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005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概述.docx

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概述

第11课不同地区不同生活

本课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的地形,地貌。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的气候特征,温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3.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增进民族团结。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1.师:

展示课件(小华来到祖国各地旅游,第一站,四川。

播放以歌曲《辣妹子》为背景音乐,画面展示为四川地区风俗的课件。

2.师:

同学们,小华来到哪里旅游?

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们?

(生答)

3.师:

是啊,这是四川的民歌,从这首歌的歌词和画面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四川地区的人们很喜欢吃辣椒。

4.师: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她们为什么喜欢吃辣椒呢?

(生答)

5.师:

你们喜欢吃辣椒吗?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6.(多媒体演示本地区的衣、食、住、行特色)

7.师:

很好!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生答)

8.师:

大家说的都有没错,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所以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差异也就特别的明显。

因此我们应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设计意图:

上课伊始,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歌曲《辣妹子》为背景音乐,展示四川地区风俗,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自然、愉快地接受学习。

(二)放眼全国,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

1.课件展示:

第二站:

小华来到江南水乡。

播放以歌曲《太湖美》为背景音乐,画面展示为江南水乡的景色。

2.师:

小华来到了什么地方?

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生答)

3.师: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

请同学们讲讲我们自己生活的地方,进一步了解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

4.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江南水乡景色的多媒体课件。

5.课件展示:

第三站:

小华来到青藏高原布达拉宫。

播放以歌曲《青藏高原》为背景音乐,画面展示为青藏高原的景色。

6.师:

小华又来到了什么地方?

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7.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别很大,人们的生活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8.导致生活习惯不同原因是自然条件的不同。

那么,导致自然条件不同,又有哪些因素呢?

(学生讨论)

9.师: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些词语?

(多媒体出示“高原”,“平原”,“盆地”)

10.师:

那么什么是“高原”,“平原”和“盆地”?

11.师:

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回放小华来到第三站:

青藏高原。

小华又来到第四站:

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五站四川盆地,主要展示各地区的地形地貌)

12.师:

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看看哪些同学课外知识特别丰富。

课件出示:

(1)我国的主要高原有:

(2)我国的主要平原有:

(3)我国的主要盆地有:

师: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形图)

你能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它们吗?

(生答,师补充,纠正)

师: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的地形,地貌吗?

课件出示:

我知道的还有:

(设计意图:

本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导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这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把一些原来零碎杂乱的知识连接整合起来,让思维向更广更深进行。

(三)聚焦地形,探究气候的特征及干湿地区的分布

1.课件展示:

出示小华旅游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气候情况。

2.师:

为什么同样是我们中国的土地,气候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生答)

3.师:

对!

地形的不同会导致气候的不同,气候的不同就产生不同的自然环境,最后便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差异。

4.师:

我国有的地方长夏无冬,而有的地方冬季漫长,有的地方则是四季分明。

这是为什么呢?

(生答)

5.师:

对!

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温度带。

我国分别有哪些温度带呢?

(生答)

6.多媒体出示我国温度带划分图

师:

我们家乡无锡处在什么温度带上?

(生答)

7.师: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

课件展示:

冬季时吉林、上海、海南的景象

比一比,在我国冬季,北方和南方,哪儿寒冷,哪儿暖和?

(生答)

师:

东北北部地区夏季短暂,冬季漫长,呈寒温带景色;华南沿海地区终年炎热多雨,一派热带风光;青藏高原是特殊的高寒地区,全年气温较低。

由于我国地形复杂,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存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

8.出示课件:

我国干湿区的划分地图

师:

请同学们比一比,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哪儿干旱,哪儿湿润?

(生答)

9.同学们,我国东部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西部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很多地方是沙漠戈壁。

10.出示课件:

(小资料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在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雨量达到6558毫米。

年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式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9毫米。

由于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葡萄挂在晾房内就可以自然风干,吐鲁番葡萄干成为闻名中外的特产。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本环节通过小华旅游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气候情况,来引导学生探究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干湿地区的分布情况,从而认识到地形的不同会导致气候的不同,气候的不同就产生不同的自然环境,最后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差异。

(四)感受祖国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课件展示:

小华旅游情景展示,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师:

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由于地区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特征不同,各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同。

从小我们应学会多了解自然,多了解自己生活的祖国和民族,懂得从小学会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根据教学设计本课应制作集声音、文字、图片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

(一)民风民俗——小华来到祖国各地旅游,第一站,四川(以歌曲《辣妹子》为背景音乐,画面展示为四川地区风俗);

(二)地形地貌——第二站,小华来到江南水乡,无锡(以歌曲《太湖美》为背景音乐,画面展示为江南水乡的景色);第三站,小华来到青藏高原布达拉宫(以歌曲《青藏高原》为背景音乐,画面展示为青藏高原的景色);第四站,小华来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五站,四川盆地(主要展示各地区的地形地貌);考考大家(我国主要的高原、平原、盆地);出示中国地形图;(三)气候特征及干湿地区——出示小华旅游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气候情况;多媒体出示我国温度带划分图;课件展示冬季时吉林、上海、海南的景象;出示我国干湿区的划分地图;出示课件:

(小资料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在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雨量达到6558毫米。

年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式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9毫米);(四)激发情感——小华旅游情景展示,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本课时教学要根据教学环节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以实现在有限的时间涵盖更多、更广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眼界。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民俗概念,知道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人民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

2.通过图片和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各地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祖国大家庭千姿百态的民风民俗,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3.通过“做文明小客人”的游戏,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课前准备

1.课件

2.小品

3.少数民族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来了四位新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瞧,他们载歌载舞来了!

1.播放民族歌曲欣赏:

《青藏高原》(藏族)《月光下的思念》(傣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

2.同学们,想和这四位朋友交朋友吗?

(想)

有缘千里来相会,你和他们是否有缘呢?

聪明的你如果回答出他们提出的问题就能和他们牵手,好客的少数民族朋友还会邀请你们到他们家乡去做客哦!

有没有信心挑战自己?

(设计意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高境界。

在课堂伊始,教师就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通过视频欣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趣,并通过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提问,使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之中。

(二)智力闯关,了解民俗

第一关:

他们来自哪一个民族?

你怎么知道的?

交流:

第一个藏族,了解藏袍(书94页)课件

第二个傣族,课件展示傣族服饰(傣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大方文雅,色彩艳丽。

第三个蒙古族,了解蒙古族的服饰(欣赏蒙古族的服饰)

第四个维吾尔族,了解维吾尔族的服饰

你们真聪明,第一道题难不倒大家。

接下来请大家按照你喜欢的民族入座。

对藏族感兴趣的坐第一组,对傣族感兴趣的坐第二大组,对蒙古族感兴趣的坐第三大组,对维吾尔族感兴趣的坐在第四大组,接下来的题目将利用你们大家的智慧共同来完成,现在开始你们可以对你们感兴趣的民族作一些准备,可以阅读手头的资料,也可以上网查找你感兴趣的民族的知识和风俗。

第二关:

你们知道他们所在地区一日三餐主要吃什么?

(分小组解答)

交流:

1.藏族:

书94页2.傣族3.蒙古族4.维吾尔族

教师总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区由于温度和水源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也就有差别,所以在我们国家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

你们知道原因吗?

(读书93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

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千差万别。

第三关:

如果你到那里去作客,怎样做才是文明小客人?

1.学生查找资料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辨析:

他们是文明客人吗?

(1)藏族:

看图片《作客西藏》

(2)傣族:

听故事《周总理参加泼水节》

讨论:

周总理是怎样做客的?

为什么这样做?

(3)蒙古族:

看小品:

《蒙古包做客》

讨论:

苏惠这样做可以吗?

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

苏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只有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才有利于搞好民族团结。

(4)维吾尔族:

快板

3.小结: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地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差别,要做文明客人,就要了解我们要去的地方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恭喜你们顺利过关了!

你们可以跟着他们去旅游了!

(设计意图:

课堂中老师能做学生的朋友,与生平等,用商量式的语气向学生提出学习建议和要求,使学生从心底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会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

(三)风情欣赏,了解风物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风景,真美呀!

1.配乐:

《珠穆朗玛》(西藏)着重介绍青藏铁路沿线风光,和西藏特有交通工具——牦牛。

2.《西双版纳(云南民歌)》欣赏云南的山水以及丰富的动植物,着重介绍当地的特色房屋——吊脚楼。

3.《敕勒歌》(蒙古草原)欣赏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蒙古包,牧民放牧羊群时纵马驰骋草原的情景,以及那达慕大会的盛况。

4.《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新疆塔塔尔族民歌)》介绍坎儿井以及种植葡萄、晒制葡萄干的劳动场景,介绍当地的住房特色。

(设计意图:

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氛围,以最快捷、最生动、最易被接受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愉快地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全课,拓展升华

1.播放歌曲《大中国》

2.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出示56各民族的大照片,贴在黑板上。

3.小结:

我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区,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名字叫中国。

在这个大家庭里住着56各民族,有着12亿的兄弟姐妹。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五)布置作业,课外实践

1.了解其他地区的生活风俗。

2.搜集其他民族民风民俗的图片,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品德课程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

在教学中,老师注意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本课教学可设计成电脑网络课,由老师负责将相关资料、网址搜集整理,供学生查阅,也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编制幻灯片:

1.民族歌曲视频欣赏(《青藏高原》《月光下的思念》《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疆好》);2.智力闯关题目(组图“穿”、交流“吃”、课文93页相关内容、辨析讨论、小品交流);3.配乐风情介绍(《珠穆朗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牦牛、《西双版纳》+云南山水+吊脚楼、《敕勒歌》+蒙古包+那达慕大会、《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坎儿井+葡萄干+住房特色);4.歌曲《大中国》、56个民族大照片;5.课外作业。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本课内容涵盖非常广泛,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最有效的教学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生活中、社会上找话题,帮助学生增进知识、拓展经验、提高能力。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风俗习惯,节日服装,文化艺术等,感受祖国大家庭千姿百态的民风民俗,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爱。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组织活动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我国不同地区民风民俗的图片资料。

2.准备傣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瑶族的服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经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祖国幅员辽阔,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也饱览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旖旎的风光,对他们的风俗民情也有所了解。

同学们又去认真地查找了有关的资料,今天,我们就针对各地区与众不同的“衣食住行”进行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

一上课老师就开门见山,既复习了前两课所学,又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给学生一种心灵直白,加深印象。

(二)汇报

“衣”——穿出精彩(第一小组)[汇报形式:

换衣游戏]

第一小组组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服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已形成一道世界公认的亮丽风景。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游戏“换衣服”。

(展示校舞蹈队民族舞演出服装若干),你们瞧,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舞蹈队的小演员都想来一展风采,万事具备,只是还缺“服装”分配者,现在,就请你们来帮忙。

1.(小演员A出场):

《金孔雀》音乐响起,A翩翩起舞,片刻:

“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应该穿哪一套服装上场?

”(指名拿服装给A,A退场换衣)

甲:

请问你是怎么想的呢?

(《金孔雀》是傣族舞蹈,我给她拿来了傣族筒裙)

(A上场继续舞蹈)

甲讲解:

是呀,傣家妇女的衣着打扮,有人说是世界上最美的,它就象孔雀开屏一样,多姿多彩。

因此,傣家妇女素有“金孔雀”之称。

傣族的服饰之所以漂亮,这和傣族的织锦工艺分不开。

傣族的织锦,历史悠久,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色调鲜艳,风格纯朴。

(《金孔雀》舞蹈结束,掌声)

2.《大长今》乐曲响起,小演员B左顾右盼,似乎在寻找什么。

主持人B:

谁能帮她们挑合适的演出服装呢?

(立即有同学自告奋勇地上台挑出朝鲜族服装递给小演员)主持人乙:

大家说他挑对了吗?

是的,这个舞蹈需要朝鲜族服装。

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是朝鲜族人民服装的首选颜色,朝鲜男子爱穿"灯笼裤"。

妇女们穿用的衣料颜色绚丽多彩,短衣长裙充分反映了她们温顺、善良和勤劳的美德。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上衣,色彩斑斓,好像彩虹在身,使孩子们显得更加聪慧可爱……

3.维吾尔族舞曲《葡萄熟了》响起……

4.《瑶族舞曲》……

(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换衣游戏有条不紊地进行。

师小结:

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多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在穿衣着装方面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哪!

“食”——吃有讲究(第二小组)[汇报形式:

猜猜谜语]

师:

刚才第一小组的介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下面就来听听第二小组给我们带来什么吧!

第二小组组长:

我们的介绍非常简单,猜了下面的谜语你就知道了。

1.“北方飞来小白鹅,三十晚上跳下河。

”(饺子)

2.做好是一碗,吃完了还剩一碗。

打一菜肴。

(螺狮)

3.一粒粒,像珍珠,白灿灿,锅里铺,煮熟香气飘满屋,引得饥肠咕噜噜。

(米饭)

4.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间。

”(米粉)

5.赤壁大战(火烧)

6.刮胡子(刀削面)

7.它是田家女,穿的竹家衣

下水未洗澡,上岸才脱衣(粽子)

第二小组组长:

大家都很聪明,一下就猜出来了。

这些食品中你能分出他们是哪些地区的吗?

学生回答:

南方:

米饭、粽子、米粉、螺狮

北方:

饺子、火烧、刀削面

第二小组组长:

这么多的食物中,有的我们经常吃,有的要到外地才能品尝到,这真有点遗憾呢!

另一组长:

别急,别急,看我给大家带来什么啦!

端出猜谜活动中的食品,让同学们分享。

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品尝,活动进入一个高潮。

第二小组组长:

其实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好吃的还很多呢!

出示,学生在音乐中说唱:

牧人的肉宴,回民的粉汤面食,齐鲁的水饺都是我的喜爱;粤菜的清淡,鲁菜的丰盛,淮扬菜的时鲜,东北炖菜的实在,油辣的川菜,吃进嘴里,各有各的的滋味。

师:

同学们刚才吃了不同地区的很多好吃的,真是既饱了耳福又饱了口福。

记得下次和父母旅游时品尝呀!

“住”——别“居”一格(第三小组)[汇报形式:

图片展示]

第三小组的学生A:

我先来说说我们江南水乡的小楼。

我们江南水乡的住宅规模和布局很有特色。

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

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江南的匠人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畅漾。

(掌声)

学生A:

我们小组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请观赏。

学生B:

(操作电脑,将多媒体课件内的图片一一展示给大家看)

大屏幕显示各种风格的民居:

1.北京的四合院

学生C:

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胡同里的皇都遗韵——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四合院一般布局是在东南西北四面建房,中间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与外界相连,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宁静封闭的小天地。

所以,四合院对“老北京”来说,首先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2.哈尼族蘑菇房

学生D: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

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

3.傣家的竹楼

学生E:

我来讲讲傣家竹楼的故事吧。

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勇敢善丽的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

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个坡形的窝棚。

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子。

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

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4.陕北窑洞:

学生F: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

黄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开掘洞窟的天然地形。

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5.游牧民族的家——蒙古包

学生G: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所居。

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左图:

如今,大多数蒙古人仍然居住在蒙古包里,只有城里人才拥有自己的住房。

师小结:

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中华民居展示的是我国民居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独特魅力。

“行”——走遍中国(第四小组)[汇报形式:

小小演讲]

师:

刚才我们领略了“衣食住”,可别把“行”落下,它们可是一个整体。

同样,地理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导致各地百姓“行”的工具各不相同。

请听第四小组同学的小小演讲。

第四小组的学生H:

众所周知,骆驼是“沙漠之舟”。

沙漠在我国的西北部,那里终年干旱,因此骆驼成为沙漠中必备的交通工具。

骆驼有两种,有一个驼峰的单峰骆驼和两个驼峰的双峰骆驼。

单峰骆驼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

双峰骆驼四肢粗短,更适合在沙砾和雪地上行走。

骆驼特别耐饥耐渴。

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

骆驼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就是靠驼峰里的脂肪。

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同学们如果要横穿广阔无垠的沙漠,非请骆驼帮忙不可。

学生I: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河的主人》,相信大家对惊涛骇浪之上的“羊皮筏子”仍记忆犹新吧!

羊皮筏子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俗称“排子”,由若干个(一般是14个)充气羊皮筒子并排捆扎在纵横交织的木架杆上制成。

羊皮筏不仅制作简单、操纵灵活、搬运轻便,而且吃水线仅十几厘米,不怕搁浅,随时可以靠岸。

它最大的优点是不怕触礁碰撞,安全性能极好。

所以,在急流险滩的黄河之上,羊皮筏子是首选渡河工具。

J:

社会在进步,汽车、轮船、飞机、地铁……老百姓出门所需要的交通工具真是应有尽有,且速度越来越快。

以前我们从无锡乘火车到南京需要三四个小时呢,可是上周,我和妈妈一起乘火车去南京,竟只用了七十分钟!

你们别奇怪,因为我们乘的火车叫“动车组”!

动车组是城际和市郊铁路实现小编组、大密度的高效运输工具,以其编组灵活、方便、快捷、安全,可靠、舒适为特点备受世界各国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青睐。

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动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辆便叫做动车。

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编成一组,就是动车组。

许多人为了满足好奇心特意去享受了一回“动车组”。

(设计意图: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品德教学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

在这一环节中,教学真的与学生的生活贯通,老师与学生就是在真实地经历着课堂生活,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没有一点理性说教,而是在教师引导下促成了学生间交往与互动,实现对自己的行为培养,品德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