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442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单选题

1.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初。

2.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完成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剩余价值学说。

5.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第二章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7.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8.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劳动对象。

9.运输原材料的汽车不属于劳动对象。

10.构成生产资料的因素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

1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表现在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联系。

13.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14.生产力性质是由生产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

15.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部落和其他原始部落之间的分工。

16.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形成初期。

17.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劳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协同劳动就做复杂协作。

18.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是结成一定社会关系进行的。

19.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20.在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起主导的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

21.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22.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

23.一般而言,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25.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指人们必须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26.经济规律既然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那么可以存在集中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2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28.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29.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0.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

31.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为生产工具的发展。

3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

33.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之一是后者一般是长久不变的,前者大多数不是长久不变的。

3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5.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6.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37.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经济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38.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主要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

第三章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够补偿在生产中所消耗掉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

3.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简单再生产。

4.按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扩大再生产可划分为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5.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比例属于综合性比例。

6.下列属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是生产和消费的比例。

7.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指的是产业结构。

8.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部门的依据是按生产的产品性质和生产方法的不同。

9.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商业和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

10.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增长。

11.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表现为一年当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1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是国民生产总值。

13.国民收入在价值上等于从社会总产值中减去同期内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以后的那部分价值。

14.能够反映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是国民收入。

15.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

16.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的公式表示正确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17.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经济因素是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8.外延型经济增长既可属于粗放型增长,又可属于集约型增长。

19.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0.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

21.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2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社会总产值。

23.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

24.任何社会的再生产从其内容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5.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属于外延扩大再生产。

26.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外净要素收入的差额为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章

1.商品生产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2.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产品交换经济。

3.下列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正确理解是一种商品可以由多种使用价值。

4.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主要特点是又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5.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使用价值。

6.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商品的价值。

7.解决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

8.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9.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10.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

11.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合称。

12.在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能够凝结成或创造出新价值的是抽象劳动。

13.在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商品价值中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14.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是简单劳动。

15.衡量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

1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1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19.私人劳动在数量上不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可能面临亏损的局面。

20.货币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21.包含一定重量贵重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叫做价格标准。

22.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23.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需是观念上的货币。

24.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的前所充当的职能是流通手段。

25.“商品—货币—商品”中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26.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7.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28.以价值为基础形成价格,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

29.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地额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

30.单个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商品个别价值降低。

31.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都凝结着一定量的人类劳动。

32.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经济。

3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4.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5.商品价格波动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

36.商品生产者的活劳动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五章

1.资源配置的任务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

2.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特点是不同的。

3.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4.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他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5.价格机制调节生产的作用是指调节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6.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及其趋于一致。

7.从供给方面来说,商品供求关系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商品资源总量和结构。

8.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供求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而起作用的。

9.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10.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信号主要是指价格信号。

11.竞争机制的作用以供求变化为条件。

12.所谓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

13.市场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场所、渠道和领域。

14.市场体系的内容包括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

15.在市场体系中最早发育成熟的市场是商品市场。

16.市场体系中既属于商品市场也属于生产要素市场的是生产资料市场。

17.短期融资活动的市场属于市场体系中货币市场。

18.金融市场是随着信用的发展,适应资金流动的需要二形成的。

19.生产要素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是劳动力市场。

20.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通过竞争实现的。

21.市场运行制度和规则体系的核心是实现竞争公平化的制度与规则。

22.介于国家与市场之间、市场与企业之间为市场供求双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是市场中介组织。

23.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24.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

25.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资源配置方式有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26.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和特定的交易方式,市场体系可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27.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28.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实现了资源配置目标中的社会效益。

29.在市场组织中会计师事务所属于市场中介组织。

第六章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

2.马克思所说的“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历史是指资本原始积累。

3.资本的总公式是:

G—W—G'

4.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价值增值。

5.G—W—G'这个公式适用于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6.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的矛盾。

7.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重要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在生产过程中能产生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最根本特征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1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新价值。

12.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13.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

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他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16.正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

17.在商品价值c+v+m中,资本家预付的资本是c+v。

18.把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是由于他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变化。

19.最亲爱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发生价值增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20.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21.在现实生活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剩余价值率在不断提高。

22.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23.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是计件工资。

24.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是名义工资。

25.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由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构成。

26.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7.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被称作为资本积累。

28.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

29.从社会资本在生产的规模来看,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30.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3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资本积累。

3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资本周转的加快。

33.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单个资本迅速增大属于资本积累。

3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贱。

35.资本有机构成狮子有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6.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37.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加,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38.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3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m/v)

41.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v+m

42.生产资料中既属于固定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机器设备。

43.资本与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4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它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5.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46.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

47.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

第七章

1.资本要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必须不断地循环运动。

2.产业资本循环要依次经过的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3.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4.产月资本循环运动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是生产阶段。

5.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是在生产阶段。

6.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发生在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

7.在产业资本循环运动过程中,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实在销售阶段。

8.从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来看,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9.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成为资本循环。

10.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1.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12.从资本周转方看,生产资本的构成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的比例。

1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最困难和最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是商品的销售时间。

14.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生产资本可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5.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被称为精神损耗。

16.将一个企业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该企业的预付资本总额,其结果为该企业预付总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17.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成正比变化。

18.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19.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通过商品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叫做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20.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根据是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

2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所应遵循的基本比例关系。

22.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23.考察资本循环要以产业资本为对象。

24.如果资本周转一次需要三年时间,那么,一年的周转次数是1/3次。

25.资本的周转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6.年剩余价值率便是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增值的程度。

27.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第八章

1.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2.表示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范畴是利润率。

3.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两者按相反的方向变化。

4.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素的关系是两者成正比例变化。

5.部门之间竞争通常采取的方式是进行资本转移。

6.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7.平均利润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8.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便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这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9.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0.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的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11.平均利润形成后仍然存在超额利润是因为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差额。

12.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利润。

13.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

14.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和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15.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具体途径是商品的购销差价。

16.商业利润一般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17.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

18.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9.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借贷资本。

20.绝地地租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农产品的价值所形成的。

21.当资本主义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或超过社会平均有机构成时,绝对地租来自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22.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

23.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2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25.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成本是c+v.

26.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无论是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变化。

27.资本主义地租是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28.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29.借贷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时,平均利润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

30.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第九章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

2.由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垄断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签订各种协定所组成的垄断联盟是卡特尔。

3.垄断组织的各种形式中,参加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的是卡特尔。

4.作为初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卡特尔最早出现于德国。

5.由生产同类商品的几个大企业,为了高价销售商品和低价购买原材料,通过签订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材料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是辛迪加。

6.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广泛发展的垄断组织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

8.混合联合公司不同于康采恩之处在于没有固定的主体企业。

9.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种垄断组织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上都一样,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10.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垄断资本家对高额垄断利润的追求。

11.资本主义垄断利润的来源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创造的剩余价值。

1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是垄断价格。

13.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依然发生作用,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14.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垄断没有消灭也不可能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1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

16.垄断资本的特征是金融资本的统治。

17.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站主要地位的竞争是由垄断本身产生的竞争。

18.垄断阶段银行的新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成为万能的垄断者。

1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的主宰者是金融寡头。

20.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企业。

21.垄断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2.垄断资本在经济上,政治上进行了统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3.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是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有化企业的性知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5.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实际上是通过国家财政支出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觉利润的一种形式。

26.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购买产品、加工订货属于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2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宗旨主要是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协调社会总资本的正常运行。

28.国家垄断资本是资产阶级国家财长拨款所形成的。

29.资产阶级国家为国家垄断资本进行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是国家的财政拨款。

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私人垄断资本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是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

3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运用信贷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时主要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话化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3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而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矛盾加剧。

35.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3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增加国家订货来扩大社会需求属于运用财政支出政策。

37.以一两个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跨部门的不同行业的许多达企业联合其阿里组成的垄断集团是康采恩。

第十章

1.资本输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银行和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矿山的行为是生产资本输出。

3.按资本输出的主题来划分,资本输出可分为:

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4.战前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国际卡特尔。

5.跨国公司是呆呆跨国生产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

6.跨国公司与国际卡特尔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7.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队发展中国家控制和掠夺的主要方式时实行新殖民主义。

8.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同盟有了很大发展,其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

10.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主要是商业资本国际化。

11.垄断资本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12.产业资本国际化的涵义是私人或国家垄断资本把货币资本贷给外国政府、银行或企业。

13.资本国际化逐步扩展的进程是从商业资本到接待资本再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14.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是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16.经济全球化在制度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被称作经济一体化。

17.二次大战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而建立的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8.我国正式家务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12月11日。

19.自由贸易区是缔约国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经济联合。

20.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多边协定。

21.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免除关税和商品限额,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