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8001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docx

高三作文写人奇人萧大雁

高三作文写人:

奇人萧大雁

 

故事发生在清朝中期。

在人间盆景的嵖岈山东边30里的地方,有一座绿竹环绕的村子——林子萧庄。

奇人萧大雁就出生在这里——当然,这里也是我的家乡。

林子萧庄中间有一条小河,把庄子分为前萧庄和后萧庄。

因为村里村外到处长满了密密麻麻、蓊蓊葱葱的竹子和树木,便有了“林子萧”这个名字。

萧大雁就是后萧庄的人,如果现在活着,正好和我家是邻居。

萧大雁三岁就死了爹,他母亲守寡,硬是辛辛苦苦地拉扯着大雁过日子。

等到大雁12岁,就已经成了“名人”,方圆几十里,没有不知道林子萧庄出了一个奇人的。

萧大雁奇就奇在——

个子大,饭量大,力气大。

萧大雁还是一个11岁的少年时,他的身高没有量过,但在村里,没有一个大人能赶上他的肩膀高;他进出家门的时候,都要小心地低着头,弯着腰,不然就会撞到门框上面的横木上。

我想,他的身高大概超过了两米。

不然,他的个子就不能算作一奇了,对吧。

饭量大,对于穷人并不是好事,萧大雁从小到去世,用他自己的话说:

“对乎对乎吧!

”遂平人说“对乎”就是“凑合”的意思。

不管粗茶淡饭,从记事起,他就没有真正吃饱过一顿。

我想,萧大雁的最大愿望可能就是:

“让我敞开肚子吃个饱”吧。

每天三餐,他母亲顿顿煮一大锅稠稀饭,里面放上红薯干或者是南瓜块儿,母亲盛一碗,剩下的大雁喝完。

农忙时,偶尔蒸一锅窝窝头,他母亲吃一个,余下的大雁一顿吃个精光。

就因为大雁饭量大,娘儿俩日子过得很紧吧,要不是邻居东帮一把,西帮一把,娘儿俩就没法活下去。

大雁自小就懂事,不管村里哪家邻居有事,他都会去帮帮手。

人们常说:

身大力不怯。

萧大雁个儿大又能吃,虽然长得干瘦细高,可是,一身力气还是很惊人的。

一天晚上,几个孩子在打麦场里玩儿,把一个碾麦子的石磙推进了麦场边上的深池塘里。

第二天急等着用石磙,好多人下手,就是没法把又湿又滑的石磙抬到岸上去。

萧大雁看在眼里,找了一根铁链子,自己下到水里,把石磙拦腰捆上,然后一哈腰背在了背上,没费多大劲儿就把石磙送到了麦场里。

这一年萧大雁刚满12岁。

12岁的萧大雁,从此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也走进了艰苦的生活。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

让我撒个欢儿。

【二】

萧大雁母子二人,租了富人家五亩地,每年的收成,除了交租子,剩下的也就没有多少了。

最困难的是,家里没有牲口,农具也不齐全,一到收种庄稼,就得求邻居,告亲戚。

等人家收完、种好,自己家常常误了农时。

这年麦天,萧大雁和母亲连明赶夜把麦子收割完,他就用一根茶杯粗细的木棍,往打麦场里挑麦子,母亲跟着他在后面捡拾掉落的麦子。

萧大雁干活,最吸引人,他挑的两捆麦子,可以装别人一牛车,一亩地的麦子,他一挑子就担走了。

麦子摊在场里晒上半天,该用石磙碾压,把麦粒脱下来。

那时没有脱粒机,全靠用牛或驴来拉石磙。

大雁就趁别人歇晌时,借来石磙,自己用绳子拉。

拉了没有多久,他觉得这样跑路太多,肚子又饿,自己得省点力气。

于是,他站在麦场中间,把自己当作圆心,扎上甩水流星的架势,牵引着石磙来碾麦子。

他一会儿用食指,一会儿中指,石磙在麦场里飞一样转。

碾到高兴时,萧大雁便自言自语地说:

“该三哥干了,让二哥歇一歇。

”他说的“二哥”、“三哥”就是他的食指和中指。

收了麦子,接着就是犁地种秋。

往年发愁没有耕牛,从这年开始,大雁就对母亲说:

“娘,我有的是力气,以后咱犁地,就不用跑着借牛了。

犁地时,我在前面拉,你在后面扶着犁子就行了。

”犁地是力气活,两头牛拉着犁子,干半天也得歇歇晌。

可是萧大雁犁地,速度要比牛快得多,五亩地一天下来,就松松地犁完了。

接着是用耙把犁过的地耙平,然后好播种。

这一次,萧大雁让他母亲蹲在耙床上,压着耙,自己把裤腿卷起来,在前面拉。

拉了一阵子,大雁对他母亲说:

“娘,你坐好了,可要把手抓紧,让我撒个欢儿!

”萧大雁心里高兴,拉起耙慢慢地奔跑起来,一会儿功夫,就干完了活。

天气越来越热了,村里人们吃水问题却遇到了麻烦。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

惩治水霸。

【三】

在林子萧庄的后萧村(就是我现在的老家),住着几十户人家,每天吃用水,靠的就是村中间的一口井。

井在村子的西头,是一口砖砌的水井,井口铺了四块青石板,正好把井口拼成“口”字形。

井很深,趴在井口能看到里面摇动着的一片亮光。

这口井,不知是哪年哪月挖的,但是,最近一段日子,有人传出井是一家富人的祖上挖的,这事也没有引起大家的格外注意。

正是盛夏,天一直不下雨,干旱得河里断了水,井里的水打不上两桶就会变得浑浊起来,村里人吃水成了大问题。

就在这节骨眼上,那个富人家发话了:

“井是我家的,没有我的批准,谁也不能再吃这个井里的水。

”当天,他就做了一个厚厚的井盖,还加上了一把大锁,这样,一村人只好跑很远去找水。

萧大雁知道了这件事,很生气,心想:

就算是你家祖上打的井,也得让老百姓吃水啊!

何况这样的旱天,跑到哪儿不都是缺水吗!

他越想越生气,就决定治一治这个富人。

萧大雁来到了井上,身后跟来了好多人。

萧大雁伸手就把井盖拽掉了,然后一甩手扔了好远好远。

然后,他跑到打麦场里,抱来了一个石磙,把石磙倾斜着卡在了井口上。

这时,萧大雁大声说:

“乡亲们,以后每天五更、中午和晚上三更天,我在这里搬掉石磙,各家轮流来提一次水,其他时候,得让井水慢慢地泉出来哦。

”大家高兴得直拍手。

富人傻了脸,心里恨得直咬牙。

但是为了吃水,他也只得派自己的长工按顺序去提水。

很快到了秋天,终于遇到几场好雨,高粱、玉米都长了起来。

为了混饱肚子,萧大雁接受邀请,外出打工——给贩盐的车队当了临时保镖。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

坟场退敌。

【四】

这年秋天,萧大雁给贩盐的车队做了保镖——相当于现在的保安吧。

人家当保镖都掂着刀、枪什么的,萧大雁就拿一根旱烟袋,旱烟杆有一尺来长,不是独门暗器,而是烟瘾大,离不开。

那时的贩盐车队都是熟人临时凑起来的,各人贩各人的盐,只是为了有个相互照应,才招呼在一起,一般就是七八个人或十来个人,一人一辆独轮车,一次可以推两大麻包盐,也就是500斤左右吧。

等盐车推到家,保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为什么找萧大雁做保镖?

因为萧大雁力气大,有名气。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一年腊月,老乐山的土匪捎信,让村里捐送过年吃的猪和羊,不然就进村烧房子抢东西。

萧大雁听说后,坚决不让乡亲们给土匪捐东西。

他找来一根丈把长的檩条,一头捆上一个耙地用的长耙,耙床上面还带有20多个铁耙齿,他叉着腰,把这新式武器往村口一戳,就等着土匪来报复。

结果,土匪面儿都没敢露一下,乡亲们算是过了个平安年。

这一次是十多辆车子结伴行走。

中午时分,正路过一片高粱地。

说是一片地,其实是地块连着地块,种的都是高粱。

没想到这里就藏着几个劫路的。

不过他们很小心,害怕截着不好惹的人了。

所以,要问“你们是谁的车?

”回答“是萧大雁的车。

”于是,他们使个眼色,放车子过去。

问一辆,回答是萧大雁的;问一辆,回答是萧大雁的……劫路的人犯了嘀咕:

怎么连萧大雁的面儿也没见到?

这是忽悠咱吧?

几个人觉得上当了,一商量——劫吧!

于是拿出家伙,往路中间一站,等着后面的盐车慢慢推来。

萧大雁就跟在这辆车后面走着。

推车的看到前面路上出现了劫路的,吓得两腿发抖,放下车看着萧大雁。

萧大雁拍拍他的肩膀,说:

“别怕,跟着我。

”说着话,把整个车子挎了起来,一闪身钻进了高粱地里。

两个人和一辆几百斤重的车子,就这样突然从几个劫路人的眼皮底下消失了。

劫路的很奇怪:

“哎——他们哪儿去了?

莫不是飞了?

”一个年龄大的说:

“他们跑不远,咱搜!

他们顺着深深地脚印,很容易就找到了人和盐车。

只见一个大个子正坐在一座坟包上吸旱烟,另一个人在旁边发抖,车子就停在坟包下。

他们“呼啦”就围了过去。

还是年龄大的人有经验,只听他说:

“你们是怎样把车子运过来的?

”萧大雁把旱烟袋往鞋底上磕了磕,笑了笑说:

“我搬过来的,你不相信?

”年龄大的给身边的其他人使个眼色,说:

“你要是能把车子再搬回路上,以后咱就是朋友。

”萧大雁站起身,把旱烟袋插在腰里,然后一弯腰,伸出胳膊把车子挎起来,大步走到了路上,连粗气都没有喘一口。

这几个人知道遇到高人了。

年纪大的一抱拳:

“请问好汉高姓大名!

”萧大雁点着一袋烟,吸了两口,说:

“不是好汉,是庄稼人,姓也不高,名也不大,就叫萧大雁。

”几个劫路的慌忙跪下磕头。

并保证从此之后,再也不干坏事了。

说话间就到了又一年的三月三,县城起了庙会,萧大雁的又一件事轰动了县城。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

沙滩扛车。

【五】

三月三,县城东关起庙会,十里八乡都去看热闹。

林子萧离县城25里,萧大雁是一个孝子,家里没有车,他每年都会背着老娘去赶庙会。

县城南面有一条河,就是现在的汝河,那时只有一座小石桥,二尺来宽,可以走人,但无法通行车辆。

要是大车进城,就得从小石桥东面的一块浅滩上过。

因为故事将要发生在这里,所以,有些事就要先交代清楚才好。

这片河滩比较平坦,但都是沙子,只有河中间一段是石子硬地。

那时的车,轮子是铁铸的,就是空车也很容易陷进沙子里。

这一次,萧大雁遇到的是一辆重车,拉的粮食,在过河时,一下子深深地陷在了河滩里。

退又退不出,进又进不了,那时又没有吊车,赶车人真是傻了眼。

看热闹的人很多,有人出主意:

“要是萧大雁来帮忙,这车就容易拉出来了。

”旁边就有人说见到萧大雁在庙会上,于是车主就去庙会上找。

萧大雁是个热心人,见不得别人有困难,听说这事以后,只提了一个条件:

“让我吃饱。

”车主领着萧大雁吃了两个小饭馆,问他吃饱没有,他擦擦嘴说:

“就算吃饱了吧。

”然后就跟着车主去了河滩。

河滩上看热闹的人很多,都想看看萧大雁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是怎样把车弄出来。

萧大雁也就是比普通人个子高大,穿一件家织布黑夹袄,腰里系了一条黑腰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他围着车转了两圈,让人把拉车的两头牛卸下来,自己又掀起车杆试了试,便一弯腰钻到了大车下面。

他慢慢地把车往上扛,一使劲,车子离开了沙地。

河滩上响起一片叫好声。

萧大雁扛着车,掉转车头,向前迈一步,踏下去,拔出另一只脚,向前迈一步,踏下去……一步,一步,一步……十几步的距离,终于走完。

萧大雁把车放在河边,脸色紫红,一屁股坐到地上喘气……看热闹的人都楞着了——这是一辆重车啊,往少里说也得有千把斤重。

当人们突然明白过来,大声叫好的时候,萧大雁早已趟过了河,正往高高的堤上走,有几棵钻天杨树正摇动着枝桠迎接着他……

不想结束的结束语:

这年萧大雁36岁,也许是扛车伤了元气,回去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当秋叶飘零的时候,萧大雁逝世。

附:

我写萧大雁

因为老家在林子萧庄,我又是和萧大雁一姓同宗,所以,从小就听大人讲萧大雁的传说。

爷爷命了一个作文题——《奇人萧大雁》,要我来写。

可以说,《奇人萧大雁》是被我爷爷“鞭策”出来的。

对于萧大雁的事,开始我就是当故事听,而且情节很凌乱,没有想到把他写出来。

后来真正动笔了,才知道有几个关口要突破,不然,就写不好这篇大作文。

第一道关口是组织材料。

哪些材料该保留,哪些材料该舍弃;哪些材料放前面,哪些材料放后面,我和爷爷都认真地进行研究,然后我要口述出来,爷爷边听边挑毛病。

如萧大雁“跑反”,在攀登嵖岈山时,他帮助乡亲往山上扛毛驴的故事,爷爷说,这和有些情节雷同,就被删去了。

在口述时,爷爷要求我根据季节和故事发生的环境,通过想象添加进去一些细节,如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当时的环境、场面等。

讲一遍,爷爷帮我改一遍(爷爷在写作上可是一个要求完美的人),直到爷爷点头放行。

第二道关口是设计布局。

我原来打算一篇作文把萧大雁的故事写完,结果写了一部分之后,被爷爷“枪毙”了。

他让我模仿章回小说的布局法,分章回来写。

这是我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只能比着葫芦画瓢。

尤其是结尾,要与下一篇连接,要提示下一篇的内容。

这时,爷爷就帮我出主意,指导我设计,最后就写成了现在发表出来的样子。

第三道关口是修改定稿。

口头讲故事到写成文章是有距离的,爷爷要求作文必须做到“五要”,即:

用词要准确,标点要规范,句子要通顺,语言要简明,层次要清晰。

因此,一篇文章我一般要修改三遍,最多时修改五遍。

尤其是用词,爷爷要求很严格,他常说:

“词不准则义不达,义不达则文不彰。

”等到文章完成,爷爷还要再把一次关。

现在我就记住爷爷的一句话: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过三关,写完了《奇人萧大雁》,尽管没有篇篇被推荐认可,但是,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奇人萧大雁》毕竟是我下功夫写出来的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