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123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叶舒宪在长安大讲堂演讲在长安大讲堂演讲

主持人李震老师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今天是我们长安大讲堂的第28次学术交流活动,今天请来的主讲人是我们的校友,也是我们的原陕西师大的老师叶舒宪教授。

大家欢迎!

(掌声)叶老师是我们陕西师大中文系82年毕业的学生,后来留校任教,1986年就破格晋升副教授,94年任海南大学教授,9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99年到2000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2001年先后再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讲学,2003年任荷兰皇家学院客座研究员。

叶老师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的研究主任、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导师。

今天叶老师到我们长安大讲堂来可以说是真正的二返长安,因为去年叶老师在我们长安大讲堂已经做过一次演讲,叶老师的这个学术影响应该是在海内外都非常的驰名。

那么,今天我们请来的讲评人是我们学校美术学院的傅骞教授。

傅老师他是从事非文化这个领域的艺术实践人,那么刚好和叶老师的这个理论呼应,所以我们请他来为我们做讲评。

傅老师今年曾经参加了文化部的一个关与非物质文化的一个论坛,所以在这方面也很有研究,今天也请他给为大家发表一下意见,大家欢迎。

(掌声)今天我们长安大讲堂还来了几位客人,这是有西安原纺织学院,现在叫工程科技中文系主任、也是我们的校友张志春教授,(掌声)还有我们陕西师大出版社的知名编辑汾小丽老师,(掌声)另外我们文学院的总支书记傅功振老师,副院长张新科老师都来到我们长安大讲堂,(掌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田大宪教授也来到我们长安大讲堂。

(掌声)现在我们就请叶老师为我们演讲。

(掌声)

主讲人叶舒宪老师演讲:

谢谢李院长!

我这人像候鸟一样,去年大概这个时候来到咱们师大,可能做了一个文化寻根的讲座,可能听过的同学还有点印象。

那么到了金秋的时节又一次回到咱们这个学校。

今天要讲的题目一看好像有些人看了不知道说什么,跟咱们今天的这个高等教育好像有点脱节。

那究竟是我们讲的东西过于新潮了呢,还是咱们这个教育制度有的落后呢?

我想,我今天要讲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给大家说说我们讲的这个非物质这个东西,在理论上讲好像很绕口,什么叫非物质呢?

学马列哲学原理都知道物质决定什么?

这从中学都背得滚瓜烂熟的,谁听过什么叫非物质呢?

话语的来源我们说这不是空穴来风,所以今天这个题目就想把这个从国际到国内,包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场重要的经济文化的变迁做一个勾勒,然后在这个背景中来看一看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提法。

队我们中文、历史、哲学、美术的教学有哪些反思和促进作用?

实际上就两个大问题,一个就是讲讲这两个概念的由来;第二个就是讲讲针对我们自己学科的学习和未来的择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关联。

那么我就从这个非物质的概念讲起吧。

这个题目在咱们这里不是第一次讲了,今年夏天在华中科技大学有一个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基地,第一次是在那里讲的,我觉得大部分都是理工科的学生听着比较感兴趣。

为什么把这个东西拿回咱们母校来讲呢?

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就是,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全国的教育基本上是在一个棋盘上,那么到了二十一实际,这个距离开始拉开了,拉开的原因,可能这个学习的同学、教书的老师不太清楚。

就是国家要把这个主要的财力投在重点院校上,大家都知道清华一年几十个亿,一般的学校还有二一一这个杠杠,没有进二一一的就属于自己自谋生路的这个做法,所以这个专业的设置和教学的内容逐渐的就有距离了。

在咱们非二一一的这个学校有些东西听起来就比较新鲜,你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山大学已经建立了国家九八五文科叫知识创新平台,投巨资来支持这种新兴的学科。

像北师大、四川大学、复旦大学都有相应的或者叫文化遗产,或者叫什么,就跟咱们原来学的文史哲分门别类,或者什么古典文学、或者什么先秦、或者什么两汉都不一样了。

它弄了一个宽泛的概念,为什么?

今天要讲的就是它这个差距是从哪儿来的,它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所以说对于咱们这个非重点院校,更是西部的师范院校来说,如果说还是完全按照过去教学大纲上这个滞后的教学内容来教给大家,这个对未来的知识的选择,特别是知识的创新是极为不利的。

大家听听这个名称,这实际上是中央政治局提出来的。

什么叫知识创新,怎么个创新法?

对不对?

你看看这些新批准的这些九八五二期工程全是传统学科所没有的,力度是非常的大,再到咱们这些学校可能还不知道,在咱们有些地方政府已经知道了。

咱们傅老师已经参加了咱们陕西省的这个非物质文化小组的这个工作,但它和咱们那个教学的过程可能还接不上。

这个反差是怎么形成的,我今天就想把这个鸿沟看看能不能弥补一下。

我先讲第一个概念非物质。

非物质这个词实际上就是英文或者法文译过来的。

物质大家都很熟悉了,那么加上一个词缀、前缀,到底指什么东西呢?

在我看来呢,这个是20世纪后期、20世纪末期西方思想变迁中最重要的标志,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一批第一流的、最前沿的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将研究转向了这个问题。

非物质在我们翻译成的中文的看到的就是利奥塔,大家可能都熟悉,写了《后现代状态》的这个,都把他看成是后现代主义的旗手。

他在1985年,在巴黎举办了一个艺术展,题目就是“非物质”。

那么,1985年距今刚好是二十年,所以说在西方也是很新潮的,不要说在我们这个大学里讲这种东西。

那么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东西呢,他的初衷是什么呢?

我先放下不表。

那么,距今六年前,五月十九号,在界的文化界发生了一个举足重轻事件,什么事件呢?

就是一部电影放映了,但是这部电影的放映在文化史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什么电影呢?

今六年前的月十九号,一部美国大片,名字叫做《星球大战》(《星战前传一》),这样一部影片实际上就是一部电影么。

但是今天人们已经把它看成是非物质时代到来的一个风向标了。

这部电影在放映前已经造了很多的声势,因为它有一个前期的铺垫,主创方面和营销方面都是极为成功的。

这个电影当初的投资是一千万美元,当初看来已经是很多了,但今天看了也就是现在大片的零头。

投入了一千万美元拍一部影片,在全世界好像形成了一个节日,为什么呢?

全世界的星战迷们不远万里乘着油轮、乘着飞机赶到美国去赶这个首映式。

之后警察都出动了,为什么?

因为买不到票,看不到首映式。

这些如痴如狂的影迷们就跟今天的《哈里波特》的发行是非常相似的。

在大半夜排队,所以呢,美国这个影院临时决定要二十四小时的轮流的满足这个影迷的需要。

就这么一个影片,当年的投资就收回了八亿美金,那么后期还有各种产品的开发,还有相关的什么,总共是九十亿美金。

就拍这么一部电影,投一千万,赚了将近一百个亿。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投入和产出比。

那么利奥塔所讲的这非物质的东西,当时只是在艺术界很新潮的,大部分人不理解这个,都以为是艺术家在玩点什么新奇。

那么在《星球大战》的这么一个超前的、或者说是空前的这么一个成功之后,大部分的文化人,特别是从商的人,开始干什么?

比较敏感的都开始研究文化问题。

为什么这样一部看起来好像是科幻作品,谁见过星球大战,以前谁也想像不到,为什么这样一部科幻大片会有如此的号召力?

一方面,它有惊人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甚至形成了一种准宗教的迷狂。

这个影片今年在中国好像又放了它的续集,在我们这儿虽然也是挺热闹,但远远没有产生他的那种迷狂,因为它这个文化的隔膜还很深。

韩国、日本的影迷都是乘着飞机赶到那儿去看这个东西。

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着当代人,弄得魂牵梦绕似的,不看就不行了。

这样一种的文化产品它把过去人们所拥有的关于资本、关于财富、关于经营的所有的条条框框都给打破了。

可以说是奇迹吧,它本身就像一个神话一样。

这就是我们对非物质时代作这么一个简单的说明。

把六年前的这个事件可以看成这么一个时代到来的标志。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在《星球大战》放映的第二年,在国际上出现了一本争议很大、影响非常广的理论著作,名字就叫作《帝国》。

不知道咱们研究生同学有没有读过的?

中译本已经出了两年了,《帝国》,听过过没有?

这个书我为什么说争议这么大呢?

就是说它是在萨伊德之后能够引发在理论界这种广泛的关注,不分学科的,可以说就是这部书,甚至的的影响面比萨伊德《疯狂主义》影响还要广一些。

2001年在伦敦大学我看那里的研究生,这是2000年出版的,过了一年这个研究生是人手一册。

过了五年咱们中固的大学生好像还闻所未问似的,这个实在有个差距。

这个书在讲什么呢?

这个书在讲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这个书的副标题就是用全球化的政治秩序,它讲的是什么东西呢?

实际上它讲的就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它所讲的这种全球权力的形成,用了这个词是“帝国”,但实际上就是没有国界的、打破划分的一种政治、经济的力量,它叫作权力正在形成,就是哪一个国家的政府想左右它是不可能的,它已经是它是跨国的。

那么这种全球的、主权的新形式的出现,它觉得是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标志,所以呢,两位作者一位是美国人叫迈克尔·哈特,一位是意大利人叫安东尼奥.柰格里。

200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有中译本,我估计咱图书馆肯定有。

它认为新的这个时代的到来跟以往的这个现代化的时代告别了。

屏幕上的这张表格就是我自己根据它所提供的中世纪以来三个时期的划分做了这么一个简单的表,所以说这么理解一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么一个时代变迁是怎么样的?

(表格)

历史时期

17世纪前

17-20世纪

20世纪后期至今

形态次序

第一范式

第二范式

第三范式

理想型

前现代

现代化

后现代化

经济主导

农业

工业

文化产业

社会追求

自给自足

生产主义

消费主义

图腾景观

哥特式教堂

大烟囱

迪斯尼乐园

代表作

堂吉诃德

摩登时代

怀念狼

流行观念

基督教神学

一元启蒙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自然条件

人口少资源丰

人口爆资源竭

物种灭绝、生态危机

核心力

耕作

制造

创意

关键词语

不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可持续(发展或存活)吗?

关键信念

禁欲主义

物质主义

非物质

主要威胁

瘟疫、自然灾害

大屠杀

艾滋病-核武器

技术标志

灌溉-风车

蒸汽机

电脑-网络

媒介样式

口传、书写

印刷文本

数码文本

它认为中世纪以来世界文化经历了三大变迁,第一个就是叫第一产业,主要是种田、种庄稼,作为辅助有一些采矿业,挖一点儿矿产品,如此而已。

第二个时代就是中世纪结束、整个资本主义建立了、工业革命的开始,它认为是第二个时代。

进入二十世纪后期,它认为第二个时代也开始走向结束了。

特别是在哪里呢?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它们已经转向了第三个时代,第三个时代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讲的“非物质”时代。

那么第一个时代我们从农村来的都很清楚,那是一种靠老天爷吃饭的生产方式,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时代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我们的家长亲身经历的这么一个时代。

农村的耕地被圈起来,开发区建立起来,然后烟头立起来,然后产品加工出来,然后大家不种田了,开始打工。

这样的时代在西方是三百年,不是精确的算,大致的算,从工业革命到今天大致上走完了,在这些理论家看来,已经结束了。

所以下一个时代呢,工业革命曾经引导了三百年来人类的价值观,我们人类所讲的什么进步啊、增长啊、发展啊,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这三百年来交给我们的,在此之前是没有的。

那么今天已经走到了这个三百年的这个工业主义的第二产业,或者叫第二产业这个时代,在发达国家开始结束了,为什么开始结束了呢?

因为主导经济运行的主要的力量已经不再是工业了。

并不是说第二产业,工业出现,种粮食就不种了,也种。

但是在全球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引导社会文化变迁的已经不是工业了。

是什么呢?

就是所谓的“非物质”经济。

如果大家看看看这个表格就会发现,第二个时代它的标志是什么?

就是冒烟的大烟筒、大水坝,就是人类要征服、改造自然药用的什么农业以外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最大的财富来,这是整个这三百年来做的事情。

这每一个时代它有这么一个理想形态的顺序、代表作、图腾景观,如果说农业时代西方社会的代表性景观就是这个高耸的哥特式的教堂。

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就是这些水坝和烟筒这些人工建造的东西。

那么到了今天变成什么了呢?

什么代表“非物质经”济呢?

迪斯尼乐园。

迪斯尼乐园的产值远远超过一般人想像的十个、八个大工厂。

这种现象其实早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了,只是没有人从理论上做新的描述和概括。

那么这样一种现象的发生,实际上是全球秩序的一个重新的洗牌,重新调整。

走在前面的肯定是那些最先进入工业化的国家,那么其次呢,我们现在叫发展中国家,实际上走的是什么呢,就是工业化国家已经走过的路。

我们现在再重走,是不是这样呢?

你们看看那些把农田圈起来,变成开发区、建造工厂,生产产品,赚利润,对不对,在市场上卖。

这实际上是走它们三百年来走过的道路。

所以这部书它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对所有的后发展国家,它的启发意义更大。

人家那里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它们已经转向“非物质”了。

那么我们国家刚好在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来,面对着一个经济需要,原来是农业社会,过去工业基本上很可怜的。

那么要发展怎么办呢?

马上就模仿西方的现代化的方向,开始搞我们的工业生产。

我们有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是很廉价的。

但是我们忘了一点,我们人均能够支配和拥有的资源、能源在全世界是少的可怜的。

忘了这一点,所以这二十年来走的路回过头来看走的是成问题的。

而且成问题到什么程度呢?

自己体会一下可能都能发现,国民的收入是上去了,但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变得怎么样?

产值是上去了,开发区变得很多,产品也很多,甚至是许多产品都是产量是世界第一的,很骄傲。

但是为什么现在又要重新扭转方向,提出一个可持续的问题呢?

这个我们去年讲“文化寻根”其实已经提到了可持续。

我在这里想说的就是,如果可持续不成为问题的话,没有人会把它钓在嘴上天天讲。

多少有一些哲学思考的人就会发现,一旦什么东西整天在那儿讲,肯定是到底能不能持续出了问题。

对不对?

而且这不是我们这一个国家出了问题,这是九十年代以来,从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以来人们发现地球的改变,三百年来光看到物质在增长,人欲在膨胀,但是能源、原材料、资源、自然、环境整个都是负的。

所以这样下去的话,这个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还能折腾多久,实际上可持续这个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旦提出来,便成了所有政府官方的口头禅。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问题是全人类的,不是哪一个民族的。

但是在象我们中国这样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可怜的国家,这不仅仅是提一提的问题。

去年我讲“文化寻根”,今年咱们国家出现一个新的口号叫建立什么社会?

(学生回答)这北京夏天空调都要往低了降,为什么?

不可能支持你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不可能维持长久。

今年八月我们到深圳去开会,整个广东的交通变成了半瘫痪的状态,有没有大家到那儿去旅游的,那深圳街上的汽车排一公里,为什么?

没油了。

去年我们给大家说这个你们有这个收藏意识的话,不妨弄点原油储藏在那儿。

还记着那个话吧?

当时我说,你们将来有孩子的那一代可能还有石油用,你们有孙子的那一代就没有石油用了。

去年我说的时候油价是四十多美元,今天过了三百六十多天,这油已经上七十美元了。

你搞什么产值、搞什么收益,也没有这个来的快。

为什么?

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支撑六十多亿人,同样走现代化的标准是不可能的。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必须这六十亿人中有牺牲,或者是物质上的牺牲,或者说干脆连生命都得牺牲出来。

这是太简单的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说这个非物质经济的到来,它并不是说哪些新潮的人把它引导出来,而是怎么样?

是被亡羊补牢、釜底抽薪的现实逼迫出来的,所以它是非常悲壮的。

那么在《帝国》这部书里,他们认为,对应的这个现代化结束以后,它叫后现代性。

后现代性社会的的主要经济形态应该就是所谓的“非物质”,或者叫做“符号经济”,“非物质经济”。

那么说“非物质”大家可能从理解上有点绕不过弯儿来。

那么我们举了《星球大战》这个影片,就说明它一没有开采什么能源,也没耗什么原材料,就拿个故事来编呗,是吧?

用个胶片拍呗,付点儿明演员的出场费,到头了。

它的这个产值,它所创造的这个财富效益,跟以往的利用大自然、利用原材料,钢啊、铁啊、铝啊、电解镁啊、煤啊、石油啊、完全不一样。

所以为什么说它划分出一个新的时代呢?

虽然这两个时代实际上重合的。

我们现在还要生产,我们还要吃还咬喝,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都要要,但是在社会经济中主宰社会文化变革的已经从物质转向了非物质。

然后现在我们再回到利奥塔所讲的“非物质”是什么意思?

我们稍微做一点解释。

这位思想家是非常的敏锐,能够提出一个后现代状态的人绝对不是一般的等闲之辈。

只不过跟我们这个教学,除了讲什么讲西方文论,或者什么现代美学能提一下。

但这个人的书一定大家要好好的读,他就是等于是时代的风向标一样的人物。

咱们也做课题,做什么。

他这个后现代状况就是一个课题,这是政府招标的,在加拿大某地方,它那里法语区和英语区的人矛盾很深的,要了解今天的知识变到一个什么情况了,又政府出资一笔钱招标,中标的就是他。

写出来就是这么三、四万字,比你们的硕士论文还短一点儿。

那个分量是改变了整个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什么是后现代状况?

大家看了他的那个小册子就知道了。

那么他的那个“非物质”?

那个展览的说明词是他自己写的,说的非常清楚。

什么是“非物质”呢?

他说,在现代性的传统中,人与物质的关系,已经由笛卡尔的征服和占有、自然的规划所固定。

他在讲“非物质”的时候先讲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人与物质的关系。

笛卡尔大家知道吧?

就是说“我思故我在”的那位哲学家,被看做是现代性启蒙哲学方面早期的代表。

那么人和物质的关系,已经由笛卡尔的征服和占有、自然的规划所固定。

所谓“非物质”就是是否能改变这种人与物质的关系,实际上是针对人与自然说的,和我们国家领导人讲的这个和谐社会实际上是相关的,只不过这个术语不一样。

咱们这个和谐社会其中也有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对不对?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但是这个话语在1985年出现在一位思想家,在今天出现在我们这儿,这背景是不一样的。

虽然只有二十年,但是今天这个时代这一天就等于二十年了。

所以这个话要乘上二十的话,在乘上三百六十五的话,不知道超前了多少。

所以他所办的这个展览是要人们反思现代性以来,人对自然的这个截取、占有所造成的这种恶果,所以他实际上是和整个二十世纪后期的绿色运动、生态觉醒运动、女性主义运动,所有这些或者是发自民间的,或者是来自知识分子的,是一样的,是一个共同的呼声,只不过他点的更深入一点。

那么如果说物质生产占主流的这个工业主义的时代结束了,“非物质经济”的时代开启了,那么他的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呢?

在《帝国》这部书的第十三章里,就讲的是所谓后现代的这种景观。

这个后现代我在这里提一遍,咱们学文学的、学艺术的好像都知道一些对吧?

后现代主义很多,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文化误读,怎么个误读呢?

就是把后现代主义在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末就有了,特别是作文学、当代文学批评的早都吵得热哄哄的了,为什么呢?

他没有把握后现代的精神实质,只是把他看成是文学和艺术中的一种潮流。

哪个小说家用了什么反讽,哪个小说家用了什么变乱语言顺序,好像找一点儿后现代特征,这就是后现代,于是按照西方后现代作家回来找,看看余华有没有,看看格非有没有,然后描写一下中国的后现代,这样就了事儿了。

这是后现代的本意么?

所以把一个时代变迁的风向标在我们这里变成了一个对号入座的寻找作品中的后现代性,基本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偏差。

但实际上仔细的看一看五、六万字的《后现代状况》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他所讲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后现代状况》里讲了在人类的思想中有两种知识,一种就是西方人讲的科学知识,另一种叫什么呢,叫叙事知识。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这学文学的一看就知道,它没有上升为什么三段论,什么理性、逻辑,没有亚里士多德,没有黑格尔的那套体系,但是它是不是知识?

咱们村庄里的老人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不是知识?

在科学知识定为一尊的情况下,这肯定不是知识,这是下里巴人的东西还能拿?

不论在今天抬不到席面上,在古代冯梦龙啊、蒲松龄啊,搜集点儿什么东西,这在文学上能提么?

考试都是诗赋取仕,谁看你这玩应儿啊。

在古代也不算,在今天也不算。

那么后现代的两种知识形态,实际上是把这个压抑已久的叙事知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呢,是形形色色的、非西方社会的,甚至包含那些没有文字的社会,就是人类学家普遍调查、研究的那些原始人啊,部落社会,它没有文字,更不要说有西方的什么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同样拥有这个叙事的知识。

所以这个后现代的革命的这个深刻意义,就在利奥塔的这两种知识的划分中看的非常明白。

他要求这些被压迫几千年的这些沉默的大多数,重新在后现代形成这种多元的、众生喧哗的局面,要和西方定一而尊的这个科学平起平坐,就这么个道理。

那么再这样一种知识的变革的背景下,我们大学的教育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跟上后现代的步伐。

因为我们现在还在极力的确立西方三百年来现代性的东西,所以说刚好差了一个时代。

那么除了《帝国》和利奥塔这些人物以外,法国还有这么一个非常敏锐的思想家,就是在辅轲以后的,翻译成汉语叫布迪厄,这个理论家,他很早有一部书叫《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他把资本这个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

什么叫资本主义?

就围绕着资本来的。

那么布迪厄这么一位有前瞻性的知识分子,他认为今天这个资本已经不仅仅是所谓物质资本。

他把资本一分为三,物质的资本就是过去所谓的经济资本,除此之外他划分了所谓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两种都被他看成是“非物质”的资本形态。

就是未来的社会中将不会再是纯粹的物质资本,而是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他的这个书很多,到图书馆大家自己看一看,他讲的社会资本讲的最多的实际上是大学的教育。

为什么今天人受了教育以后就能找到好工作,工资就比没受过教育的人多,实际上这是一个资本的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在你们每一个人身上都一样,只不过你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那么,除了他们两位以外在法兰西还有一位更新潮的思想家,几乎是同时代的,名字叫包德里亚,也有人翻译成波德里亚的。

研究大众文化的可能接触过一点儿令一位天才思想家,他对非物质经济做的这个批判和剖析,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是最领先的,没有人能超过他,他原来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精读马克思的书,后来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是非常适合的,在今天,二十世纪后期,已经不够了,远远不够了。

所以说他要超越,实际上就我们说的创新。

创新到哪儿了,他提出了一个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什么叫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呢?

刚才我们讲了,这个非物质经济的又叫符号经济,实际上就是在物质本身的具有的价值之外重新发现这个符号的这种增值功能。

波德里亚他写了一本书叫《消费社会》,这个也有中译本。

大家有兴趣看看。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书还没有翻译,但是现在的高校博士生写论文中已经有人把波德里亚作为论文的选题了。

那么这样的一位思想家他所揭示的东西就是到了二十后期人们已经不是再为了物质满足、物质生活而在生产,而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满足符号的价值在生产、在消费,所谓的消费社会,它所消费的对象已经不是物质的实用价值,已经不是了。

有两个馒头一碗青菜,我这顿饭就能吃饱,生命就能维持。

但是我要摆一个五千元的大宴,这是物质消费么?

这自古都有,吃的是物质,但实际上他这五千块钱消费的大部分是一种仪式,是展示,是花钱买这种消费感觉。

那么这样一种物质的消费和符号的消费在波德里亚看来,在二十世纪后期发展的非常令人注目,特别是他是一个法国思想家,在巴黎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今天卖的什

么香水、什么服装,不都是打着那个牌子么,对不对?

同样一个棉布做的东西你在咱们农贸市场上卖十块钱一件,你只要打上它的牌子,稍微弄点花边,搁到大商店里马上变成一万元。

那么这一万元和这十块钱之间差别这九千九百九十它差别在哪儿了?

这个物质是一样的,甚至你这十块钱的物质也比它差不了,甚至更好,这也有可能。

那么为什么它这个能卖到一万,你这个只卖十块钱呢?

差就差在这个符号上。

所以这个思想家所看到的今天这个社会的这个现象是非常的切合实际的。

就是说今天的人已经不是为了生存,为了满足物质生活而在消费,而是在消费本身已经成了一个重新划分人群的一种标尺,或者叫做一种图腾。

不同等级的产品的消费者在社会中地位是不一样的,你到美国去一看就明白了。

你像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