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9088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运动和力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和力复习.docx

《运动和力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和力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和力复习.docx

运动和力复习

运动和力

一、复习要点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①定义: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②特点: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①定义:

为了描述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而选作标准的那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②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④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⑤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先要选取一个参照物,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来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否运动。

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公式:

υ=

③速度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交通运输中速度单位常用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人每秒步行的路程是1.1m

④直接测量工具:

速度计

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3、变速运动

①定义:

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m=10-3m

1dm=0.1m1μm=10-6m

1cm=10-2m1nm=10-9m

②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③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根据需要选取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会选)

B、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或与所测长度平行),且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

如果零刻线磨损,可选中间任一刻度线做起点(会放)。

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认读刻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读)。

D、记录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的数字外,还要注明单位(会记)。

注意: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④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2、时间的测量:

①单位:

秒(S)

②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

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3、误差:

(1)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力

1、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

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2、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5、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6、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五)、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

⑴定义: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

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六)、二力平衡:

1、定义: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

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

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平衡力

运动状态不变

静止

匀速运动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二、重难点例题分析

一、运动的描述

(2010泰州市)14.观察图7所示的情景和文字,认为云向西运动,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认为月亮向东运动,是以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

 

(2010烟台)15.诗人常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述物体的运动.图9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月”运动的诗,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

二、运动的快慢

(2010广州)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3所

示,图4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2010黄冈)23.物理学中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定义为加速度,依据该定义,若某物体在t时间内速度从v1增加到v2,则加速度为(v2-v1)/t.现有一小球从静止开始以3rn/s2的加速度加速运动2s,则2s末小球的速度为

A.0   B.2m/s   C.3m/s   D.6m/s

 

(2010广东)1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10所示,由图像可知:

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

13、甲丙乙

 

(2010重庆)11.五一节,爸爸驾车带楠楠去南滨路海洋公园游玩,途经长江大桥,如图7所示。

如果小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450m的大桥,则过桥所需的时间为s。

车行驶在桥中央时,爸爸问楠楠:

为什么我们看到乔两边的路灯在不停地后退呢?

楠楠告诉爸爸,这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为参照。

(2010济宁)4.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方向运动其路程S跟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4所示。

仔细观察图像,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写出一条即可)

4.乙的速度比甲大乙出发比甲晚15min甲、乙出发后在60m处相遇等(若学生说出其他信息,只要正确,同样给分)

 

33.(2010年浙江宁波)甬台温铁路于2009年l0月1日起正式运营。

甬台温铁路从宁波(121.56°E,29.86°N)经台州至温州(120.66°E,28.02°N)全长275km。

“和谐号”动车组预设运行速度可达200km/h至250km/h,宁波到温州原来需3小时,现在仅需1小时40分。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

(1)温州在宁波的方向。

(2)计算宁波站到温州站动车组行进的平均速度。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2010重庆)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B.9年级课本书的质量约为3kg

C.教室日光灯通过的电流约为10AD.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0m/s

(2010泰州市)13.补单位:

教室黑板的水平长度约为3.5_______,一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_________。

(2010南京)14.甲图中物体A的长度是cm.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工作的.

 

(2010黄冈)32.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长为20cm的钢尺,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冻,一把放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再将两把钢尺互相测量,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请写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

(2)他重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装置中AB是粗细均匀的铜棒,COD是可绕O点转动的指针,实验时,A端固定不动,指针C端紧靠在铜棒B端,当用酒精灯给AB加热时,小明可以通过观察              分析金属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装置中指针设计成CO段比OD段短,这对实验现象起到了              作用.

(3)请你根据小明的实验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问题:

                                                                                            

四、力

(2010泰州市)4.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则课桌可能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A.与力的大小有关B.与力的方向有关

C.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与受力面积有关

 

(2010广州)10.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小球在空中运动轨迹如图10所示,抛出后的小球由于

A.不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C.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D.受到推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010烟台)19.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只填序号)

正方

反方

1.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2.两个物体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3.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4.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5.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6.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7.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8.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9.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牛顿第一定律

  

4.(2010年浙江宁波)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世界纪录保持者王濛以43秒048夺得冠军,成为蝉联冬奥金牌中国第一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濛踮起后脚尖做起跑姿势时对冰面的压强变小

B.王濛匀速滑行时对冰面的压力与冰面对她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王濛加速冲刺时运动状态不变

D.王濛冲过终点后继续滑行是因为她具有惯性

(2010南京)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司机开车时需要系安全带B.运动员跳远时需要助跑

C.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紧车闸D.投出的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

(2010荆门)10

.作为我国交通大动脉沪蓉高速一部分的武荆高速公路,全长约180km,全程最高时速限定为120km/h,一辆小汽车走完这段公路最少需要h;若遇雨雪天气,车轮与路面间的较小,车辆必须减速慢行;在高速公路上行车两车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且驾乘车辆的人员都必须系好安全带,这都是为了防止刹车时给人带来危害;高速公路经过村庄时,往往在两旁安装较高的墙板,其主要作用是减小。

(2010杭州)5.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才有惯性B.汽车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汽车只有在紧急刹车时才有惯性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六、二力平衡

(2010泰州市)6.对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文具盒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B.它对桌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它所受重力的大小

C.因为它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它没有惯性

D.它不会自动沿桌面滑动,是因为受到摩擦力

 

(2010安徽)22.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把其中的一个力称为作用力时,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图所示,是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大小的示意图。

当水平拉动物体A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弹簧所受A的拉力)就表示物体A所受摩擦力f的大小,即F'=f。

请你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对此加以证明。

(2010上海市)26.“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________状态时,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时,需要记下_________的示数。

若实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同,则物体_________处于平衡状态(选填“可能”或“不可能”)。

三、综合练习

1、小明乘坐游艇在海上航行。

以海岸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__的;以_________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2、正在行驶的列车速度是15m/s,这句话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全程24m,前一半路程需4s,后一半路程需6s.那么,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后一半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全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4、一个滑块受到5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水平桌面与滑块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当滑块的速度达到1m/s时,撤去外力,则此后滑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是______,经过3s滑块运动了______m.

5、21.6km/h=____m/s,5m/s=____km/h

6、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

某同学身高1.65____,课桌的长度是60.0______,课本的长度是255.0______,地球的半径是6.4×103______

7、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12—4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12—4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h.

 

图12-4图12-5图12-6

8、如图12—5是一个骑车者和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线,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合理信息很多,请再写出两条。

信息一:

骑车者的速度为5m/s;

信息二:

信息三:

9、如图12-6,当电风扇工作时,空气会由静止流动起来,这说明力能___________;同时小车将向_____运动,原因是____;类似的装置可应用在某些交通工具上,试举一例________。

这类交通工具在月球上是无法工作的,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是4∶3;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______.

11、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12-7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图12-7图12-8

12、图12-8所示为A、B两个小球向右运动过程的闪频照片。

它表示两小球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处的位置,则对A、B两个小球的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小球A做变速运动,小球B做匀速运动B、小球A、B都做匀速运动

C、小球A做匀速运动,小球B做变速运动D、小球A、B都做变速运动

13、(09年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12-9所示。

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火炬一定静止B.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D.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14、下面几个关于力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发生力的作用时,两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

C.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没有施力物体,物体也能受到力的作用

15、有一气球以25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后,从气球上脱落一物体,这个物体离开气球后,将()

A.立即下落B.以原来的速度继续上升

C.继续上升一段距离后下落D.静止一段时间后下落

16、(09年茂名市)一辆电动玩具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2-10甲所示,请在图12-10乙上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象。

 

 

图12-10图12-11

17、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辆小车,甲用6N的力水平向右推车;乙用9N的力向右上方与水平面成30°角拉车,在图12-11中作出这两个力的示意图。

18、(09年贵阳市)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

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

如图12-12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

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υ/km·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s;(保留两位小数)

(2)由这个测试可见,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请在图12-13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υ-t图像。

(不需准确描点)

19、请你根据图12-14所示两车及车速表的指示,完成下列过程。

(1)补充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写出简要计算过程)

 

图12-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