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721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docx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

一、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定位

(一)学院概况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4月24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上海交运、港口、民航、城市交通四所行业院校合并而成的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承担本市和部分外省市全日制高职高专层次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

学院分东、南、西、北四个校区,院本部设在北校区(本市宝山区呼兰路883号)。

2007年12月24日,经市教委批准,学院作为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发起单位,以专业为纽带,联合本市交通物流领域的企业集团、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共23家成员单位,以市场契约方式,组建了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

(二)办学条件

学院的汽车、港口、航空、轨道等四大支柱专业拥有国内领先的实验、实训实施,并在相关企业建有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基地。

学院拥有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骨干、富有高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和企业专家为主体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学院不仅是教育部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汽车运用与维修)培训基地,上海市唯一具有汽车维修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资质的培训鉴定单位,上海市高校物流管理类职业技能鉴定所,也是中国第一批CATA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务培训机构,国际航空协会认证(全球统考、通用)IATA/UFTAA证书的培训机构,上海通用(SGM)、日本丰田(TOYOTA)和上海大众(SVW)校企合作项目指定的教学院校,以及与法国国家职业汽车学院合作,开设中法合作的“智能交通”科技管理项目。

(三)办学特色

学院特色为“专业结构、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首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之先河”。

在专业结构上,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在单一院校建立海陆空(综合交通)专业体系,从全国1100多所,以及30多所交通类高职院校的横向纬度比较是唯一的;在发展思路上,学院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借助综合交通行业的支撑,提出了“以小见大、以小见优、以小见精”、“小学校办大交通”和“大交通多专门化方向”的发展方略;在管理模式上,学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依据校区教学资源不同归属的特性,创建了“多种教育办学体制并存,多种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多校区统一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

(四)学生规模及就业状况

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4249人,其中,本市生源约占97%,外省市(长三角和西部地区)生源约占源3%。

按校区在校生统计,其中,北校区(以汽车、物流为主)在校生1237人;东校区(以港口、集箱为主)在校生844人;南校区(以民航运输为主)在校生1790人;西校区(以城市轨道为主)在校生378人。

学院历届毕业生深受汽车、港口、航空、轨道、物流行业的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港集团、中国民航、轨道交通、外轮理货、国际货运等国营、合资和独资企事业单位单位的欢迎,历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5%左右,在上海市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尤其是航空、港口、集箱、汽车、物流等主干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100%,薪酬高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水平。

二、   学院专业布局结构分析

(一)学院专业设置历史回顾

我院以海陆空企业集团为依托,背靠综合交通行业,开设了具有大交通多专门化方向的专业。

2001建校之来,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已开设了24个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其中,常年招生专业约20个。

专业设置、专业名称和办学规模,先后经历了2001年建院后的初创阶段,2005年高职评估后的建设阶段,以及2008年学院中期发展规划确定后的起步阶段。

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专业开设贴近市场需要;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每年都调整部分专业,同时也开设些新兴专业,并且对专业开设建立明确的要求,专业结构日趋合理。

二是专业招生数有序增加;从2001年建设初期的1337人,发展至今达到4249人。

发展阶段

专业名称

专业

个数

年份

招生数

初创阶段

集装箱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汽车运用技术;国际货运代理;交通运输管理等

7

2001

1337

建设阶段

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保险与公估);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口岸物流网络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物流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空中乘务;民航商务;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民航安全技术管理;城市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电力机车驾驶);城市燃气工程技术等

21

2005

3565

中长期发展起步阶段

四大专业板块:

汽车运用、交通物流、航空运输、轨道交通

24

2008

4249

学院发挥行业优势,始终跟踪就业人才市场,明确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果断调整专业的定位与口径,从技术性、职业性、市场性三个维度,构建了交通类高职的专业模式,实现了在单一院校建立海陆空(综合交通)专业体系。

“集装箱运输管理”和“汽车运用技术”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示范性建设试点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被市教委评定为上海市示范性建设试点专业。

逐步形成了以汽车运用、交通物流、航空运输和轨道交通四大类专业或专业群为支柱专业板块,专业板块的形成有利于专业结构的合理、专业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建设的发展。

2008年招生专业学生数汇总

专业板块

专业名称

招生数

在校生数

汽车运用

汽车运用技术

78

269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45

168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保险与公估)

90

228

交通物流

报关与国际货运

100

283

物流管理(口岸物流网络管理)

44

252

集装箱运输管理

80

264

物流管理

86

261

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

90

319

航空运输

空中乘务

96

335

民航商务

134

480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

335

646

航空电子设备维修

50

96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

45

233

轨道交通

城市交通运输

43

3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39

124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39

117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电力机车驾驶)

37

100

其它

城市燃气工程技术

45

37

学院还依据行业优势和工科类专业为主的特点,在优先发展主干专业,重点建设支撑专业,开拓创建新兴专业的同时,及时调整短线专业。

学院成立初期,依据当时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曾设置“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管理”及“特种车辆技术与维修”等专业。

但根据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上海高等教育整体性发展,以及学院整体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学院逐步调整了这三个专业,并将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和其他主干专业课程结合,开设新的支撑专业和专门化方向,如:

电子商务(短线)+物流管理(主干),就开设出物流管理(口岸物流网络管理)这个专门化方向。

2008年增设“城市交通运输”及“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两专业。

(二)学院专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专业结构

学院坚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主动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与完善学院专业建设的模式,建成汽车运用、港口物流、航空运输和轨道交通四大支柱的专业板块。

重点建设主干专业,开拓创建新兴专业,主动调整短线专业,形成综合交通门类齐全、专业特色显著、合理的专业结构。

学院目前共设有24个专业,其中“汽车运用技术”、“物流管理”、“航空运输”及“轨道交通”为四大专业板块,形成了17个长线专业,1个新兴专业和6个短线专业,每年招生的专业为长线专业,不是每年招生的专业为短线专业,刚开设1-2年的为新兴专业,从而形成了以专业招生年份划分的“长线专业——短线专业——新兴专业”,以专业结构划分的“主干专业——支撑专业——拓展专业”两大分类体系。

结合学院目前在校生总数4249人来看,学院历年招生专业稳定,专业特色鲜明,专业数量较为合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目前我院各专业间培养规模比例较为合理,除根据市场需求所新增专业试行阶段培养人数较少外,各支柱专业每年招收新生数量相当,且在校生总量趋于平衡。

其他各支撑专业培养规模亦较为稳定。

学院在培养方式上采取的是较为开放的模式,借助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建立的“东风”,积极推动多种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探索各专业培养活动中的优势互补。

课程设置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共通性,强调各相关专业的互相支持与配合。

2、专业布局特点:

从24个专业的构成来看,四大专业板块的在校生数达到%,各专业或专业群知识与技能结构较为清晰。

总体上专业结构布局呈现三大特征:

(1)主干专业“交叉型”,如: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主干,根据行业需要,派生出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保险与公估)”专业,这两个新专业既发挥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优势,又结合市场需求,引入商务专业相关课程,形成了文理结合的新专业,因此就业形势很好。

(2)主干专业“扩展型”。

如:

物流管理为主干专业,按技术要求方面发展,开设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从信息技术方面考虑,派生了物流管理(口岸物流网络管理)等。

(3)主干专业“集约型”如:

学院的航空运输专业板块,包括有空中乘务、民航商务、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

不同专业在共同的航空运输的背景下,形成了航空运输专业板块。

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在单一院校建立海陆空(综合交通)专业体系,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是独具特色的。

一些专业虽在其他高职高专院校中也有设置,但是,我院与之相较具有更为鲜明的行业背景及行业特色,尤其是学院支柱专业,其优势更为显著。

如:

物流管理专业,借助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形成了物流管理门类最全的专业板块。

3、专业的同比优势

在《2008-2020年学院中长期发展定位的规划》中,学院锁定的国内外同类型知名院校的参照坐标是:

①世界颇富盛名的荷兰STC职教集团(STC-Group&ShippingandTransportCollege);②日本同类型中首屈一指的短期大学(中日本自动车短期大学);③被“浙江日报”誉称为“长三角交通高职教育的领跑者”——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与它们相比,我们有不少差距,但就专业结构的布局而言,我们交通高职更富有特色与创新。

主要表现:

学院有得天独厚的行业背景和办学依托,有门类较齐全的职业教育办学资质和办学能力,有较雄厚的综合交通4大板块专业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设施,有较广泛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网络和办学平台,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有不错的汽车、集箱、空乘、航机、轨道、物流等专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三)主要问题

1、专业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专业开设的时间不同,目前学院专业板块和专业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某些专业板块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师专业素质也存在差异。

部分实践性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

2、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和双师素质结构上,具有工作经历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重过小、年老的骨干老师逐渐退休,新引进年轻老师缺乏教学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尚不能成为骨干教师。

3、实训设备投入不足:

实训中心基地还不能满足部分专业或专业群发展的要求。

几年来,由于市教委的关心与支持,学院建立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和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两个实训中心,较好地解决了学院的两大专业板块的实践性教学,但是相对学院拥有的四大专业板块和六个主干专业来说,投入明显不足。

三、   学院专业调整优化的举措

(一)指导思想

我院确立了“国际知晓、国内知名、上海知誉”的重点建设的特色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

专业设置和布局是否合理,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

因此确立学院专业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是:

建成具有办学特色和区域特点的专业群,并形成主干专业的带动、支撑专业的相互依存、大类拓展专业相互促进的专业体系,努力建成国家级、市级、校级三级合理的重点建设专业梯度结构,形成综合交通专业建设新格局。

(二)调整思路

1、做精主干专业、做优支撑专业、做活拓展专业

进一步完善学院汽车运用、交通物流、航空运输、轨道交通四大专业板块,每个专业板块,至少建立一个国家级示范性专业或者特色专业,通过主干专业带动整个专业板块。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板块,在国家级改革试点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专业建设的内涵,通过与同类专业本科院校的校校合作,与大型汽车制造厂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做精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提高在“长三角”的专业辐射功能;交通物流专业板块,充分运用上海市交通物流职业教育平台,以专业为纽带,整合集团内的优势资源,为上海综合交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轨道交通专业板块,以上海市综合交通改革和形势发展为契机,把轨道交通车辆这个拓展专业,建成行业急需的特色专业。

2、整合资源,构筑专业共享资源平台

在学院层面上,进行专业资源整合。

汽车运用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运输和轨道交通专业板块,分属四个校区,各自都建立较完整教学系统和资源,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部分机电类、运输类、商贸类的同类课程,这就需要通过课程整合、实训设备整合、师资整合,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以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资源重复建设最小化,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要打破校区、专业、学科的界限,以项目为载体,组建含不同专业背景的综合性教学团队,建立不同专业共享实训资源的协调机制。

从而充分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下一步拓展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校校联盟”、“校企合作”两个途径,做好专业布局调整

(1)“校校联盟”——延伸综合交通专业链

综合交通专业客观上存在培养的层次性。

目前学院肩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专业链扩充与延伸有两个方向,一是与上海本科高职院校“校校联盟”,构筑互通平台,设想建立“2+2”互通模式,以培养工艺型的技术人才,即:

以综合交通专业为依据,在高职院校读两年,学习成绩优异的,直接升入相对应专业的本科院校,再读两年,考试合格,获得本科文凭。

二是与上海中专学校“校校联盟”、构筑互通平台,设想建立“3+2”互通模式,以培养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即在中专读三年后,学习成绩优异的,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相应的专业,再读两年,考试合格获得高职高专文凭。

这种形式的校校联盟、错位发展。

可以真正做到以综合交通专业为纽带,寻求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的互补,以服务于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2)“校企合作”——学校不再是单一的教学主体

进一步加强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和企业结成职业教育共同的教学主体,如:

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技能和数量的要求,以量体裁衣、量身定做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和实训指导,共同制定考核标准,毕业后即能成为企业合格的员工;再如:

定向多岗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使毕业的学生可适应与专业相近的多个岗位工作,因此可以与多个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每个岗位所需的特定能力的教学内容,由不同企业的技术人员分别为学生传授特定的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院只负责传授通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使学生能适应多个岗位的工作。

毕业后可以根据需要应聘,接受企业挑选。

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根本改变了专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了专业质量。

(三)具体做法

在专业设置上,始终围绕“综合交通”这个核心,形成汽车运用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运输和轨道交通四大专业板块,以服务于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

具体做到:

一是形成主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

强化主干专业的专业群的建设,根据行业、市场的需要,扩大以主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板块,如: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拟增设汽车车身电器维修、新能源车辆维修、汽车整形技术、汽车装配与制造技术等新专业,使汽车运用板块由原来的四个专业,增加至八个。

二是形成大专业多专门化方向。

在大类专业的建设基础上,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正确选择专门化方向。

这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只是根据市场变化的要求,增设新的专门化课程。

如:

物流管理专业派生四个专门化方向:

已开设的有口岸物流网络管理专门化,即将开设的有交通运输物流专门化、制造业物流管理专门化和城市配送物流专门化。

三是打破专业的界限。

运用多个专业现有教学资源,按照市场急需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重新整合建立跨专业的课程资源,使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如:

新设城市交通运输(交通智能化)专业,该专业包括“机电类”+“交通运输类”+“计算机控制”三类部分课程,分属交通物流、汽车运用、轨道交通等专业板块和计算机运用技术短线专业,由于充分利用了这些专业板块的现有的教学资源,一个行业急需的专业就顺利开设出来了。

四是打造综合交通“多式联运”的专业。

利用学院具有海陆空综合交通专业体系的优势,开设些“多式联运”的专业。

如:

已开设了集装箱运输管理,既包括海上运输、也包括陆上运输优势和航空运输,这种“多式联运”运作方式将是运输行业发展的方向。

学院还计划开设国际多式联运专业等。

(四)预期目标

1、对原来四大专业板块进行完善和扩展。

由汽车运用板块中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核心,新开发形成“汽车车身电器维修”、“新能源车辆维修”、“汽车整形技术”、“汽车装配与制造技术”等专业和专门化;由交通物流专业板块中的“物流管理专业”为核心,新开发形成“运输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国际多式联运”等专业和专门化;由城市交通板块中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专业为核心,新开发形成“城市交通信号”等专业和专门化。

2、开设新的专业板块。

结合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的特点,在我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城市交通智能化板块,内含:

交通智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交通智能立体停车库运营管理、交通智能信号监控运营及维护、交通智能公交系统控制及运营等专业和专门化。

3、对短线和新兴专业进行优化。

研究综合交通人才发展的趋势,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适当调整短线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口径与方向。

如: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是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汽车销售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新兴专业,政府可给政策,学院建立“3+2”教学平台,中职三年完成汽车运用与维修能力的培养,高职两年完成汽车销售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这种中高职贯通的培养方式,优化了专业结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合格的人才。

再如:

“电子商务”这个短线专业进行优化,可形成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专业和专门化。

四、   专业调整优化保障措施

1、以专业带头人为骨干,形成专兼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至2015年,教师总数达到420人左右,师生比在1:

16-18以内;其中专任教师将达380人左右,具有“双师”结构特征的专业教师达到80%左右,40周岁以下的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7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40%左右,外聘教师比例超过25%;争取入选国家级名师2人;市(部)级专业带头人10人、院级专业带头人50人、院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20人;使每个重点专业都有教授作为专业带头人,每个专业都有1-2名院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优化课程教材建设,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

至2015年,力争建成国家精品课程4门、市级精品课程10门,90%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完善教材建设基金制度,建成省市级重点或规划教材30本、国家重点或规划教材15本,校本教材数达到专业课程数的30%。

建设科学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构筑信息畅通的网络平台,推进学院的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职业教育集团为抓手,全面地提高办学质量。

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全方位地推进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实践性教学。

投入专业调整与改造的费用500万元,拟投入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费用2000万元,建立市级公共实训基地10个,新增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种40个,使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种总数达100个;校企共建的集教学、实践、培训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30个。

4、拓展教学基础设施,寻求机遇开发新校园。

前不久,国务院已组建大交通概念的“交通运输部”,我院要想方设法抓住交通运输部职能整合的契机,履行好为综合交通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责,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打破制约学院发展的校园用地和分块管理的瓶颈,努力寻求学院整体建设的启动资金,努力寻求机遇开发新的校园,力争到2015年,把我院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整、具有现代气息的校园。

学院藏书总量达到100万册(含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10个,并投入1000万元购置数据库镜像站等图书专用设备,以适应教学信息化及图书数字化发展的需要。

5、促进产学研的融合,提高教科研服务能力。

结合综合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大力开发与综合交通相关的高职教育教学课题,促进产学研的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大力扶持和培养中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学院为项目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

至2015年,力争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市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以上,国家级、市部级课题累计30项,科研经费年到款达到250万元;运用实训基地、研究所、职教集团等平台,不断强化人才积聚,提升我院的区域技术服务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辐射能力。

6、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精心地打造和谐校园。

通过区域合作、联合办学、对口支援等形式,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重视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扶助支持,扩大对外省市学生招生的培养规模。

加快与海外职业教育的合作,筹建外事办公室,努力开发与国外各类职业院校的合作项目,力争到2015年,招收海外留学生,并逐步拓宽在校生的留学渠道。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探索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等助学途径,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内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积极构建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五、   专业调整优化的政策环境与资金支持

1、学院在管理体制、人员编制、财政经费、校园开发等方面,仍然是制约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们非常希望市教委领导和专家对我们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关心、帮助、支持和指点。

2、需要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主要有:

企业岗位紧缺人才持证上岗的钢性政策;职教学制向上拓展向下延伸的衔接政策;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的补贴政策;招生计划审批考虑行业需要的倾斜政策;职教依法自主招生自主录取的放权政策;高职申报科研成果条件界定的区别政策;高职高级职称着重技能审定的评价政策。

3、需要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的项目,主要是:

行业院校办学生均经费(对工科类专业更要倾斜);特色重点建设院校基础建设经费;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专项经费;职业教育集团保障性经费等。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