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136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ocx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创新,未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仍将依赖创新。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运用

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培养人才中起重要作用。

第一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概况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和特征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

创新是“一种新知识或技术在人类生产中的应用并使生产力获得结构性改变的过程”,创新包括“知识和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

科技创新是指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和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

这种科技学术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是指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在内的整个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对象是科技学术活动,它是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其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大学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凸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也得到了全面拓展。

首先是教育的内涵,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这项活动也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教育的内涵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最基本的内涵,也是区别于其它科技创新活动的显著特征。

其次是科技的内涵,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整个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乃至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的开展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和社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再次是文化的内涵,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属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属于较高层次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它的蓬勃开展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的校园文化结构,提升了大学的校园文化品位。

第四是经济的内涵,

最后是社会的内涵,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引导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促进科研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化后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可以对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起到示范和推进作用。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有效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也是丰富和深远的,活动的开展必须科学统筹,综合考虑。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特点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国家创新体系中其它科技创新活动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1)独特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一种科技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而其它科技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科技和经济的目的。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不作硬性的强制规定,且活动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

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涉及本专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后,其主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活动范围涉及课内外、校内外,具有一定宽广性;活动内容包括学术交流、发明制作、社会调查,具有一定丰富性;活动过程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复杂性;活动目的涉及育人、科技、经济和文化建设,又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这些都构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独有的特性。

(2)潜在性。

大学是培养潜人才的场所,大学生便是其中的潜人才。

大学四年,是一个知识积累、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渐变的过程,一旦大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其自身的知识、品德、素质就开始产生出现实的结果,这时,大学生就由潜人才变成了真正的人才,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也是如此,在活动中主要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由于它没有直接跟社会生产结合,因此,一般也很少有直接的科技成果。

当然,直接产生科技成果的事例也有,比如在全国“挑战杯”大赛中时而也会出现大学生的新发明,但这毕竟是少数,且大学生真正参与的工作量也是有限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的仍然是一种潜在的能力。

(3)时代性。

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别是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高科技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现代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世界各国都相继卷入了争相发展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大潮流中。

经过三次科技革命,目前高新技术己经形成了六大技术领域和十二项标志技术,如生物技术领域的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信息技术领域的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空间技术领域的航天技术和永久太空站等当前,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等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时代发展的每一步,都在大学生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代大学生也越来越参与到其中并被其影响着、改变着。

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要担当起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其科技创新活动就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就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创造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必将承担着民族发展与强盛的历史重任。

在知识经济时代,着力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其实际就是科技创新不断进行的过程。

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社会也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而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快。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主题。

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没有科技的强大就没有国力的强大,没有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国家的发展以及长久生存下去的动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能力极强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劳动人民的创新成果很多,中国也一度代表着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

然而,到了近代,中国开始闭关锁国,拒绝新生事物,最终被由中华民族所创造技术衍生而来的新技术打败了。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已经上升到与国家兴亡有关的高度。

当代大学生应注重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国家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2.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

一方面,良好的学风会给学生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许多高校学生取得的科技发明创造的成果都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及领域知识的主动性,从而带动学习风气的好转。

因此,科技创新活动在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的同时客观上也为学校的整个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

当代的大学生中,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新浪网的一则新闻显示,许多跨国公司认为中国大学毕业生仅有10%符合他们公司的用人标准。

谈及原因,这些跨国公司的用人部门主管不约而同提到了中国大学生过于薄弱的创新能力在他们的眼中,值得公司用最好的待遇去挽留的员工是那些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人,而不是那些空有满腹理论而不知如何去运用、去发挥的人。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甚至已经成为用人单位人才取舍的标准之一。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这是每一个大学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自觉、全面、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高校要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坚持思想性原则。

高校应把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思想、道德精神的陶冶和培养结合起来,要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长之路,成为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有用人才。

2.实践性原则。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中学会做,在做中提高能力。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走出课本、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结合现实、结合实际教学,既让学生学到创新本领,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坚持实践性原则,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造活动,让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观察、想像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体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要.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在学习与生产实践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主体性原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尊重学生与科学培养结合起来,既要注意对共性的全面培养,又要鼓励个性的发展,区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技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鼓励学生从事各类创新性活动;将传授知识与个性心

理品质培养结合起来,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自信力,树立自信心,勇于开拓创新。

坚持主体性原则,既要注重对学生共性的全面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4.科学性原则。

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门课、一个活动、一个实验就能实现的。

坚持科学性原则就要求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全面地认识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世界观改造,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科学地规划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推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校应统筹规划、科学运作,围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对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条件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改革和优化,建立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运行保证机制与体制,用良好的条件去保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5.系统性原则。

创新教育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它涉及人的身心、智力、思想、人格的基本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品质的整体性发展,强调打好基础,全面训练;强调专与博、科学与人文、个性与社会化的相互统一。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涉及从学生的入学到毕业、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理论到实践的系统过程。

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全方位的齐抓共管局面,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诸方面得到整体发展,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学校在传授知识与培育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恰如比尔·盖兹所言:

在21世纪重要竞争方式的改变中,高等教育扮演的角色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发研究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主题。

第二节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有两点是不可避免的,一是要与外部环境接触,二是必然会有某些需求。

在与外部环境接触中发现现实和需要的差距,并逐步形成人的各种创新素质。

反过来,人的各种创新素质通过接触和改造外部环境,消除差距,又满足了人的各种需要。

这一双向过程是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间所表现出的人的身心活动水平,就是所谓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人的目的需要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头,人如果没有需求就不会产生创新能力。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如果没有意识的培养与锻炼,创新能力就难以保持在激发状态。

一、个体创新动机理论

科拉齐菲尔德明确阐述了对于创造力而言以下两种动机的区别:

牵涉自我的动机(ego-involvedmotives或外部动机)与牵涉任务的动机(task-involvedmotives,或内部动机)。

前者是指“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达到某个远期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这个目的本身”,而后者是指个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推动力是“获得创造性得解决办法本身所具有的内部价值”。

[8]他提出,虽然外部动机能在最初推动个体投入或承担某项任务,但理想的情况是,外部动机只是为了给任务与对任务的内部卷入(intrinsicinvolvement)之间提供充分的联系而服务。

他相信一个人根本上是由内部动机驱使做某件事的时候,才会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科拉齐菲尔德强调,任务定向的动机(或内部动机)所描述的内部动机是积极迎接任务所带来的挑战、完全沉于任务之中,而不考虑未来的创造性成就对创造者可能带来怎样的奖赏。

33

继科拉齐菲尔德之后,奇可森特米海依(Csikszentmihalyi)、加德纳(Gardner)认为,内部动机作为一种人格特性对创新力做出了贡献,较高水平的内部动机如果伴随着相对低水平的外部动机,会帮助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其所从事的领域更加独立,因为他们不太会为了与别人保持一致而屈从于外界压力。

可见,当今考虑到动机在创造力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理论绝大部分都同意:

内部动机有益于创造力;而日益发展的实践性工作也支持了这种说法。

Barron和MacKinnon对高创造力人群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发现,这些人心无旁骛地完全献身于工作之中;Greer&Levine;Hennessey&Zbikowski认为,内部动机力量强大,只要简单想完成某项任务的内部原因就足以在活动中激发创造力,尤其对于那些已经在既定领域投入多年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在制定政策、改革教育的同时,大学生自己也应该重视培养创造的内部动机,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核心。

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间隔缩小,科技改造、发明研究日新月异,经济增长快速,打破了以往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

从而,引发了对人才要求的巨大变化,创新素质逐渐凸显了它对各企事业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重要影响,各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尤为重视。

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创新素质已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备素质。

或者也可以这样认为:

在当今时代创新素质已成为一条重要的人才准则。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培养其独立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敢想敢说,善思多想,鼓励积极探索,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

要像江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一个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人类知识的掌握,并进而形成创新型人才应有的素质,这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上的体现。

因此,创新应具有以下方面的素质:

一是创新精神,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是创新品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三是创新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思维具有“超前性”。

罗马俱乐部在《学无止境》的报告中提出了创新型学习的概念,认为创新型学习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预见性学习,二是参与性学习。

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正好有利于二者有机结合,养创新思维。

四是具有创造力,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的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论。

创造性思维,按其定义就是超出知识的思维能力。

但创造力不是无本之水、无根之木,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很难有发明创新。

社会心理学、现代认知科学、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都探讨一个共同的问题:

创造力中知识的作用。

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存在有一种张力。

知识可以提供基本元素,提高新思想的建造砖块,但为了这些建筑砖块可以利用,把旧观念粘在一起的石灰浆就不能太过牢固。

因此,人们普遍承认一个人如果想在某一领域弄出点新东西的话,必须拥有该领域知识,但太多的经验会使一个人陷入老套,从而他就不能超出固定模式的反应方式。

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像一个颠倒的“U”,拥有充分的知识与最高的创造力是一起发生的。

[]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发展的途径

在知识经济领域里,知识与能力相互包容,成为一个整体,知识就是能力,能力代表着知识,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个创造能力的发达程度。

这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里的学习是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学习,不再是将书本和信息简单的搬进脑袋里,信息化时代要求大学生是创新型综合性人才。

1.完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拓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还需开设创造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增加选修课比重,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大量的专业知识对于创造性活动是一个先决条件。

大量的专业知识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本领域内部的专业知识的深度,二是指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即对于相关学科特定知识的掌握。

在罗伯特·W·威斯伯格看来。

一个人可以通过掌握特定的知识来理解创造性思维,这些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者带给他所面临的情境的,这个人产生创新而那个人没有的原因,可能不过在于前者懂得知识后者不懂。

而且,这些可能并非异乎寻常的知识。

[]因此,要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自己必须努力吸收、学习更深刻、更广博的知识,在充分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加工创造,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2.改变思维定势,塑造批判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并不缺少知识和经验,创新环境也很好,本人也愿意并且敢于创新,但辛辛苦苦之后,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并不多,究其原因,很可能就是思维方式上出了问题,即存在思维模式障碍。

思维模式本身并非不好,所谓思维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人在思维活动中已经形成的定势。

思维模式就是思维内容与思维方式的统一。

人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产生逻辑思维和逻辑范畴,在此基础上,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形成某种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即构成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系统。

人总是利用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当前事物而表现出智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模式是智能形成的基础。

但是,人的创新智能形成的基础往往有赖于对原有思维模式的突破。

也正是人类有了创新智能,人的思维模式才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也是人脑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本质区别。

显然,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如果不能及时转换,就会有碍于创新智能的形成。

这就是所谓的思维模式障碍。

思维模式障碍最常见的表现为:

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唯书唯上,迷信权威;人云亦云,安于人尾;先入为主,只进不退;逻辑至上,生怕越轨。

[]思维模式障碍的核心问题就是思维定势,它是相当顽固的,需要花很大的勇气才能克服。

思维模式障碍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应努力克服。

学生要冲破“书本定势”、“学术权威性”等传统的束缚,对书本对所讲内容及认识提出质疑,带着批判意识去听课,逐渐培养批判精神。

在授课中不能只满足于对已有知识、理论及研究成果的介绍。

同时要尽力调动学生寻找现有理论、工艺、产品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成果的批判,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要培养学生养批判地阅读书籍的习惯,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不迷信前人结论。

在授课时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是突破固定思路,建立新观念的有效方法;要改变旧的思维习惯,传授思维技巧,如逆向思维法等。

3、注重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科技实践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之后,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在内化的科学精神的指引之下,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高等学校的科技素质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可直接参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然而,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同龄的外国大学生相比,总体来说显得很薄弱。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过分注重理论的推演,却忽视了知识、理论向实践的转变,造成学习知识、理论是一码事,而在实践中应用又是一码事的僵化局面。

很多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面对自己的岗位很难进入角色。

怀疑论哲学作为一种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穷根究底的辩证意识,提出一些闪烁着理性光辉的真知灼见,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怀疑。

因为创新首先始于怀疑,面对任何传统的说法和作法,心中自问:

“从来如此便对吗?

”面对尚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经常自问:

“是否还有更好更合理的理论和方法?

”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要使大学生勇于怀疑、敢于怀疑、具有怀疑的精神和能力。

第一,怀疑论哲学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怀疑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跨越旧知识、旧领域,迅速接受新知识,进入新领域。

笛卡尔就认为,科学的怀疑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法,是探索真理、扫除偏见的手段。

作为肯定和否定的中介环节的怀疑,能够使人们对错误的肯定加以否定,对错误的否定加以肯定,不断地超越现在,走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把握。

正是在不35断探索和怀疑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已知理论与实践不符合,这一理论与另一理论相矛盾,或者同一理论不能自圆其说。

这样研究的问题才会产生,而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新起点。

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

”[]

第二,怀疑论哲学深刻的辩证意识可提高大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

怀疑总是对现有的命题、概念、规律以及理论体系表示不肯定,因此,它又是从反面寻求、探索和思考,怀疑既是运用思维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都会在此得到体现和发展。

同时,怀疑能把认识不断引入深入,促使大学生不断积累新知识,思维的深刻性进一步增强,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为其大胆创新奠定基础。

第三,怀疑论哲学的批判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解放思想、冲破旧思想的束缚。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获取知识的阶段,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老师和书本。

老师讲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书本知识相对于活生生的现实也难免显得陈旧,正如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所言: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这告诉人们,如果人云亦云,因循守旧,就会压抑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