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540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docx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

六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操作步骤

32、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目的: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实验材料:

杠杆尺25个、钩码25盒

实验方法:

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钩码当作被撬动的重物,右边挂上钩码当作撬动时我们用的力。

1、小组任意在杠杆尺两端挂钩码,记录下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并记录下此时杠杆尺的状态。

2、重复几次实验,收集几组不同的数据。

3、将2-3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整合,汇集成一个更大的数据库。

4、对这个数据库进行分析,将能省力的情况、费力的情况、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出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

在什么条件下费力?

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注意事项:

1、在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有用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2、数据越多越能说明问题,所以在实验中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

3、杠杆尺左右只选一个位置挂钩码。

33、轮轴的秘密

实验目的:

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材料:

钩码25盒、粗线绳50段、铁架台25个、大轮25个、小轮25个、轴25个

实验方法:

用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用力的大小,观察什么样的力量可以使轮轴两端达到平衡。

同样的方法,换用更大的轮看多少钩码可以使轮轴达到平衡。

注意事项:

轮轴的两端平衡不一定是两边的位置一样高(可以是一边高一边低),而是两边的钩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在空中静止不动的。

在选材时为避免摩擦力给实验带来误差,可选用较细而光滑的线绳,如前面“安装动力小车”时提到的钓鱼线。

34、滑轮和滑轮组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实验材料:

铁架台25个、50厘米长的线25根、滑轮25个、带钩滑轮25个、钩码25盒、测力计25个、

实验方法:

1、用铁架台做支架,安装一个定滑轮,把一根绳子放到定滑轮上,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直到平衡。

2、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动滑轮下挂重物。

3、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的固定钩上系上一根线,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已固定的定滑轮,组成一个简单的滑轮组。

注意事项:

1、在做动滑轮的实验中要注意考虑到摩擦力的存在。

它会影响实验的成功。

2、实验器材可以用简单机械实验盒里的材料进行组装。

35、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省力规律。

实验材料:

搭斜面的平面板状材料25块、4个不同高度的小木块25套、钩码25盒、测力计25个

实验方法:

1、把一块木板分别搭在高低不同的木块上,做成几个坡度不同的斜面。

2、分别沿着这些斜面将一个重物拉上去,用测力计测量用了多大的力。

3、记录下在每种斜面上用力的大小。

注意事项:

不同坡度的斜面可以是用同一块木板搭在不同高度的木块上来实现,也可以是用不同长度的木板搭在同一高度的木块上来完成。

36、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实验目的:

研究条形材料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厚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

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3张、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4张,铁垫圈适量

实验方法:

1、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

将纸裁成长大约25厘米,宽分别是3厘米、6厘米、12厘米(或2厘米、4厘米、8厘米)的纸条,分别把裁好的纸条架在高度相同、跨度相同的两个“桥墩”上,一个一个地在纸条的中间部位放上垫圈,直到纸条中部刚好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这时承载的垫圈数为纸条的抗弯曲能力,作好记录。

2、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

把0.5毫米左右厚的卡纸切成长约25厘米、宽约3厘米的条形,再分两张、四张分别粘在一起压平,做成厚为1张纸、2张纸、4张纸而长宽相等的三个纸横梁。

然后分别把压好的纸横梁架在高度相同、跨度相同的两个“桥墩”上,一个一个地在纸条的中间部位放上垫圈,直到纸条中部刚好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这时承载的垫圈数为纸条的抗弯曲能力,作好记录。

注意事项:

1、实验为对比实验,实验提供的纸条一个是长度相同、宽度不同,另一个是要长宽相同,只有厚度不同,除此之外还要控制架空的长度相同,放垫圈的位置相同(一般放在中间),弯曲的程度相同。

为了保证纸条弯曲的程度相同,要控制纸条垫起相同的高度,每次实验以纸条弯曲接触到桌面为标准。

2、做不同厚度的纸条可以用相同的纸粘贴而成,纸条厚度就用粘在一起的张数表示。

选用的纸不能太薄,太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或者差不多只能承受自身重量,不能再承受另外的重量了,那就无法进行对比了。

实际试用,0.5毫米左右的卡纸比较合适。

3、做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与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构成相互比较的结构,通过两个实验效果的比较,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增加纸梁的厚度是增加抗弯曲能力的最好方法。

37、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实验目的:

研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

大小相同的纸每组10张、铁垫圈适量、胶水1个

实验方法:

用同样的纸折出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并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注意事项:

1、要求学生自己去折出几种形状来试验,而不是教师给他们几种形状去研究。

教科书测试记录表中画的几种形状是列举性的,不是规定性的。

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找到哪一种形状抗弯曲能力最强,而是发现改变薄形材料的“一”字形形状,都可以增大它的抗弯曲能力。

2、为学生提供实验的纸不能太薄,纸太薄保持不住形状,也就无法研究下去了。

用类似图画纸、牛皮纸那样厚的纸比较合适,容易折叠又比较容易保持住形状。

3、实验要控制的不变条件是纸的长、宽和厚薄;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

唯一改变的是纸条的形状。

补充说明:

《增强抗弯曲能力》及《拱形的力量》:

在这里利用垫圈来使各种形状的纸弯曲,使用数量会很多(大约需要上百个),如使用2克的钩码,这样在做实验时只要10~20个。

教师可以称出垫圈的重量,算出一个钩码等于几个垫圈,这样使实验更容易操作。

在《拱形的力量》一课中增加了做瓜皮拱的活动。

概念和活动比原设计丰富和深入了。

因为后面要专课研究桥,所以这里让学生体验一下瓜皮拱的活动,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并把愿教材赵州桥的内容从正文中移出,移到教师用书中,作为本课的机动处理内容。

搭瓜皮拱要注意的问题:

瓜皮拱不像纸拱,做不好要垮,所以做的时候切口要指向圆心,切口处最后放一张餐巾纸,大小与切口面相同或略小,用来吸收渗出的水。

拱脚处要用物体抵住。

38、通电导线、线圈和指南针

《电和磁》一课电生磁的实验,先用小灯泡电路做,再用短路电路做,最后绕线圈做,三个实验形成了一个活动结构——增大电流、增加圈数可以增加磁力的结构。

实验目的: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认识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实验材料: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长约两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各25份

实验方法:

1、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桌上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指的方向一致。

接通电流,看到小磁针转动,指的方向偏离了南北方向;断开电流,小磁针回复到南北方向的位置。

2、拿掉小灯泡,保留开关,安装短路的电路,再做上面的实验,实验现象会非常显著。

3、做一个线圈:

用导线在三根手指上绕10圈左右取下,用胶带固定线圈和引出的线。

把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接通电流,指针偏转角度最大。

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把一切准备好以后再通电,看到现象后马上断开电路。

这一点很重要,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39、电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目的:

在制作电磁铁的基础上,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

长1.2米的多股绝缘胶线、长8厘米以上的大铁钉、小块砂纸、胶带、大头针、指南针、电池、电池盒各25份

实验方法:

要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我们首先先来制作一个电磁铁,方法是:

用有绝缘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缠绕50圈~100圈,导线两头留出10厘米~15厘米做引出线。

固定导线两头,以免松开。

注意导线两头要用砂纸磨光亮。

接下来把制作好的电磁铁连接到电池上,试一试看看电磁铁能否吸起大头针。

注意:

因为用的导线较短,这个电磁铁是很耗电的,所以不要把它长时间接在电池上。

吸起大头针后马上断开电流,这时电磁铁磁性消失。

我们使用的铁钉不是很软的铁,做电磁铁断电后有明显的剩余磁性。

解决的办法是先作退火处理,即把铁钉放在火上烧红,再让它慢慢冷却。

(还可以用细长的螺丝杆来做铁芯,螺丝杆一般比钉子软些。

检验电磁铁的南北极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将通电的电磁铁的铁钉两端分别去接近指南针,看是否会出现相吸或排斥的现象即可。

教学时,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可以解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在哪里的问题。

关键是要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学生如果想到是把电磁铁悬挂起来或设法使它浮在水上,看是否指示南北。

可以告诉学生这种思路是对的,只是做起来比较难,再启发学生思考更简便的方法(用指南针测试)。

当学生用指南针检测铁钉电磁铁南北极时要注意,如果钉尖吸引了指南针的北极是不能说明钉尖是南极的,因为铁钉本身就可以与指南针北极相吸引,解决的办法是一定要再靠近指南针南极试试,如果排斥就可以得到证实。

实验到这学生一定会发现,不同小组制作的电磁铁南北两极的方向是不同的,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会很容易想到与与电池接法不同有关,而线圈的绕向就不一定能想到,必要时教师要给与提示。

指导学生以不同方向绕制线圈时,要提示学生注意拿钉子的方向不变,拿钉子的左右手不变,只是绕的方向相反。

我们知道电磁铁的南北两极是与电池正负极接法、线圈的缠绕方向这两个因素有关的。

那么,怎样确定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呢?

我们可以通过“安培定则”来进行判断。

安培定则:

表示电流和电流激发磁场的磁感线方向间关系的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

(1)通电直导线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一):

用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让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四指的指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二):

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40、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

电池、电池盒、长约3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直径不同的3个线圈管、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3个铁螺栓,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3个铁螺栓

实验分析:

学生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所以做实验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

教材设计用两课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比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并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

经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是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圈数,二是线圈中电流的强度,三是缠绕的线圈与铁芯的距离,四是铁芯的大小形状。

教师要清楚影响电磁铁磁力的这些因素,才能自如的指导学生假设、实验和汇报。

关于“验证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圈数与磁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线圈的圈数,而其他条件如电池的数量、导线的长度、铁钉的大小是不变的。

为了节约材料,可以用一根长导线先后绕制三个不同圈数的电磁铁。

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绕制好这样的三个电磁铁,用的导线都一样长,只是线圈的圈数差别大一些,比如20圈、60圈、100圈,这样实验现象的差别较大,便于观察。

磁力的大小可以从吸起大头针的个数来区别开。

关于“电池的多少与磁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这是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建议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

实验中,唯一改变的条件是电池的数量,其他条件如铁钉的大小、导线的长度、线圈的圈数(60圈)都是不变的。

对于其他几个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准备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检验假设的对比实验,对于材料难于准备,或制作费时太多的因素可以不检验,如马蹄形铁芯、铁芯粗细、长短和线圈粗细、长短因素的检验则根据实际条件可多可少,灵活安排。

经过实验,学生应该知道:

线圈的圈数多、电流的强度强、线圈与铁芯的距离近,电磁铁的磁力就强,反之,线圈的圈数少、电流的强度弱、线圈与铁芯的距离远,电磁铁的磁力就弱。

注意事项:

几个对比实验不但要强调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控制之外,始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长时间接通电磁铁,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41、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实验目的:

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及工作的原理。

实验材料:

玩具小电动机25个、塑料杯或纸杯25个、橡皮筋25捆、铜质单股粗导线约20厘米长50根、铁丝做支架约长40厘米25根、电池25节、电池座25个、开关25个、导线75根、磁铁25块、大头针、透明胶带25卷

实验方法:

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是在学生观察了小电动机的构造并推测它为什么会转动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实验来检验推测的过程。

观察拆开的小电动机可以了解它的构造,小电动机外壳和后盖之间是用两个锁片扣住的,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先用工具把锁片撬直,拆开外壳和后盖后再轻松装回去。

让学生拆小电动机时要告诉学生只要轻轻拉开就行了,提醒他们拆的时候要记住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等一会还要装配还原。

小电动机的构造主要有三部分:

外壳、转子、后盖。

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看到线圈绕在铁芯上,学生会联想到电磁铁,检验转子是不是电磁铁的方法是:

从换向器向线圈通电,可以看到转子铁芯能吸起大头针,说明转子就是三个电磁铁。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电流流过线圈的线路:

电池→后盖接线→电刷→换向器→线圈→换向器→电刷→后盖接线→电池。

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了解了小电动机的构造,学生很自然的就会猜想它为什么会转动起来,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检验猜想。

实验步骤如下:

1、安装支架和电路。

在倒扣的杯子上套两根橡皮筋。

把一个铁丝支架插进橡皮圈,安装在杯子上。

把两根电线用胶带缠在一起,一端线头分开成“V”字形。

另一端插入橡筋圈固定。

把电线与电池、开关连接起来。

2、安放转子。

把转子放在支架上,调节支架的位置,使得转子能够转动而不会滑下来。

3、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并用磁铁使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

4、换用两块磁铁并改变磁铁与转子的距离,改变小电动机转子的转动状态。

注意事项:

1、课前要为学生做好实验材料的准备,从图中已经可以清楚看到这些材料应当怎样制作。

需要注意的是,“V”形叉子是关键的部件,它起的是电刷的作用,要用较粗的铜导线制作。

张开的角度要先试验一下,避免把换向器卡死,线头要用砂纸磨光。

最好把转子的换向器也磨光一下。

2、实验用的磁铁磁力要强,效果才好。

3、指导学生调节支架,一是要使转子放水平,二是支架和“电刷”距离要合适,转子不被卡住,能灵活转动又不滑落。

4、如果通了电,磁铁靠近了转子,小电动机没有转动,可以让学生动一动转子,并告诉学生这实际上是帮助转子克服静摩擦力,如果转动比较困难,可以换用磁力大的磁铁或增加一节电池。

5、教师要准备一个带导线的小灯泡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很快检测出学生组装的电路有无故障,电流是否顺利到达“V”形叉子处。

6、用两块磁铁使转子转动的指导方法是,让两块磁铁自然吸在一起,然后拉开,相对着慢慢靠近转子,距离一样,转子会平衡的转动,靠的越近,转的越快。

同时翻转两块磁铁的面(改变对着转子的南北极极性),转自一下子就反转了。

7、活动结束时,要提醒学生把材料归位。

仔细的把小电动机装配还原,还要试一试通电是否能转动起来。

42、我们来发电

实验目的:

认识电能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化学能、机械能、光能)转化来的

实验材料:

导线圈、指南针、玩具小电动机、小灯泡、小灯座、粗线各25份

实验方法:

这个实验其实就是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来发电,从而认识电能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首先,演示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点亮小灯泡,最好让学生也感受一下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的过程。

然后看看手摇发电机的构造是否与小电动机的构造相似。

二、用小电动机发电。

想办法让小电动机转得快一点,看能否点亮小灯泡,这个活动学生可能最后也没点亮小灯泡,但是可以提醒学生用自制的“电流检测器”(线圈绕在指南针盒上的装置)检验是不是发出电来了。

三、学生对电池能产生电始终都存在神秘感,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个小实验:

将铜片和锌片(废电池外壳)插入盛有浓盐水的杯中(或水果中),用引线连在“电流检测器”上,可见产生电流。

注意事项:

电流检测器所用的导线如果换用漆包线来做,会更灵敏。

用手指捻动小电动机的轴,磁针会发生很大偏转。

六年级下册教材:

43、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经常用放大镜,但是不一定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

课文资料中,提示了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观察方法一:

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方法二:

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

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

(1)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碗等,这些圆柱形和球形的无色、无纹路和花纹的透明器皿装上水有放大的功能;

(2)塑料袋装水后也能起放大作用;

(3)凸透镜状或碗状的冰块、水滴有放大作用;

(4)透明玻璃球也能放大。

(5)不同倍数的老花眼镜片组合起来可制作显微镜。

44、制作晶体

实验目的:

指导学生用白糖、食盐、碱面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实验材料:

食盐、味精、白糖、碱的晶体玻片各25个,烧杯、滴管、载玻片、放大镜、显微镜各25个

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

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指导学生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减少水分法,也就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课本上介绍的制作的方法是蒸发法,即先制作物质的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片上,让其自然蒸发。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晶体比较小,教科书上还介绍了一种制作比较大的晶体的方法。

用一只大的玻璃杯,多放些水和食盐,直到食盐全部溶解为止。

用漏斗过滤溶液,将过滤后的溶液注人一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一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浸泡在溶液中,然后静置数天。

在玻璃杯底首先出现了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然后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人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

如果在杯中继续倒人饱和食盐溶液,则晶体的生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制造晶体的方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一蒸发的方法。

步骤如下:

先制作食盐或碱面的溶液,然后用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在玻片上。

为了蒸发得块,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放在通风的地方。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离酒精灯火焰远一些,慢慢烘干。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

注意:

制作食盐、白糖的晶体,在课堂中是不可行的。

时间比较长,效果不明显。

如果在天气干燥的晴天,一滴浓盐水在玻璃片上出现盐粒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而白糖水经过二个多小时,出现的只是透明的一块,根本看不出晶体的模样。

45、制作简易显微镜

实验目的:

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实验材料:

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壁纸刀、胶水或双面胶带、铅笔、橡皮各25份

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师讲解制作方法和步骤。

为使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便于调节。

教师可以选用合适的纸筒(和放大镜的镜片直径相当,又达到一定的长度),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

然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人,柄从缝中伸出,这样放大镜既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

其中的物镜最好在纸筒的底端上边几厘米的地方固定,只移动目镜。

纸筒的长度最好根据凸透镜的焦距来粗略地估算一下。

学生用的透镜一般放大倍数较低,而焦距相对较长,可能在几厘米左右,那么纸筒要有3^-4倍焦距左右的长度。

观察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把观察对象放在光线比较强的地方,还可以用手电筒或用镜子反光的方法增加观察对象的亮度。

观察周围的物体,让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去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或青苔、花粉等,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花粉一般都很小很小,教师要选择提供较大的花粉品种让学生观察。

不要局限于课文中提到的物体,还可以观察前面我们曾用放大镜观察过的物体,比如昆虫的翅、眼、触角、足、口器,厥类植物的袍子,等等。

并把观察到的图像和原来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进行比较。

相关知识:

为什么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

(显微镜一般构造、原理)

答:

用透镜成像的规律来分析、解释:

两个凸透镜放大倍数不同,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对着人眼的透镜焦距较大叫目镜。

把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使物距稍大小焦距,物体在目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实像通过目镜的折射后进入人眼,人们就会在目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

即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物体的入射光线通过物镜成像后,再经目镜放大。

46、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实验目的: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标本。

实验材料:

洋葱、小刀、清水、滴管、镊子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各25份

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玻片标本是生物标本的一种。

从保存时间长短分,有临时玻片标本和永久玻片标本。

从制作的方法来分,有切片、装片、涂片和压片等。

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如椴树茎的永久横切片。

涂片,即用涂布的方法将动、植物中比较疏松的组织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制成的玻片标本,如血涂片。

装片,是用微小的生物或从生物体上撕下、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玻片标本,如草履虫装片、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压片,是将植物或动物比较疏松的材料,用较小的压力压碎在载玻片上使其成一薄层的一种玻片标本。

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

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具体方法如下: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科书第13页的资料详细介绍了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这样几步,即:

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

相关知识:

下面介绍两种人体细胞的制作方法。

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方法:

先用凉开水漱口,然后用牙签在口腔的腮壁处轻轻刮一下,牙签上会附着一些上皮细胞。

然后把它轻轻涂在放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搅拌一下,使细胞分散开,再盖上盖玻片。

最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就做成了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人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是:

用蘸有'7500酒精的脱脂棉,对将要取血的部位(手指尖)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