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867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87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2页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2页
亲,该文档总共1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docx

浙江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

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高考命题分析

专题入门

(一) 熟悉浙江高考古诗歌题型(明考法)

1.体裁和题材方面

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歌为主,兼顾其他年代的诗歌,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

从题材上看,写景诗、咏物诗、政治讽喻诗、边塞诗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2.考点设置方面

从涉及的考点看,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考查较多,形象和语言相对少些。

3.命题形式方面

热衷“比较鉴赏”形式。

近几年中,2016年采用两首课外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2015年采用与课内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2012年和2014年这两年均采用两首课外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2007年还出现三首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

——真题试做领悟

1.(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

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答:

解析: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画线句是对北宋都城汴梁荒凉破败之景的描绘:

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遭到破坏,其中的陈列物石马已残破不堪,铜驼也见状悲泣。

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写景中抒发亡国之痛。

参考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从分析诗歌叙事特色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叙事特色一般要考虑叙事的视角、叙事的顺序、叙事的手法等。

从叙事视角看,都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从叙事手法看,都在叙事中抒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要一一从诗中找出,并且要分析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2.(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

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必背的篇目,考生应该不难写出与“浔阳”和“月色”有关的诗句。

《琵琶行》中涉及浔阳的诗句共有三句,涉及月色的诗句共有四句,写出任意一句即可。

注意“谪”“僻”“浸”等字的书写。

参考答案: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

解析:

本题从比较描写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

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

参考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阅读这两首诗可知,“共听一声猿”和“啼猿不自愁”写的都是猿声。

猿声凄厉,两位诗人皆以之来写愁。

参考答案:

猿声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等都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李诗写的是诗人实实在在的经历,场景具体,景中含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

而徐诗则借吟咏三峡来说理,借议论来抒情,说明愁苦只在人心,无关乎猿啼。

参考答案: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4.(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 ①阌(wén)乡:

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         ,          ”一脉相承。

参考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

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

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

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参考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5.(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解析:

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由两首诗的题目中的“未属”“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还未展开 芳心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

解析:

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在这两首诗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专题入门

(二) 读懂诗歌永远是做对题目的第一步(读懂诗)

一、懂一些诗歌基本常识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一)把握结构章法

诗歌的结构章法如下表:

近体诗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上阕(片)

首句渲染气氛

抒情(主)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写景(次)

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

(二)了解基本特点

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

(1)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

(三)读懂“诗家语”,跟上诗人跳跃思维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诗家语(形态)

内容解说

示 例

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上句中“空”“绿”“冷”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

改变词序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求,故意改变某些词的词序。

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①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主语)后置。

②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省略压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蕴含问话;

(2)意象组合。

①贾岛《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二、学一些读诗常规技法

(一)“读”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详示例表]

卷 别

诗 题

重要信息

2016年全国乙卷

金陵望汉江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

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

2015年四川卷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

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

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2014年大纲卷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①揭示了写作事件(寻常山道人);

②表明了诗歌题材(即事抒怀);

③暗示诗歌的情感(恬静淡泊)。

2011年山东卷

咏山泉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

②表明了诗歌题材(咏物);

③暗示了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二)“读”注释蕴含的信息

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经历等,无不影响着诗人的表达。

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注释和交代,往往可以知晓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作品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某些词语(典故)的含义。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详示例表]

诗 歌

注释蕴含的信息

残春①旅舍

韩偓②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③。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④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⑤待眼明。

[注] ①残春:

指的是春天将去,春花凋残,故称残春。

②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③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④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⑤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1)注释①对“残春”的解释,暗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2)注释②介绍作者,生活时间当为晚唐,“字致尧”暗示了其政治理想,籍贯则在京城;“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交代写作背景,“流徙”表明了作者眼下的处境:

流离失所,流放南地。

(3)注释③④⑤疑难词语和地名的解释,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情感。

(三)“泡”诗歌正文,多角度体悟情感

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如何读懂正文?

如何对诗歌正文进行细研巧析呢?

借用谢冕的话说,就是要“泡”。

“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

“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词意象,“泡”关键词句和“泡”诗词情感。

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正文,以明诗情。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孤”“独”“闲”就是情感语言,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2.抓景、事、情,推导诗词主旨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

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

还要注意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

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词的主旨。

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

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间的关系,还要多留心有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

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在具体体悟时要多角度切入,多方式“泡”开诗歌正文。

下面以体悟杜甫的《夜》为例:

诗 歌

“泡”开方式

体悟情感

杜 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

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

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

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

银汉遥应接凤城。

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抓字词

“疏”“孤”“无情”:

“疏”是稀疏,言其灯少,暗示贫困、偏僻、凄清;“孤”是孤独,无人作伴,更显凄凉;“无情”则是诗人得不到家书迁怒于传书鸿雁的无奈之语,思乡强烈于此凸显。

抓景

夜色渐浓,露水在渐渐凝结、垂落,楼下的江水,在静静地流淌。

周围的山峰,像巨人一样屹立。

夜风轻拂,一切都是那样柔和、安详。

远处长江水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灯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渔舟,新月高悬,万籁俱寂,这时从城中传来一阵阵捣衣的砧杵之声,回荡在夜空之中。

此景虽美,却难免给人以凄清之感。

流离他乡,凄清之景更令人伤怀。

抓事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独坐高楼,对着窗外空山的景色,听着远处传来的砧杵之声,加上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时局动乱,战争不断,诗人已经很久没有收到故乡亲人的来信了。

这时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檐,仰看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内心无限悲凄。

抓尾句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一个病情严重的人,在床上挣扎起来,倚着拐杖还要走到门外,仰望天空,遥望国都,远眺故园,感慨万千,诗人的忧国之心、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抓情

寂静幽美的景色,触拨了游子的心弦,触动诗人异乡作客的无限愁肠,引动了他的万千愁绪,写出他对故国的强烈思念之情。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

“泡”开诗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用心揣摩。

专题入门(三) 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定基调)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答题答在“范围”之内,保住应得“基本分”。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应用体验]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

②庾开府:

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抓标志:

荆门道(地点)、怀古。

2.读注释:

①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交代写作背景;②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作者情况;③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

②[景、事] (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

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

(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

4.定情感:

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对接教材: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应用体验]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汉宫春 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

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

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

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

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

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

②东君:

司春之神。

③玉堂:

指华贵的宫殿。

④故人:

此指林逋。

1.抓标志:

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的特点)。

2.读注释:

①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②“东君”“玉堂”“故人”帮助理解诗歌。

3.读诗句:

①(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②[景、事] (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

(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

4.定情感:

①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怀;③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对接教材:

《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