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证治心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7635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389证治心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89证治心传.docx

《389证治心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89证治心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89证治心传.docx

389证治心传

<篇名>证治心传

书名:

证治心传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序

属性: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

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

志则足尚矣。

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

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

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早年侍亲疾,博究方书,深得异人授,遂以天下之疲癃生理残障为

己任,视人之呻吟痛苦,不啻若涉者之溺于渊,呼号拯救,而思欲手援之。

运筹韬略之暇,医门着

述满簏盈,医津一筏,第其中一则耳。

每憾今之医籍,大半摭拾前人牙慧,割裂补窜,攘为己有

以博名,高究之中无所得。

苟逞其臆见,率意妄行,惟其载肯及溺而已。

袁子之《心传》,则折衷

诸家,参以临证经验,有疑似难明者,发挥奥蕴,随笔记录,以待质正。

予嘉其阐古今所必由之

理,实天下所未见之书,俾后进者引而伸之,平时得之于心,临症应之于手,裨益苍生,非浅鲜

也。

于戎马倥偬之际,抽间阅勘,俟锋焰稍息,亟付手民,以饷世之习医者。

苟研求而有得焉,将

免杀人之恶名,而为生人之仁术,岂不懿欤。

\x时在崇祯岁次癸未仲秋月兵部使者溧阳史可法识\x

<目录>卷一

<篇名>证治总纲

属性:

吾尝叹今医诊病,鲜不以捷为工,即延医者,亦以捷为能,何古今之不相若也。

夫医之

诊病,必以审慎为本。

若捷于按脉,乃市医苟且之为,班断不如是。

每治病证,莫不以望、

闻、问、切,细加讨论,然后辨标本,别表里、虚实之异,参四时寒暑之候,随症定方。

虽不能

尽合古圣之心传,而可免私心自用之咎也。

况近世之医书,每多以补虚立论。

至大实有羸状故,因秽浊、实邪盘踞在内,既不得见

而知之,又为宜补之说横于心中,往往惑于假虚之病象,而人多以下为畏途矣,更有世之不

明虚实之宜,乃不善用者之误。

恒见得时之医,自保声名,不肯轻用下法,及至病久正虚,

方投轻下之剂,自无效应;至不得时之医,遇有病症,急于求效,遂妄用下法以决裂。

人见

时医用下而无效,庸医用下而致祸,遂使假虚之证误于温补,而戕生多矣。

殊不思《内经》有

有故无损之训,仲景有急下存津之法。

如《伤寒论》之承气、陷胸等汤,用之得当,立能转危

为安。

况邪入于里、如贼踞畿辅内地,非边远之寇可比,急宜荡除,然于腹里地方,而行此

兵凶战危之事,务当操必胜之权而后可。

今特将历验心得之法,和盘托出,以济世人之危

殆,而挽夭扎之惨也。

盖诊脉不足凭,以脉有皮;惟看舌苔为准,则以苔无皮,显而易见。

大抵有浊垢黄腻

无津之苔,凡见此苔,即用下法,一剂得手,继之以轻重进退,以视浊苔之减否或退尽,而可

以知邪之清净,一目了然。

又有一种或隐或现、或黄或灰之苔,当细看其苔,必浮不实,而

必现浊垢之形,是为虚苔,慎勿误用下法,以误人者。

近见读书不达变通之医,拘执《伤寒

论》,泥于一日太阳,执定先表后里,概以日数传经立言,昧于郁伏内起之因,而不明常变之

理;往往拘执脾胃宜于芳香温燥、务戒苦寒攻削,乃未究立法之旨耳。

即如东垣之补中升阳

等方,是助其本也;仲景之承气、陷胸等法,是祛其邪也。

然脏腑因邪气而暂变者,尚在常理

之中,更有变出非常,如老弱、幼稚之质,每有大实之证,竟须竣下,多剂而愈者;又有年当

盛旺,而忽患虚寒;及向非强质,忽患大实者,往往有之。

或谓病患由于化气而成,其化实、

化虚、化寒、化热,皆未可常理测焉,临症不可拘守恒情,尤不可固执成见,要在辨证的而用

药当,方克有济。

惟病之已成,虽有良工,终不能保其十全,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

大凡疾

病,虽发于一朝,已实酿于多日。

若于未发之先,必呈于形色,遇明眼人预为治疗,可期消

患于未萌也。

至于病势已减,末后调摄尤宜加慎,既勿留邪遗患,更忌过剂损正,均关至要。

惟膏丸本为缓调善后之用,然亦当知缓急,细察精详。

若正气已复,即宜停止,防久而增气,

反生他患,切勿以补益之剂,可以久服。

总之,无病不宜以药饵为调养,非徒无益,而反有

损,以其药性各有偏执故也。

仍须研究经文,握阴阳之纲领,最为简捷。

譬如伤于食者,若

无阴阳偏盛之变,不过临时闷胀,捐谷一日即消;倘阴寒郁抑,则所停之食,为水中之冰矣;

若温热郁伏,则所伤之食,为炉中之炭矣。

无形附着有质,有质助其无形,病患成矣。

至于

血之瘀,有寒凝、热结之因;蛔之动,有大寒、大热之分。

一切疾病,或由天时感化,或因情志感伤,或本质偏虚,其成者皆归二气为本,明乎

《内经》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寒热者,阴阳之性气也”,乃得由博反约之道焉。

若欲

明医理之渊微,必先考审《素问》、《灵枢》之秘,熟读仲景《伤寒》之旨,自有左右逢源之

妙,非徒恃于阴阳五行,创滋阴、温补之法,以八味、六味汤丸加减变化,误人非浅。

余所论

方法,皆为挽回温补之弊而设,亦不得已也,非欲与时医争名,亦不欲妄议着书者之过,而

实欲明虚实,别标本,以为寿世济人之殷鉴也可。

澜按∶先生着书时,当崇祯甲申以前,正四方扰乱之日。

其所谓温补为害,乃隐斥薛立

斋之误。

其时士大夫惑于温补,致误者多,先生所不明言者,恐伤时而招尤,借以避世俗之

忌,而以明虚实、别标本,为寿世济人之术、不啻大声疾呼,其心可谓仁焉。

<目录>卷一

<篇名>治病须明阴阳虚实论

属性:

盖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二气平调,人无疾病;二气一有偏胜,则疾患生矣。

自古及今,

方治虽多,总不出补偏救弊而已。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矫其偏胜,归于和平,则疾瘳矣。

阴阳者,天地万物之源也。

天之六淫,人之七情,以药物性,皆禀乎此。

以人身言之,气为阳,血为阴。

卫气行于外者为阳,营气荣于中者为阴。

六腑为阳,五

脏为阴。

身半以上属阳,身半以下属阴。

先天之阴阳,肾命是也;后天之阴阳,脾胃是也。

之所以充身、泽毛、蒸化水谷、温养营运,皆阳气之发用也。

惟阳气不能孤立,必赖阴血以濡

之,成形、成质,濡润、流通,皆阴血以维持也。

是以脏腑、肢体,虽有阴阳之异,而内外躯壳,

无处不具阴阳之气也。

阴阳相合则生,偏胜则病,离散则死。

病之发也,大偏则大病,微偏则微病。

人之死,非

阳尽,则阴竭矣。

况人之生也,气秉各有偏盛∶如苍赤骨大而瘦者,为阳体;柔白骨小而肥

者,为阴体。

肥人之病,恐虚其阳;瘦人之病,虑涸其阴。

天之六淫,亦乘人身之虚而感化∶

阴虚之体,易感风、燥、暑、火;阳虚之质,易感寒、湿、雾、露。

阳从火化,阴从水化,水寒火

热。

《内经》谓∶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

阳盛多实,阴盛多虚。

明乎阴阳,则表里、虚实、

寒热之病,一目了然矣。

或谓大怒伤阴,大喜伤阳,思虑则脾阳结,恐惧则肾阳消,劳力汗

出则卫阳疏,苦思极虑则心阴扰。

至于妄下伤阴,妄汗伤阳,大吐伤阳,失血伤阴,辛热伤

阴,苦寒损阳,由是推而至于七情六气,莫不统驭于阴阳也。

临证者但以审阴阳盈虚、消长

之理,虽病状变化莫测,不外阴阳偏虚之患,治以补偏救弊之法。

惟不可以阴虚、阳虚立

论,用六味、八味为定法,要在明察致病之由而施治,则思过半矣。

譬如伤寒,是表阳伤也,用辛温以散表寒;若温热,是里阴炽也,用苦寒以胜里热。

而至于阳水、阴水,阳黄、阴黄,阳脱、阴脱,阳暑、阴暑,阳疟、阴疟,阳狂、阴癫,阳痈、阴疽,

皆不外阴阳偏盛之道也。

兹将阳邪为病先言之∶如脉数、身热、便秘、窍干、烦躁、舌苔黄

黑、口渴多饮是也。

其阴邪为病,脉迟或紧,舌白滑腻,面色清白,诸窍润湿,便泄溲清是也。

如审其阴邪在表,有麻黄、桂枝之法;若知阴邪之在里,有四逆、理中之法。

其治阴实也,有

三物白散、附子泻心等汤;其治阳实也,有白虎、黄连等汤。

甚则用承气陷胸之法、建中扶

阳气之剂,复脉救阴液之方。

又有阴盛者,外则恶寒、肢冷,内则浊阴

上逆。

犯于清阳,为头痛、喉痹、呕吐、喘嗽、呃逆、霍乱、胸痹、痰饮、水肿、泄泻;寒凝不通,

为胸胁腹痛;及其阴盛之极,则见鬼、发躁、汗脱而死。

若阳亢者,外则身热、骨蒸;内则火气

上炎。

熏灼清道,亦为头痛、喉肿、呕恶、消渴、喘咳、霍乱、痰结、迫泻、斑黄、狂乱;燥结不

通,亦有胸胁腹痛,甚则谵妄目盲、昏沉气绝。

又有阳极似阴,阴极似阳,最易惑人。

假如外虽面赤、烦躁、恶衣,其脉重按必无力,口

虽渴而不多饮,舌苔黄而润滑,二便不黄赤、不燥结;甚则里热盛重,往往格阴于外,反觉

肢冷、恶寒、战栗,热深厥深,按其脉沉数有力,口必燥渴能饮、舌必干燥不泽,苔多黄黑

裂纹,二便黄赤、秘涩等候。

要在分虚实以用药,则无他岐之惑矣。

总之,辨症精详,诊脉寻源,则执简以御烦,扼要尤易;非近世医书,拘执病名以求治,

则望洋生叹,散而难稽,所以不能见病知源,反滋疑误。

今特约而简,显而明,使后进者有

所指归欤。

澜按∶表里、虚实、标本、阴阳,明此八字,万病变幻虽多,以此推测,有殊途同归之妙。

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由是观之,医贵博通古今,超越前哲,非学

有根柢者,所不能道焉。

今先生所论,皆振衣挈领之法,非近代医书执成方以疗治者,所可

同日而语也。

苟能潜心体察,熟读深思,自获左右之妙,则胸有成竹,不致人云亦云,拘执

温补以误人哉。

<目录>卷一

<篇名>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属性:

四时者春夏秋冬,乃一岁代谢之序,其生长收藏,循环不息,生生无穷,此天之显明切

近之气。

惟气有清和,则不能无偏胜。

人在气交之中,受天地和气而长着,受天地戾气而致

疾。

以长夏暑湿挟杂,尤易伤人元气,消烁津液。

湿为浊邪,最易伤阳。

当天暑地热,人身

之气亦发越于外,腠理开,汗大泄,人之脾胃因之虚弱,外因湿蒸之酷尤易感受,随人身阴

阳之偏盛而为病。

如奔走长途,受烈日之威,则为中暑,轻则六一散,重则白虎汤。

若畏热

乘凉,暑为风伏,宜香薷饮加减为治。

或居凉亭、水阁,多食瓜果、冷物,内外虚阳被遏,是

为寒暑伤阳,即宜用辛温治之,如大顺散、冷香饮子之类。

若但多食生冷者,缩脾饮、正气

散随宜而用。

若其人元气素虚,微感外暑,治以生脉散、清暑益气汤、消暑丸等醒脾阳、祛

湿热而已。

至于冬令,严寒肃杀之气为伤寒者,仲景言之详矣。

惟阳气潜藏于内,天时晴燥,雨雪

稀少,乃成冬温之证,须用大剂清下,不得拘执《伤寒》成法以误人哉。

近世此病甚多,尤宜

加审。

轻则用杏苏饮,重则用葱豉汤加荆、薄、枳、桔、连翘、大贝以达表为治。

若时值初春,严寒将退,风木司权,其气善升而近燥,多犯上焦,故多身热、咳嗽、微恶

寒者,以黄芩汤为主方,随症加减,如薄、桔、荆、防、杏、苏、翘、贝、桑、菊、牛、蝉之类,取清

轻之味清肃肺卫;若失治久延,渐入荣分,有逆传、顺传之候。

近世市医不知者,多徒守仲

景六经成法,辄投辛温表散,耗液伤阴,或变神昏、鼾睡、厥逆、瞀,或咳甚失血、延成痨

瘵,或胃实失下,谵狂痉搐,莫救者多矣。

又有热极旁流,名为顺传胃府法,宜急下以存阴

液,然有舌苔黄燥裂纹可凭。

奈何庸医不知者多,余以济世为怀,昼夜研钻,斯悟其致病之

由、挽救之法,历验不爽,随笔记之,以拯斯民之厄。

呜呼!

自古迄今,无人发明春温、湿温、冬温之奥蕴,致误于庸俗者,不啻恒河沙数矣。

或者前哲知其所以然,而珍如拱璧,未能笔之于书,日久淹没者有之;或有其书,久久失传,

亦未可知也。

更有误于经文者,如“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细心研究“湿”字,的系传写之讹。

历来注家随文注释,亦未正其讹谬,又复曲为误引“长夏暑湿”,见证混淆于其间。

岂知初秋

承长夏之末,暑湿伏气为患者,可以仍用清暑燥湿之法;时值夏、秋交替之时,最易变幻,直

迨深秋,燥令大行,往往盛于秋末、冬初,人在气交之中,受其戾气,伏而不宣,是为秋燥。

症咳嗽,身热,胸闷,甚则谵妄、痉厥诸危候毕呈,当审天时之凉暖,而分寒燥、热燥之治,药

用温润、甘寒之品出入加减;又当验其舌苔,若焦黄燥裂,口渴能饮者,须用大剂清下,如

三黄承气等法,为釜底抽薪之治,切勿畏攻而留邪,致延日久大实而有羸状,误于温补不

起,以误人者。

余为利人救危计,不得不将历验心法公诸宇内,以便后进得指归之益耳。

澜按∶四时,暑湿为最历。

至于风温、秋燥、冬温等证,前人混于伤寒,拘执传经日数,

误于辛温表散。

自先生阐明风性上升而气近澡,始犯上焦,治宜清肺轻剂,更复申明秋燥

一语,辨正经旨,有功后进,厥旨深切明矣。

世人仅知“温邪上受”一言,叶氏创解,而不知叶

氏前已有言之哉!

或者叶氏本此书而阐明其旨,由叶氏传播,亦未可知。

谚云∶后来居上。

其斯之谓欤。

<目录>卷一

<篇名>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属性:

诊视之要,必先详察形色,然后细问致病之因。

闻其声音哑响,察其肌肤肥瘦,问其苦

欲,按其胸腹,视其舌苔,询其渴饮、二便通塞,苟能不惮烦渎,则在里之虚实、寒热已得

其要领矣。

大抵胃有邪滞,舌必有苔,苔之燥润、黄白、浓薄,以辨邪滞之浅深,而用轻下、重下之

方法。

至于口渴,能饮者,属实热口渴;不能饮者、属虚热。

小溲赤涩、大便燥结者,实热也;

小便清利、大便溏泄者,虚寒也。

若潜心推测,则病之寒热、虚实,自无狐疑之惑矣。

然后参

乎脉之浮沉、迟数,则标本、虚实更有鉴别矣。

余于切脉辨证,尤加慎审,未敢轻忽。

推测历验心得,竟是左手主阴,右手主阳。

凡温

热之病,热邪灼阴,右手脉大,左手脉微,迨下

尽热邪,左脉始起,右脉亦平。

又沉寒痼冷之,右脉极沉微,左脉皆紧盛,直至数温之后,

左脉平而右脉起矣。

凡阴阳偏虚,亦验左右可知。

阴气先绝者,左脉先绝;阳气先绝者,右脉

先绝。

又有紧与数相似,有寒、热相反之别,亟宜辨明。

近时温疫证重者,正为邪制,脉反极

微如无,当审其平昔有无宿病,分别老幼、强弱而断之。

假如素无疾患,体质强壮者,决其

脉因病变,必视其舌苔黄浊、燥裂,胸腹拒按;一经下后,病邪渐退,而脉亦渐起。

如大虚有

盛状、大实有羸形,阳病似阴,阴病似阳,若不细察精详,误人性命岂浅鲜哉!

惟温、清、攻、补四者之中,以平补之补较轻,缘微补不过助疾,且有助正之能,若浊补

则有遏邪之患。

况古方每以补正之中,参以逐邪之品;攻下之方,寓以扶正之治。

凡大攻、大

热、大寒之剂,稍有疑似,只可渐次加足,切勿过剂伤正。

倘虚症误下,则祸不旋踵,挽回莫

及之势矣,谨之、慎之!

譬如热而不实者,当用白虎、黄连,若误投承气、抵当,则败;若阴虚

虚热、应用补血滋阴者,若误投黄连、白虎,则亦殆矣。

更有实症用下后,病势尽瘳,忽又发

热或寒热不已,乃正气骤虚,即当大补以善其后也。

又有寒病化热、热证转寒,虚中夹实、实

症兼虚,变幻多端,要在审辨精当,细心体察,可免实实虚虚之咎,于心无愧。

否则,草菅人

命,班实目击心伤。

愿人人如我之存心,体上苍好生之德,则天下夭札之患,稍可挽救矣。

澜按∶病证万变,要在审察形色,闻其声音,问其病因,然后切脉。

则虚实立辨,寒热立

判,乃不为外象所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沉顿起,良医之名播矣。

今读先生手记,处处

以慎审为主,发明左手属阴,右手主阳;凡温热重病,脉见微细如无;以及误攻祸重、误补

增疾等言,皆前人所未言,可谓仁且智矣。

况先生之学术深邃,犹且精细若此,存心利济,

愿人人遵而行之,以免草菅人命,可谓仁至义尽。

若后进之士,虽不能如先生才识,而效其

存心,学虽不及,则以慎审从事,足以步良医

之后尘矣。

<目录>卷一

<篇名>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属性:

治病之要,首辨药性。

用药得当则救人,用药不当则杀人。

若性味猛烈者,人易知之;

其间有极和平、泛常之品,几微之间,亦能偾事者,必须潜心研究,庶免致患。

尝忆昔医治

虚痘,用四君子汤,平妥极矣,然亦间有枯毙者,以其白术之燥、茯苓之渗,即为大害;有阴

虚用四物汤尚能获咎,以芎、归辛窜耗阴。

夫苓、术极平和之性味,芎、归体阴微辛之气,尚

能遗害,至于暑热、霍乱,服生姜汤立弊者,书载难以枚举耳。

更有其药本不对症,因其能揠

苗助长,或治标病有小效,而其害过后方显者;或因病重药轻、药邪相拒,初服反觉不安,

患者不知,遂即更医,反致错乱者,凡此之类,尤属暗而难测。

惟须细心讨论药、病,如何相

制、如何相反之理,而用之得宜者。

譬如气虚者,只宜甘温极纯之剂,不能稍参克耗,间不

容发。

若病久胃虚,仅宜参、参地之品,若挟炒术、二陈、归、芎等,即觉不妥。

又如阴极虚

而亡血者,只宜纯甘柔润,以三才复脉等法,然必去桂、姜。

推而至于妇女之胎产,或血崩

过多,或郁勃日久,皆不得用升散之品。

又有化燥、化热之证,不能夹丝毫辛温苦燥。

每见

大泄之病,服胃苓而加剧,乃猪、泽渗利太过,反助下行之患。

他如寒忌清凉,热忌辛温;虚

忌消耗,实忌涩滞;上逆者,宜降不宜升;下泄者,宜固不宜降;散乱者,宜收敛不宜辛散;郁

结者,宜宣达不宜涩滞。

用药相当则病瘳,相忌则病进。

至于虚羸、年老,孕妇、产后,若患实症,攻邪宜早,乘其正未重伤,邪未深入,慎勿畏

攻,牵延正为邪伤,挽之莫及。

当此危疑之际,有起死回生之法也。

余治大病,必用大药,历

获奇效,如大散以麻黄、羌活为主,大攻以大黄、芒硝为要,大温以附子、干姜、肉桂为主,

大清以石膏、黄连为主,大补以人参、黄为

主,大滋阴以熟地、二冬为主。

每遇大实之症,必须大剂,大黄由五钱至一两;治大寒之症,

附子由三钱增至六钱者;大清之症,石膏由八钱增至五两者,方克捷效,转危为安。

所以医

贵阅历、经验,非近世庸愚无识,每以轻药相代,或用数分至钱半,以希起死回生者,何异

痴人说梦耳。

夫药性生成,各具专能,生克制化,用以补偏救弊,断非他物可代。

然用药之道,各有次序,凡邪犯上焦、心肺、头目、清窍,则宜轻清之品,不宜重味,药

过病所,反伤中下。

郁结之病,治从轻宣柔润,不宜苦重、大热、补涩之品,非徒无效,而反增

病也。

倘妇女崩漏,治宜重大之剂,方可胜任;若用轻小之剂,扬汤止沸,于病无济。

大泻之

,汤剂直过病所,不能留恋,宜用末药以缓止之。

至疯狂、淫疮、疫疠等患,皆宜重下,轻

微之品难于取效。

所列各法,皆平日历验心得,用特录记,以备研究,作后进之模范也可。

澜按∶用药之道,言之精且详矣。

大病用大剂,方克胜任,庶免正虚邪盛,更难挽救,是

平素经验阅历之言。

论中石膏用至五两,大黄用至一两,桂、附等亦五六钱者,是《内经》有

故无损之遗法,然非有先生之才识则可,无先生之胆略则不可。

学人尤当熟读深思,潜心推

测,自能心领神会而造精微,步良医之后尘,庶不负指归之教焉。

<目录>卷一

<篇名>胃为生化之源记

属性:

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

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

谷入于胃,流行于

脏腑,化津化液,熏肤、充身、泽毛,莫不以胃气为本。

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故仲景

《伤寒论》阳明症最多。

阳明者,胃也。

变化五谷滋生之大源,七情六淫皆以胃气强弱为转

移,推而至于温热、暑湿、疟痢、咳嗽、呕泻、肿胀、胸闷、气痛等症,均出于胃也。

夫胃为水谷

之海,生化之源,内而脏腑、气血,外而筋骨、皮肉,无不赖以灌溉,万物所归者也。

经以胃

为多气多血,一身之关键。

人身七情之感,怒盛伤肝,肝动则气逆上冲,怒息则肝自平,而

所病者,乃被冲之胃耳。

假使邪入五脏,其人立死,虽轻邪亦为痼疾矣。

市医不知生化之理,谬称风伏于肺,又云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或谓痰迷心

窍,殊觉喷饭,不思之甚。

盖肺为娇脏,何能留风、贮痰?

试问其风、其痰,从何道入内耶?

于心为一身之主,其窍更何能容痰?

况心、肺居至高之位,不能入痰,即脾亦为清净之脏,

亦不能容痰。

每见痰由食管吐出,即知痰生于胃矣。

余临症研究,历验心得而阐明之,以启

后进而免再误也。

大抵人身以胃为总司,其用烦杂,其位冲要,凡内外诸病无不归之于胃。

余每用治胃方法以疗诸病,功效捷应。

今特揭明,以备采择,不致为古书所惑。

孟子云∶“尽

信书不如无书”一语,推而至于《内》、《难》经文,其中谬误,不可枚举。

余为活人计,不得不

直言之欤。

澜按∶万物莫不归于胃,故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也。

今先生阐发胃之功用,博考治胃诸

方,以疗温热、湿温危;又扩充肝、肺诸病,亦因于胃病者,于是专以治胃,功效昭着。

以启后进之智识,不致仍惑于阴阳五行、八味六味汤丸可治一切病患之遗害,挽回温补之

颓风,先生之济世苦心,昭然若揭矣。

<目录>卷一

<篇名>保身可以却疾说

属性:

古人以淡泊为本,身多强壮;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羸弱。

病患缠绵,推其所以致病之

源者,皆性耽淫乐。

未满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于是六淫戾气乘虚袭入,一切疾病生

于内虚之体,治之非易。

况世无良医,不明致病之因,妄投汤药,不死于病而死于庸医之手

者多矣。

然而致病之源,乃自取之耳。

若能知嗜欲之害,守圣训七损八益之戒,慎风寒,节

饮食,不贪醇酒,不妄作劳,笃重伦常,浓培阴德,如是根深蒂固,则气体自然强旺,疾病自

可稀少,传世可期久远。

享期颐、登上寿者,皆是守身执玉之士。

孰得孰失,岂可不慎于细而

谨于微哉!

余济人心切,特揭明而示戒之。

澜按∶当明季时,世态情欲已经若斯轻薄浇漓,现隔一百九十余年,凶荒兵火之余,而

人心性嗜欲,尤甚于前明十倍。

更增鸦片一物,耗烁气血,熏灼脏腑,尤能助淫纵欲,奈何

人不惜命,甘之如饴,终归戕生速死,此嗜好之一大变也。

<目录>卷一

<篇名>侍疾应知论

属性:

医为人子,所当知古人有《儒门事亲》之书,良有以也。

第医理邃深,而知医之理难为

庸人律也;惟侍疾之道,是贤愚当共晓应为之要也。

若父母偶染疾病,为子者当慎择良医,

亟早调治,毋待病邪深入,以伤气血。

药必躬自捡察,购买道地上品,煎时必亲自看视,逐

味查对,防其错误。

教其煎法,如须表散,用芦薪猛火;若系滋补,用炭火缓煎等法。

煎成,亲

送亲前,寒温合宜,斟酌尽善,不离左右,视其或汗、或下之验,以及米饮、茶水等物,毋使失

序。

切勿委之奴仆,徒有服药之名,每多错误之害。

若临时疾病,人尚易为;若衰迈沉,年

深月久,呻吟枕席,困卧难起。

最苦者二便,须人扶持,撤换洗濯。

每当夏令炎暑,蝇蚊攒刺,

冬日严寒,衣被启覆,以及饮食一切,非人照料。

不可莫无切己之人当心侍候,则垂暮之光

阴,如同囹圄之岁月。

为子者,当思父母生我劬劳。

自身在襁褓中,父母昼夜保抱,就湿推干,万般辛苦,毫无

疏懈,以及痧痘疾病,扶持保护,延医祷神,毕生心力尽悴于我生之后。

今当父母衰年患病,

正人子报本之秋,何辞劳碌侍奉。

倘有便溺、痰涎,切不可畏污,必自为撤换,随时查检,虽

不如古人尝粪割股之孝,亦当效乌鸦反哺之意。

若一概委之奴仆,万难实心从事。

况此辈

面是背非,而病者自知情形衰弱,苦况亦多,含忍不言。

如是者,纵有儿孙绕膝,皆属虚名

无济。

倘有仆辈诚实可靠,亦须人子亲身督率,优给仆使犒赏也。

古云∶百善孝为先。

能尽父母一日之劳,即得一日之功行;能尽一二年之劳,即得一二年之功行,在此根本上用

力,胜一切善举万倍矣,又何惮其久劳疲弊哉!

至于境处富贵不同,惟侍亲之道,无从分别。

若贫贱者无力雇人,自身尤宜加力。

凡药

饵、饮食之费,务须竭力筹措,因父母逋累,亦可对人。

果能尽心纯孝,自当感格上天,必不

使终于贫贱也。

如富贵者,当思天以美境与我,若不加倍尽孝,何以对天。

若置父母于脑

后,任其痛苦呻吟,而自拥妻外家以安眠,自己扪心,尚得谓之人乎!

况根本既亏,恐富贵亦

难久远矣。

又有兄弟多者,当各尽各力,切忌推委。

遇妇女不知尽孝,必痛加教诲,万勿溺

爱、听信。

余屡见年老衰疾之人,为仆使所欺;甚至病危之际,抱持不慎,一蹶而毙者,人多

不察、不知。

要知人人皆有老时,代代儿孙看样,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