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695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2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docx

122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二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二)

 

第四节奥尼尔

 

一、 生平和创作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

父亲詹姆斯·奥尼尔是颇负盛名的演员,以扮演基度山伯爵而闻名。

奥尼尔自幼随父亲所在剧团到处流动,跑遍了美国各大市镇。

戏院、车船、旅馆是他童年时代的家,舞台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母亲弹一手好钢琴,所以他从小就喜欢音乐。

1906年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因恶作剧,翌年休学并决定不再复学。

这期间他接触了尼采学说,无政府主义及社会主义等思潮。

此后他开始了充满冒险的生活。

他曾到洪都拉斯淘过金,爱读麦尔维尔、杰克·伦敦和康拉德的作品。

他几度当水手,去过非洲、南美、英国等地,做过流浪汉,浪迹街头、海滩。

这段时期生活很艰苦,有时非常潦倒,饭都吃不上,多住在下等旅馆,接触的都是水手、码头工人、流浪汉和妓女。

1912年底因患肺结核,住进了疗养院。

住院期间,他静下心来回顾、总结自己的过去,并思考将来。

他决定从事戏剧创作。

他潜心研读了大量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等戏剧大师的作品,并开始写剧。

1914年他进哈佛大学贝克尔教授主持的47戏剧工作室学习一年。

1916年他加入普罗文斯顿剧社,并在小剧场上演他的独幕剧。

“普罗文斯顿”阶段是奥尼尔的思想形成阶段。

他和一批富于进取精神的艺术家们一道,致力于美国的戏剧改革,为严肃的现代戏剧开辟道路。

1920年是奥尼尔生活中的重要转折点。

《天边外》上演获巨大成功,他名扬国内外。

此后的14年里,他有21部作品陆续上演。

1936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7年建“大道别墅”,在别墅中他创作了晚期最重要的几个剧本。

1953年11月病逝于波士顿的一家旅馆里。

奥尼尔一生创作了近50部剧本,除《啊!

荒野》是唯一的喜剧外,全是悲剧。

其作品4次获普利策奖。

奥尼尔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1913年至1920年为第一阶段,也是习作阶段,主要从事短剧创作。

作品多以早年的航海经历为题材,反映水手的生活。

环境的冷漠、人生的悲剧性、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已在短剧中显示出来,并成为他后来创作的重要主题。

风格较为单纯,写实为主兼以浓郁的抒情。

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后来汇集成《格兰凯仑号》组剧的几个短剧:

《东航卡迪夫》(1914)、《归途迢迢》(1917)和《加勒比斯之月》(1917)等。

从1920年至1934年为第二阶段,这是奥尼尔创作丰收、名声鹊起的时期,以多幕剧的创作为主。

他不断开拓各种戏剧题材,广泛实践各种表现手法。

多样化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展示了人们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冲突。

迥异的风格几乎囊括了现代戏剧的所有流派:

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等。

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天边外》(1918)、《琼斯皇》(1920)、《毛猿》(1921)、《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1923)、《榆树下的欲望》(1924)、《大神布朗》(1925)和《悲悼》(1931)等。

《天边外》是奥尼尔的成名作。

从1935年至1943年为第三阶段,也是奥尼尔创作的成熟阶段。

奥尼尔原计划写两组系列剧。

一组总称为《占有者自我剥夺的故事》,包括11个独立作品。

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物质事业发达,然而精神空虚终至幻灭的历史,批评美国约150年的发展史。

但奥尼尔两次将已写成的初稿焚毁,仅《诗人的气质》(1942)和《更庄严的大厦》(未完稿)幸存。

另一组是三部曲,中心是反对法西斯主义。

作者将社会斗争归于善恶之争,希望抑恶扬善。

因健康恶化未完成。

晚期成就最高的是系列剧之外的独幕剧《休伊》(1942)、多幕剧《送冰人来了》(1939)、《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941)和《月照不幸人》(1943)。

经过中期的实践,至此奥尼尔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继续写实主义,但情节性减弱,并融进了各种表现手法,与早期近乎摄像式的自然主义不同,更注重穷尽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显露人物灵魂深处的狂涛巨澜。

奥尼尔是位严肃的剧作家。

他对戏剧创作有明确的认识,“戏剧就是生活”,戏剧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并传达给观众。

而“生活是一出悲剧”,悲剧在于人类超越存在与自我时所产生的苦难与巨痛,以及失败,但人的精神不会被征服。

“一个人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的时,他注定了是要失败的,然而他的成就正表现在斗争中,在他的意向上!

”人的理想、追求、奋斗,使人生充满意义并富于美。

这美即悲剧的崇高。

“最崇高的永远是最具有悲剧性的。

”就在这种对生活的悲剧性的否定中,人的价值与意志、人的追求与抗争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这里奥尼尔的美学思想与人生观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但另一方面,奥尼尔又声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只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认为“旧的上帝已经死去,科学和物质主义在提供新的信仰方面也已失败”,这是现代社会的病根,他要挖掘时代的病根,“以便找到生活的意义,安抚对死亡的恐惧”。

从本意上,奥尼尔试图超越一切物质基础,超越具体的社会问题,从生死对立的角度,去探索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追寻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为这无价值的人生重建价值,以拯救痛苦的灵魂及失却灵魂的芸芸众生。

因此,他常将具体的社会问题抽象化,作形而上的探讨。

20世纪初美国普遍出现的对人生意义、自我价值和生活理想的追求与幻灭,是奥尼尔悲剧的基本主题。

奥尼尔认为现代戏剧是“灵魂的戏剧”。

因此,他不很重视事物的外部真实,而重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真实。

因而总是淡化人物的外部动作、表面冲突和戏剧情节,少用悬念突转等传统手法,立足于从寻常生活中摄取片断,着力于人物情感思绪的捕捉。

人物自身及相互间情绪的矛盾、灵魂的搏斗成为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

故奥剧结构的统一常建立在戏剧冲突的内在性上。

与结构相一致的是奥剧的时空处理。

奥剧的舞台时空常具双重性,即外部空间与思维空间并存,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共驻。

在剧作时间纵向发展的同时,作者横向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展览人物心态直至潜意识深层。

为达到预期效果,奥尼尔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表现手段,并改造利用旧有形式,如:

心理活动具象化、分隔演区、两个演员同演一个人物、面具、独白、旁白等。

这样,奥剧中常常是幻觉与现实并陈。

 

二、《毛猿》

 

《毛猿》是奥尼尔的代表作,戏不分幕,共8场。

主角扬克是一艘远洋邮轮上的司炉,他头脑简单体力强壮,终日与工人们一道干着沉重的体力活,“拿血肉给机器作齿轮”。

但他为自己自豪,自认为是世界的动力。

他夸口说:

“我是结尾!

我是开头!

我开动了什么东西,世界就转动了!

”头等舱里那些有钱人“他们只不过是臭皮囊。

”“他们不顶事!

”有一天,资产阶级小姐米尔德里德出于想了解“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真诚愿望,来到底舱。

她见到坦胸露背满身煤黑正在工作的扬克,惊吓得大叫“这个肮脏的畜生!

”并晕了过去。

这事给扬克的盲目自信乐观以致命的打击。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可悲地位,在有钱人眼中,自己不过是畜生毛猿而已。

他愤怒,开始思索,决心报复。

他跑到纽约五马路,见到有钱人就寻衅闹事,但那些太太们神情漠然,完全无视他的存在。

他有意碰撞绅士们,结果是自己反弹了回来,并被抓进监狱。

在狱中,他突然意识到,是自己和工人们造就了资产者,资产者“把我们压在下面,他坐在我头上!

但是我要冲过去!

”出狱后,他跑到工人组织世界产联,自告奋勇愿去炸工厂监狱,对付资产者。

不料被误作资方的密探,“没脑子的人猿”,被赶了出来。

扬克走投无路,最后来到动物园,他向大猩猩倾诉衷肠,并视它为同类与知己。

他决心找个帮手,和大猩猩一道,打一次最后的漂亮仗,把资产阶级从座位上,从地球上打下去,一起摧毁这个拒绝接受他的社会。

他打开铁笼想和猩猩握手,却被猩猩猛力一抱,折断筋骨死去。

扬克是美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代表,他的遭遇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

扬克开始时自以为了不起地自我肯定,是建筑在一种自我误解之上。

他误认为自己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力量的代表,因而否定资产阶级,也否定“社会主义的救世军”。

其实真正代表资本主义物质力量的是资产阶级。

扬克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除了被奴役被支配,创造财富供他人享乐外,在现代西方社会根本无立足之地,他等于甚至低于毛猿。

扬克又“是人的象征”,“扬克就是你自己也是我自己,他是所有的人”。

这是作者的本意。

扬克从开始自认为是能在地狱里工作的好汉,是个极重要的角色,到意识到自己地位低下,被人蔑视并无足轻重,经历了一个幡然醒悟的过程。

“本来我是钢铁,我管世界。

现在我不是钢铁了,世界管我啦!

”一切“全都颠倒了”!

扬克不能不感到震惊和猛醒。

作者把扬克醒悟的过程视作人类终于从幻想回归现实的过程。

一旦醒悟,扬克便反复思考自己的地位与处境,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扬克探索寻找的过程,也是反叛与抗争的过程,他的抗争表现为反对现存社会秩序,反对资产阶级。

但他的努力抗争,他的寻找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

醒悟之后的扬克又陷入了迷惘。

从本质上说,扬克的抗争代表着人与命运,人与异己力量的斗争,他寻找归属而无结果,则象征着现代人寻找自我、追寻人类的生存价值却终不可得。

自我的失落、自由的得而复失是现代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由此而引发了现代人内心的苦闷、烦燥、困惑和迷惘。

为了凸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作者在剧中安排了几个与扬克相对立的人物。

与扬克开始的乐观自信充满活力完全相反,老水手爱尔兰人派迪悲观消沉萎靡不振,他极度憎恶眼前这个黑烟滚滚、灰尘弥漫、终日不见太阳且机声隆隆、代表着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钢铁世界,他直言不讳:

这种世界就是地狱,司炉工人把自己的性命连同煤一道喂进了地狱,工人就像动物园里关在铁笼子里的该死的人猿。

他无限留恋工业文明以前的帆船时代,和风丽日,人船海相连,健康的人与美丽的大自然和谐一体。

派迪时刻梦想回到过去。

另一个与扬克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勒昂,他是有一定觉悟的工人的代表。

他始终不放弃“启发”工人的阶级意识,他大声疾呼:

“所有的人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

”他把扬克带到纽约五马路,也是为了激起扬克对“该死的资产阶级”的愤怒,他开导扬克:

资产阶级身上晃荡的珠宝,“一件的价钱,能给一个挨饿的家庭,买下一年的粮食”,“必须打击的是她的阶级”。

但就在扬克采取行动的关键时刻,这位徒尚空谈的启蒙者却慌了手脚,极力要求扬克“镇静”、“忍耐”,眼见劝导无效,他干脆逃之夭夭。

“这可不是我的原意”,他主张的是走和平选举的道路而坚决反对暴力。

扬克、派迪和勒昂是工人阶级内部具有不同思想倾向的人物的代表,他们都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感到不满,都寻找失落的自我,探索自身存在的意义,都有所追求,但都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虽在征服自然界方面卓见成效,却又为人造自然所困扼。

人更大程度地丧失了自我支配能力,人被异化成了物的奴隶,成了非人,机器;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异化为统治人、与人敌对的力量。

剧中,扬克及工人们机械地工作着,处于领导地位的资产阶级也是木偶般地动作着。

人与人之间疏远、隔膜,相互对立。

人孤独而空虚。

人与大自然失去了昔日的和谐,又陷于新的不安宁中。

这就是现代人,就是他们的可悲境遇。

作者将扬克等人的处境扩展为人类的普遍生存状态,展示出作者关注整个人类命运的宏大气魄。

总之,扬克的悲剧,揭示了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现代人的异化,人与自己生存条件的疏离,人面对强大的外界力量无能为力的困惑、悲愤,人寻找归属而不可得的幻灭感,人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日益深重的精神危机。

人的异化、追求及精神幻灭是作品的主题。

扬克失败的过程给人以启迪:

人正是在徒劳无望的追求与反抗中重获人的尊严,建立并实现人生价值。

同时,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从野蛮走向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这便是作品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奥尼尔执著地表现严肃的人生,以其现代戏剧独到新颖的内容和形式启迪着后世的人们。

 

 

第五节乔伊斯

 

一、 生平和创作

 

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出生于都柏林一个日趋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不善管理家庭的税吏。

他从小在耶稣会的学校中接受天主教教育,但在欧洲文学所表现的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很早就对宗教产生了怀疑,1898年16岁时进入皇家大学都柏林学院学习哲学和语言,1902年获学士学位后进入圣塞西莉亚医学院,不久即因经济拮据而辍学。

在都柏林学院时他就显示出超人的文学天赋;他一生最崇敬的作家是易卜生,18岁时即发表了一篇很有见地的关于易卜生作品的评论,易卜生对之十分赏识,这使他深受鼓舞。

1902年底去巴黎学医,次年因母亲病重回国,开始写短篇小说。

1904年和妻子同去瑞士以教授英语为生,1906年赴罗马任银行职员,同时继续创作。

1920年他在庞德的劝说下移居巴黎,在这个文化名城和当时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他接触并研究了大量的古典和现代作品,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此后,他专注于小说写作,直到1941年1月13日病逝于苏黎世。

乔伊斯一生不满英国的统治,对它的文化传统也很少好感;同时,他又深感封闭落后的爱尔兰绝非有利于他创作的文化环境,因而长期侨居欧洲大陆,他宣称这是“自愿流亡”,但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乔伊斯写过诗和剧本,但主要作品是小说,数量虽然不多,却都是精心之作,而且每一部新作都是对小说艺术的新探索。

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包括15个有共同主题的短篇,描写本世纪初都柏林形形色色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作家着意突出反映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闭塞停滞、毫无生气的气氛,对爱尔兰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尚表现了极大的蔑视和反感,同时,也展现了普通人的善良、纯朴和他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

《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1916)写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表明在现代西方的环境中,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然和社会格格不入;小说从心理探索的角度,以内心独白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斯蒂芬,一个有艺术才能和抱负的青年,在走向成熟过程中的种种经历。

写这部小说时作者已和过去信奉的天主教决裂,这体现在主人公思想发展过程中。

斯蒂芬童年时盲目接受宗教教育,但以地狱景象来恐吓人的神父却使他十分反感,虽然他母亲一心希望他接受圣职,学校也因为他成绩出众向他提供机会,但他却决心走自我流亡的道路,宣称“流亡”是他的“美学”。

斯蒂芬毅然背弃宗教去追求文学艺术,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乔伊斯的影子。

《写照》不是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乔伊斯在作品中进行了多种文学技巧的实验,如广泛使用内心独白,突破常规、别出心裁的蒙太奇剪辑,不同文体风格的运用(小说在描绘主人公的不同年龄阶段时使用了不同风格的语言)。

作者还通过主人公和他的同学林奇的一段谈话,提出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理论,认为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这三种历史性的文学形式中,戏剧最有客观性,是最完美的形式;作家应该隐退到自己的作品之外或之后,“使自己升华而失去了存在”。

乔伊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费时十四年写成的《芬内根们的苏醒》(1939),小说的主要部分是酒店老板杂乱不堪的梦中经历,作家以这种形式,围绕着人类历史上死亡与复活的循环往复这个中心主题,表现当代西方世界死亡前夕的最后混乱,灾难使人意识到神的力量,只有依靠神,世界才能进入新的历史循环,表现了作者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小说的结构是圆周式的,头即是尾,尾即是头;作者又大量创造新词,在文学技巧的实验上完全越过了应有的合理的界线,使读者望而却步。

 

二、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1922)是乔伊斯最重要的作品。

小说的酝酿过程长达近10年,作家动笔写作又用了8年,它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尤利西斯》为当时落后保守的爱尔兰所不容,以致它的第一个版本不是英文本而是在巴黎出版的法文本,直到1933年止它在英美都遭禁止;在一向被人视为最开放的美国,它还因被一些人指控为伤风败俗之作而上过两次法庭,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的意义、价值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小说的主人公是斯蒂芬·代达勒斯、利奥波尔德·布卢姆和玛丽恩(莫莉)。

小说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作者描绘的是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从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两点这18个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经历;其中布卢姆又是最重要的人物。

两人的活动开始时并不相干,他们到晚上才碰到一起,这时斯蒂芬已经喝醉,布卢姆把他领到自己的家里,等斯蒂芬告辞后,布卢姆上床睡觉已是凌晨两点。

他一直怀疑妻子玛莉恩和他人有暧昧关系,小说就以玛莉恩躺在床上,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中的长篇内心独白而结束。

尽管小说所写的是极其平凡的人物和他们在不到一昼夜中的极其平凡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但他们过去的全部经历和精神生活,都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他们的意识流之中,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爱尔兰乃至整个西方社会中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这使《尤利西斯》成为一部有丰富思想意蕴的作品。

乔伊斯在这部作品中进行了广泛的、新颖的艺术探索,是西方现代小说中最具实验性、影响最大的杰作之一。

乔伊斯为这么一部反映现代人的现代小说精心设计了一个神话模式,它“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

小说分为三部,作者最初为它们分别拟订的标题是“忒勒玛基亚”,“尤利西斯的漂泊”、“回家”,三部共十八章。

各章最初也有标题,并和《奥德修纪》中一些部分一一对应。

后来作者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小说本身,取消了标题,但这些标题仍常常为研究者提及。

小说中的神话模式体现了作者的深刻寓意。

乔伊斯把这部小说定名为《尤利西斯》,意在把它写成一部规模巨大的现代史诗,只不过作者让我们看到,远古神话已变成了平凡、乏味、庸俗、肮脏的都市生活;史诗中的英雄也早已被或者平庸、猥琐,或者精神畸形的人物所取代。

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分别和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主要人物比照:

作者把现代人布卢姆和他在现代城市都柏林的18个小时的游荡与古代英雄奥德修斯——“尤利西斯”是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字——及他在特洛伊战后回乡途中在海上的十年漂泊相比照。

精神困惑、“失去”了父亲的青年艺术家斯蒂芬和一往直前寻找父亲的帖雷马科比照;放纵情欲的玛莉恩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潘奈洛佩对照。

小说的内容、情节也和《奥德修纪》遥相呼应,如第十七章原题为“伊塔刻”,在《奥德修记》中,伊塔刻是奥德修斯的故乡,奥德修斯在海上经历了千难万险,乔装回到自己的宫廷后,与那些觊觎他的王位和妻子的“求婚者”比箭,把他们统统杀死,和儿子一起洗雪了仇恨;但是在《尤利西斯》这一章里,布卢姆带上他的“儿子”斯蒂芬回到他的“伊大嘉”后,尽管看到有玛莉恩的情人来过的迹象,他不但没有英勇雪耻的行为,反而委曲求全,认为一切都无所谓,他只能卑微地把偷情者从心中排遣出去了事,等斯蒂芬告辞后,他上楼与妻子交谈了几句就酣然沉入梦乡。

布卢姆等现代西方人的心态、行为在古代史诗主人公英雄业绩的对照下显得更为平庸、卑微和渺小。

作者还借用了古代史诗中丰富的隐喻和象征,使它们成为表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艺术手段,大大加深了这部现代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布卢姆的形象写得十分逼真,他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裔爱尔兰人,善良而又猥琐,靠为一家报社兜揽广告过日子;像他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现代人”,在乔伊斯笔下成了现代文学中最出色的形象,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他忠厚、善良,有恻隐之心,如真诚地为死者的家属奔走、捐款,领盲人过街,对斯蒂芬的爱等,感人至深。

在他的脑子里偶尔还浮现出模模糊糊的乌托邦式的幻想,表达了对一个合理的社会的向往。

如在第十五章中,他在幻觉中成了国家最有权有势的统治者,“皇帝总统兼国王主席”,他发表他的施政演说,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即将露出曙光”,他主张各种宗教的信徒联合起来,每人都得到土地和牛,人人从事体力劳动,普遍大赦,每周举行一次假面舞会,一律发奖金,推行世界语以促进博爱,主张“宗教要自由开放,国家要自由无宗教”……,但所有这些都掩饰不了他的庸俗与无能。

他早已和正常的夫妻生活无缘,他知道妻子有情人,整天的思绪时时“流”到这件事上来,以致产生幻觉,好像他目睹了妻子和他人作爱,但他无可奈何,只得吞下苦果,委曲求全。

遇到暴力袭击,他不能反抗,只能逃之夭夭,别人奚落他、侮辱他,他也只好忍气吞声;他抽屉里藏着黄色照片,他偷窥女人的内衣,以求得畸形的心理满足……,作家以极其坦率的态度写下了他心理世界的各个侧面。

布卢姆的妻子玛莉恩是个有点名气、整天寻欢作乐的歌手。

她在小说中直接露面的时候不多,她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人的视角来显示的。

她早熟,少女时代就有不少风流韵事;结婚后仍背叛自己的丈夫,和不只一个男人偷情,追求肉欲的满足,但她又和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荡妇们不同。

她依恋大自然:

“大自然真是没有可比的崇山峻岭还有海洋白浪翻滚还有田野真美一片片的燕麦小麦各种各样的东西一群群肥牛悠然自得你看着只觉得心里舒畅河流呀湖泊呀鲜花呀各种各样的形状香味颜色连小沟里也冒出了报春花和紫罗兰这就是大自然”;在她的潜意识中仍存有美好真实的感情,如她无法驱散因儿子的夭折而产生的深深哀伤:

“唉我真是伤透了心我琢磨我不该用我流着眼泪织的那件小毛衣给他下葬……我很明白自己以后不会再生了……我们从那以后就不一样了”,她并非对丈夫毫无感情,她不仅理智地想到布卢姆的种种好处,还带着几分幸福的心情回忆起当年布卢姆向她求婚的情境:

“他说太阳是为你放光的那是我们在豪思山头上躺在杜鹃花丛中的那一天……他说我是一朵山花真的我们就是花朵女人的身体全都是花朵真的他这辈子总算说出了一个真理还有太阳今天是为你放光真的我就是因为这个才喜欢他的因为我看得出他理解或是感觉到女人是怎么一回事……还有海洋深红的海洋有时候真像火一样的红夕阳西下太壮观了还有阿拉梅达那些花园里的无花果树……少女时代的直布罗陀我在那儿确是一朵山花真的我常常像安达卢西亚姑娘们那样在头上插一朵玫瑰花……我想好吧他比别人也不差呀于是用眼神叫他再求一次真的于是他又问我愿意不愿意真的你就说愿意吧我的山花我呢先伸出两手搂住了他……真的他的心在狂跳然后真的我才开口答应愿意我愿意真的。

”,这段回忆热情奔放,洋溢着田园情调。

她也有同情心,在第十章(“游动山岩”)中我们看到她扬起一只白手臂,扔钱给过路的独腿水手。

斯蒂芬曾是《写照》的主人公,在英国和罗马双重统治下,爱尔兰社会中保守、狭隘、浅薄的气氛使他深感压抑和窒息;在《尤利西斯》中他更加显得矛盾重重,他与现实尖锐对立,他视自己为要给爱尔兰民族创造“良心”的灵魂工程师,却又耽于幻想,他总是沉浸在严肃、深奥的哲学思辨中,在其意识流里,不断出现亚里斯多德、阿奎那、贝克莱、布莱克、莎士比亚等人的名字和他们的著作,但在现实中却始终无所作为,只是整天在都柏林漫游。

他所作的最惊人的举动就是酗酒之后在妓院闹事,打碎吊灯后出来又与英国士兵冲突并被打倒;在个人感情上他也凄凉、痛苦,他正处于丧母的悲痛中,更因自己在母亲临终前拒绝遵从她的嘱愿,未在病榻前跪下为她的灵魂祈祷而深感懊悔;又因和父亲格格不入而苦闷,总之,他精神上无所依托,苦闷彷徨,在个人感情和事业上都缺少知己。

通过这三个主要人物,乔伊斯极其真实地描绘了生活在都柏林这座现代城市中的普普通通的现代西方人的本真形象。

他们虽然都有善良、真诚的一面,但却又像是对古代史诗中的英雄的反讽似的,不但决不崇高,也不自视为崇高;正像斯蒂芬所说的:

“你不认为我们的灵魂里有着含糊不清的东西吗?

……我们的灵魂被我们的罪孽所玷污,越发依附我们,正像女人拥抱情人一样,越抱越紧。

”读者可以见到这些现代人的灵魂的最深处。

《尤利西斯》虽然也是“小说”,但它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规范,尤其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规范。

《尤利西斯》的“情节”发生在都柏林。

都柏林这座城市每时每刻的变动,作品把生活在其中的芸芸众生极其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乔伊斯创作《尤利西斯》的重要材料包括1904年6月16日出版的都柏林报纸和一张都柏林地图,都柏林的城市布局、街道、商店、展览馆、报纸、书店、铜像、修道院、当天法院正在审判的案件、书摊上正在出售的书刊、人们常常哼起的歌曲,等等,都被作者以极严格的写实手法描写出来。

乔伊斯几乎在小说的每一章中都不厌其烦地提到人物经过的街道,就是为了制造逼真的生活气氛,如第二部第五章一开始就是“布卢姆先生在清醒地步行,走过了风车巷、利斯克亚麻籽榨油厂、邮电局。

……又走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