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8720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docx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

高考历史卷子范文

  现在进行一轮复习的们,考文综的小伙伴想知道20XX年历史卷子考生,那么了一些资料历史考试范围的,下面由为大家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们来看一下吧!

  

(一)主要出题范围

  文化、政治考大题的可能性不大,但知识点又十分丰富,比拟容易出选择题,文化方面,要注意区分著作的时代及名称。

作为人物而言,反而比拟简单,因为大多是比拟有名的人物,没有似是而非的答案,不像因果关系的选择题,就看你根底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二)解题技巧:

注意限定语

  选择题的解答,最重要的是审题。

选择题一般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第一,答题项(答案所指的内容和工程)。

第二,主干语(选项所问的直接对象)。

第三,条件限定语(对答复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第四,选项。

下面我们以历年真题为例进行说明。

  1.宋仁宗时期政治改革的主持者是:

A.王安石;B.包拯;C.范仲淹;D.寇准(07年)。

  2.最终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的北魏皇帝是:

A.道武帝;B.明元帝;C.太武帝;D.孝文帝(08年)。

  答题项在考研中并不复杂,十分单一,像上述两题即为:

主持者、皇帝。

主干语那么为“改革”与“结束割据局面”。

限定语比拟复杂,包括的内容最多,特别以时间最为重要,如“宋仁宗时期”、“北魏”即是。

时间一般出现在政治事件以及政治制度类的选题中,解答时一定要注意搞清时间范围。

做到这一点,是选择正确的第一步。

做到这一点,有时甚至不明白正确选题项与主干语的关系,也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例1,看到“宋仁宗”这一限定语,就首先排除了神宗时期的王安石,而包拯其人在一般教材中没有出现,不可能和庆历新政有关系,寇准情况相似,剩下的答案只有范仲淹了。

又如

  3.属于唐朝后期“南衙北司之争”的事件是:

A.甘露之变;B.河阴之变;C.夺门之变;D.高平陵之变(07年)。

  注意到“唐朝后期”,只要知道另外三项分别属于曹魏、北魏和明朝,答案就是“甘露之变”了,也许你并不了解“南衙北司”的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明白“甘露之变”具体所指,但照样可以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另外,限定语也经常涉及空间,例如

  4.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今天的:

A.苏州和湖州;B.江苏和湖北;C.苏州和芜湖;D.江苏和湖南(09年)。

  这题只需要你在复习宋代这局部内容时,知道当时江南经济比拟兴旺,这样,很容易确定答案为“苏州和湖州”。

  也有在另外的方面进行限定的情况,如

  5.中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是:

A.《农书》;B.《农政全书》;C.《农桑辑要》;D.《农桑衣食撮要》(08年)。

  如果与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最重要的限定项并非“最早”,而是“官修”。

“官修”一般没有作者,即使有作者,一般也不重要。

如果知道王桢修《农民》,及徐光启修《农政全书》,这两项就可以排除掉,而《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比拟陌生的农书,一般不会成为正确答案,所以答案是《农桑辑要》。

  总之,在选择题中,最易忽略的是限定语,而限定语提示的信息最为丰富。

至于答题项与主干语,扫一眼就会记住。

所以,审查选择题,一定对限定语多加留意。

  

(一)出题范围

  制度是名词解释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与制度的名词特性有关,几乎所有制度都可以分解成众多的名词。

同时政治事件以及战役也容易出现名词解释。

文化方面知名词解释的可能性主要集中在著作方面。

人物方面,主要注意一些较有影响,但事迹不是十繁复的人物,其中又以文化方面的人物最为典型。

如果把简答(论述)题的考试范围称之为“重点”,那么,名词解释的范围是“次重点”。

那么,何谓“次重点”?

1、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史实;2、重大历史事件的一局部或对重大史实产生过一定影响;3、具有相对性,即“次重点”是相对“重点”而言。

如“推恩令”相对于解决诸侯王问题的措施,“告緍”相对于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措施,均属于次重点。

名词解释的次重点特性,决定了名词解释的范围:

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知名词解释,同样,过细的知识点也不在次范围之内,也不会知名词解释。

  

(二)解题技巧

  1.答题公式

  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作用、意义、影响。

  2.表现形式

  一般包括概括句、分述局部、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其特点是:

总、分、总。

概括句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分述与内容对应,结尾名与作用、意义、影响对应。

例如

  A.推恩令(07年):

“①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②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在本封国内分封子弟为列侯,到达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青苗法(10年):

①王安石新法之一。

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

②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将各地常平仓的钱谷借给请贷的农户收获后加息归还。

③意在抑制民间高利贷,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

  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由上述三局部构成的完整答案。

概括句:

它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的句子,在整个答案中,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可以直接而准确地告诉阅卷老师,这个名词解释是,从而使其了解自己对该名词的掌握程度,是最能表达考生水平的局部,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考生容易忽略这一项,应予以注意。

一个完整的概括句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时间、地点、施动者、行为、原因、目的、性质。

当然,也不可过分拘泥,因为有的名词是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如文化方面,就没有“行为”一项。

又如“推恩令”,也不具备地点一项,有时原因与目的又可以合并说明。

但时间一项一定要有,主要应指出朝代。

  分述局部:

此局部是详细解释名词的具体内容。

一般而言战争类应写明交战双方、原因、经过、结果;改革应主要写明改革内容。

该局部要尽量简洁地多写些要点,而不是就一点深入论述,因为名词解释按点给分的特点十分突出。

就其与概括句的关系而言,尽管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但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即有些内容可放在概括句中,也可放到分述局部,如战争的原因。

  结尾句:

这局部较为简单。

应指出该名词对历史最主要的影响与作用。

  3.字数:

150字

  据统计,历年统考名词解释的参考答案平均字数(包括标点)分别为:

07年76.6字,08年85字,09年85.6字,10年83字,四年平均为82.5字。

阅卷按点给分,如果考生能答出参考答案上的所有要点,即使字数缺乏百字,依然能获得高分。

但是缺乏百字答全参考答案上的所有要点,几乎不太可能。

最难答全要点的是分述局部。

由于名词的要点很多,考生在考场上那么是尽量求全,这就使得答案字数比参考答案字数要多出很多。

但并不意味着多多益善,因为一个名词解释最多只有6分钟的时间来完成。

字数以150字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00字。

  

(一)出题范围

  以往侧重政治制度史,特别是带有概念的政治制度史料。

史料主要于正史及典章制度体史书。

正史中主要注意《百官志》、《职官志》中比照拟重要的职官的表达。

典章制度体主要以《通典》、《文献通考》为代表。

今后这方面的内容仍不要轻视,其中有关中央及地方重要职官变迁的论述尤其值得注意(一般是关于每种官的总论或序言);兵制以及赋税制度的有关内容也有可能出现。

  11年史料题打破了政治制度史的模式,而转向社会、经济。

不过,从要求答复的内容看,仍然属于教材中比拟重要的历史知识。

所以,史料题无论如何变化,其涉及的内容不会完全脱离教材,至于教材没有涉及的局部内容,根据平常的知识积累,结合史料,就可以正确答复,可以说答案就在史料中。

  

(二)解题技巧

  1.阅读方法:

倒读

  先读问题,次读出处,最后读材料。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第一,根据要答复的问题,在不看原文的前提下,马上联想到该问题的根本答案,实际就成为一个小的简答题。

即使在教材中没有完全适宜的答案,那么,在阅读材料时,也会有针对性,容易发现材料中对答复以下问题有利的内容。

以07年试题为例: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

中式者为举人。

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

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

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

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假设干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假设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

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舻云。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材料二: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14l页。

  材料三: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

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

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392~5393页。

  

(1)解释材料一中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身”、“传胪”。

  

(2)依据材料一,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

  如果倒读此题,即使未看材料,根据教材内容,也可以根本知道后两个问题的根本答案。

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先知道这一问后,就很容易注意到,史料中中的“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就是对解释“四子书”具有提示作用的材料,合起来就是“四书五经”。

而四书属于常识性内容,这样,正确答案也就自然得出了。

  第二,可以根据出处来推测时间。

有的史料题有时间出处,如09年的宋代职官。

但有的没有时间,这时只读材料,不读出处,就很难对号入座。

下面以一样题为例:

认真阅读以下材料,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

  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

“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

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

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

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那么不亏粟帛,选举那么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

”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隋书》卷46《杨尚希传》

  此时,材料的出处就有具大的作用,根据出处,知道为隋代事情。

而隋代与“州郡”有关的重要知识,主要是废郡,即由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变为隋朝的州县两级。

这样,这个史料题就迎刃而解了。

有的材料即使有大的时间背景,但如果不读资料出处,有的问题也可能无法解答或解答错误。

又如08年试题: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氏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

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

……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选自《宋书?

恩幸传》

  材料二:

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选自《晋书?

卫瓘传》

  

(1)解释材料一中的“魏武”、“都正”。

  

(2)解释材料一中“凡厥衣冠,莫非二品”一语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九品中正制设立的背景及其影响。

  根据第一段材料我们知道在东汉以后,根据第二段材料的出处,又可以知道在晋以前,这样,第一问“魏武”就非曹操莫属了。

据此我们知道,两段材料所说,都是曹魏时期的历史。

再根据关键的“九品”、“九品之制”,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讲的是曹魏九品中正制,第三问也就解决了。

  2.阅读程度:

读两遍。

  第一遍粗读,了解大意。

主要任务有两个:

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表达的核心内容。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找出中心后,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08的“九品中正制”一题在这方面表达得尤其明显。

有时,答案就在材料中,这时仔细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11年史料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平为人长大美色。

人或谓陈平曰:

“贫何食而肥假设是?

”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

“亦食糠核耳。

有叔如此,不如无有。

”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

贫者平亦耻之。

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

平欲得之。

邑中有丧,平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

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

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张负归,谓其子仲曰:

“吾欲以女孙予陈平。

”张仲曰:

“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

”负曰:

“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

”卒与女。

(加方框者不做要求)——《史记·陈丞相世家》

  

(1)在答题纸上对材料加以句读。

  

(2)分析并概括材料中反映的各种社会观念。

  (3)“有田三十亩”而“家贫”,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概括其原因。

  3.与教材联系,迁移教材知识。

  根据史料所述内容和后面的问题,联系教材中相应的知识进行分析、答复。

一般说来,材料或者是教材内容的再现,或者是教材内容的补充或延伸,或者是教材没有提到的新情景。

尽管材料有可能是新的,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11年的史料题第三问即是教材内容的表达,不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单凭史料本身,是无法答复这一问题的。

  4.答复

  ①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

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又有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②精炼语言,准确作答。

材料题和简答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即:

问答题要根据史实展开,分析作答,所以,一般文字较多,篇幅较长。

而材料题要求文字高度精炼,只需针对问题明确作答即可,无须展开,答案要言简意赅。

做个形象的比喻,两种答案字数的区别,就类似于写信与发电报之区别。

我们可以看一下问题较多的07年史料题答案:

(1)四子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大比:

三年一次的乡试。

进士出身:

殿试后由皇帝钦定的二甲进士。

传胪:

进士中的二甲与三甲第一名。

(2)与唐宋比拟,明代的科举考试,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

(3)戊戌变法期间下令改革考试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外国政治制度及技艺等内容;1905年废止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

  5.句读

  句读是一个根本功的训练,平常多读一些史料外,可以增加语感,史料读多了,自然而然就有感觉在何处断句。

除此而外,没有任何捷径可寻。

但是,在技术处理上有一点要注意。

由于漏断要扣分,所以,但凡感觉可断可不断之处,均要断开。

当然,前提是不能将资料断碎。

  例题1.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武帝元封……五年,乃置部刺史,掌奉诏六条察州,凡十二州焉。

成帝绥和元年,以为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乃更为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

  后汉光武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

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

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

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

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唯置牧。

是时天下方乱,豪杰各欲据有州郡,而刘焉、刘虞并自九卿出领州牧,州牧之任,自此重矣。

——《通典》卷32《职官》

  1.对材料二加以句读。

  2.解释史料中的“六条”与“计吏”

  3.根据以上史料,分析刺史的开展变化。

  例题2.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第,而方镇之兵盛矣。

及其末也,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

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假设四方有事,那么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然那么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新唐书》卷32《兵志》

  1.解释材料中的“府兵”、“彍骑”、“方镇”。

  2.解释“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实质意义。

  3.根据材料说明唐朝兵制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