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587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docx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

〔摘要〕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经历了萌芽、探索、形成、发展和兴盛五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理念从工具理性转为主体间性,教育主体从单一主体转为多元参与,教育内容从笼统简单转为系统深化,教育方式从注重说理转为强调实践。

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合作体系、转变生态文明教学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培养。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述评;中小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古代时期,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儒家的“参赞化育”、佛家的“众生平等”等思想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理论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了“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的思想,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分析发现,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增长并不断深入的趋势,研究内容主要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价值、实施途径,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纵向梳理的研究很少。

本文以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关键性事件作为时间节点,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回溯,探讨生态文明教育变迁过程中呈现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反思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为生态文明教育后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历程回溯

(一)生态文明教育萌芽阶段(1973~1991年)。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通过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该文件首次提出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宣传。

随后,1979年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到在大专院校开设环境保护必修课或专业,在中小学课程中编写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

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读本《环境教育》。

199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强调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随后,颁布的《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九年义务制教育全日制小学,中学教学计划(草案)》等政策文件提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中。

《自然常识》《生物》《中国地理》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增加了环境保护内容。

这一阶段,环境保护教育开始受到国家重视,逐渐把环境保护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内容与生活案例相联系。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单一化、浅显化的特点。

(二)生态文明教育探索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会议提出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结合在一起的思想。

我国随后发布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环境教育由原来的“为了环境的教育”转变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1992年,国家教委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写进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查意见》中,环境教育被列为高中一、二年级选修课,环境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中。

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等文件的颁布使生态文明教育得到普及。

在这期间,各出版社和学校也出版和自编多部环境教育的教材和课程。

如1997年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了《环境保护常识》,济南市舜耕路小学根据当地的景点自编教学内容《大明湖》《趵突泉》等。

[1]这一阶段,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增加了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实用性环境教育内容。

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对受教育者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使受教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三)生态文明教育形成阶段(2002~2006年)。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性理念相一致;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生态文明教育主张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类长远发展的理念一致。

[2]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普及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推广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2003年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大纲》等政策文件对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以及评价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与说明。

这些文件的颁布促使环境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使环境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印发《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通知》,使生态文明教育与德育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使环境教育与环境文化联系在一起,拓展了环境教育的功能,促进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这一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更加强调科学发展理念。

为保障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颁布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章,促使大、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活动。

中小学阶段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学,高校主要通过开设生态文明特色课、专业课,培养生态文明人才。

(四)生态文明教育发展阶段(2007~2011年)。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由此,生态文明教育任务转为培养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素养公民。

2009年4月,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同年9月,创建10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此后,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号召,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也联合发布《关于联合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的通知》。

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结合学校资源,通过环保调研、社团活动、主题学习等多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在这期间,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依托实践基地,社团活动也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逐渐完善。

部分省市依托当地生态资源,编写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和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这一阶段,生态文明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的参观,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教学形式逐渐多样化。

此外,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内容与当地的生态紧密联系,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趋势。

(五)生态文明教育兴盛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增强公民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应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2012年之后,国家出台多项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等政策文件使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中小学德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部分地方政府为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出台相应政策文件。

如天津市出台《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所有中小学每学年安排生态文明教育不少于4课时,高职院校开设《安全与环保》课程不少于36学时,高校开设生态环境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

2018年,龚克对全国43所高校生态文明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研,有84%的学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

[3]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展创建“绿色学校”行动。

此后,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绿色校园、绿色建筑知识教育及绿色校园工程等绿色校园规划项目。

这一阶段,部分省份出台了关于生态文明教育条例,保障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生态文明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学校标识、学校建筑都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教育更具有地方性、更贴近生活,教学形式也更加多元化。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演变特征

(一)教育理念:

从工具理性转为主体间性。

环境保护阶段的教育强调的是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效益,是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

环境教育向生态文明教育的转变是环境教育从工具理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其强调人、自然、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平等、尊重、交互,促使受教育者深入了解生态环境知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养成生态和谐的价值观念、涵养较高生态审美情趣、形成一种绿色生活样态。

[4]从而培养树立全球共同利益与人类共存和尊重、平等、宽容、责任、和谐等价值观,成为一个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的人。

[5]

(二)教育主体:

从单一主体转为多元参与。

生态文明教育前期,主要由环境保护部门承担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至197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后,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开始开设环境教育专业和课程,教育主体主要由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承担。

随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生态文明教育主体逐渐多元化,不仅有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共青团中央等政府部门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在社会、家庭、学校的传播和实施,使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生态文明知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教育主体更加多元。

(三)教育内容:

从笼统简单转为系统深化。

生态文明教育的萌芽期,主要内容是强调尊重自然,倡导人们通过植树造林、江河治理等手段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的关系,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转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倡导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生态问题更为凸显,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包含生态文明理念教育、资源环境国情教育、环境保护能力教育,坚持促进生态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

[6]生态文明的教育不仅局限在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情感的体验,还包含生态文明行为的执行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不断的系统深化。

(四)教育方式:

从注重说理转换为强调实践。

生态文明教育最初的实施方式是把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融入中小学课程中,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倡导学生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后来,国家通过倡导建立“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绿色校园”等教育基地,号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等措施,使受教育者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直接参与到生态文明实践之中。

同时,学校通过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及主题活动等形式,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四、生态文明教育前瞻

(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

目前,我国现行的生态文明教育法律主要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颁发的,如《环境保护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洛阳市环境保护教育条例》《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哈尔滨市环境教育办法》等条例,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定散落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

一是我国专门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法律尚未建立,约束力度不足;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主体地位不清,职责不明,生态文明教育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三是生态文明教育地方立法的刚性不足,警示作用较弱。

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进程,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

首先,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立法的步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教育法的制定既要与上位法律精神契合,体现出立法价值的一致性,又要体现出生态文明教育的特殊性。

其次,将生态文明教育上升为与生态文明同等重要的制度,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用制度化手段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

[7]最后,建立以教育部为主体,林业部、宣传部等部门协助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机制,做好生态文明教育工作。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

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尚在探索之中,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合力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家庭教育重智力轻生态,学校教育成效减弱;二是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不具备系统性,生态文明教育连贯性不强;三是家庭、学校、社区三方缺乏交流平台,教育合力得不到实现。

为全方位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合作体系。

首先,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传播的主要阵地,应该整合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开设生态文明特色课程,如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生态伦理等课程,组织“生态文明常识小课堂”“绿色校园建设”和参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多形式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加深个体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

其次,家庭是培养生态文明观,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场所。

家庭要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真正做到生态文明教育从小抓起。

家长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寓教于行。

[8]最后,社会是生态文明教育助推器。

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的传播。

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利用微博、微信、互联网等社交媒体,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内涵、原则等内容,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程。

此外,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合作交流平台,用于商讨三者在生态文明教育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三方合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事宜,保障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合作体系的运行。

(三)转变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纵观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停留于认知层面,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

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应该包含认知式方法、体验式方法、参与式方法在内的方法体系。

[9]具体做法:

一是坚守思想理论课课堂主阵地,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开展。

思想理论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等素养的重要平台。

须在思想理论课中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比重,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研究对策方案,使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是结合学科特色,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多学科结合。

如英语课中引进环境科普读物,介绍国外环境保护的相关情况;地理课中增加生态平衡、循环经济等内容;道德与法制课上可以介绍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三是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场域,让学生切身体会生态文明理念。

一方面,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导向,通过环境问题辩论会、环境知识竞赛、报告会等形式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对学校的花园绿地、道路广场、楼群凉亭、灯箱标牌和报栏等进行生态化设计,营造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学生切身感受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教育日常化、生活化、实践化。

[10](四)加强生态文明师资的培养,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导致师资管理机制运行不善,教师准入门槛低,部分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由一些非专业教师来完成。

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和相关专业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

[11]除此之外,部分生态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经过教育技能的训练,出现“自己懂,不会教”的情况。

这类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大多避重就轻,照本宣科,不能就生态文明知识进行深入剖析,教学质量欠佳。

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要办好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培养:

一是整合学校资源,组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团队。

各学校将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兼职教师联合起来组建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活动,对有进步的教师给与相应奖励,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二是大学、中学、小学之间进行对口帮扶。

开设森林保护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的高校对口帮扶各中小学,定期派优秀教师去中小学进行教师培训,各中小学派教师去高校进行进修等。

三是鼓励生态学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从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与相应的照顾,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