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564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2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学思考题.docx

微生物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已知的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的且是必需的。

自然界中N、C、S等多种元素循环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

例如,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微生物的转氮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利用。

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而人类和动物也将无法生存。

许多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宿主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具有阻止外来细菌的侵袭和定居,以及提供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如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的作用。

而有一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或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引起疾病。

第2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为什么说Koch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

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

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cultureplate)的简称,它是指熔化的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平皿。

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

固体培养基是用琼脂或其他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话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

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

这种由Koch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

常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稀释倒平板法(pourplatemethod)2、涂布平板法(spreadplatemethod)3、平板划线分离法(streakplatemethod)4、稀释摇管法(dilutlonshakeculturemethod

此外还有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通常采用的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是稀释法。

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

如果经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纯培养物。

如果经稀释后的试管中有微生物生长的比例提高了,得到纯培养物的概率就会急剧下降。

因此,采用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2、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通常只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

试列举在显微观察中通过改变样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的技术及方法。

染色,使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着色,增加反差。

革兰氏染色、巴氏染色、芽孢染色、荚膜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染色液(稀)染1分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巴氏染色:

(1)将固定后的涂片入水、苏木精染核、盐酸酒精分化、返蓝同HE染色。

(2)70%、80%、95%酒精逐级脱水各:

1分钟。

(3)橙黄-G63-5分钟。

(4)95%酒精I、Ⅱ缸洗各1分钟。

(5)EA36或EA505分钟。

(6)95%酒精I、II缸洗各1分钟。

(7)无水酒精I、Ⅱ缸洗各1分钟。

(8)二甲苯I、Ⅱ缸透明各1。

(9)中性树胶封固。

芽孢染色:

(1)将培养24小时左右的枯草芽孢杆菌或其他芽孢杆菌,作涂片、干燥、固定。

(2)滴加3—5滴孔雀绿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

(3)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勿沸腾,切忌使染液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液。

加热时间从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算约4—5分钟。

这一步也可不加热,改用饱和的孔雀绿水溶液(约7.6%)染10分钟。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5)用番红水溶液复染1分钟,水洗至水为无色。

(6)待干燥后,置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细菌适应性很强,细菌有很多种,细菌的代谢方式多种多样,细菌结构微小,比如大肠杆菌,一般无性生殖,能够大量繁殖。

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周质以及拟核。

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含肽聚糖和磷壁酸,细胞壁能保护细菌免受外界机械性或其他外力的破坏,其也能赋予细胞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等。

而磷壁酸能提高细胞膜结合酶的能力,形成表面抗原,因此细胞壁能保护细菌,促进它的生长,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含肽聚糖和脂多糖,可阻止溶菌酶、抗生素的侵入,也可阻止周质空间中的酶外泄,具保护功能。

并且细菌表面会有糖被,能贮藏养料和保护细菌。

有些细菌还具有芽孢,比如芽孢杆菌,是对干燥、热、化学药物和辐射都具有高度抗性的休眠体。

产芽孢细菌还可伴随一些药物的产生。

因此细菌能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2、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细菌的分裂方式是裂殖,指细菌通过分裂形成子细胞,杆菌有横分裂和纵分裂两种。

裂殖还分为二分裂(分为均分和不等二分裂两种,后者产生一个有柄、不运动的子细胞和一个无柄、有鞭毛、能运动的子细胞)和三分裂(即一个分裂成三个,主要发生在一种进行厌氧光合作用的绿色硫细菌(Pelodictyon)中)。

除此之外,还有复分裂和芽殖。

细菌还能通过性毛、性丝传递遗传物质。

粘细菌:

1.细胞粘菌。

无性阶段:

变形虫状营养细胞→假原质团→子实体→变形虫状营养细胞。

有性阶段:

变形虫状营养细胞(单倍体核)→接合→大包囊(双倍体核)→减数分裂→变形虫状营养细胞2.非细胞粘菌。

原质团聚集(双倍体)→孢子囊→双倍体核行减数分裂→孢子→萌发→游动细胞(单倍体)→接合→双倍体变形体→连续核分裂→双倍体原质团

放线菌:

1.无性孢子。

存在多种孢子形成方式,凝聚孢子、横隔孢子(主要)、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壁孢子2.菌丝断裂。

常见于液体培养中,工业发酵生产抗生素时都以此法大量繁殖放线菌

霉菌的繁殖方式:

1)无性孢子繁殖。

不经两性细胞配合,只是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

无性孢子有:

厚垣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等。

2)有性孢子繁殖。

两个性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a)质配:

两个性细胞结合,细胞质融合,成为双核细胞,每个核均含单倍染色体(n+n)。

b)核配:

两个核融合,成为二倍体接合子核,此时核的染色体数是二倍(2n)。

c)减数分裂:

具有双倍体的细胞核经过减数分裂,核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单倍体状态。

酵母菌:

1、无性繁殖:

1)芽殖:

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成熟细胞长出一个小芽,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体继续长成新个体。

2)裂殖:

少数酵母菌可以象细菌一样借细胞横割分裂而繁殖,例如裂殖酵母。

2、有性繁殖:

酵母菌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式进行有性繁殖:

1)两个性别不同的单倍体细胞靠近,相互接触;2)接触处细胞壁消失,质配;3)核配,形成二倍体核的接合子:

A、以二倍体方式进行营养细胞生长繁殖,独立生活;下次有性繁殖前进行减数分裂。

B、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个或8个子囊孢子,而原有的营养细胞就成为子囊。

子囊孢子萌发形成单倍体营养细胞。

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

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特点。

扩散

物质跨膜扩散的能力和速率与该物质的性质有关,分子量小、脂溶性、极性小的物质易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扩散并不是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水是唯一可以通过扩散自由通过原生质膜的分子,脂肪酸、乙醇、甘油、苯、一些气体分子(O2、CO2)及某些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扩散是非特异性的,物质在扩散过程中,既不与膜上的各类分子发生反应,自身分子结构也不发生变化。

在扩散过程中不消耗能量,物质扩散的动力来自参与扩散的物质在膜内外的浓度差,营养物质不能逆运输。

物质扩散的速率随原生质膜内外营养物质浓度差的降低而减小,直到膜内外营养物质浓度相同时才达到一个动态平衡。

温度高时,原生质膜的流动性增加,有利于物质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促进扩散:

被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物质运输过程中不消耗能量,参与运输的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通过促进扩散进行跨膜运输的物质需要借助与载体(carrier)的作用才能进入细胞,而且每种载体只运输相应的物质,具有较高的专一性。

载体只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并不改变该物质在膜内外形成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性质都类似于酶的作用特征,因此载体蛋白也称为透过酶;透过酶大都是诱导酶,只有在环境中存在机体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时,相应的透过酶才合成。

主动运输:

在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

主动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

运输物质所需能量来源:

好氧型微生物与兼性厌氧微生物直接利用呼吸能;厌氧型微生物利用化学能(ATP);光合微生物利用光能;嗜盐细菌通过紫膜(purplemembrane)利用光能。

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载体蛋白构象变化需要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

1.初级主动运输2.次级主动运输:

同向运输、逆向运输、单向运输3.基团转位。

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基团转位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

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通过这种方式运输。

4.Na+,K+-ATP酶(Na+,K+-ATPase)系统

膜泡运输:

膜泡运输主要存在于原生动物中,特别是变形虫(amoeba),为这类微生物的一种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

变形虫通过趋向性运动靠近营养物质,并将该物质吸附到膜表面,然后在该物质附近的细胞膜开始内陷,逐步将营养物质包围,最后形成一个含有该营养物质的膜泡,之后膜泡离开细胞膜而游离于细胞质中,营养物质通过这种运输方式由孢外进入胞内。

通过饱吞或孢饮作用进行的营养物质膜泡运输一般分为五个时期:

吸附期、膜伸展期、膜泡迅速形成期、附着膜泡形成期和膜泡释放期。

第5章微生物的代谢

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产生ATP和还原力的方式与特点。

 1.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自养型)能以CO2为主要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光合作用获取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以无机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细胞物质;例如:

藻类及蓝细菌等和植物一样,以水为电子供体(供氢体),进行产氧型的光合作用,合成细胞物质。

红硫细菌,以H2S为电子供体,产生细胞物质,并伴随硫元素的产生。

2.光能有机异养型(光能异养型)不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的碳源;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为细胞物质;在生长时大多数需要外源的生长因子;例如,红螺菌属中的一些细菌能利用异丙醇作为供氢体,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同时积累丙酮。

3.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自养型)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H2、H2S、Fe2+、NH3或NO2-等无机物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化能无机自养型只存在于微生物中,可在完全无机及无光的环境中生长。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及水环境中,参与地球物质循环;

4.化能有机异养型(化能异养型)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生长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淀粉、糖类、纤维素、有机酸等。

有机物通常既是碳源也是能源;所有致病微生物均为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腐生型:

可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如动植物尸体和残体)作为碳源;寄生型:

寄生在活的寄主机体内吸取营养物质,离开寄主就不能生存

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细菌的生长繁殖与高等动植物的有哪些异同?

微生物个体生长是细胞物质按比例不可逆的增加,使细胞体积增加的生物学过程;繁殖是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使机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微生物特别是细菌生长与繁殖两个过程很难决然分开,同时接种时往往是接种成千上万的群体数量,因此它们的生长一般是指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是细胞数量或细胞物质量的增加。

当一个细菌生活在合适条件下时,通过其连续的养料的合成和平衡生长,细胞体积,重量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了繁殖,其繁殖方式主要为裂殖,只有少数种类进行芽殖,裂殖是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芽殖是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染色体为自我复制。

高等动植物有性繁殖,染色体在繁殖过程中有拆分。

2.其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细菌的生长曲线一般用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

 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

 迟缓期:

将少量菌种接入新鲜培养基后,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菌数不立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近于零。

也称延迟期、适应期。

 迟缓期的特点:

生长迟缓,代谢旺盛。

1)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例如巨大芽孢杆菌,在迟缓期末,细胞的平均长度比刚接种时长6倍。

一般来说处于迟缓期的细菌细胞体积最大;

2)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的合成加快,易产生诱导酶。

3)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以上特征说明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只是分裂迟缓。

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

 迟缓期出现的原因:

调整代谢

 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时缺乏分解和催化有关底物的酶,或是缺乏充足的中间代谢产物等。

为产生诱导酶或合成中间代谢产物,就需要一段适应期。

 迟缓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以及移种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短的只需要几分钟,长的需数小时。

 在生产实践中缩短迟缓期的常用手段:

 

(1)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迟缓期缩短;

 

(2)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

 (3)尽量使接种前后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

 (4)适当扩大接种量

 对数生长期:

又称指数生长期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表现为平衡生长。

 对数生长期的细菌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所以是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的良好材料。

它也常在生产上用作种子,使微生物发酵的迟缓期缩短,提高经济效益。

 在细菌个体生长里,每个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为代时,在群体生长里细菌数量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称为倍增时间(Doublingtime)。

代时通常以G表示。

 影响微生物增代时间(代时)的因素:

 1)菌种,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不同菌株代时不同;

 2)营养成分,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生长代时短

 3)营养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养物浓度呈正比,

 4)温度,在一定范围,生长速率与培养温度呈正相关。

 凡是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的营养物成分,就称为生长限制因子。

 稳定生长期:

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

 对数期到稳定期的转变是细胞重要的分化调节阶段:

1)开始储存糖原等内含物;2)形成芽孢或建立自然感受态(芽孢杆菌);3)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也在此时期。

生产上常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补料)或取走代谢产物、调节pH、调节温度、对好氧菌增加通气、搅拌或振荡等措施延长稳定生长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物质或积累更多的代谢产物。

 衰亡期:

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超过新生速率,整个群体呈现出负增长。

该时期死亡的细菌以对数方式增加,但在衰亡期的后期,由于部分细菌产生抗性也会使细菌死亡的速率降低,仍有部分活菌存在。

 衰亡期特点:

1)细菌代谢活性降低; 2)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 3)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

4)菌体细胞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有些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菌此时会变成阴性反应

第7章病毒

试结合一步生长曲线分析病毒的特点,并与细菌进行比较。

病毒的生长规律:

复制,而细菌为二分裂(2分),包括吸附、侵入、脱壳、大分子的生物合成、装配、释放,所以与细菌等细胞生物的生长明显不同的5个阶段(5分)。

实验操作(7分)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进行计数);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一般用一步生长曲线表示、在画图中应注明:

吸附期、潜伏期、隐蔽期、裂解期,并指明裂解量(6分)

 

第8章微生物遗传

1、如果二个不同营养缺陷标记(a-b-c+d+和a+b+c-d-)的菌株经混合后能产生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生长的原养型重组菌株,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决定该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

定义:

A=(a-b+c+d-)B=(a+b-c-d+)

1。

采用U形管中间隔有细菌滤器,左右管加入基础培养基灭菌。

2。

左管接入A,右管接入B.通气培养24小时后,左右分别在[—]上涂平板观察是否有野生型出现。

3判断:

如果2管均无,说明是接合作用。

(结合需要接触)

如果只有一侧管有野生型,说明为转导,且有野生型的那方为受体菌。

每长出来的为供体菌。

(噬菌体转导有方向性的)

如果2册管子都长出来了说明是转化。

近缘物种间均可发生DNA转化。

无方向性。

2、自然遗传转化与人工转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转化质粒的成功率有如此大的差别?

自然转化:

感受态的建立受基因控制,是细菌自身的生理形状(1分)人工转化:

用外在干预的方法使细菌细胞建立人工感受态,处于可吸收外源DNA的状态,与细菌自身的基因控制无关(1分)质粒一般是双链环状的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染色体外DNA分子,和染色体一般不具有同源性,不容易和染色体发生同源重组(1分)自然转化时,双链DNA被感受态细胞吸附后,细胞水解其中一条链,只有一条链进入细胞,这样质粒的结构被破坏,只有通过多个质粒分子DNA片段的重组才能重新恢复到可自主复制的状态,效率相对低(2分)人工转化时,进入细胞的质粒DNA结构未被破坏,因此效率相对高(1分

第11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1.为什么能用生物大分子作为衡量生物进化的标尺?

有哪些选用原则?

建立16Sr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何在?

 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

蛋白质、RNA和DNA序列进化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进化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序列进化的改变量(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或替换百分率)与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

a)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说明两者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

b)如果两群生物同一来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

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

 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

1)在所需研究的种群范围内,它必须是普遍存在的。

2)在所有物种中该分子的功能是相同的。

3)为了鉴定大分子序列的同源位置或同源区,要求所选择的分子序列必须能严格线性排列,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4)分子上序列的改变(突变)频率应与进化的测量尺度相适应。

大量的资料表明:

功能重要的大分子、或者大分子中功能重要的区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分子或分子区域进化变化速度低

 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16S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

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2)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3)16S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4)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也易于提取;5)16S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18SrRNA)。

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的工具。

 rRNA的顺序及进化:

培养微生物,提取并纯化rRNA,rRNA序列测定,分析比较微生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2.为什么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你知道有哪些项目已被用于细菌学分类和鉴定?

第一章

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及其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决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主要生境因子是什么。

3.存在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特点。

4.湖泊是生态关系十分复杂的淡水水体,试分析湖泊水体中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重要相互关系。

5.生物膜的形成及意义。

第2章极端环境生物

1.何谓极端环境?

列举极端环境的主要类型

2.试分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列举日常生活中高温消毒和灭菌的实例,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4.简述嗜热微生物的多样性。

5.试述嗜冷微生物的适应机制。

6.地球上的极端酸性环境是怎样形成的?

7.简述嗜碱芽孢杆菌的的适应机制。

8.嗜盐微生物采用什么方式维持其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

9.深海和陆地深部都是高压环境,但是前者的微生物多样性通常高于后者,试分析其原因。

10.抗辐射异常球菌采用何种方式维持其在高剂量γ-辐射环境中的生长?

第3章种群群落

1.微生物种群内、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及表现方式。

2.分析造成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并说明这些因素如何使群落发生演替。

3.生境中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和代谢活性所表述的微生物特征,以及相互联系。

4.微生物的进化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5.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各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第4章微生物地球化学物质循环

1.碳循环有通过CO2、CO、烃等多种方式,比较不同方式的重要性及特点。

2.分析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发酵的C、H、O的循环及相互关系。

3.描述尿素化肥施入农田以后可能发生的氮转化过程。

4.比较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与磷循环的差异。

5.分析微生物参与氮循环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6.生态环境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而细菌却要分泌载铁体来促进对铁的吸收和利用,这是为什么。

7.分析含有O2、NO3-、Fe3+、SO42-这些电子受体的代表性生境以及它们在净化环境污染中的作用。

第5章人体微生物

第6章微生物与动物的关系

1.动物对微生物的捕食方式有哪些?

各有何生态学意义?

2.昆虫生境中的共生微生物主要有哪些?

3.昆虫肠道内的共生微生物主要有哪些?

4.细胞内的共生微生物主要有哪些?

5.昆虫和共生微生物有何生态功能?

6.共生微生物的转移方式有哪些?

7.瘤胃微生物主要有哪些?

共生对动物和瘤胃微生物各有何作用?

第7章微生物与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