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8904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

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

然:

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或)以钱币乞之()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稍稍)宾客其父()

5、泯然(众人)矣()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

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籍贯②姓名

③身世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

★★★《木兰诗》

1.本文《》选自宋代编的一书。

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⑵万里赴戎机(赴:

⑶出郭相扶将(郭:

)⑷策勋十二转(策:

⑸著我旧时裳(著:

)⑹关山度若飞(度: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17.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8.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

《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

孙权是;吕蒙是。

7.鲁肃的话表现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口技》

[一]阅读全文回答:

1、本文节选自《》是清代编选的小说。

作者,字,

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A.适逢,正赶上B.会议C开会D.会合

(2)众妙毕备()A.毕生B.毕业C全、都D.完了

(3)宾客意少舒()A.少量B.稍减少D.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A.名字B.名声C.出名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一时齐发”指文中

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7.文中用写声之远,用、和写声之近,用写声之大,用写声之小、夜之静。

8.文章正面描写了,侧面描写了,都是为了突出。

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

有什么作用呢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2)既而儿醒()

(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

2.用“要求填空:

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

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狼》

[一]第一组习题:

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2)恐前后受其敌()

(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二]第二组习题: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目似瞑,意暇甚D.止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我认为:

  

7.阐述本文主旨。

8.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参考答案:

★★★《伤仲永》

一、⑴、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⑵、见闻录  二、“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  三、自:

名词,自己介词,从闻:

动词,听说名词,名声

其:

代词,这代词,他的然:

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

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   四、1、古义:

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

判断动词  2、古义:

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

或许,或者。

  3、古义:

文采或道理。

今义:

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5、古义:

平常人。

今义:

许多人,大家。

   五、略六、1、(ABCDF)(E)2、D

3、第一阶段:

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

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5、“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①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

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略9、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1.略2.不使之学令其作诗我还自扬州受之于天借于旁近与之3.自扬州还   八、哀伤,痛惜哀伤,惋惜九、1、C 2、B3、略4、“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木兰诗》

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 2.略 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⑷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依次是:

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 6.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

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后一问意近即可) 7.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意近即可)  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排比。

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A 14.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7.

(1)、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

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

18.

(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孙权劝学》

1.《资治通鉴》政治史学司马光编年体2.B3.

(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⑴孙权对吕蒙说:

“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⑵(鲁肃)很吃惊地说:

“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6、对话睿智、关心下属;直率7.情不自禁的赞叹吕蒙学有所成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9.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10.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1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

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

[一]1、《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清张潮笔记林嗣环铁崖,明末清初2、

(1)A;

(2)C;(3)B:

(4)D3.

(1)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4.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5.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

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6.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烘托口技艺人技艺之“善”;7.犬吠声妇人惊觉欠伸、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儿醒大啼有鼠作作索索8口技者表演的内容观众的反映“善”9.言之成理即可。

如:

我认为可信。

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

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10.设想合理即可.如:

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

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二]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2、众妙毕备。

∥满座宾客第一层: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层:

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

3、正面、侧面4、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5、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6、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三]1、夹杂;即使;说出;大腿。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5、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13、忽俄而呼呼许许呼、哭、吠、求救、抢夺、曳、泼。

★★★《夸父逐日》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2、

(1)竞跑、赛跑;

(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

(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①积极意义:

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

比喻自不量力。

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略。

(提示:

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8、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

1、略。

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