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557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 12 鱼书.docx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12鱼书

12 鱼书

本课话题 ——书信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许多人喜欢珍藏亲友的来信,因为信里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他日翻阅,宛如重温旧梦。

我一向粗疏,不大留意这类的事情;最近整理旧箧,却翻着了在故乡时偶尔存留的几封旧信。

欣然检出,重读一遍,其中也确有些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

芸芸众生,大都布衣草民,自然极少与书法名家、丹青大师往来。

因此,一封书信成为艺术和文化瑰宝的可能性就极小。

但字迹方正圆润的也好,凌乱潦草的也好,纤细秀丽的也好,粗犷放荡的也好,那都是亲情、友情、爱情、同窗之情、同事之情、战友之情、师生之情的真实表达和流露。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孩子,以后随时来信,把苦闷告诉我,我相信还能凭一些经验安慰你呢。

爸爸受的痛苦不能为儿女减除一些危险,那么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

但希望你把苦闷的缘由写得详细些(就是要你自己先分析一个透彻),免得

我空发议论,无关痛痒的对你没有帮助。

好了,再见吧,多多来信,来信分析你自己就是一种发泄,而且是有益于心理卫生的发泄。

爸爸还有足够的勇气担受你的苦闷,相信我吧!

你也有足够的力量摆脱烦恼,有足够的勇气正视你的过去,我也相信你!

——《傅雷家书》(傅雷)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鱼雁沉沉无信,天涯常是泪滴。

——周邦彦《浪淘沙》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晏殊《寓意》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

须早寄鱼书雁札,免望断白头人。

——沈鲸

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

——唐·白居易

伟大的情书只写给伟大的女性。

——埃·哈伯德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咫尺(  )   恶札(  )   因循(  )

信笺(  )书箧(  )鬼蜮(  )

分道扬镳(  )

【答案】 zhǐ zhá xún jiān qiè yù biā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露

【答案】 juàn jùn lù lòu

2.语境辨析法

①王明与(  )李刚的参与(  ),让我们队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②这个湖泊(  )中,经常停泊(  )着几十艘渔船。

【答案】 ①yǔ yù ②pō bó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答案】 暌 揆 睽 睽 觌 渎 黩 驰 弛 敛 睑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体裁·题材

“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电视剧《闯关东》的热潮还未退去,其制作班底的又一部力作抗战情感大戏________(体裁/题材)《红高粱》又在齐鲁频道播出。

②《鲁滨逊漂流记》采用当时风靡一时的纪实性航海回忆录的文学________(体裁/题材)。

【答案】 ①题材 ②体裁

2.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引人入胜”指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讲的几句话,却是那样________(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感动得听众当时就流下了眼泪。

②这篇文章描写的景色非常美,________(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答案】 ①扣人心弦 ②引人入胜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温兆伦赴渝演出突然取消,歌迷们聚集在歌剧院门外,气愤已极,面对记者的采访争相娓娓而谈。

(  )

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娓娓而谈”指连续不断地、生动地谈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无微不至,使观众深受教育。

(  )

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无微不至”指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

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此处指暴露得非常彻底,应用“淋漓尽致”。

[常识·速览]

[识作者]

柯灵(1909-2000),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电影剧作家。

柯灵出身贫寒,靠自学成才,文学写作不仅使他免于“沉沦”和“迷误”,而且使他能够更细致地体察人生,识辨人间美丑真伪,并为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

他的散文既追随了“五四”新文学的道路,又继承了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风格典雅清丽,婉约细腻,自成一格。

主要作品有剧本《秋瑾传》、《春满人间》、《海誓》、《不夜城》,散文集《柯灵散文选》、《柯灵六十年文选》、《长相思》、《香雪海》。

[探背景]

《鱼书》是柯灵的一篇随笔,写于1936年4月15日。

书信,对于人类的恩泽,对于友谊的形成与维系、离愁别绪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社会出现了病态的迹象,书信竟成了卖友求荣的罪证。

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作者也受到了影响,疏于写信,朋友来信也渐渐稀少。

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巧识文]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礼,“信”指信使。

泛指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

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

《左传》记载:

“叔向使诒子产书。

”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

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的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

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把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超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笺:

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用。

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柬:

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

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

函:

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

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

据《方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整体·感知]

《鱼书》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

[文脉·梳理]

【答案】 ①缩短距离 ②遭遇恶札

[文本·层析]

一、阅读1~6段,回答问题。

1.第1段提及“绿衣人”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绿衣人的借代,委婉地写出了现代城市中人们书信交往日益减少的现状。

2.如何理解“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即使隔了千里的亲人朋友,只要借助于书信,就能把一腔的情谊寄给远方的亲人,给人的快乐和安慰并不亚于亲人间的直接的欢聚。

3.“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此句化用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诗表达了游子盼望归后与爱人一起“共剪西窗”的美好愿望。

作者化用诗句,来表达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的心情,这种情景再合适不过。

4.第2段是如何提出书信对于人的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2段书写了光怪陆离的社会中友情的可贵,把友情比作“一盏明灯”,可以照亮“灵魂的黑暗”,而书信往还,正是友情的具体表征。

这样,就自然提出了书信对于人的意义。

5.第5段作者为什么要说到“极少的例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意思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书信都能引起收信人的愉快,或者说并非所有人写信的目的是出于友好的目的。

这样来说,使逻辑更加严密。

6.第4、5段用了四个典故:

参商、雁羽、剪烛西窗、尺素。

各表示什么意思?

用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商:

比喻亲友不能会面。

雁羽:

古时以雁传书,雁羽指书信。

剪烛西窗:

语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原指恋人或情人离别后再相会,在烛光下促膝谈心,后泛指朋友或亲人离别后再会面。

尺素:

古时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故称写文章所用的短笺为“尺素”。

作用:

这些典故的运用恰当简练地表达了自己对崇高友情的渴求之情,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二、阅读7~10段,回答问题。

7.“匿名恐吓,还算是小焉者也,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都利用了鱼书雁足,这真是对人类尊严和良心的最大凌辱!

”这句话的含意和语言特色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书信本来是人们用来表达纯洁高尚的亲情友谊的媒介和桥梁,但竟然有人利用匿名信对别人进行恐吓,甚至是利用书信告密,出卖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以达到谋取个人私利、投靠新的主子来苟活的目的,这真是对人类发明书信的最大凌辱,也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

这句话文白间杂,多用四字的成语或短句,读起来整齐而有韵味,文意显得典雅舒展,能表达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8.作者为什么要回顾自己收到的三封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封信写出了人间情谊交往的甜酸苦辣——既有与善良敦厚友人的分道扬镳,也有浪迹天涯的朋友的奇遇,更有遭匿名信暗算的痛苦经历。

这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何谓美好,何谓邪恶。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典雅的语言

本文多用四字短语,也用文言词句,典雅工整如“例如写信,我从前是很勤快的,现在却变得非常懒散因循。

因为自己笔头日疏日远,朋友的来信也日渐稀少,门前冷落,绿衣人踪迹久疏。

偶然在风晨月夕,想起那些风流云散的故旧,便不禁引起一缕深沉的寂寞”这一段文字中的词语,有的是成语,有的是四字短语,文言的色彩较深,典雅工整,极具魅力。

文章中这样的语段比比皆是,很有品位。

2.写法指导

(1)熔铸

熔铸就是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故事、传统民俗以及诗文词曲的名句加以熔铸,组合成句,使语句意蕴丰富而厚重。

简单来说,就是化用古典词、句,多用书面语。

(2)铺排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3.迁移应用

请从不同的角度引用三位以上诗人的诗句,简洁地概括出唐诗的意境美。

要求:

语言简练优美典雅,不超过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唐诗是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嬉闹;是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哀叹;是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是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阔;是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吟哦;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痴唱。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鱼雁尺素传真情

书信对于友谊的形成,离愁别绪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

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

书信的往返正是友情的具体表征,而邮政的发明,则是近代文明对人类的恩泽:

“它缩短了人类心灵的距离。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正因为“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之间,方可将形体隔离的痛苦“取偿于精神的密接”。

书信正是人们表达感情的桥梁。

【应用角度】 “书信”、“友谊”、“沟通”、“传递”等。

2.精彩应用

记得中学课文里学过的一首古诗《春望》,当年诗圣杜甫在诗中,就有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我想,当时杜甫接到远方家中寄来的信笺,其珍贵之处——这封书信即是战乱期间报平安的信息,也是久别亲人之间的情感传送,在字里行间,一定饱含着亲人离别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期盼。

信笺飞至,就像久别的亲人来到身旁。

无数遍翻阅,无数次回想,最后珍藏起来,家书的宝贵何止万金。

俗语说“距离产生美”,有些不便直面沟通的语言可以用信函书写,有些不便当场表达的情感可通过信笺流露,就是诸多书信美文产生的原因。

愿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人与人的交往时,能借助于书信这种应用文体的沟通方式,使社会交往中少一点世俗,多一些真诚,使情感表达时少一点直白,多一种温情,使紧张的生活节奏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安宁。

[佳作·领悟]

(教师用书独具)

怀念有信的日子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忙忙碌碌,表达感情的方式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日趋丰富多彩,对着话筒,敲着键盘,发电子邮件,发电子贺卡,将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在现代人热衷于这些方式的情感传递中,是否少了一种韵味?

少了一点深沉?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写信的人,写信的历史也颇为悠久。

早在读小学时,就给从小一起长大、后随父母到成都读书的伙伴写信,方块字和拼音并用,还是妈妈帮着写的信封。

中学时代,同学天各一方,开心也罢,失落也罢,都倾诉于一张张飘着茉莉花香的薄笺上飞来往去。

朋友们的信,我全部保留着。

因为它是我和朋友们一起成长的历史。

由于信件实在太多,读旧信的时候也不方便,我便将朋友们的信一本一本地装订好。

虽然几次搬迁,却不忍弃之。

放得越久的信,当再读时,那种微妙的滋味越不会冲淡,仿佛吃完橄榄后,回味快要化掉时的感觉,可总也化不掉。

传说韩愈读信前,总是先用玫瑰香露洗手,这既是对朋友的尊敬,也是一种雅癖。

我不如他那么雅,也不肯落俗。

收到朋友的来信,我总是匆匆地浏览一遍,再找一个僻静之处细细咀嚼。

一封好信带给我的快乐何止一天两天!

看着那些温馨的话语,感觉就像有一股细细的暖流慢慢潜入自己的心窝。

都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在那些内容深深浅浅、字迹正正草草的纸上,友人的音容笑貌如出其间,举手投足如出其里。

白纸黑字犹如重重叠叠的青山绿水,是我生命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加工作后,朋友的信件渐渐稀疏,而后越来越少了。

元旦、春节偶尔收到几张明信片,上面也只有寥寥的几句话,甚至有的除了称呼和落名外,什么也没有,因为上面已印好了祝福的话。

更多的只有电话联系、QQ联系。

我渐渐感到失落,因为再也没有盼信、拆信、读信的那种愉悦了。

在电话和网络交流中,那种美丽也不复存在了。

彼此都是匆匆忙忙、言简意赅,没有转承起伏,没有排比递进,更没有含蓄委婉、峰回路转,只求把事情说清楚。

虽然一纸书信并不能承载多少感情,可那却是一段

可视的、能够保存的爱的文献。

无论过去了多少年,只要你翻开它,仍能找到有你也有他的爱之路、情之湾,仍能找到那一路上留下的笑声和泪水。

美好的日子便会在生命里定格。

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一个跟不上时尚的人。

在这纷扰的尘世中,在人们忙于奔波时,我真希望有一天能收到朋友温情款款的来信,那份喜悦的心情一定无法形容。

现在的我偶尔和朋友打打电话、聊聊天,保持着纯纯的友情,但我还是很怀念有信的日子。

1.悟如何开头

文章开篇写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对着话筒,敲着键盘,发电子邮件,发电子贺卡,将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为下文张本。

2.悟如何过渡

作者用了两个疑问句过渡,指出现代人情感传递的方式,是不是缺少一种深度和韵味,承上启下。

3.悟如何举例

作者举了韩愈读信的例子,说明古人对信件的重视程度,并跟自己读信时形成对比,论述了信件中包含了现代人无法表达的深度情感,让人感觉沉甸甸的。

4.悟如何结尾

文章结尾指出“很怀念有信的日子”,照应开头,留给今人思考的余地。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导学号:

73020090】

无垢(ɡòu)   着急(zhāo)  鬼蜮(yù)

谒见(yè)与会(yù)露骨(lòu)

懒散(sǎn)翘首(qiào)恶札(zh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着”读zháo,“露”读lù,“翘”读qiáo。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暌违 衷情 两全其美 天崖海角

分岐 踪迹 娓娓而谈 名落孙山

抱撼 情愫 意气相投 分道扬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崖—涯,岐—歧,撼—憾。

3.(2016·辽师大附中高一模拟)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应该告诉工作人员怎样参加创新,在哪个阶段参加到创新的过程中,问他们对于产品改进的想法、过程和工作流程,使他们与管理层保持________的沟通。

(2)如果有分手或失恋带来的痛苦,你可以找人________地诉说,比如找心理医生咨询或向最信任的挚友倾诉。

(3)他们不但是合伙人,更有着________、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

改革开放后,他们共同办企业,更加志同道合,许多事情都能心照不宣,配合默契。

A.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B.开诚布公 肝胆相照 推心置腹

C.肝胆相照 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D.肝胆相照 推心置腹 开诚布公

【解析】 开诚布公:

开诚:

敞开胸怀,显示诚意。

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推心置腹: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

比喻真心待人。

肝胆相照:

肝胆:

比喻真心诚意。

比喻以真心相见。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巴经济合作能很好地改善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和巴中经济走廊的建设,推动两国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开启两国合作的新征程。

B.云南白药,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的功能,可以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便血等病症,都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C.即将进入汛期,各级防汛部门要提高警惕,不能麻痹懈怠,对于当前防汛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必须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

D.在美国城市史学家芒福德看来,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与磁石,能否包容、促进人们进行多元发展是决定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

【解析】 A项,搭配不当。

“改善”和“建设”不能搭配。

B项,句式杂糅,可改为“可以用于治疗……”,或“治疗……都有不错的效果”。

C项,主语残缺。

删掉“对于”。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导学号:

73020091】

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

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________;你更不要去攀缘那七彩的虹桥,________。

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

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①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

②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浪潮

③在你耳边轰响着不息的呼喊

④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

A.①④②③B.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

【解析】 ④句中的“金箔”紧扣上文的“金黄”和“黄金”,②句照应“阳光的力量”,③句照应“真实的存在”。

【答案】 B

阅读课文开头前三段,完成6~9题。

(教师用书独具)

6.选文部分,作者是怎样引入中心话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答案】 从现代城市环境对人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谈起,由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想到友情的重要,从而得出“鱼书往还,正是友情的具体表征”。

7.第一段末“不禁引起一缕深沉的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联系上文作答,第二问注意“深沉”和“寂寞”的意思。

【答案】 

(1)由于缺乏“朋友的来信”,使得“绿衣人踪迹久疏”。

(2)暗示了书信对于自己的重要价值。

8.选文重点是论述书信的意义,作者为什么从友谊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写的是鱼书,也就是书信。

但重点却是歌颂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而书信就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象征。

所以从歌颂友情写起,能突出书信的意义。

9.从选文看,书信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结合文章来谈,不可脱离文本。

【答案】 它缩短了人类心灵的距离,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