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9130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8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docx

专业课题1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

05年

1.何为遥感,论述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并以实例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特点

广义而言,凡是不与目标物接触,利用探测仪器收集、记录物体信息来认知目标物的都属遥感范畴。

狭义遥感——电磁波遥感。

即是通过地球表面物体电磁辐射信息特征来研究物体的性质与状态。

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遥感技术系统是从地面到高空各种对地球、天体观测电磁辐射信息的综合技术系统的总称。

主要是由遥感器及其遥感平台、信息传输与预处理、分析解译等三部分组成。

可包括:

(1)遥感地面试验是遥感技术系统的基础。

为选择探测器类型和工作波谱范围而进行的诸多地物波谱特性测试工作,为遥感信息探测以及遥感信息处理提供各种校正所需的相关信息和参数,也是遥感应用解译和信息提取的基础依据。

(2)探测器及遥感平台

探测器与遥感平台是遥感技术系统中地物信息获。

·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测器是收集和记录地球表面物体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

如航空摄影机(仪)、扫描仪等,是遥感璃鞯主。

遥感平台信息获取的核心部件,装载在遥感平台上按飞行轨道或路线进行探测。

遥感平台是运载遥感器的工具,如飞机、卫星、宇宙飞船等。

(3)遥感信息接收、传输与预处理

遥感器通过记录在感光胶片或数据磁带上的遥感信息要经过传输和预处理后,提供给用户。

遥感信息的传输分直接回收和无线电传输两种方式。

直接回收是指将遥感信息资料(感光胶片、数据磁带)带回地面。

飞机、气球、飞船常采用此方式,特点是保密、方便,但不能实时回收。

无线电传输是将探测器接收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电载频传输给地面接收站,卫星遥感多采用此种传输方式。

这种方式可实寸传输,即指当探测器收集到地物电磁辐射信息后立即通过无线电发往接收站。

对于火灾、火山爆发、洪水、污染等环境监测和军事侦察是及时和必要的。

也可以将信息存贮起来,当平台飞越接收站上空时,接到发送指令后,再向接收站发送信息。

例如,陆地卫星就是利用无线电来传输信息的。

遥感信息预处理是指由于地面接收站接收到的遥感信息,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诸如探测器性能、平台姿态不稳定、地球曲率、大气不均匀性及地形差别,会引起地物的几何特性和波谱特性的畸变,因此必须经过适当处理后,才能提供使用。

(4)遥感信息资料的应用分析

遥感资料的应用分析是遥感过程的最终目的。

根据不同专业目标的需要,选择适宜的遥感信息处理及其工作方法进行,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遥感技术应用特点

(1)宏观性强:

随着平台增高,单幅图像覆盖地表面积增大。

如一幅航空像片(30X30cm,l:

50000)覆盖地面景观约为225万平方千米,而一景陆地卫星TM图像可包括185X185=34225km2的地表面积。

有利于进行区域性宏观调查与分析对比。

(2)信息量真实且丰富:

遥感信息是地球表面信息的真实记录。

探测器不但记录可见光条件下的物体电磁辐射信息,而且记录地物在超越人视觉的红外、微波波谱范围地物辐射信息特征,延伸了人的视觉感官。

又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像增强处理使得信息识别能力大大提高,如正常人肉眼大多能分辨10—15级灰阶(度),而计算机至少能分辨256级,丰富了信息量。

(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

陆地卫星可18天、16天、14天覆盖全球一次,气象卫星可以小时为周期重复观测。

现代遥感技术可定时、定位观测,非常有利于地表动态监测研究。

(4)综合分析应用:

遥感信息的数据形式为计算机处理提供方便,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可使多种(源)信息进行综合信息提取分析应用,使得地学综合信息库的建立成为可能。

2.大气窗口的研究意义何在?

目前遥感中常用的大气窗口都有哪些?

不同窗口的各自特点?

电磁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使得能够穿透地球大气的辐射局限在某些波长范围内,通常将这些衰减小、透射率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可摄影窗口波长范围0.3—1.3um,包括部分紫外光、全部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光:

紫外波段0.3—0.315um和0.315—0.4um,透过率约为70%可见光波段0.4-0.7um,透过率大于95%近红外波段0.7—0.9um和0.9-1.3um,透过率约为80%该波段记录的是地物的反射波谱,故必须在强光照下摄影和扫描成像,应用条件受到一定限制。

2.近红外窗口波长范围1.5-2.5um,包括:

1.5—1.7um,透过率为60%—95%。

2.0-2.5um,透过率为80%。

该波段记录的也是地物的反射波谱,必须在强光照下白天成像。

3.中红外窗口波长范围3-5um,透过率为60%—70%。

该波段记录的是地物的发射和反射波谱。

4.热红外窗口波长范围8—14um,透过率为80%。

该波段记录的是地物的热辐射波谱。

5.微波窗口波长范围lmm-lm,透过率为100%。

该波段记录的是地物本身的微波发射波谱或者是地物对人工微波辐射源的后向散射回波的波谱,由于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受大气散射、吸收、反射等影响较小、透射率高,所以可以全天时、全天候作业。

3.论述遥感图像的基本属性

(1)遥感图像的波谱特性

遥感图像是地面物体电磁辐射能量大小的记录,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在不同波谱段)的波谱特性差异在遥感图像上即为影像灰度(亮度、色调)或色彩的差异。

不同种类的遥感图像所记录的物体电磁辐射能量的物理意义不同。

如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为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能量;热红外图像记录物体的热辐射能量;微波图像则是物体反射回波强弱的记录。

这是我们在不同专业应用中必须研究的重要特性。

(2)遥感图像的空间特性

①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按遥感图像上能分辨具有不同反差,相距一定距离的相邻目标物的能力。

简言之即是在遥感图像是能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

②影像比例尺与投影性质影像比例尺是指影像上某一线段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的距离比值。

但因不同种类的遥感图像因其投影性质不同(如中心投影、旋转斜距式投影等)会引起影像几何畸变,从而造成一幅图像上的比例尺是多变的。

(3)遥感图像的时间特性(多时相效应)

遥感图像是成像瞬间地物电磁辐射能量的记录,因地面物体都是具有时相变化的,一是有自然变化过程,即有其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二是节律,即事物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某种周期性重复的规律,亦即地物的波谱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遥感解译时,必须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充分利用多时相影像。

遥感影像的时间特性与遥感器的时间分辨率有关,还与成像季节、时间有关。

由于不同时期太阳辐射、气候、植被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造成地物电磁辐射的差异,地物在不同季节或日期的同波段影像色调也会有差别。

这就是遥感的多时相效应。

 

4.试论述遥感平台和遥感器的发展趋势

遥感平台:

地面平台运行高度一般低于300m,用于近距离测量地物波谱特征和获取试验研究的地物细节图像等的地面遥感。

主要有三角架、遥感车、遥感船、遥感塔等。

航空平台指运行在大气层内的飞行器,高度为1000m—30km,主要有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

航天平台指运行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器,高度几百、几千至几万公里,如人造卫星、探空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卫星多样化、卫星系列化、卫星小型化、卫星有效载荷性能越来越好、拥有卫星的国家越来越多、卫星数据商业化渠道日趋畅通。

(1)卫星多样化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需求,形成了卫星的多样化。

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军事卫星、环境卫星等等。

一星多用是卫星发展的新趋势。

(2)卫星系列化表现为同种类卫星的系列不断增加,着重于系列卫星的连续性,确保卫星能够长期、稳定和可靠运行。

如美国陆地卫星(Lan&at)系列现已发射7颗,并计划于2010年继续发射后继卫星;法国SPOT卫星系列现已发射5颗,同时计划于2002/2003年继续发射后继卫星并增强其有效载荷的性能。

此外如印度遥感卫星(1lls)系列、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系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系列等等,均已形成卫星的系列化发展。

·同时,系列化的后续卫星不可能是“百家星”,应重点满足主要用户部门的应用需求,兼顾其他领域的需求。

(3)卫星小型化小型卫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活机动等优点,而且其研制成本低、周期短、易于形成系列卫星网。

(4)拥有遥感卫星的国家越来越多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72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其后,美国、法国、欧空局、印度、日本、加拿大、中国、巴西等国家都发射了各种类型的遥感卫星。

迄今已发射或准备发射遥感小卫星的国家和地区还有英国、德国、以色列、韩国、澳大利亚、泰国、巴基斯坦、新加坡、意大利、葡萄牙、马来西亚、智利、南非、台湾等。

(5)遥感卫星有效载荷不断增多即卫星所携带的遥感器的种类不断增加。

例如,资源卫星其有效载荷为:

全色相机——PanCCD;多光谱扫描仪——RB、MSS、TM、ETM、USS、OPS、HR;宽角度相机——WiFS;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光谱仪--MODIS(EOS-AMl,1999)、Hyperi~m与ALI(2000EO-1);气象卫星:

AHRR;海洋卫星:

CCD、COCTS、SeaWiFS、OSMI。

(6)数据商业化运行渠道越来越畅通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分布日趋合理,使得世界各地都有可能实时地接收到遥感数据。

同时,遥感卫星数据代理业的发展拓展了用户与卫星业主联系的途径。

另一方面,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和邮递业务的发展为用户获得遥感数据提供了便捷条件。

5叙述利用遥感数据进行专题信息提取的主要工作流程及其基本原理。

一、目视解译程序

(1)资料准备阶段针对研究对象的需要选择遥感图像的时相和波段,确定合成方案和比例尺。

选择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按地形图分幅或研究区范围镶嵌遥感图像,使其能与地形图配套,研究地物原型与影像模型之间的关系。

(2)初步解译阶段根据影像,即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案、布局、位置等建立起的地物原型与影像模型之间的直接,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法建立间接,进行遥感图像初步解译。

(3)野外调查阶段地面实况调查,包括航空目测、地面路线勘察、定点采集样品(例如:

岩石标本、植被样方、土壤剖面、水质、含水量等)和野外地物波谱测定。

向当地有关部门了解区域发展历史和远、近期规划,收集区域自然地理背景材料和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农事历等。

(4)详细解译阶段‘根据实况调查资料,全面修正初步解译,提高解译可信度,对详细解译图可再次进行野外抽样调查或重点调查,确认可信度,查到满意为止。

(5)制图阶段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成果,一般是以图的形式提供的。

目视解译图,可由人工描绘制图,也可计算机制图。

无论哪一种制图都要符合制图精度要求。

计算机专题信息提取:

图像分类处理数字图像的恢复、增强乃至复合处理,归根到底只是改善图像的品质,提高图像的可解译性。

但处理系统(计算机)并未对图像上地物的类别作出“判决”(解译)。

由计算机按一定的判别模式来自动完成这一“判决”,便是图像分类处理的过程。

图像分类处理的最终目标是智能化,使遥感图像处理发展成为一种人工智能系统。

广义的分类处理,既包括波谱信息的分类,也包括空间信息的分类。

后者一般包括图形识别、边缘和线条信息的检测与提取,以及纹理结构分析等,通常也称图像的空间的信息分析。

这里仅介绍按波谱信息分类的基本概念。

图像分类依据一般来说,同一类地物有着相似的波谱,在多波段遥感的数字图像中,可以粗略地用它们在各个波段上的像元值的连线来表示;由于受光照条件、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多维波谱空间中它们的像元值向量往往不是一个点,而是呈点群分布(集群),不同地物的点群处在不同的位置;不仅如此,在实际图像中,不同地物波谱集群还存在有交叉过渡,受图像分辨力的限制,一个像元中可能包括有若干个地物类别,即所谓“混合像元”。

因此,对不同集群的区分一般要依据它们的统计特征(统计量)。

例如,集群位置用均值向量表示、点群的中心及离散度常用标准差或协方差来量度等等。

图像分类处理的实质就是按概率统计规律,选择适当的判别函数、建立合理的判别模型,把这些离散的“集群”分离开来,并作出判决和归类。

通常的做法是,将多维波谱空间划分若干区域(子空间),位于同一区域内的点归于同一类。

子空间划分的标准可以概括为

数据中求出训练样区各个波段的均值和标准差;尔后再去计算其他各像元的亮度值向量到训练样区波谱均值向量之间的距离。

如果距离小于指定的阈值(一般取标准差的倍数),且与某一类的距离最近,遂将该像元归为某类。

该分类法的精度取决于训练样区(地物类别)的多少和样本区的统计精度。

由于计算简便,并可按像元顺序逐一扫描归类,一般分类效果也较好,因而是较常用的分类方法。

最大似然法也是常用的监督分类方法之一。

它是用贝叶斯判别原则进行分析的一种非线性监督分类。

监督简单地说,它可以假定已知的或确定的训练样区典型标准的先验概率,然后把某些特征归纳到某些类型的函数中,根据损失函数的情况,在损失最小时获得最佳判别。

该法分类效果较好,但运算量较大。

监督分类的结果明确,分类精度相对较高,但对训练样本的要求较高,因此,使用时须注意应用条件,某一地区建立的判别式对别的地区不一定完全适用。

此外,有时训练区并不能完全包括所有的波谱样式,会造成一部分像元找不到归属。

故实际工作中,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常常是配合使用,互相补充的。

6论述地学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如何用GIS实现对地学空间数据的表达。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简称为空间数据库)是某区域内关于一定地理要素特征的数据集合。

一、空间数据库与一般数据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数据量特别大;

(2)不仅有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还有大量的空间数据,并且这两种数据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数据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数据库方法与文件管理方法相比,具有更强的数据管理能力。

数据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数据集中控制特征

数据库集中控制和管理有关数据,以保证不同用户和应用可以共享数据。

2、数据冗余度小的特征

冗余是指数据的重复存储。

在数据库中应该严格控制数据的冗余度。

3、数据独立性特征

数据独立是数据库的关键性要求。

数据独立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应用程序不因数据性质的改变而改变;数据的性质也不因应用程序的改变而改变。

4、复杂的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能够表示现实世界中各种各样的数据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复杂的数据模型是实现数据集中控制、减少数据冗余的前提和保证。

采用数据模型是数据库方法与文件方式的一个本质差别

5、数据保护特征

数据保护对数据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数据库中的数据遭到破坏,就会影响数据库的功能,甚至使整个数据库失去作用、数据保护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故障的发现和恢复。

数据的表达:

1、矢量地形数据库

包括各级比例尺的以矢量数据结构描述的水系、等高线、境界、交通、居民地等地形要素构成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地形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及属性信息。

库体按一定规则分层/分块组织,并按国家编码标准编码。

2、数字高程模型库(DEM)

包括各级比例尺定义在平面X、Y域(或理想椭球体面)内规则格网点上高程数据集构成的数据库,库中还含有离散高程点和地貌结构线。

库体按区域块索引组织管理。

3、影像数据库

包括各级比例尺的由各种航天航空遥感数据或经过扫描处理的影像数据构成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

影像可以是全色的,也可以是多光谱的。

4、地名数据库

由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各类地名(包括居民地、河流、湖泊、政区、山脉、山峰、海洋、岛屿名称等)信息构成的数据库。

5、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库

由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库和重力数据库组成。

前者是由各类型、各等级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成果(包括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GPS点等)构成的数据库;后者是将实测重力点的各个标称值等建成的重力子库,连同高程子库、平均高程子库、平均空间重力异常子库和地形改正子库等构成的数据库。

6、专题数据库

由各种专题构成的数据库。

如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土壤、人口等专题信息,按一定规则采集、处理形成的数据库。

专题数据库通过某种关联信息与空间位置相关。

7、元数据库

由描述各个子数据库和库中各图块/层数据特性的元数据构成的数据库。

GIS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间特征;在计算机中空间特征采取空间分幅,即将整个地理空间划分为许多子空间,在选择要素表达子空间;属性特征取属性分层即将要表达的空间数据抽象成不同类型属性的数据层来表示;时间特征采取时间分段即将有时间特征的地理数据按其表化规律划分为不同的时间短数据再逐一表示。

空间数据的表达:

空间分幅:

将整个地理空间划分为许多子空间,再选择要表达的子空间。

属性分层:

将要表达的空间数据抽象成不同类型属性的数据层来表示

时间分段:

将有时间特征的地理数据按其变化规律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数据,再逐一表示。

空间数据的表达是以特定的数据模型为基础,采用相应的数据结构来完成。

注:

1.空间数据库由数据库实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用于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和更新等。

 

7什么是“3S”技术集成?

“3S”集成的意义何在?

“3S”技术的集成:

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的集成应用,构成为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即RS和GPS向GIS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GIS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以从RS和GPS提供的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决策的科学依据。

“3S”意义:

资源、环境、灾害等空间信息都是持续发展中的信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遥感技术才能及时提供现时的动态信息。

空间信息的管理、分析、决策、规划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而卫星定位系统不分昼夜地提供地球上任意地方、任意天气条件下的精确位置数据,为动态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3S集成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综合的、完整的对地观测系统,提高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能力;相应地,它拓展了传统测绘科学的研究领域。

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Geomatics(地球空间信息学)产生并对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在内的现代测绘技术的综合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同时,它也推动了其它一些相联系的学科的发展,如地球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它们成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

 

06年

名词解释

1.遥感

广义遥感——凡是不与目标物接触,利用探测仪器收集、记录物体信息来认知目标物的都属遥感范畴。

狭义遥感——电磁波遥感。

即是通过地球表面物体电磁辐射信息特征来研究物体的性质与状态。

2.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即遥感器的工作波段数目、波长及波长间隔(谱带宽度)。

3双向反射比因子

(BRT)双向反射率因子(Bi-directionalReflectanceFactor,BRF):

在相同的辐照度条件下,地物向(θ,φ)方向的反射辐射亮度与一个理想的漫反射体在该方向上的反射辐射亮度之比值,称为双向反射比因子R:

4解译标志:

感图像解译基本标志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就是在遥感图像上能够识别地面物体或现象,并能说明其性质、状态和相互关系的影像特征。

5热阴影:

在多数情况下,热红外图像上所反映的阴影称为热阴影,和全色像片上见到的阴影区的面积大致相同。

6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

时间效应是指同一地点的同一地物,由于时间的推移,在这段时间内,地物的电磁波波谱特征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由于时间推移而导致的地物电磁波波谱特征的变化,称之为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

7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或Geo-informationsystem)。

它是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包括对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

8辐射亮度:

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上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二、简答

1.大气窗口的研究的意义何在?

目前遥感中常用的大气窗口都有哪些?

不同窗口的各自特点?

2.什么是高光谱遥感?

高光谱遥感与多光谱遥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lRemoteSensing),简称高光谱遥感,高光谱遥感是指利用几十甚至数百个较窄的连续的光谱波段,对目标物获取遥感数据的技术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

高光谱和多光谱实质上的区别就是,高光谱的波段较多,谱带较窄(比如hyperion有242个波段,带宽10nm)多光谱相对波段较少(比如ETM+,8个波段,分为红波段,绿波段,蓝波段,可见光,热红外(2个),短波红外和全波段)。

高光谱遥感就是比多光谱遥感的光谱分辨率更高,但是光谱分辨率高的同时空间分辨率会降低。

3.利用遥感图像对地物目标进行目视解译的主要依据包括什么?

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就是在遥感图像上能够识别地面物体或现象,并能说明其性质、状态和相互关系的影像特征。

包括色调、几何形状、大小、阴影、影纹图案、纹理等等。

它们是地面物体在遥感图像上的空间和波谱信息的显示。

(1)色调地面物体在像片上所呈影像的黑白程度为色调。

凡是深色或黑色的物体,影像的色调则较深;凡是浅色或白色的物体,其影像的色调则较浅。

由于物体的颜色不同,在像片上的色调也不相同,这主要是由感光胶片的性能所引起的。

色调与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有关,一般的规律是:

排水性能好、干燥、细粒、有机质成分低的土壤,以及中酸性岩浆岩、松散堆积物和新开垦的耕地,一般都具有浅色调;地下水位高、潮湿的土壤、排水不良的地面、粗粒物质、有机质成分高的土壤及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均具有较深的色调。

土壤和岩石物质较均一,含水量和结构变化不大,则色调上表现出均匀一致的特点。

小范围内地层或地表物质成分、含水状况有很大变化时,则色调不均匀或呈斑状色调。

此外,同一物体反射光线角度不同,影像色调也有差异。

同是湖泊,反射光线走向镜头时,色调就较浅,不是直射镜头的色调就深。

不同季节里,地面植物颜色变化,也使影像色调发生变化。

所以在图像解译前必须了解摄影的季节、地域、摄影前三天的天气状况,才能正确判断色调的内涵。

可见光图像的色调是物体反射电磁波能力大小的反应,主要与物体颜色、组成成分、粗糙程度、含水量等有关。

(2)形状在垂直摄影的航空像片上显示的地物影像,按中心投影的性质而变化。

在像片的中心部分,保持垂直投影的地物俯视影像;偏离中心时,垂直目标就成为侧视的倾斜影像,离中心愈远,则斜形影像愈长。

(3)大小大小特征是指地面物体的尺寸。

物体在家片上的影像大小,决定于像片的比例尺。

所以知道了像片的比例尺,就能算出物体的实地大小。

根据日常所熟悉的某些物体的大小,用对比方法可以对某些物体加以区分或确定。

不同比例尺的影像,在目视解译时能识别的地物。

(4)阴影阳光照射下物体产生本影与落影。

本影是物体上未被光线照射的部分,落影是由于部分光线被物体阻挡不能投落在地面而显现出的阴影,落影往往表现原物体的侧面形状,而且其黑暗的程度亦较阴影更甚有利于识别物体轮廓。

根据落影的方向能确定像片的方位;根据落影的长短可判断物体的高低。

我们可以从桥梁影子的形状和长短判定其结构、性质和高度。

落影对解译有利,但当落影遮盖其他物体的影像时,又会给解译造成一定的困难。

(5)影纹图案图案是指航空像片上由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阴影、色调所形成的影像的组合。

如平原耕地为平板状,森林为颗粒状,河流具有条带状的图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