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714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docx

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

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

土木工程1107班

姓名:

谢强

学号:

1104050712

日期:

2013年4月19日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

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自从2008年以来全球共发生68次7级以上地震、4次8级以上地震。

我国汶川8.0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汶川地震以来造成人员和财产较大损失。

全球重要影响的7级以上地震有5次,另外,2011年2月22日的新西兰6.3级地震也造成人员和财产较大损失。

从比例上看,造成重要影响的7级以上那个地震约占所有地震的9%。

下图给出了2008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并在图中以星号标出了造成重要影响的地震。

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

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

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

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

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

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分级与应急反应分级

地震灾害事件级别

三个初判条件

响应等级

死亡人数S

震中在人口较密集地区时震级M范围

造成经济损失

1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S≥300

M≥7.0

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

2

重大地震灾害

50≤S<300

5.5≤S<7.0

一定经济损失

3

较大地震灾害

200≤S<50

6.0≤S<6.5

一定经济损失

4

一般地震灾害

S<20

5.0≤S<6.0

一定经济损失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

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次生灾害防御、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信息发布等工作内容。

在不同的应急响应等级下,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各部门职责、救援任务等指挥协调工作内容也是不同的。

初判后的响应等级并不是不可更改的,随灾情的不断收集人员伤亡逐渐明朗化,可视情况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对响应等级做出正式判定,并相应的调整应急内容。

   

(三)预报预警措施

(1)预报

地震预报方法主要有地震统计法、地震地质法、地震前兆法。

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震预报分类:

长期预报——指对未来l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指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的分析,包括震后的无震预报,也包括对震后强余震或更大地震的预报。

将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合称为中长期预报,将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合称为短临预报。

(2)预警

地震预警有三种基本技术途径:

一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差异;二是利用地震波本身在近处传播时纵波(P波)与横波(S波)传播速度的差异;三是利用致灾地震动强度阈值。

  举例来说,墨西哥西海岸7级强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西海岸地震台将首先收到地震波,并通过比地震波快数倍的电磁波向墨西哥城发送信号(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地震波最快的传播速度约每秒6千多米),使得电磁波比地震波“抢先”抵达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立即拉响警笛或采取切断电源、关闭气阀等措施,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当于科学家们在两地之间打了一个关于地震波与电磁波的“时间差”。

  除了“时间差”,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地震波最先到达的纵波与主要致害的横波和(表)面波之间的“走时差”,同样达到对工程项目的预警。

因为横波造成的地震灾害要比纵波大得多,而传播速度又比纵波慢,正好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时间差。

不过,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较小,纵波约每秒6千米,横波约每秒3.3千米,可利用的时间差很小,大约几秒到十几秒内,离震中越近时间差越小,发出预警信息就更难。

  第三种震时预警方法是经常被核电站所采用,通过建立地震动监测系统,当地震动幅度超过给定的阈值时,监控器报警并采取紧急措施,安全停堆,防止核泄漏。

虽然地震预警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只有几秒、十几秒或数十秒,但是如此短的时间仍然可以挽救很多生命,减少很多损失。

在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应对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进行地震预警非常必要,也很有意义。

(四)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

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

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避震要点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自救方法

  

(1)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

美国国际搜救队长道格卡普提出,不要躲在桌子、床铺下面,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从而使得掉落物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手机和充足电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6)利用手头的哨子、音乐设备或敲暖气管等发出信号

心理救助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

幸存者对从自身边逝去的亲人自己却无能无力的无奈与内疚。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

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也许有一天,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队伍中除了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还有心理工作者。

灾后救助往往还要做好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特别是是一些流行疾病的预防控制。

还有就是控制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和饮用水源卫生的控制。

(五)地震灾害的减轻

虽然地震的准确预测还是非常困难,甚至许多国家已经放弃这方面的研究。

但是减轻地震灾害还是可以采取许多措施的:

在减轻灾害地工程建设方面要注意三点:

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一定要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放在工程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去;尽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抗灾能力,要因地制宜。

工程建设尽量避开地震危险区;房屋等建筑物根据基本烈度,今后一个时期,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来采取加固等措施。

房屋布置要增设安全角,一旦发生地震,要利用关键的12秒(也有人称20秒)躲进安全角。

制定救灾预案,普及地震知识,学习救灾技术,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结语:

人类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是显的多么的弱小,一场场灾害给我们国家以及人民都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和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就会使我们在大灾面前不会显得那么被动无助,同时也可以减轻灾害带来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