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9539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docx

古文史一部分名词解释

1重言:

是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是借重之言,当《庄子》引用的名人名语基本都是虚构的。

2赋、比、兴:

是前人概括出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所谓“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是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是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3风、雅、颂:

《诗经》六义之三,其本质上是一种音乐的分类。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4“六义”(或"六诗”):

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按音乐不同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5重章:

重章是《诗经》结构形式的一大特色。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在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两种情况:

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而是改变字词后使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6献诗说:

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7王官采诗:

是汉代学者对《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

据汉代人记载,西周时期,朝廷设有采诗的专职人员,定期到民间采诗。

班固说: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据说,《诗经》中的作品就是这样被收集到朝廷的。

8采诗说:

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9删诗说:

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删诗说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

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10诸子散文:

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出现了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逐渐演变为论说文。

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

11百家争鸣:

春秋末期产生了具有不同思想、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

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12浩然之气:

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13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建安时期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

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14气盛言宜:

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

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

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5行卷:

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投献名公巨卿,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

行卷对于唐代传奇的盛行有一定的影响。

16互见法:

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17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18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

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

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

”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19六诗说:

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

《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

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0四始说:

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

《毛诗序》也提到“四始”,认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21二南:

包括《诗经》中的《周南》、《召南》。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二南包括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

北宋苏辙等人认为,《诗经》分风、雅、颂、南四类,《周南》、《召南》应当从《国风》中独立出来,今人多不取此说。

22四诗说(二南独立说):

《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两个地方的土乐,因何得名,说法不一。

北宋苏辙等人认为,《诗经》分风、雅、颂、南四类,《周南》、《召南》应当从《国风》中独立出来,这就是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

23花间词:

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24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

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此而得。

25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26边塞诗派: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27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

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28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29唐宋派:

明代中叶,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故名。

但是他们提出的向唐宋古文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复古,所以不能给前后七子以有力的打击。

该派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30左思风力:

西晋太康年间,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达。

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情调高亢,笔力矫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

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称为“左思风力”。

31风雅兴寄: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太康诗风:

太康年间诗人生活在比较优裕安适的环境中,此时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发之于诗,建安诗歌的慷慨悲歌和建功立业的胸怀气概、正始诗歌的优生之嗟和对政治恐怖的激愤均已消失,转而在结藻清英、流韵绮靡方面下工夫,形成“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重摹拟、重形式技巧的特点,即刘勰所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的太康诗风。

33太康文学:

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34建安诗坛:

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成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35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隶事。

其本来作用是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后来又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即以一句古事古辞,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36象外之象:

晚唐诗人司空图主要以诗论著名,他提出“象外之象”说。

第一个“象”指诗中具体鲜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个“象”则指这种诗歌形象画面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37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过渡的一种诗歌风格。

这时期诗歌大多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和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写民生疾苦,但气骨已衰,渐露中唐面目。

38“诗史”: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

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和“三别”以饱蘸着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39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40楚辞: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

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刘向等诸人的仿骚作品。

41正始文学:

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42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

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

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

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

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43新乐府:

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44古文:

古文之名,始见于司马迁,指汉时先秦文字。

古文作为文体,始于韩愈,指上继先秦两汉、奇句单行的文字,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的。

45敦煌曲子词:

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

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

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46南唐词人:

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

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

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

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47弃妇诗:

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48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汉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

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

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

词是依曲填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

49寓言:

是结构简单的虚构故事,主人公是人、生物或无生物,寄予较深的哲理于其中。

50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

51曲子词:

词之初始被称为“曲子词”或“曲子”,这说明词最早主要是配合乐曲的歌辞,后来与音乐的关系渐远,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52游仙诗:

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53玄言诗:

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54.四家诗:

《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

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

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55山水诗:

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56南唐词:

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

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57豪放词:

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

58婉约词:

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59永明文学:

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

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

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60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

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61无题诗一、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

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二、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

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

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62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

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

63西曲:

南朝乐府民歌之一类,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今存一百余首。

“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

64吴歌:

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

”(《晋书•乐志》)

65排律:

律诗的一种,每首至少十句,除首末两联,其余上下旬都应对仗。

它是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因名排律。

66长短句:

与诗相比,词在形式上最大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乱,故从宋代开始,“长短句”成为词的别称。

67长调:

词从其结构而言有令、破、慢三类,慢词一般为长篇,字数较多,但唐宋时没有长调之称,自明人顾从敬《草堂诗余》开始将九十一字以上的词称为长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下为短调,后人往往以“慢词”、“长调”同称,词的体制并不取决于字数多寡,所以长调、中调、短调的说法是由很大问题的。

68抒情小赋:

到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

69变文——寺院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一种说唱体长篇叙事通俗文学。

主要指唐代敦煌变文。

内容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

讲唱佛经故事主要宣传禅门佛理和封建迷信;讲唱世俗故事变文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70俗讲:

唐代流行的一种寺院讲经形式。

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

俗讲,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宣传佛教教义。

它是解释佛教经典的,将艰深而不为“俗人”所懂得的经文,加以通俗的演释后,变得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

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

71骈文:

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南北朝时达到全盛。

全篇以偶句为主,对声律、用典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后来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注重形式美,内容大多空洞贫乏,但也不乏佳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

72唐传奇:

是用文言文写作的短篇小说。

唐传奇题材多样,情节曲折,描写生动,人物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莺莺传》、《柳毅传》等。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73骚体赋:

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74楚辞:

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75辞赋:

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不少诗文的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汉代的辞赋类作品,依内容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二是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

76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汉初流行骚体赋,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等。

77“五言长城”:

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

78以文为诗:

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

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

“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79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80志人小说:

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81历史散文:

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82乐府:

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乐府机关的职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以供给皇帝和有关部门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

乐府中的作品后来又被称为乐府诗,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83散体大赋:

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

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其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

大多数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

不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而且都是假设三、两人,让他们互相攻驳辨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一方获胜。

84长吉体:

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

其诗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85楚歌体:

楚歌是中国古代流行于楚地的一种民歌,一般句式长短不齐,中间、句尾带“兮”字,用于歌唱,比较悲凉。

战国后期,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作出“楚辞”这一文体。

西汉项羽、刘邦等人亦用楚歌进行创作,创作出《垓下歌》、《大风歌》等作品。

86宫体诗(徐庾体)——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

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等人。

因为他们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

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87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

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

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

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

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

88叠咏体:

《诗经》大多数篇章在结构上都采用重章复沓的方式,每章仅更换少数词语,各章结构、句式、语词基本相同,造成形式的整齐统一。

89楚辞体:

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其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90沈宋体:

初唐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诗人做诗讲求声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

律诗在他们手中开始成熟,其中以宋之问、沈佺期贡献最大,故称沈宋体。

91太康体:

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92上官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