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4692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

--文言文阅读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甲)

少述足下:

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

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

“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

”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

“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

“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

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

焚烧。

③睽:

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

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

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

流畅,痛快。

⑦解舟:

退居江湖。

⑧奉谢:

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7.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

【答案】D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在理解或翻译文中句子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兼顾理解和分析综合两种能力的考查,翻译是基础,理解和分析综合是核心,也别忘了注释的温馨提示。

A项,从“某到京师已数月”(我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了)可得出;B项从“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想要谋求一个官职来施展才华。

既然我现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可见;C项从“而一舟为火所燔”(反而我乘坐的整只船全被火焚烧掉了)可得出。

D项文中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

所以答案选D。

【考点解析】文言文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文言文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文言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

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省缺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

本题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见题型,中考也偶尔出现。

从解题的思路与技巧来看,应遵循如下步骤:

1.读文段,明主体。

即快速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中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圈点文中关键的词语,标记文中的重要句子。

这样可以将长文读短,把内容简化,利于抽取文章要点,提高阅读效率。

2.审题干,明要求。

即分析题干,界定概念,明确筛选的对象与角度。

如2005年广东卷,“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畏权势的句子是”,就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朱晖”,表现的品质是“不畏权势”,表现的方式是“直接”而非“间接”。

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迷惑项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3.入语境,明句意。

理解句意是准确作答的前提,离开这一点,所谓的信息筛选与整合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句意的理解,又离不开对文段整体的把握,因为局部细节信息也必然受制于文章的整体倾向,比如作者观点、人物品质、文章的风格情调等。

如某年广东卷,第①句“今日朱晖死日也!

”粗看似是身陷困地后绝望的悲叹,但如若考虑到前文“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不敢动”的对比,后文“壮其志……遂舍之而去”的结果,便不难做出判断,这不仅不是畏缩、绝望之语,相反正是临危不惧、凛然不屈之声。

又如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孤立理解似是廉洁勤政,但若考虑到双方的身份,朱晖为人傲岸、不慕权贵的性格就更为彰显无遗。

总之,只有正确理解了句意文意,才能为后面的选择扫清障碍。

4.细辨别,防陷阱。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题型,该考点在命题上有一定的规律,其常设的陷阱有:

一是张冠李戴,即混淆陈述的对象,如某年广东卷的⑤,题干中点明评价的对象是“朱晖”,第⑤句表现的却是“东平王苍”,那么显然不合题意;二是指鹿为马,即脱离限制的角度,如某年广东卷,题干中明确评价的角度是“不惧权势”,且要“直接”表明,而①句中朱晖虽也无所畏惧,但面对的却是“群贼”,③句“志士也,勿夺其节”的赞语足见其狷介不阿之处,但却是侧面描写,烘云托月,而非“直接”表明。

三是因果倒置,即颠倒前因后果,如某年全国卷

(一),题干要求选出“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应该说具体行动,但第②句却是指孟尝建议不被采用后愤然离职,妇最终冤屈而死的事实,这是“仗义执言”不果后的结果,而非具体表现,故不符合题意。

5.会排除,巧作答。

本题选项较多,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许无法一一作出正确判别,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排除法――确认其中把握大(或合题意或不合题意)的一项或几项,排除剩余的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当然,考生的精力主要还应花费在对材料的属性和范围的分析鉴别上,但是注意选项的排列组合,灵活地运用排除法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为后面争取更多的时间。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答案】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即加标点)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些技巧是辅助。

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翻译为:

我自己揣度不过几十天,也应当能够谋得一个官职来施展抱负,只是不知道(这个机会)在什么地方罢了。

意思有三层:

揣度、谋官、不知,标志性的词语有“亦”“但”,在这两个词语前面画“/”即可。

【考点解析】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在语文中考里经常出现,掌握必要的做题技巧,可以让你的准确率大幅提高。

快看看都有些什么技巧。

1.做好知识储备和知识积累。

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文言文的语法习惯。

正常的和现代汉语区别不大。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有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一般有形容词或动词充当。

这里要特别注意特殊情况,特别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对这些知识要特别熟悉,了然于胸,并且会分析。

如:

吾得兄事之的中的“兄”做的是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不能按名词作主语或宾语来理解。

2.掌握一些必要的断句的标志。

如:

句末语气词:

焉,哉,乎,也,矣,欤等。

这些知识对快速断句作用很大。

3.掌握一些必要的专有名词。

如一些官职名称:

太尉,丞相,太守,尹等。

这些要么在句子开头,要么在句子结尾。

一般是要断开的。

2.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语境。

这里主要是上下文之间的人物对应关系,特别是要根据上下文补充出要断的句子的主语及人名。

还有就是结合上下文了解要断的句子的大致内容。

3.运用好排除法和比对法。

断句题毕竟是选择题,不是让你一一断开,而是选择一个断的比较正确的选项。

一般四个选项,有两处断的不一致。

所以我们做题时首先应该比对选项中不一致的地方,然后做出初步的判断。

经过分析后运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

4.掌握必要的联系的方法对于断句来说,

文言文语感很重要。

平时的联系可以这样来做。

拿到一篇文言文,先读两三遍,然后去掉标点符号抄一遍,对着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稿自己断句。

断完之后,和原文仔细比对,找到断错的地方,并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

一般来说,经过常练习、勤思考、多总结,文言文的语感就会初步形成。

练习的时候关键是细心认真,要去反思总结。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分)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

【答案】“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实词和语言赏析能力,即对词语表达效果的赏析。

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答题格式:

表层意+语境义+手法+情感(或“表层意+事物特征+情感)。

本题要求参考词典解释分析“亟”的表达效果,首先要从所给义项中选出“亟”的正确义项①急速,赶快,然后通晓全句的意思:

王安石急忙前往去拜访他,孙少述出来和他相见,只是互相慰问,两个人都忘记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最后结合意思分析它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即表现出王安石想见到朋友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二人的深厚情谊。

【考点解析】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作用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作用

一、专题知识梳理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考查的知识点:

词语的鉴赏、近义词的辨别

常见的题型有:

说说加点的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加点的词在文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

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

答题思路

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

表现了描述对象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如果删除(替换),则……

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回答此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应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

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答案】(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补充主语(孙少述),翻句重点词语有:

“遂”(于是就)、“置”(摆设)、“剧”(流畅,痛快。

下面注释⑥)“抵暮”(一直到晚上)。

答案为:

(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考点解析】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

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

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举例简述如下:

  

(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

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09安徽卷)  译文: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

“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

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09年全国一卷)  译文:

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

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

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

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

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

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

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4分)

【答案】朋友要相互关心:

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

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

人们议论他们的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此题考查两文对考生在交友方面的启示,属于“启示”类开放性试题,其实是变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须知:

“启示”类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但它不是没有答案,更不是没有正确答案。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有多种可能性,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

注意题目要求分析在“交友”方面的启示,并结合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所以答案不能偏离王孙二人在维持友情方面做的好的地方,并且需要举出两篇文章中的具体事例。

从甲文王安石主动写信告知孙少述自己的近况、不让友人担心,可看出交友中需要互相关心;从乙文中王安石做宰相后二人交往不多、但罢官后情感依旧如故,可看出友谊是不受时空的影响的;从乙文中众人议论二人情感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可看出朋友应当相互信任。

除此之外,从乙文王安石罢官后选择退隐山林而孙少述表示理解支持,可看出朋友应当给予对方支持、互相理解;从乙文王安石做高官之后、孙少述没有巴结奉承反而联系减少,可看出真正的友谊是可以抵挡金钱、名利的诱惑。

【考点解析】启示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启示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启示类题目是中高考比较常见的题型,如果不得要领,则很难把握。

很多考生容易陷入胡思乱想和漫无边际的境地,从而抓不住采分点,得不到高分。

实际上,这类题目相对于对策题和点评类的分析题是比较容易的,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白什么是启示。

启示是由已有体验引发的对未来的体会。

启示总是基于已有事实而产生的,离开了已经发生的事实,启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成了冥思,就无所谓启示了。

已有的事实往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面的经验,另一种则是负面的教训。

因此,回答启示类题目的第一步就是概括文言文所涉及特定事实的经验和教训。

需要强调的是,仅仅找出经验和教训是不够的,因为启示是基于未来的,所以必须要用对策的表达方式(“要……”)表达出来。

在概括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启示类题目还必须体现分析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揭示启示的实质。

  启示类题目实质上是概括+分析的结合。

具体而言,解答启示类题目可以分成三步:

  第一步是概括特定事实的经验或教训。

  第二步是用对策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三步是分析其中的实质。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甲)

我稍微向您叙说一下我的近况:

我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了,想要谋求一个官职来施展才华。

既然我现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反而我乘坐的整只船全被火焚烧掉了,我赖以生存的用具物资都没有了,没有被烧掉的只剩下我这个人罢了。

人们大都不能够称心合意,又怎么仅仅是我这样呢?

然而您亲近、爱护我,待我十分亲厚,也想要知道我身处这样的情形中是否安全,所以才做到了这样罢了。

什么时候能够和您相聚,来稍稍开解我哀愁凄苦的心绪呢?

我自己揣度不过几十天,也应当能够某得一个官职来施展抱负,只是不知道(这个机会)在什么地方罢了。

诸多其他事情就不一一赘述,您也千万要爱惜自身啊!

(乙)

孙少述,其中一个字是正之,他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写了《别少述》这首诗说:

“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应当唱一支离别的歌使你一千次回头看,你这次离我西去,能谈心的有几人)?

”他们两人就是像这样相处的。

等到王安石当权做宰相,两人有好几年没有再互通音信,其他人就说他们二人交往不和,然而孙少述从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等到王安石第二次被罢免宰相的职务回乡,路过高沙,孙少述恰好在这里。

王安石急忙前往去拜访他,孙少述出来和他相见,只是互相慰问,两个人都忘记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王安石说:

“从官场退下来就要退居江湖,没有缘由再相见了。

”孙少述说:

“像这样的话,我就更不用再去(拜访你)向你表达谢意了”然而两个人都神色怅惘,面露依依惜别的神色。

其他人在这之后才知道两人从未改变对对方的猜测。

 

(四)文言文阅读(11分)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

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

”王曰:

“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乃命左右曰:

“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

为人深厚,不伐善。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

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

“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

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

系在领下的帽带。

②趣:

cù通“促”。

③茵:

垫子。

【《楚王绝缨》译文】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喝酒,喝得正欢,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拉美人的衣服。

美人扯下这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

“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你催促人点灯,看看是谁的帽缨断了。

”楚庄王说:

“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

”马上命令群臣说:

“今天与我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尽兴。

”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

【《醉吐相茵》译文】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

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

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

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

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

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

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

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

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

”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

B.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C.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答案】13.B

【解析】7.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A.动词,拉、拽/延长;C.好,好事/擅长;D.报告/白色,变为白色;B.都是“断”的意思。

所以答案选B。

【考点解析】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与解题技巧点拨

文言文的实词考点,一词多义现象与解题技巧点拨

如何学好文言文?

特别是中考之前的冲刺阶段,大家都很关心。

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阅读理解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明确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其次要掌握一些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异义现象,再次,要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与用法。

因此,梳理常考的文言实词,总结答题技巧便很有必要。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从考试的试卷来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今天便重点讲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

就是指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中的“从”字解释为跟随。

再如“禹锡终易连州”“易”字解释为交换。

词的引申义:

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如①“欣然起行”②“大道之行也”③“以污其行乎”,第一个“行”字,本义是行走,第二、三个“行”字,引申为实行、施行、推行和品行、德行的意思。

词的比喻义:

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也是引申义的一种。

如“手足情深,焉能或忘”中的“手足”一词,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词的假借义:

即通假字现象,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如“才美不外见”中“见”同“现”,意为显现,露出。

再如“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在中考文言实词考查中,80%考的都是一词多义。

中考语文卷中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语有:

患、是、数、或、从、及、见、穷、悉、行、许、异、易、去、师、亡、为、闻、作等。

准确解答这类考题有如下几点答题技巧。

1.课文迁移法。

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

例如:

“临富贵而失其本心”,这样的类似短语在《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