把握的原则是,只要有一点不符合并会影响到录取,就必须“忍痛割爱”,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

如果“初试合格”,。

二试才算合格;下一步的要点才是预测校线、预测专业线等等。

这是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

再解读“初试合格”高校的招生章程,如果考生的综合竞争实力完全符合相关高校招生章程中的规定,则可以认为“二试合格”;反之,如果考生的综合竞争实力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相关高校招生章程中的规定,其把握的原则是,只要有一点不符合并会影响到录取,就必须“忍痛割爱”,这时候最重要的也是要学会放弃。

“二试合格”后的下一步要点才是预测校线、预测专业线等等。

三、思想品德情况

思想品德情况,在招生录取中属于德育的考察范围。

对于此,可能有些考生及家长存在这样一种想法:

学生嘛,思想品德不都差不多,还能好那差那?

这个想法的对错与否,大家看看下面的介绍就会清楚了。

教育部对考生的思想品德有如下规定:

“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

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考生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作出全面鉴定。

鉴定内容应完整、准确地反映在考生报名登记表或省级招办另设的专门附加表中。

”由于无具体的量化指标,故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1)、特别优秀,即可以保送的省级优秀学生。

“即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28号)和《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基[2001]1号)要求评选出的省级优秀生。

”(在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基础上,按高中毕业生总数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产生的。

)经所在中学推荐,招生学校审核同意,可免于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对此,有媒体评论说:

评选省级优秀生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可是,学生一旦选上,在中考、高考中就能享受加分录取照顾,而且还有可能被保送上大学,所以成为近年来“含金量”最高的评选项目。

而“省优生”的评选,由于无具体的量化指标,包含了太多的主观因素。

因为优秀学生干部的评价标准如何确定却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