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7184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docx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一、课标与教学要求

1.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建议:

通过事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引导学生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懂得,在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运用人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搜集、筛选、应用有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教材梳理

1.结构图表: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哲学物质概念

人的意识依赖于物质

2.知识要点:

要点一: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为什么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1)从产生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

人类社会本质上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要点二:

物质概念: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解疑释难: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第一,准确把握物质概念。

应从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理解。

从内涵上看有两个方面:

一要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这一特性是把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抽象概括出来的,是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点,是唯一能够把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的特征;二是要知道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从外延上看,物质是除意识现象之外所有的东西。

第二,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联系:

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万事万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体现。

区别: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有生有灭。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问题探究

1.课本第一个探究活动,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说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

通过对比和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的结论。

2.学生活动:

联系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历史知识讲述人类是如何产生的,同时结合课本30页探究活动所设置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社会的群体结构的转变)进行分析。

(主要是让学生领悟,人类不是由神创造的,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结合课本29页综合探究:

回顾唯物主义哲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物质概

念的探讨和思考。

学生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在这个问题看法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整个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以往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正确观点,在总结全部科学资料,特别是19世

纪以来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四、联系实际

本框联系现实社会热点:

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我们必须做好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五、及时反馈

选择题:

1.恩格斯说: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科学的物质范畴是

①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②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从具体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

④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⑤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A.①⑤B.②④C.③④D.②③

2.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对世界这种"统一性"的正确理解是

A.整个世界都是物质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

3.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

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这两种观点

A.都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B.都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C.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都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

4.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5.(不定项)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的存在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下列对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D.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6.(不定项)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联系表现在

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

7.(不定项)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人脑B.党的基本路线

C.生产力 D.人造皮革

简答题:

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辨析题: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所以,世界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参考答案:

C,B,B,A,AD,BC,ACD

简答题:

(略)

辨析题: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也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以。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而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可整个世界就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二政治备课组

一、课标与教学要求

1.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建议:

通过事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引导学生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懂得,在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运用人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搜集、筛选、应用有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教材梳理

1.结构图表: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的含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客观的及方法论要求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知识要点:

要点一: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哲学运动的概念: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4.静止的概念--运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含义;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点二:

1.哲学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和规律的关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解疑释难:

第一、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

万事万物都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只有在运动这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

我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没有物质主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总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如果把二者分割,就会犯错误。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要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

易错点提示: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方面的属性。

运动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而且始终都在运动。

运动和物质一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所谓静止的相对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绝对运动中具有暂时的、相对的稳定性。

静止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或者不可知论。

第三、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当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三、问题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

(1)日常生活中你所观察到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请举例说明。

(2)中学教材中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规律?

学生判断那些是规律(分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和人违背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截然不同的结果。

结合课本探究活动:

"永动机"。

3.列举现实生活中人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的表现。

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如地震预报、三峡水利工程的修建。

联系现实: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结合课本34页探究活动: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人能改变的是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

四、联系实际

社会现实:

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饿影响,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仍频,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气候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

说明人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起来。

热点点击: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结合哲学中人和规律的关系等内容分析上述问题。

热点材料:

去年7月1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探测器射出的撞击器与坦普尔1号彗星撞击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间科学实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此次撞击将首次获取大量彗核碎片,为人类探究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也为地球遭遇小天体撞击时"转守为攻积累数据。

理论透视: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次人类亲密"接触"彗星,不仅能首次获取大量彗核碎片,为人类探究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也为地球遭遇小天体撞击时"转守为攻积累数据。

五、及时反馈

选择题:

1.课本第31页,慧能的观点与黑格尔的观点共同之处在于

A.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都能把物质与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C.都是科学的运动观D.都离开物质谈运动

2.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物质是运动的载体D.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3.哲学家克拉底鲁说: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一观点

A.承认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看到了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C.属于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D.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

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是说

A.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B.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D.规律是客观的

5.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昼夜更替

C.水往低处流 D.新陈代谢

6.荀子在《天论》中说: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注:

从,顺从,听命。

孰与,哪里比得上。

制,控制,掌握。

)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7.古人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合理之处在于

①确定天意决定了人们做事的成败②承认人们要有所建树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不能达到一定目的的④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8."我们既不要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要做自然的主人,我们要做自然的朋友"这一论断蕴涵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B.人们能够认识规律

C.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做任何工作都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9.(不定项)古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这说明了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物质的惟一属性

10.(不定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决定静止,静止反作用于运动

B.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物质与运动相互决定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1.(不定项)有人说:

"航天飞机可以摆脱地球引力漫游太空,自由往返于地球和太空之间,这表明规律是可以改造的。

"这种说法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C.将人利用规律夸大为改造规律D.正确地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不定项)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水往低处流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新陈代谢

简答题: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你是怎样理解的?

辨析题:

背景材料:

2005年8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成功地获得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这是我国独立自主完成的首例克隆猪。

此次克隆猪的诞生,将为我国深入开展异种器官移植、优质猪培育以及地方良种猪保种打下坚实的基础。

辨题:

人们能够认识、利用和创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分析题: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有野生动物213种,其中包括普氏原羚、雪豹、藏野驴、黑颈鹤、玉带海雕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37种;分布有种子植物445种。

湿地、高寒草甸、草原、灌木林、耕地、沙丘和鱼、鸟、兽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共同构成了青海湖特有的生态体系。

青海湖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然而,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从上世纪后期以来,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水位持续下降;沙漠化不断扩大,草地退化严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目前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有15%-20%濒临灭绝。

青海湖盆地的极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现在已不足300只)。

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材料谈谈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D,B,D,B,D,B,D,D,BC,CD,ABC,CD

简答题:

(1)这句话说明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在运动中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同时,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物质也是不存在的。

(6分)

(3)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2分)

辨析题: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规律。

(3)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

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人们成功地获得体细胞克隆猪,正是利用规律的具体表现。

(4)规律具有客观性,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识任意改变,人们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

因此,认为人们能够创造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分析题:

1.自然界的客观性,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