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8655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5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docx

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案

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1)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并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破坏行为

破坏原因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

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

土壤次生盐渍化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具体内容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牧区

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续 表

防治措施

具体内容

利用生物

措施和工

程措施构

筑防护 

体系  

生物

措施

干旱

地区

的绿

洲 

绿洲外围

的沙漠边

缘地带 

封沙育林

绿洲前

沿地带

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绿洲

内部

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工程

措施

缺乏

水源

的地

区 

利用柴草、树枝或其他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调节农、

林、牧用

地之间

的关系

现有林地

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

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

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

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2.次生盐碱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成因

自然原因

地形:

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气候: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

表层土壤疏松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危害

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防治措施

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开挖排碱水沟

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荒漠化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

过度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轮牧;人口激增——控制人口数量等。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问题。

如针对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高考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回答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D.自然演化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C 2.B 3.D

(2020·惠州调研)下图为2008-2016年我国某地荒漠化面积及开发利用面积统计图。

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

C.矿产开采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2.2014-2016年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绿化面积减少B.重度荒漠化土地治理

C.水资源持续短缺D.耕地面积扩大

3.2014年以后该地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

A.提高资源利用率B.全面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矿产开采量D.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重度荒漠化面积与矿山占地面积呈正相关,由此可以判断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矿产开采。

第2题,由图可知,2014-2016年该地复绿治理面积增加,A错误;2014-2016年该地矿山占地面积减小,重度荒漠化面积随之减小,复绿治理面积增加,由此可推知,通过土地治理,原有重度荒漠化地区荒漠化程度减弱,成为中度或轻度荒漠化区域,B正确;水资源条件和耕地面积情况无法从材料中获取,排除C、D。

第3题,提高资源利用率不会使荒漠化程度减轻,A错;该地荒漠化并不是毁林开荒造成的,也不是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因此排除B、D。

故选C。

答案:

1.C 2.B 3.C

 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1)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②人为原因

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人类活动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过度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受侵蚀

露天开矿、滥挖窑洞

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被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工程技术措施: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②生物技术措施:

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③农业技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2.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

(1)成因:

地表起伏大,降水量大且时间长,水力侵蚀强烈,以降雨侵蚀为主;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农民乱砍滥伐;人多地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陡坡开荒等)。

(2)危害:

造成表层土壤侵蚀,红壤裸露甚至石质裸露,土地生产力大幅下降,且难以恢复;形成“红色荒漠”,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危害,且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因而造成的损失大。

(3)治理措施:

发展立体农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减少农村薪柴砍伐;等等。

3.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

(1)成因:

山高坡陡,降雨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

(2)危害:

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林,形成石质荒漠化。

(3)治理措施:

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等。

(2018·高考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

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回答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B 3.D

(2020·杭州模拟)下图示意某地理观察小组获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面积、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观测结果。

据此回答1~2题。

1.由图可知,植被具有的生态功能有(  )

①涵养水源 ②净化水体 ③保持水土 ④调节气候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2.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下列采取的措施中,生态效益最优的是(  )

A.退耕还草B.退耕还林

C.种植油松D.开辟梯田

解析:

第1题,依据图文信息,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面积情况下,混交林地的径流量明显较小,说明混交林地降水的下渗量较大,从而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①对;混交林地、荒草地和油松幼林地的泥沙量较小,说明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③对;从图文信息中看不出植被是否具有净化水体和调节气候的作用,②④错。

选C。

第2题,由图可知,混交林地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改变最大,B对;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对含沙量的改变较大,但对径流量的改变不大,因而不是最优的措施,A、C错;坡耕地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改变都不大,D错。

选B。

答案:

1.C 2.B

(2020·深圳模拟)以中国不同自然带的700余个流域面积小于1000km2的代表性流域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将它们分为若干组,然后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得到了年径流深(年径流量平铺在其流域面积的水层深度)与产沙模数(流域单位面积年产沙量)的关系。

据此回答3~4题。

3.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①森林、②荒漠灌丛、③草原

B.①草原、②荒漠灌丛、③森林

C.①荒漠灌丛、②草原、③森林

D.①荒漠灌丛、②森林、③草原

4.年径流深为40mm左右的自然地带,产沙模数最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降水量最大

B.地形崎岖、地面坡度最陡

C.地表物质最为破碎、疏松

D.植被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弱

解析:

第3题,图示①年径流深很小(低于10mm),说明降水少,可能为荒漠灌丛;③年径流深较大,说明降水多,可能是森林;②年径流深较小,可能是草原。

①②产沙模数基本上随径流量增大而增大,说明地表植被较少而保持水土能力较弱;③因植被茂密而保持水土能力强,产沙模数随径流量增大而下降。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年径流深为40mm的自然地带,一般有一定的降水,但植被较差,对地表土层的保护作用弱,从而产沙模数高。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地形与土壤内容,但径流量能体现降水,而降水能反映植被信息。

答案:

3.C 4.D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2.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危害及保护措施

(2018·高考江苏卷改编)“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

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

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

据此回答1~2题。

类型

面积比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1.“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提高造林存活率

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④提高林地生产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①生物多样性增加②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果品供应能力下降④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C

(2020·银川模拟)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众多。

下图示意西双版纳地区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在同等降水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状况(图中数字为相对值)。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生态效益最强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B.橡胶林与茶树

C.单一橡胶林D.草地

2.在相同的条件下,地表水下渗最少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B.橡胶林与茶树

C.单一橡胶林D.草地

3.在西双版纳,有利于其经济发展,同时还能减轻水土流失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B.橡胶林与茶树

C.单一橡胶林D.草地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植被类型中,热带雨林水土流失最弱;热带雨林植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故生态效益最强。

第2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单一橡胶林水土流失最严重,地表径流量最大,说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差,地表水下渗最少。

第3题,西双版纳地形以山地为主,经济发展依赖经济林业,橡胶林与茶树都属于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

从图上可以看出橡胶林与茶树比单一橡胶林水土保持效果好,同时种植经济作物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

1.A 2.C 3.B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1.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举例如下: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的成因: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

(1)问题:

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产生原因:

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①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

湿地消亡的人为原因见下表:

人为原因

结果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3.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4.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2018·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

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

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2020·阳泉模拟)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

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

下图示意龙感湖地区位置与范围。

据此回答1~3题。

1.推测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       B.泥沙淤积

C.地壳抬升D.围湖造田

2.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净化水中污染物质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D.维持生物多样性

3.龙感湖地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的主要原因有(  )

①冬季温和多雨 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 ③食物来源充足 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所挟带的泥沙进入湖区后,在江水和湖水的顶托作用下,在河流入湖口地区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水下堆积体持续接受堆积最终露出水面,使龙感湖和鄱阳湖分离。

第2题,由“湖区内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可知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

第3题,龙感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排除①;龙感湖地区作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对环境影响小,②正确;除气候温和外,食物来源充足是候鸟越冬地的重要条件之一,③正确;鸟类一般处于食物链的底端,该地区应该有以候鸟为食的其他动物,排除④。

答案:

1.B 2.D 3.C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回答4~6题。

4.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5.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6.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B.湿地

C.草地D.寒漠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

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

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

第5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

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

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

第6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

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

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错。

答案:

4.A 5.D 6.C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类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

问题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等

生物多样性

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模板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工程措施

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续 表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