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343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解 简答 预防医学.docx

名解简答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重点

(一)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

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

是指与职业、环境、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因素有关,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无传染性、对健康损害大和对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的一大类疾病。

3、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5、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种群之间存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彼此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最明显的表现是系统中种群规模和物种数量的相对平衡。

6、食物链:

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关系,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

包括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

7、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的或自然地原因,使环境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8、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使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9、酸雨:

PH低于5.6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雾、霜。

酸雨可破坏水生和陆生生态环境,造成农作物减产,损害森林,腐蚀材料。

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金属含量增加,人们饮用后对机体造成危害。

污染水中的鱼类,同样会损害人类健康。

10、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系统多样性。

11、生理适应区:

相对湿度为30%-70%,气流速度为0.5-1m/s,垂直温差和水平温差相对较小时,18℃-21℃的气温。

12、总悬浮颗粒物(TSP):

悬浮在空气中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

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13、有效氯:

凡含氯的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的氯。

14、职业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官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并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

15、气溶胶:

粉尘、烟、雾。

16、蓄积:

毒物进入人体后,如毒物的解毒和排出速度慢于吸收的速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逐渐增加,称为。

17、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

急性CO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经20-30天的假愈期后,又出现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称为。

临床表现:

1精神及意识障碍2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帕金森综合征3锥体系神经损害4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

18、尘肺:

又称肺尘埃沉着病,是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9、矽肺:

由于在工作场所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包括速发型(1-2年后发病)和晚发型(脱离作业后若干年发病)。

20、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三种类型:

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药物降温首选氯丙嗪。

21、食物中毒:

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2、发病率:

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3、患病率:

又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历数所占比例。

24、死亡率:

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

25、现况研究:

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对特定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26、筛选:

运用简便快捷的试验或其它措施,将可能有病但尚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以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达到最佳的预后。

27、可靠性/信度:

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某项试验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28、预测值:

又称诊断价值,是应用筛选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

分阳性和阴性预测值。

是实用性的评价。

29、听觉适应:

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15个分贝,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的现象。

30、病例对照研究:

用来检验病因假说的一种分析性研究方法。

31、队列研究:

是一种由因及果的前瞻性研究方法,与病例对照研究同属于分析性研究。

32、相对危险度(RR):

为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33、单盲:

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

其优点是可行性好,能有效避免来自于研究对象的主观偏倚。

但对来自于研究者的偏倚较难消除。

34、双盲:

是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

实际操作中要有第三者来设计安排整个实验,这种方法常用于药物试验。

优点是在研究中能消除来自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偏倚。

缺点是方法复杂,难以实施。

35、病因: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如果其中某个或某些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二、简答

1、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预防医学的特点:

1)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与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人群。

2)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4)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

3、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主要任务:

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

包括:

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4、疾病预防的理论基础:

疾病的病因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

研究范围:

所有的人类疾病和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事件。

对象:

人群(病人和非病人)及其所处的环境。

基本策略:

三级预防。

5、传染病的发生条件:

1)传染源。

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

经空气、经水、经食物、经接触、经土壤、医源性、经媒介节肢动物、垂直传播;3)易感人群。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6、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1生活行为方式与饮食习惯(吸烟与酗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锻炼)2环境因素(环境的高污染、噪声、放射物、病原体感染、水污染)3传染因素(家族史)4卫生服务

7、医院感染的四种类型:

1内源性感染2交叉感染3医院感染4输入性感染

8、医院感染的特点:

1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2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外环境污染也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3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难以治疗。

9、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机体因素:

1年龄因素2患病情况(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造成的机体抵抗力下降)3局部免疫屏障受损(如烧伤、创伤)4其他(如意识障碍、昏迷或半昏迷患者易发生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二、现代创伤性和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应用:

1手术2血液净化3大血管插管术三、临床治疗中直接损害免疫功能的因素:

1放射性治疗2化学性治疗3肾上腺皮质激素四、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1无明显指征用药2抗生素的疗程过长、没有计划、剂量不规范3存在不合理抗生素联用现象五、医院消毒不规范:

消毒方法选择不当、作用时间不足、消毒剂剂量或消毒因子(温度、照射强度等)作用强度不够。

10、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二、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三、规范医院感染的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3环境卫生学监测(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四、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

1及时报告与控制2消毒灭菌与隔离3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4其他如强化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保护措施,定期对医护人员体检,改善工作环境。

11、突发事件特征:

1发生的突然性2分布的复杂性3危害的社会性4处理的复杂性5行为的违规性6影响的长期性

12、影响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因素:

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2污染物的暴露剂量3持续作用时间(毒物的蓄积取决于摄入量、生物半减期、作用时间)4机体对污染物的感受性(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营养状况、遗传缺陷性疾病)5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相加,曾毒、拮抗作用)

13、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

14、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1直接影响:

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2间接影响: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

15、紫外线生物学作用:

紫外线A(320-400nm)可促进维生素D和色素沉着作用;紫外线B(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和红斑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紫外线C(200-275nm)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但也可损伤正常细胞。

适量的红外线可使机体局部温度升高,具有消炎、镇痛作用,过强的红外线照射则导致烧伤、中暑和日射病。

16、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1流行病学上安全2感官性状良好3化学性状良好,不含任何有害化学物质4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17、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

1加氯量2接触时间(加氯接触时间不小于30min,氯胺接触时间不小于2h)3水的PH(PH较低时,消毒效果较好)4水温(每升高10摄氏度,杀菌效果提高2-3倍)5水浑浊度6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8、地方性甲状腺肿:

病因:

1自然地理因素:

缺碘,该病主要多见于远离沿海及海拔高的山区,流行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极少,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缺碘有密切关系。

发病率高低与含碘量呈反比。

2膳食因素:

低蛋白、低热量、高碳水化合物、高钙饮食。

3致甲状腺肿的物质:

硫氰酸盐(木薯、玉米、高粱、生姜、杏仁)和含硫葡萄糖苷的水解产物(甘蓝、卷心菜、芥菜)。

4药物:

他巴唑、雷锁新、洋地黄类药物。

临床表现:

儿童生长发育受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地方性甲状腺肿,严重会引起地方性克丁病,表现为聋哑呆傻,导致胎儿死亡、畸形或流产、早产,成人体力和劳动能力下降。

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

食盐加碘。

1:

50000可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1:

20000可有效预防地方性克汀病。

2第二级预防:

碘盐含碘量的监测。

3第三级预防:

甲状腺制剂治疗。

成人每日口服甲状腺片60-120mg,并合用碘化钾10mg,3个月一疗程,一般2-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半个月。

世界公认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而采用碘盐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但缺碘不是惟一的原因,研究发现,水中含钙、氟镁过多也可致甲状腺肿;一些与Ⅰ-类似的单价阴离子如:

SCN-、F-、Br-、At-、C104-、ReO4-、TeO4-、BF4-等与碘竞争,使甲状腺浓集碘的能力下降,合成甲状腺素减少,刺激垂体分泌较多的TSH,使甲状腺肿大。

此外,在自然界含碘丰富的地区也有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主要是因为摄入碘过多,从而阻碍了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过程抑制T4的合成,促使TSH分泌增加而产生甲状腺肿,称为高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球蛋白

 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甲状腺轻、中度弥漫性肿大,质软,无压痛。

极少数明显肿大者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刺激性咳嗽等。

胸骨后甲状腺肿可有食管或上腔静脉受压症状。

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但约5%的患者由于甲状腺代偿功能不足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影响智力及生长发育。

少数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由于长期血清,TSH水平增高,当补充碘后,甲状腺素合成过多,形成碘甲亢。

19、地方性氟中毒:

在特定地理环境中,人体长期摄入过量氟化物引起慢性中毒症状,主要有氟斑牙症和氟骨症。

流行条件:

1有氟的来源。

2有利于氟从岩石、土壤转移到水中,或由燃煤转移到室内空气和粮食中。

病因:

1饮水型是由于长期饮用含氟过高的饮水而得病。

2燃煤型是由于炉灶在做饭、取暖和烘烤粮食时致使室内空气和烤干的食物中含氟量增高而得病。

症状: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在牙齿和骨骼上。

氟对牙齿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引起牙釉质白垩、着色、缺损改变以及严重的磨损。

主要危害7—8岁以下的婴幼儿,一旦形成残留终生。

氟斑牙多具有地方性、家族性、多发性和对称性的特点。

氟中毒引起氟骨症,主要表现痛、麻、抽、紧、硬、弯、残,腰腿及全身关节麻木、疼痛、骨关节变形,出现弯腰驼背,发生功能障碍,乃至瘫痪。

氟还能对于神经系统障碍,由于氟直接损伤神经系统或骨骼病变压迫中枢神经,也会造成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另外,氟对肌肉、肾脏、甲状腺、甲状旁腺等也产生不同程度损害。

预防:

原则是饮水型病区应改用低氟水源,饮水除氟;煤烟型病区应改良炉灶,加强排烟措施。

1)第一级预防:

减少氟的摄入量是根本性预防措施。

2)第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0、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过多的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其类型:

饮水型砷中毒和燃煤型砷中毒。

临床表现:

皮肤色素异常,呈弥漫性褐色或灰黑色斑点和白色脱色斑;手掌和脚趾皮肤高度角化,严重可发生皮肤癌;末梢神经炎,早期表现为蚁走感,进而发生四肢对称性向心性感觉障碍,四肢无力甚至行动困难;四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发展到肢体末端皮肤变黑坏死。

砷和腐殖酸联合作用引起下肢坏死,俗称黑脚病或乌脚病。

预防:

1在饮用高砷水地区因地制宜该水降砷,在煤烟型砷中毒地区,采取关闭高砷煤窑和改造煤炉等措施。

2定期体检,做到"三早"。

3对重度砷中毒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21、职业性损害的条件:

1接触机会2接触时间3接触方式4接触强度

22、职业病特点:

1病因明确,即为相应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这些致病因素或作用条件后,即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2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且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水平(剂量)-反应(效应)关系3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越晚,疗效越差。

23、职业病诊断因素:

1病人的职业史(先决条件)2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调查与评价情况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

24、职业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呼吸道(主要)、皮肤、消化道

25、影响职业性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毒物的理化特性2毒物的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3毒物的联合作用4工作场所与劳动强度5个体易感性

26、铅中毒诱因:

铅在人体内代谢与钙相似,当食物中缺钙或因感染、饮酒、外伤或因服用酸碱药物而导致酸碱平衡紊乱时,均可使骨内不溶性的磷酸铅转化为可溶性的磷酸氢铅进入血液,常可引起铅中毒症状的发作。

临床表现:

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的损害。

神经系统:

中毒性类神经征是铅中毒的早期常见症状。

表现为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的酸痛。

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周围神经病,有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

表现为肢端麻木呈手套样或袜套样感觉障碍,伸肌无力,握力下降,重者可出现伸肌瘫痪,即腕下垂。

严重铅中毒可出现铅中毒性脑病主要表现为癫痫样发作,精神障碍或脑神经受损症状。

消化系统:

急性中毒病口内有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口腔卫生较差者在切牙、尖牙牙龈边缘有蓝黑色“铅线”较重可出现铅绞痛,突然发作,呈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部位多在脐周,少数在上腹或下腹部,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多半有呕吐,烦躁不安,手压腹部疼痛可缓解,一般止疼药不易缓解,发作可持续数分钟以上。

血液系统:

低色素正细胞型贫血,多属轻度,周围血中可见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及碱粒红细胞增多。

还可引起肾脏损害,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及管型。

治疗:

首选依地酸二钠钙。

铅绞痛发作可静注葡萄糖酸钙或皮下注射阿托品。

27、苯中毒:

急性苯中毒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慢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损害。

1急性中毒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

轻者酒醉状,伴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幻觉、哭笑失常等表现。

重者意识丧失、肌肉痉挛或抽搐、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可因呼吸麻痹死亡。

白细胞先轻度增加,再降低,尿酚升高。

2.慢性中毒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

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候群的表现。

造血系统损害的表现是慢性苯中毒的主要特征,以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最常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中性粒细胞内可出现中毒颗粒和空泡;血小板减少可有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女性月经过多;严重患者发生全血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苯还可引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为多,其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很少见。

处理:

急性中毒患者应立即移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苯污染的衣服,清除体表污染物,误服苯者应及时洗胃,可用1:

4000的主锰酸钾液,或温水反复洗胃。

若呼吸抑制,应给予氧气和辅以人工呼吸。

忌用肾上腺素或麻黄素。

静脉注射大量维生素C和葡萄糖醛酸,有辅助解毒作用。

慢性苯中毒治疗的关键是针对造血系统损害的对症治疗。

增升白细胞,可采用中西医疗法,给以多种维生素、核苷酸类药物以及皮质激素、丙酸睾丸素等。

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者,可按内科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28、中毒性肺水肿分期:

1刺激期2潜伏期3肺水肿期4恢复期

29、矽肺的病理改变:

肺组织纤维化和矽结节(特征性)

30、矽肺并发症:

肺结核(最常见、最重要)、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自发性气胸

31、噪声危害过程:

1听觉适应2听觉疲劳(暂时性听阈上移)3永久性听阈上移(分为听力损失和噪声聋)

32、食物中毒的特点:

1有共同食物史2发病潜伏期短3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4中毒表现和治疗方法相似。

33、食物中毒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2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3有毒动植物性4化学性

34、病例对照研究特点:

1疾病发生在前,研究在后;2研究对象按是否患有所研究的疾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

3研究的相关暴露信息是通过研究对象回顾既往史得到的4从研究性质看,它是一种由果推因的方法5研究的结论是通过比较分析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得出的6研究不能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只能推测暴露于疾病是否有关联。

35、m法则:

1求同法2求异法3共变法4类比法5排除法

37、实验研究设计原则:

1随机化原则2设立对照原则3盲目观察原则(非盲、单盲、双盲、三盲)

38、筛检试验的条件:

1必须安全可靠,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筛检的疾病应该是当地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3必须快速、简单、方便、价廉,易被群众接受。

39、流行病研究方法:

观察法(1描述性研究:

1)现况研究2)筛检3)生态型研究。

2分析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2)队列研究。

)、实验法(1临床实验2社区实验)、数理法

40、急性放射病:

骨髓型、胃肠型、脑型

41、职业性损害预防措施:

原则:

三级预防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原则。

三级预防:

1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的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和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是职业性有害因素预防工作中最有效的措施。

2当第一级预防措施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害劳动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

主要任务是早期检测,及时处理,防止职业性损害进一步发展。

3当一二级预防未能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好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有些劳动者已发展为职业病或工伤患者,此时应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有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