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4954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66 大小:1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6页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docx

最新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 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

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

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

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

“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

  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

阿奎世界观。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君主论》,布丹的代表作《共和六论》,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代表作有《乌托邦》和《太阳城》。

  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根据自然权利和自然法理论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

  6、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

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

  7、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矛盾也日趋尖锐化和复杂化。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

为适应这一变化,资产阶级政治学也从国家制度的研究转向政治权利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研究方向又从以权利研究为主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6、《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宣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宣言》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宣言》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五,《宣言》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7、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

其中比较常有的有:

  (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2)制度研究法。

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8、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即单纯使用现象调查和计量的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无法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国家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现象,研究国家,最重要的是要说明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消亡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任何有关国家的学说,至少是成体系的国家学说,都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

它们构成了关于国家的一般理论,或者说是国家的基本原理。

科学地说明这些原理,是我们正确理解和回答其他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分歧,正是从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开始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国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阶级,因此,只有将国家与阶级联系在一起研究,才能准确、科学地说明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问题。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本节概述:

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

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这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知识点1:

两种生产决定社会制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

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根据恩格斯的论断,在劳动并不发展的史前时代,人类的社会制度(交往模式)主要受血缘关系的支配,而决定血缘关系的走向的是人类的婚姻形式。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

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这里群婚集团是按辈份划分的。

这是一种禁止父母与子女间的通婚的婚姻形式。

群婚的第二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普那路亚家庭。

这是兄弟姐妹间禁止结婚的一种家庭形式。

氏族就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知识点2:

氏族的定义与特征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氏族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维系氏族成员关系的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相应地,划分氏族组织也是以血缘为基础而不是以地域为基础。

第二,氏族以议事会作为自己的管理机构,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的管理机关是纯粹“公共”性质的,参与管理的成员之间以及与管理机构与氏族母体之间没有对抗性的关系。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负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无论氏族中的哪个成员受到侮辱或侵害,其他成员都有义务为其复仇。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氏族则是一个以共同利益为根本决定因素的共同体。

知识点3:

原始民主制

氏族内部存在氏族成员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马克思称之为“原始民主制”。

这是一种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原始民主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第二,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

第三、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

知识点4:

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

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

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

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理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

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知识点5:

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这表明了国家产生的时间。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因此国家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允许的“秩序”的范围之内。

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知识点6: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

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产生不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暴力征服的结果。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国家起源学说,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并共同守约的结果。

契约论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是现在西方政治文化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通行的解释。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本节概述:

国家的本质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政治学中的其他问题,如统治形式、统治机构、统治方法、民主、专政、政党、集团、政治人物、国际关系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取决于对国家本质问题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国家的起源来分析国家的本质,即通过与“前政治社会”的氏族组织的特征对比来界定国家的本质。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一切剥削阶级政治学的根本区别。

知识点1:

国家的定义

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家的涵义作了界定: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就是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

其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表明了国家的本质。

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再次,国家是个机器。

顾名思义,国家是一个工具,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工具。

它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构。

但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机器,具有公共权力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知识点2:

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指狭义的]、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与其他权力相比,国家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

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权力就垄断了有组织地、系统地使用强制力的合法性,不再允许任何其他形式的暴力组织的合法存在。

第二,普遍的约束力。

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即不仅对被统治阶级成员具有约束力,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也要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之下。

第三,主权性。

主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

知识点3:

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

由国家本质所决定的国家活动的总目的和总方向,是全部国家机器活动的总和与整体功能。

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

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

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在具体的国家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根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

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

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

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随国家消亡而消亡。

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

本节概述:

剥削阶级的国家学说一般都认为国家是一个永恒现象,因此,除了无政府主义从总体上否定国家之外,马克思主义是唯一预言国家将会消亡并且提出系统的国家消亡理论的学说。

这是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人类社会的必然结论,也是对剥削阶级国家学说构成致命一击的理论环节。

知识点1:

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社会内部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同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也推动着国家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和更替,最终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将使国家完成一种复归——超越阶级社会,走向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的社会。

因此,国家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3:

国家消亡的条件与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消亡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阶级的消灭。

所谓“阶级的消灭”,就是不仅要消灭剥削阶级,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阶级差别才能最终消失,国家也才能真正消亡。

国家的消亡不仅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且,国家消亡的途径也有一定规律性。

根据列宁的论断,指国家的消亡不是什么人发布命令的结果,而是国家这个事物自身发生作用的结果,是国家在充分发挥了自己职能之后的必然归宿。

也就是说,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研究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的客观规律,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不同时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进行了分类,其共同特征是离开国家的阶级实质,仅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来界定国家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的理论,从分析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以及代表这一经济基础的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入手,对国家的阶级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而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分类问题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规律。

本章主要介绍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基本划分标准,以及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和方式,并对作为国家历史类型之一的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梳理。

 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本节概述:

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知识点1:

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国家进行的分类

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他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和是否谋求人类幸福为目的这两个标准,把国家划分为三类——君主国(一人掌权)、贵族国(少数人掌权)、民主国(多数人掌权);以上三种国家如果以谋求私利为目的,则会蜕变为相应的变态国家——专制国家、寡头国家、暴民国家。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的西方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有的学者按照本国政府对于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对国家进行分类,有的学者把地理环境作为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等。

这些分类的共同特点是,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对国家进行分类的,都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和目的。

知识点2: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在本质上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历史类型,就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共同阶级本质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进行历史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点3: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它说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保护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即表明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知识点4:

具体的国家历史类型

由于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不同,国家的历史类型相应地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种历史类型的国家,由于它们都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因此,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镇压少数剥削者的反抗的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工具。

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本节概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由一种历史类型发展变革为另一种崭新的历史类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知识点1: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同现存社会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要求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变更。

经济基础的这种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一般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知识点2: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旧的国家的统治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旧的政治统治,才能完成一种国家类型转向另一种国家类型的社会政治发展的质变。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另一种方式,但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

一般地说,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以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改良是统治阶级在不改变现行的根本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革命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是渐进的、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政治改良是被统治阶级通过斗争获得的,在某种程度上对被统治阶级是有利的;同时,改良也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积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变革创造条件。

知识点3:

国家退出历史舞台的方式

代替最后一种剥削者国家——资产阶级国家而出现的新的国家类型,是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国家存在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逐渐消失,社会主义国家就逐步自行消亡。

第三节 古代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

本节概述

本节对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阶级结构、国家实质及对内对外职能作了概括性介绍,并阐述了封建制国家生产关系的核心——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和共同本质,以及封建制国家的阶级实质,论证了西方和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

知识点1:

奴隶制国家概况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

由于广泛地使用奴隶劳动,其结果使自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变成了失掉生产资料的自由贫民。

奴隶社会必然地形成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尖锐矛盾,自由贫民与奴隶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和斗争反映在政治上,就是统治与反抗统治的斗争。

奴隶制国家所采取的统治形式虽然各不相同,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等,但在本质上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都是奴隶主对奴隶进行的阶级专政。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其职能反映和体现的。

奴隶制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