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509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江西暑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卷选择题(60分)2018.6.29.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尚君书•垦令》记载,“警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阽封疆而赋税平”。

上述赋税变革表明()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推广B.奴隶主兼并了大量土地

C.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D.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植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反映的耕作技术是()

A.耕耙技术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垄作法

4.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

这些铭文证实()

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B.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

C.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

5.“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

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B.宋代出现缂丝技艺

C.元代黄道婆改进丝织技术

D.汉代素纱单衣反映了当时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

6.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

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

这种变化()

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7.《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

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

”这反映了唐代()

A.抑商政策崩解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科举制度完善D.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8.杭州“张小泉剪刀”在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作为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张小泉剪刀”。

此材料可印证()

A.东南民族企业的发达B.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

C.近代商业意识的发展D.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

9.“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

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

A.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B.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10.明万历年间(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张燮所著《东西洋考》第五卷说:

“大者七钱五分夷名黄币峙,次三钱六分,夷名英唇,又次一钱八分,名罗料厘,小者九分,名黄料厘,俱自佛郎机(即西班牙)携来。

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中外贸易空前兴盛B.中西交流未完全断绝

C.外商以行贿手段打开中国市场D.海禁政策导致西班牙货币大量流入中国

11.虽然明淸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侮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

B.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

C.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

D.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

12.《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

“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

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

”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13.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

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以1500年为界,便于进行历史研究

B.1500年是西欧大规模殖民扩张的开始

C.1500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1500年前后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14.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

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

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

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

A.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B.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C.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5.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

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

”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B.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D.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16.《怎样做大国》: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导致现代金融市场中心第二次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C.荷兰建立起世界商业殖民帝国   D.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7.1785年,瓦特在给客户的信中说:

“你要求我们派人去安装和修理蒸汽机,这如同向我要一马车的金子一样难以办到,我们自己的机器现在都找不到人修。

”这反映了(  )

A.技术人才影响着新技术推广   B.人们普遍敌视蒸汽机使用

C.蒸汽机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    D.英国政府禁止使用蒸汽机

18.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2/3左右。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B.蒸汽机首次用于交通

C.英国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D.工业革命带来运输业的发达

19.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垄断的行为;1914年又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为“谢尔曼法”的修订法案,旨在针对地方上的价格歧视,及更进一步打击贸易限制。

这些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竞争B.保障美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C.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体制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经济干预

20.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不断有人各种各样的西方梦:

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

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A.禁烟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1.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在沿海各个开埠城市中形成买办(外商企业雇佣的居间人或代理人)。

1860年,随着英法联军来天津经商或开办洋行的外国商人都带着广东买办,有的外商甚至带着买办闯到还没有开放的北京。

下列对买办的评价,正确的是()

A.买办的出现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买办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

C.买办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D.买办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

22.朱萌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

企业愤务沉重,规模长期停滞。

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

这表明()

A.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B.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C.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D.封建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

23.依珀金斯所引资料,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

由此可见()

A.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的变革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C.北洋政府统治推动民族工业发展D.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24.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组织的“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宜岛抢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型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包括科研单位和文物。

日本攻陷宜昌的时候得到的是一座空城。

以“宜昌大撤退"为代表的企业内迁()

A.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B.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表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D.促使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25.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B.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

C.已经引发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D.“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26.1957年,国务院文件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

”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

这一举措(  )

A.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B.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C.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D.是“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体现

27.某一时期的资料记载:

工资制定应把评定工分和评定工资级别制结合起来,供给制必须有所限制,以约束农村中的二流子和懒汉……有些地方出现了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责任制。

材料说明()

A.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B.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仍在继续

C.是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后果D.中国在努力克服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28.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的“两个不许”。

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则把“两个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了“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不许”改为“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要包产到户”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口气明显和缓。

这说明(  )

A.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历程艰难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得到彻底贯彻

C.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

29.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非国有工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非国有商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1978

20%

10%

1992

52%

70%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

C.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0.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改革()

A.要改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B.目标是建立西方自由企业制度

C.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D.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总计40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变革的趋势。

(3分)

 

材料二: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

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

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

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

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3分)

 

材料三:

秦汉—隋唐前期的城市布局是严格按照坊市分开,坊有坊墙,严禁居民随便出入,朝开晚闭,商业网点很少,而且大部分供奉上层人士。

到唐中期,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增多,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口也大增,“市”的扩大势在必行,沿街设铺,商业所在地便形成城市的“闹市”区。

……到宋代,城市更是彻底打破市坊限制,完全开放,市场高度繁荣。

《清明上河图》即集中反映了城市商业繁荣的景象——民坊、店铺交错杂处。

——摘自叶玲《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汉到唐宋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

(8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60年,全国约有45%的农户织布,其中约80%植棉。

全国占首位的手工业纺织中心松江府,实际上家家织布,平均每户年产布66.3匹,其中自己消费的仅8.4匹。

宁波自五口通商后,其地的棉纺织手工业“已经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六年以前,每锭售价六元的白布(叫南京土布),现在只要三元五角就能买到。

这样和本地货相同的货物的进口,已经使许多织布机停了下来”。

——据《鸦片战争后茶叶和鸦片贸易与上海城市的发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下游地区城镇经济的主要特点。

(3分)

 

材料二:

在民国时期的经济大家庭中,既有又老又保守的“婆婆”,也有年轻且掌握大权的“丈夫”,民族资本主义就像一个可怜的寄人篱下的“童养媳”,仰人鼻息,举步维艰……但是自从民族工业这个“童养媳”进了家门,自然经济这个“婆婆”的地位便日益受到了威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分民国时期主要有几种经济成分。

并分析“童养媳”在“家庭”中的地位。

(8分)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这种趋势,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将更快到来,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战略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

——摘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作用。

(3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能够反映182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发展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要求:

从整体上概括其趋势,不能拘泥于某一国家。

观点要明确,史论结合。

2020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卷选择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C

D

B

D

C

D

C

A

B

A

B

D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D

C

B

A

D

A

B

C

A

D

A

C

D

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总计40分)

31.(14分)

(1)趋势:

①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②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③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每点1分共3分)

(2)生产格局的变化:

①秦汉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丝绸生产中心,并且植桑、丝织技术向南、向北发展;②唐朝中叶以后,南方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③北宋时,江浙和四川成为丝绸业中心。

(每点1分共3分)

(3)变化:

①由坊市分开到坊市混杂;②由对商业贸易的时间限制到完全开放;③由较少的商业网点到沿街设铺的众多“闹市”区;④商品由满足上层人士需要到平民大众化。

(每点2分共8分)

32.(14分)

(1)特点:

①传统自然经济加速解体;②传统家庭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高;③传统小农经济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

(每点1分共3分)

(2)

(一)经济成分:

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每项2分共6分)

(二)地位:

是一种新的经济成分,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在夹缝中生存,始终不占主导地位。

(2分)

(3)作用: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促进农业的发展;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

(每点1分共3分)

33.(12分)

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如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国发展不平衡;老牌国家发展缓慢新兴国家后来居上等。

根据史实对演进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一)趋势: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

(3分)

(二)原因: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等国积极开展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动力,取代手工劳动,形成近代工厂制度,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又一次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3分)

②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和资本输出,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3分)

③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积极进行资本输出,对亚非拉地区进行侵略和掠夺,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