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51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docx

河北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杨树沟铁矿设计书

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树沟铁矿设计书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目的任务

为尽快查明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树沟铁矿资源状况,发展地方经济,探矿权人在详细研究该地区区域地质及以往普查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具有寻找铁矿矿产的潜力,决定对该区进行矿产资源评价工作。

探矿权人滦平春丰矿业自筹资金委托勘察技术工程对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树沟铁矿进行地质详查工作。

项目名称:

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树沟铁矿详查

目的任务:

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利用1:

2000地形测量、1:

2000千地质测量、地表槽探揭露、硐探、钻探工程验证和取样化验等方法手段,基本查明该区控矿地质构造,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控矿规律,基本查明矿区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石特征及品位变化情况,为矿山开采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设计工作量:

1:

2000地形测量1.46km2;1:

2000地质测量1.46km2;1:

1000勘探线剖面测量1.1km;槽探200m3;硐探350m;钻探480m;基本分析样100件;岩矿鉴定样10件;物相分析样4件;组合分析样3件;岩石试验样6件;小体重样40件;外检样品各30件;选矿试验样1件。

勘查区围:

地理坐标:

东经:

117°40′00″--117°40′45″,北纬:

41°02′15″--41°03′15″。

1.46km2。

工作起止时期:

工作周期为1年,即2010年6月-2011年6月。

经费预算:

项目总经费178.20万元。

第二节位置交通

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树沟铁矿,隶属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村管辖。

普查区地理坐标围:

东经:

117°40′00″--117°40′45″;北纬:

41°02′15″--41°03′15″普查区位于1:

5万红旗营幅,普查区面积:

1.46km2。

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树沟铁矿普查区位于市西北直线距离30公里处,距滦平县城东北直线距离35公里;二道湾村北600m处,隶属于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村管辖。

矿区有15公里的乡级公路到滦河镇与101国道相接,交通比较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中部,属中低山地貌。

普查区地形最低700m,最高海拔标高1095m,相对高差395m,勘查区西高东低,地形较陡,相对高差较大,阴坡多被松树、灌木覆盖,阳坡多以基岩裸。

本区属典型的干燥寒冷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受西北气流的控制,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雷雨,无霜期140天。

多年平均气温7.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7℃,年平均降水量564mm,多集中在7、8、9月份,霜冻期自当年10月下旬至翌年3月,冻土深度1.26m。

本区水系属伊逊河流域,山间沟谷溪流和第四系松散层地下水可满足矿山及生活用水

本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谷子、马铃薯等。

由于气候干燥寒冷,无霜期短,农作物生产期短产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矿业的发展,采矿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属经济较发达地区。

区劳动力充足,电力供应可靠,可满足中小型矿山的需求。

第四节矿权设置情况

2004年6月24日,探矿权人于海洋依法取得了由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省滦平县小营乡二道湾树沟铁矿普查》项目的探矿权,勘查许可证号为81。

勘查期限为2004年6月24日至2006年5月15日,勘查面积为1.94km2。

主要勘查对象为铁矿。

勘查单位为市国土资源规划。

2006年5月15日,探矿权人办理了第一次探矿权延续变更登记手续。

现勘查许可证号为46,有效期为2006年5月15日-2008年6月24日,勘查单位为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两次勘查区探矿权登记围都是由1-4号四个拐点圈定,勘查面积1.94km2,勘查区所处1:

5万图幅编号:

K50E018015(红旗幅)。

2008年6月24日探矿权人勘查期限到期后,进行了探矿权变更延续,勘查许可证号为T,有效期为2010年1月13日-2010年6月24日,变更后探矿权围是由1-6号六个拐点圈定,勘查面积1.46km2,勘查区所处1:

5万图幅编号:

K50E018015(红旗幅)。

探矿权人变更为滦平春丰矿业,勘查单位为勘察技术工程。

普查区拐点坐标表

点号

东经

北纬

1

117°40′15″

41°03′15″

2

117°40′45″

41°03′15″

3

117°40′45″

41°02′15″

4

117°40′00″

41°02′15″

5

117°40′00″

41°02′30″

6

117°40′15″

41°02′30″

勘查面积1.46km2。

第二章以往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程度

(一)以往区域地质工作

1、1957年—1959年,省地质局区调队进行了1:

100万幅区域地质测量,收集了大量的地质资料。

但因比例尺太小,不易直接利用。

2、1958~1960年地质学院燕山队进行1:

20万幅地质测量工作,对区变质岩进行了群、组划分。

3、1958—1960年,地质部航测大队901队对幅进行了1:

10万航空测量及放射性测量。

4、1975年,省地质局区调队填制了1:

20万幅地质图,形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基础地质资料,对幅矿产有了较明确的交代。

5、1983—1987年省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第四地质大队完成1:

5万隆化县、麻营、大庙和红旗幅区域地质测量,对本区地层、构造、岩浆岩进行进一步划分,对成矿规律和成矿远景进行规划和论述。

(二)以往矿产地质工作

1、1958年东北冶金勘探公司512队对滦平县铁马铁矿进行了普查,并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

2、1970—1990年,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对大庙一带磷铁矿进行普查勘探,先后提交了“省市罗锅子沟铁磷矿地质勘探报告”、“省隆化县大乌沟矿区铁磷矿普查评价报告”。

与此同时,在区开展了金矿、石墨矿等地质普查和找矿工作,提交了一批有价值的矿产地

3、1980-2003年,先后由514队、地质四队、地调院及三原地质在此做过铁矿地质调查。

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地质工作。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地层划分对比、地质构造的描述和认识、岩浆岩的分类及分布规律等基础地质情况得到了共识。

大面积物化探航测工作为矿产地质提供了靶区和重大找矿线索。

评价了诸多的矿产地,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上述地质工作均属矿区外围,但是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2006年5月-2009年3月,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在本区做了一些简单的勘查工作,大致了解普查区地质概况,圈定了8条矿化体,了解了矿化体的分布围、形态和规模,由于所做工作较少,所取得的地质资料很粗浅,可信度较小。

2010年4月-2010年5月勘察技术工程在普查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勘查工程。

实际完成工作量见下表1-1:

         

表1-1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容

设计工作量

实际完成工作量

完成率(%)

1:

5000地形地质测量

1.46km2

1.46km2

100

1:

2000地质剖面测量

1.0km2

1.0km2

100

槽探

500m3

520m3

104

坑探

53m

104

196

钻探

76m

84

111

各类样品

基本分析化学样

100

53

53

光、薄片样

10

8

80

小体重样

30

30

100

为切实做好本次普查工作,探矿权人向本项目注资26.36万元,

通过本次普查工作,在普查区共圈定3个主要矿体编号分别为Ⅰ、Ⅱ、Ⅳ号;一条矿化体,矿(化)体编号为Ⅲ号,矿(化)体特征如下:

Ⅰ号矿体:

位于勘查区东南边部,由TC0、TC1、TC2、TC3、TC4、TC5、PD2等工程控制,矿体呈似层状产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燕窝铺组斜长角闪片麻岩中,矿体长度约225m,厚度1.1-1.9m,平均厚度1.57m。

矿体产状:

339-8°∠78°。

矿体出露标高750—810m。

矿石平均品位:

TFe29.87%,mFe24.23%。

Ⅱ号矿体:

位于勘查区南部,由TC6、TC7、TC8、TC9控制,矿体呈透镜状产于太古界单塔子燕窝铺组斜长角闪片麻岩中。

矿体长度约90m,厚度1.5-1.8m,平均厚度1.65m。

矿体产状:

10°∠60°。

矿体出露标高800—830m。

矿石平均品位:

TFe28.32%,mFe23.07%。

Ⅲ号矿化体:

位于勘查区西北部,由TC10、TC11、TC12控制,矿体呈小透镜状产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

矿体长度约20m,厚度0.7m,矿体产状:

346°∠43°。

矿体出露标高830—840m。

采样分析TFe31.79%,mFe25.18%。

Ⅳ号矿体:

位于勘查区西北部,由TC16、TC17、TC18控制,矿体呈透镜状产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

矿体长度约45m,厚度1-12.5m,平均厚度4.83m。

矿体产状:

330°∠52°。

矿体出露标高810—830m。

矿石品位:

TFe为30.56%,mFe24.53%。

通过本次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区地层、构造的分布、规模、产状等地质要素;基本查明了矿体的分布、数量、赋存部位、厚度、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了解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通过估算共求得333类矿石资源量37637.07吨,332类矿石资源量37637.07吨。

现有工程的施工大多只针对地表矿体的控制,矿体延伸方向控制工程较少,应尽快对矿体进行系统的深部工程揭露,以利于彻底查明矿体的空间分布状态和矿床资源储量,为矿山开发服务。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第一节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普查区位于中朝准地台(Ⅰ12)燕山台褶带(Ⅱ22)拱断束(Ⅲ62)之大庙穹断束(Ⅳ202)构造单元。

出露地层有上太古界单塔子群变质岩系和侏罗系白旗组、组以及第四系。

岩浆岩沿红石砬—大庙深断裂带两侧分布,出露岩浆岩有早元古代变质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中元古代的斜长岩、榴辉岩;海西期的辉长长岩、长岩、二长长岩、辉石角闪石岩;燕山期花岗岩等。

构成一条东西向近200km古老的岩浆岩带。

区域矿产以铁矿资源最为丰富,不仅有沉积变质铁矿,而且有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型钒钛磁铁矿床。

主要有大庙、黑山、周台子、小营铁矿等,其它矿产有铁磷矿、金矿等。

石墨等非金属矿产亦有产出。

一、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单塔子群燕窝铺组(Ary)、白庙组(Arb)、凤凰嘴组(Arf)、南店组(Arn);侏罗系上统白旗组(J3b)、组(J3z);第四系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等。

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单塔子群燕窝铺组(Ary)

呈条带状分布于区域东南部,岩性主要为混合岩化强蚀变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浅粒岩等。

与上覆白庙组(Arb)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2、单塔子群白庙组(Arb)

大面积分布于区域中南部,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浅粒岩。

混合岩化作用较强,形成大量混合岩化片麻岩和条带状、眼球状间层混合岩。

夹1—3层磁铁石英岩或磁铁角闪岩,与上、下覆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3、单塔子群凤凰嘴组(Arf)

分布于区域的中南部,呈东西向带状展布。

主要由强混合岩化角闪斜长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夹多层透镜体岩。

混合岩化和蚀变作用强烈。

该组在大庙深断裂带附近经区域变质作用部分演变为边缘型混合花岗岩。

与下覆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4、单塔子群南店组(Arn)

分布于区域的西南部,沿大庙深断裂带呈条带状展布。

主要由黑云变粒岩、浅粒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混合岩化和蚀变作用较强。

该组经区域变质作用亦部分演变为边缘型混合花岗岩。

与上覆侏罗系上统白旗组(J3b)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与组(J3z)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

5、侏罗系上统白旗组(J3b)

仅少量分布于区域南部,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流纹质凝灰岩、灰绿色粗面质凝灰岩。

与岩体呈侵入接触,与上覆组(J3z)地层呈整合接触,与下覆单塔子群南店组(Arn)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6、侏罗系上统组(J3z)

分布于区域南部,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粗面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与下覆白旗组(J3b)地层整合接触关系,与下覆单塔子群南店组(Arn)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

7、第四系上更新统(Q3)

分布于区域沟谷两侧的台地上,区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主要为冲积洪积砂、砾石层、含砂亚粘土、风成砂、粘土层。

8、第四系全新统(Q4)

分布于区域沟谷之中,区出露面积较大,岩性主要为冲洪积、洪坡积、风积黄土亚砂土夹泥炭层。

二、构造

1、褶皱构造

区域上最大褶皱构造为燕窝铺—周台子背斜,北起大庙,南至市;西起周台子,东延平泉。

东西长近100Km,南北宽近20Km。

轴线方向北东50°-70°,核部地层由燕窝铺地层组成,南翼以白庙组地层居主,北翼出露白庙组和凤凰组地层。

背斜轴线在周台子一带倾没,倾没端被中生代地层掩盖。

沿背斜轴部有中生代花岗岩侵入和广泛混合岩化作用,北翼被红石砬—大庙深断裂破坏,普查区位于燕窝铺—周台子背斜的中段北翼。

2、断裂构造

区域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是红石砬—大庙深断裂呈东西向,沿本区北侧大庙—下哈叭沁一线通过,大庙断裂长140km,宽几十到一百余米,倾向北,倾角在60-80°之间,断裂沿走向表现为舒缓波状。

次一级断裂主要有三组,除与深断裂近于平行的东西向断裂外,还发育有一组北东向和一组北西向断裂,其中以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如红旗—虎什哈断裂,延长达60Km。

另外,南北向断裂在大庙以西亦有分布,但规模较前三组小得多。

三、侵入岩

区域上岩浆岩极其发育,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元-太古代花岗岩、闪长岩;其次为中元古代斜长岩、辉长长岩、长岩、榴辉岩,海西期辉石角闪石岩。

此外区域上沿红石砬—大庙深断裂两侧分布有均质、眼球状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

现将主要岩浆岩岩性描述如下:

1、元-太古代花岗岩(γ1-2a):

出露于区域的东南和西北部,侵入于单塔子群变质岩中,岩性为浅肉红色中粗粒变质花岗岩,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30-45%)、斜长石(20-30%)、石英(20-25%),暗色矿物含量较少(<5%),主要有黑云母及角闪石。

岩石具片麻状构造,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

2、元-太古代闪长岩(δ1-2b):

出露于区域的西东南和西北部,侵入于单塔子群变质岩中,岩性为灰色中粗粒变质闪长岩,主要矿物成份为蚀变斜长石(45%)、绿泥石化黑云母及角闪石(45%)、石英少量(10%)。

岩石具有变余半自形粒状结构,弱片麻状构造。

3、元古代斜长岩(υσ2):

出露于区域东北部的大庙深断裂北侧,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为灰白色斜长岩,中-粗粒半自型等粒结构,具片麻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为斜长石(多为反条纹长石),暗色矿物紫辉石、磁铁矿、磷灰石等小于10%。

岩石多遭蚀变,反条纹长石蚀变为钠黝帘石化斜长石,并出现纤闪石、绿泥石、石英等次生矿物。

4、元古代长岩(υο2):

仅少量出露于区域东北部,沿大庙构造带产出。

岩性为深灰色长岩,主要矿物成份为斜长石、紫辉石和少量单斜辉石,以及钒钛磁铁矿、磷灰石等。

5、海西期辉石角闪石岩(ψο4):

沿大庙深断裂带分布于区域北部,严格受断裂带控制,岩性为灰黑色辉石角闪石岩,主要矿物成份为角闪石(70-80%)、辉石(10-20%)及少量黑云母(2-3%),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6、燕山期花岗岩(γ52):

呈岩基或岩株状大面积出露于区域图幅之中,岩性为浅肉红色花岗岩,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40-65%)、斜长石(20-30%)、石英(20-30%),暗色矿物有黑云母及角闪石,含量较少(<5%)。

花岗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第二节勘查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大面积出露上太古界单塔子群变质岩,由白庙组(Arb)和燕窝铺组(Ary)地层及第四系(Q4)组成。

1、其中白庙组地层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北部,约占矿区面积的三分之二。

岩性为黑云变粒岩、浅粒岩,夹黑云石榴二长片麻岩及黑云钾长片麻岩,混合岩化作用较强,形成大量混合岩化片麻岩和条带状、眼球状混合岩,地层产状300-320°∠37-38°。

2、燕窝铺组地层分布在矿区中南部,约占矿区面积的三分之一。

岩性为斜长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地层产状317-330°∠46-47°。

3、第四系(Q4)分布在矿区沟谷、山坡低洼处,为冲积、残坡积物,主要岩性为主要为亚砂土、砂粘土及砂砾石。

二、构造

矿区构造构造不发育,太古界单塔子群地层呈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产出。

三、侵入岩

矿区没有岩浆岩出露。

在矿区外南部边界分布有燕山期花岗岩体,呈椭圆状岩珠产出,长3500m,宽1200m。

岩石特征为:

黄褐色至肉红色,中粒花岗结构,主要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及石英;次为黑云母、角闪石。

第三节矿(化)体特征

通过本次工作在普查区圈定4条矿体。

矿体赋存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组(Arb)、燕窝铺组(Ary)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片麻岩中,铁矿体为角闪磁铁石英岩,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矿体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号,各矿体特征如下:

Ⅰ号矿体:

位于勘查区东南边部,由TC0、TC1、TC2、TC3、TC4、TC5、PD2等工程控制,矿体呈似层状产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燕窝铺组斜长角闪片麻岩中,矿体长度约225m,厚度1.1-1.9m,平均厚度1.57m。

矿体产状:

339-8°∠78°。

矿体出露标高750—810m。

矿石平均品位:

TFe29.87%,mFe24.23%。

Ⅱ号矿体:

位于勘查区南部,由TC6、TC7、TC8、TC9控制,矿体呈透镜状产于太古界单塔子燕窝铺组斜长角闪片麻岩中。

矿体长度约90m,厚度1.5-1.8m,平均厚度1.65m。

矿体产状:

10°∠60°。

矿体出露标高800—830m。

矿石平均品位:

TFe28.32%,mFe23.07%。

Ⅲ号矿体:

位于勘查区西北部,由TC10、TC11、TC12控制,矿体呈小透镜状产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

矿体长度约20m,厚度0.7m,矿体产状:

346°∠43°。

矿体出露标高830—840m。

采样分析TFe31.79%,mFe25.18%。

Ⅳ号矿体:

位于勘查区西北部,由TC16、TC17、TC18控制,矿体呈透镜状产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

矿体长度约45m,厚度1-12.5m,平均厚度4.83m。

矿体产状:

330°∠52°。

矿体出露标高810—830m。

矿石品位:

TFe为30.56%,mFe24.53%。

(二)矿石质量

1、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为角闪磁铁石英岩型矿石,呈黑灰色,粒状变晶结构,条带状、块状构造,与围岩界限明显。

2、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呈它形粒状,粒径0.3-0.5毫米,铁品位中等,矿石TFe20%--32%,平均TFe26.8%。

矿石中含少量赤铁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角闪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等。

3、矿石化学成份

(三)矿石类型和品级

矿石自然类型为角闪磁铁石英岩型矿石,矿石工业类型均属需选磁铁铁矿石。

(四)矿体围岩和夹石

Ⅰ、Ⅱ号矿体顶、底板为斜长角闪片麻岩。

Ⅲ、Ⅳ号矿体顶、底板为黑云变粒岩。

矿体与围岩界限清楚,肉眼很容易识别,矿体中没有夹石。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矿床成因

矿体产于太古代单塔子群变质岩中,与变质岩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形态为似层状或透镜状,矿石类型为角闪磁铁石英岩。

据矿体产出部位和矿石特征分析,初步认为本区铁矿床为沉积变质型铁矿。

2、找矿标志

通过对野外工作形成的成果资料综合研究、分析,认为本矿床及类似矿床的找矿标志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1.太古界单塔子群地层是铁矿体的赋存层位。

2.磁异常是找矿的有效标志,磁异常为正异常,形态一般较规则,反映在非陡倾矿体上的磁异常特征为异常沿走向两侧不对称,其矿体倾向一侧梯度小且平缓,另一侧梯度大且较陡。

3.地表褐铁矿化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第四章工作部署

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

本次普查工作总体思路是:

以“委托协议书”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合理的投入和取得最大找矿效益为中心。

在充分收集和深入研究普查区及外围已有地质、矿产等成果资料基础上,运用新的成矿理论和综合找矿方法,本着经济、合理、高效的原则,依据矿床地质特征,安排部署本项目工作。

普查工作部署原则遵循“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全面研究、综合评价、经济合理”的原则,在施工程序上遵守“由已知到未知,先地表后地下,由浅入深,重点深入”的原则进行工作部署,同时要坚持将有限的工作量投入到对地质找矿有最大成效的地段,使地质找矿能获得最好的成果。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

1、勘查类型的确定

本区圈定4条矿体,矿体走向延长均小于500m,矿体形态呈脉状、透镜状或似透镜状,矿体产状较稳定,没有较大的断层及沿脉切割穿插,矿石品位变化较均匀。

根据根据《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DZ/T0200—2002)2确定本区勘查类型为第Ⅲ勘查类型。

本次普查工程布置间距按第Ⅲ勘查类型确定。

沿矿体走向控制间距为100m;沿矿体倾向控制间距为50m。

据上述结论,本次普查利用1:

2000地形地质测量、勘探线剖面测量、槽探、硐探、钻探等探矿工程对矿体进行控制、验证基本查明其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类型、分布规律及成矿远景;基本查明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为矿山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1:

2000地形地质测量

1:

2000地形地质测量的目的是基本查明地层层序、含(控)矿岩系层位,厚度、岩性特征等,研究其分布变化规律对矿床和矿体的控制作用;基本查明控制和破坏矿体的较质构造的性质、产状、分布围及其复杂程度;基本查明近矿围岩蚀变类型、岩性、物质组份、分带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与矿体富集分布的关系;基本查明矿体数量、连接对比条件和分布围;查明矿体产状、厚度、规模、形态特征,研究其赋存规律;查明矿体中的夹石、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厚度、分布围及有益、有害组份;查明矿体风化带、氧化带、过渡带、原生带的性质、类型及其分布围,研究其成因条件。

3、槽探

槽探主要布置于1:

2000地质测量中新发现的蚀变带上、已发现矿体的加密控制及走向控制上,根据勘查区情况设计部分探槽用于揭露覆盖比较严重地段的地质界线。

4、硐探

平硐探矿工程分别布置在Ⅰ、Ⅱ、Ⅳ号矿体上,设计工作量350米,布置在Ⅰ号矿体上的平硐为穿脉+沿脉平硐,平硐编号PD2;PD2控制Ⅰ号矿体斜深100米处的形态、厚度、产状及变化情况,设计工作量200米;布置在Ⅱ号矿体上的平硐为穿脉+沿脉平硐,平硐编号PD3。

PD3控制Ⅱ号矿体斜深30米处的形态、厚度、产状及变化情况,设计工作量65米;布置在Ⅳ号矿体上的平硐为穿脉+沿脉平硐,平硐编号PD4。

PD4控制Ⅳ号矿体斜深50米处的形态、厚度、产状及变化情况,设计工作量85米;

5、钻探

本次钻探共设计3个探矿钻孔,设计为斜孔,钻孔倾角为85°,设计总工作量480米。

钻探工作主要布置在Ⅰ号矿体上,设计单孔进尺160m,控制矿体斜深100m。

施工顺序为先施工钻孔ZK2,然后施工钻孔ZK3,最后施工工钻孔ZK4。

6、1/1000勘探线剖面测量

本次勘探线剖面布设尽量与原有勘探工程保持一致,但勘探线间距必须小于100m,勘探线剖面测量总长度为1.1km。

Ⅰ号矿体布设勘探线剖面6条,Ⅱ号矿体布设勘探线剖面3条,Ⅳ号矿体布设勘探线剖面3条,勘探线剖面长度为100m。

7、样品的采集、化验、测试工作

基本分析化学样品要求在各工程中系统采集,以现行样品采集规要求为基本要求,样品应按自然分层刻槽采取,保证其代表性。

光谱全分析、化学全分析、组合分析、光、薄片、小体重、、外检等样品均按相关规要求便宜采取,分析、化验、测试项目以能满足勘查工作为要求,同时要求分析、化验、测试单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