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701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某某县某某煤矿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编制单位:

某某县某某煤矿

编制时间:

2013年11月20日

 

某某县某某煤矿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根据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黔安办【2013】37号)、毕节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毕安办【2013】22号)、某某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纳安监管煤字【2013】67号)等主管部门文件精神要求,我矿由矿长牵头,组织了总工程师、地测、通防、安全、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文件要求对全矿进行了隐蔽致灾因素自检自查,并将自查情况编制成《某某县某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一、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目的

我矿自2013年6月投入生产以来,矿领导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视,加大了矿井安全管理力度、安全资金投入,使我矿安全形势持续健康发展。

但地面、井下依然存在隐蔽致灾的因素,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隐蔽致灾因素的存在,导致防范措施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

为了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做到隐蔽致灾因素清晰明确,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特开展此次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

二、成立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各部室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

成员主要根据各专业结合矿井实际,切实认真的进行本专业的隐蔽致灾因素调查,收集现场资料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隐患,真正做到消除隐患,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三、矿井基本情况

某某某某煤矿位于某某县某某镇某某村境内,井田东西长约4.0km,南北宽约0.8km,面积3.6km2,共有13个拐点坐标圈定,采矿标高:

﹢2040~﹢1200m。

矿井煤层为缓倾斜,可采煤层四层(6、8、16、20),截止2006年底,保有煤炭资源总量(332+333+334?

)1000万吨,可采储量600万吨,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属于“六证”齐全的生产矿井。

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工作面为炮采工艺,掘进工作面为炮掘。

矿井通风方式中央边界式通风,通风方法为抽出式,回采工作面U型通风方式,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接风筒压入式通风。

某某某某煤矿五职矿长齐全,生产、安全、技术、通防、防突、财务、劳资等相关职能部室及专业人员配备完整,井下一个采煤工作面,两个半煤岩掘进工作面,一个全岩掘进工作面,地面井下各系统运行正常。

四、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内容

(一)地质构造普查

1、矿区构造

根据贵州某某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某某某某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结合矿井实际,我矿矿区位于某某背斜南东翼,地层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倾向南南东,倾角14-38°,矿区西部倾角较大,中部较小。

地层沿走向形成舒缓褶皱,沿倾向倾角变化较小。

根据矿井巷道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分析,矿井以东断层及小褶曲较多,以西也存在小断层及小褶曲,断层断距一般3~5m,矿区内不存在大型褶曲及溶洞等构造,地质构造属中等复杂类型。

具体存在断层由东至西有:

F1断层:

位于矿区东部6#煤层,走向40-50°,长度大于1000m,倾向310-320°,倾角70-75°,断距10-100m,在本矿断距为30m左右,破碎带以碎屑岩为主,为正断层。

F2断层:

位于矿井东部8#煤层,走向180-193°,长度大于800m,倾向280-300°,倾角40-50°,断距5-30m,在本矿断距为10m左右,破碎带以碎屑岩为主,为正断层。

F3断层:

位于矿井西部8#煤层,走向70-80°,长度大于500m,倾向160-170°,倾角30-40°,断距10-50m,在本矿断距为20m左右,破碎带以碎屑岩为主,为正断层。

此外矿区内还有发育小断层及小褶曲,以上所有查清断层均已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填绘。

2、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由下至上依次为:

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龙潭组(P3l)、长兴组和大隆组(P3c+d)、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现由下至上分述如下:

Ⅰ、二叠系上统(P3)

①、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

厚度252.57-400.74m,平均厚度326.70m。

灰绿色、暗绿色、深灰色及灰黑色玄武岩,隐晶质结构,气孔、杏仁状构造,细密,坚硬,节理较发育。

顶部以凝灰岩与龙潭组分界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②、龙潭组(P3l):

厚度277.00-350.00m,平均厚度306.72m。

主要由灰色至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间夹数层生物屑灰岩、碎屑岩,岩石成分以玄武岩屑为主,含少量的长石、炭质、海绿石等。

含煤层43-57层,一般50层左右。

产腕足类、瓣鳃类、腹足类、蜒蝌、珊瑚、海百合茎、苔藓虫等动物化石,以及羊齿类等植物化石。

底部与峨嵋山玄武岩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特征及沉积变化分三段,分述见含煤地层。

③、长兴组(P3c):

厚9.00-30.51m,平均厚度17.57m。

以深灰至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间夹钙质泥岩及薄层灰岩3-5层,含燧石条带及结核。

由南向北有逐渐变薄趋势。

底部以K2灰岩底与龙潭组分界。

④、大隆组(P3d):

厚度5.00-20.20m,平均厚度13.24m。

由一套深灰色硅质灰岩、间夹薄层粉砂质泥岩、灰岩、黄灰绿色蒙脱石泥岩数层组成。

与上、下地层均呈整合接触。

产:

等头足类、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

Ⅱ、下三叠统(T1)

飞仙关组(T1f):

厚度540.00-739.00m,平均厚度625.35m。

该组由杂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夹灰岩及泥质灰岩薄层岩组成,间夹泥质岩、产瓣鳃类动物化石。

依据岩体本组划分为五个段,分述如下:

①、第一段(T1f1):

厚度164.39-220.00m,平均厚度180.93m。

灰绿色绿灰色粉砂岩,间夹细砂岩、泥岩及灰岩薄层,薄至中厚层状,产等瓣鳃类动物化石。

②、第二段(T1f2):

厚度51.58-102.00m,平均厚度78.53m。

灰至浅灰色灰岩,鲕状灰岩,薄至中厚层状,缝合线构造发育,产瓣鳃类动物化石。

③、第三段(T1f3):

厚度115-180m,平均厚度151.17m。

灰紫色及紫灰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薄至中厚层状,间夹灰岩及泥岩。

产等瓣鳃类动物化石。

④、第四段(T1f4):

厚度67-75m,平均厚度71m,灰色及浅灰色灰岩,间夹紫灰色、绿灰色粉砂岩及泥岩,厚度较稳定。

⑤、第五段(T1f5):

厚度118-160m,平均厚度140m,以薄层状紫红色粗砂质泥岩为主,间夹细、粉砂岩,含钙质结构及灰岩条带或透镜体,产等瓣鳃类动物化石。

Ⅲ、第四系(Q)

厚度0-10m,平均厚度5m。

以滑坡、坡积、残积物为主,其次为山间沟谷及低凹地带的冲积、洪积物及崩塌物等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含煤地层的露头部位,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矿区地层简表

代号

小-大

平均(m)

岩性简述

全新

Q

0-10

5

由坡积、残积物及滑坡组成。

飞仙

关组

T1f5

118.00-162.00

140.00

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夹泥灰岩,产动物化石。

T1f4

67.00-75.00

71.00

灰色、浅灰色灰岩或泥质灰岩,中夹粉砂岩、泥岩。

T1f3

115.00-180.00

151.17

紫灰色、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底部夹数层薄层灰岩,产动物化石。

T1f2

51.58-102.00

78.53

浅灰至灰色灰岩,具鲕粒结构,下部偶夹薄层粉砂质泥岩,产动物化石。

T1f1

164.39-220.00

180.93

绿灰色、灰绿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泥岩薄层,产动物化石。

大隆、

长兴组

P3c+d

22.00-42.00

33.15

硅质岩及粉砂岩、泥岩,夹灰岩,产动物化石。

上部夹数层绿灰色蒙脱石泥岩。

龙潭组

P3l3

85.00-120.00

105.90

灰至浅灰色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数层薄层灰岩,含可采煤层一般6--7层。

P3l2

96.00-136.00

114.88

浅灰至深灰色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泥岩,含1--2层可采煤层及煤层煤线。

P3l1

69.00-101.00

81.78

细、粉砂岩及泥岩,夹薄层灰岩,含数层薄煤线及1—2层零星可采煤层。

峨嵋山

玄武岩组

P3β

深灰至灰绿色,团块状,致密,坚硬,具气孔、杏仁状构造。

(二)瓦斯灾害普查

根据某某煤矿2012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

绝对瓦斯涌出量为8.40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57.46m3/t;矿井开采煤层为不易自燃(Ⅲ类);各煤层均无煤尘爆炸性;我矿6-3、8、16和20煤层经鉴定:

6-3、8煤层为突出煤层,16和20煤层在标高+1710m以上段无突出危险性,经鉴定我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依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管理规定,我矿购买了KJF16-V1.0监控分站6台,KJF16/8监控分站2台,高低浓度瓦斯传感器21台,一氧化碳传感器9台,粉尘传感器3台,风速传感器8个,其它氧气传感器、开停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风门语音传感器等全部按要求配置齐全。

设专职瓦斯检查员14人,三班循环实施监测各主要用风地点瓦斯浓度。

按突出矿井管理要求,我矿委托煤炭科学院总院重庆研究院对井下所揭露的0.3m以上煤层(主要包括6#、8#、16#、20#)进行了煤层瓦斯基本参数测定及煤层突出危险性、可抽性评价,依据该报告分析,我矿各煤层瓦斯参数如下:

6#煤层:

瓦斯含量12.5823m³/t,瓦斯压力0.79MPa,透气性系数2.㎡/MPa².d,钻孔流量衰减系数0.0311d-1,瓦斯放散初速度25,坚固性系数0.42.

8#煤层:

瓦斯含量13.0888m³/t,瓦斯压力0.75MPa,透气性系数5.㎡/MPa².d,钻孔流量衰减系数0.0378d-1,瓦斯放散初速度30,坚固性系数0.37。

16#煤层:

瓦斯含量9.6147m³/t,瓦斯压力0.33MPa,透气性系数4.㎡/MPa².d,钻孔流量衰减系数0.0476d-1,瓦斯放散初速度22,坚固性系数0.92。

20#煤层:

瓦斯含量8.8184m³/t,瓦斯压力0.30MPa,透气性系数14.㎡/MPa².d,钻孔流量衰减系数0.0459d-1,瓦斯放散初速度34,坚固性系数0.44。

(三)含(导)水体、采空区、老窑(空)普查

我矿委托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对我矿进行了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根据该调查报告矿区含水岩组由岩溶含水岩组和基岩裂隙含水岩组构成。

碳酸盐岩岩组岩溶发育,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中等到丰富。

碎屑岩中裂隙发育,岩体表面严重风化,含基岩裂隙水,富水性一般较差。

矿区老窑在煤层露头线上分布,主要是在浅部开采煤6#、14#、16#、20#煤层时遗留,据调查及现场走访,老窑开采大部分为平硐开拓,开拓深度30-50m不等,开采量平均5-6千吨,现均已关闭,可能有少许积水;老空区主要分布在某某和坐窝现在生产矿井里,因开采年限长,采空区垮落下沉时间长,裂隙率小,再加上从老巷渗漏流入现开采水平,然后流出地面,因此在原有采空区可能有少量积水。

(四)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普查

根据煤炭科学院总院重庆研究院科学技术报告,我矿6#、8#、16#、20#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为三类不易自燃煤层,井下采掘作业从来没有自燃发过火。

五、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总结

通过此次我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共查出了地面、井下存在三条隐蔽致灾因素,并及时安排处理措施消除隐蔽致灾因素,具体隐蔽致灾因素及解决方案如下:

1、钻探的方法发现上瓦斯抽放巷前方20m存在地质变化,继续按原方位施工会揭穿小煤,根据钻探数据我们及时更改施工方位,避免了盲目揭穿煤层的危险。

2、上瓦斯抽放巷3号钻场以及工作面上隅角存在瓦斯聚集的现象,我们采用风筒导风、低负压抽放等措施及时解决了这一问题,消除了隐患。

3、采煤工作面采动对地表山体造成一定影响,有少许岩石滑落,矿方对山下可能受滑坡影响的村民进行了整体搬迁工作,安排地测人员定期不定期监测山体动态,并派专人对山体进行观测巡逻,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矿调度室及矿领导。

 

某某县某某煤矿

2013年11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