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9599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歪头崮八十五勇士

   1943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

八路军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

   2月25日夜10时许,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一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悄悄在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扎营休整。

该营营长王子固则带领三连在另外一个地方活动。

   “徐营长,有情况……”侦查员突然跑过来向徐福报告,“东……东面,发现了很多日军……”原来,日军白天侦察到有八路军小股部队在沂水北活动,就连夜调集了3000人马,兵分数路包抄过来。

   徐福命令部队马上向沂水河方向转移,于半夜时分到达沂水河畔。

徐福同二连连长齐之顺碰头后,决定马上上山。

他们刚爬到半山腰一个叫桃花坪的小山村时,就发现日军的马队已经到了山下。

不一会儿,山下升起了几发信号弹。

   忽然,左侧的山沟中冒出来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二连刚要准备战斗,发现是营长王子固带领的三连和附近的几百名老百姓。

这时,日军的大炮和机枪开火了,大批日伪军在火力掩护下冲了上来。

   “两个连不能一块往外冲,这样两个连和几百名群众都会有危险,必须留下一个连断后,掩护另一个连带领群众转移!

”营长王子固说道。

他和副营长徐福短暂商议了一下,迅速作出决定:

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王子固见三连和老百姓走远了,立刻命令二连朝敌军开火,把敌人牢牢地吸引在周边。

天亮时,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

此时,三连和百姓已安全脱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嚣张——________     商议——________     带领——________

(2)文中第二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重复词语                B. 表示语意难尽                C. 表示意在言外                D.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3)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4)营长王子固在危急关头做了什么决定?

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答案】

(1)跋扈;商讨;率领

(2)D

(3)1943年2月25日;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果断勇敢,身先士卒。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嚣张:

邪恶的势力、不良的风气增长;放肆。

商议:

指为了对取得一致意见而进行讨论、建议。

带领:

引导;领导;指挥。

(2)考查省略号的作用,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第一问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第二问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跋扈、商讨、率领

(2)D

(3)1943年2月25日;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果断勇敢,身先士卒。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第一问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第二问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雪充饥最香甜

   天下着鹅毛雪,四面的山都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山间的羊肠小道被雪埋没了。

一支部队在雪地中艰苦地行进着。

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奉党中央的命令到浙江南部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

   队伍中,一位右手裹着绷带的首长不时地鼓动着战士:

“战鼓冬冬,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真英雄……”

   他就是军政委刘英同志。

他的右手在战斗中负了伤,由于没有药品治疗,伤口已经脓了,胳膊又红又肿。

高烧使刘英同志的嘴唇也枯焦了。

同志们都劝他上担架,可他说什么也要跟着大伙一起走路,一起吃野菜草根。

   部队已经在雪地上走了三天了,雪海茫茫,连野菜草根都难找。

寒冷和饥饿在考验着红军战士。

刘英同志一边走  一边问战士  你们说  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  米饭最香 有的边说边咂着嘴,好象香喷喷的大米饭就摆在眼前似的。

刘英同志却说:

“为革命事业,以雪充饥也感到最甜最香,你们说是吗?

”说完,就顺手抓起一把雪,津津有味地吞咽起来。

   看着负伤的首长这样坚定,这样乐观,战士们也不怕寒冷和饥饿了。

(1)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茫茫:

________。

津津有味:

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寒冷──________     坚定──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感受到什么?

【答案】

(1)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米饭最香!

(2)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吃得很有味道

(3)炎热;动摇

(4)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解析】【分析】

(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米饭最香!

(2)茫茫:

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

津津有味:

吃得很有味道。

(3)炎热、动摇

(4)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课内阅读。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

“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

”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

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

【答案】

(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解析】【分析】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谈自己的理解,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阅读课文片段一,回答问题。

片段一:

   ①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成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5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立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坚 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②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 瞻)下,8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③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qín 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bèn)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细读第②自然段,并作如下标注________。

(4)写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________。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采用了________的结构方式,重点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

“直奔”用词准确,反映出人们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片段记叙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场面。

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B. 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C. 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会场的设置和布局。

D. 以上都正确。

【答案】

(1)竖;檐;qíng;bèn

(2)比喻;夸张;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前热烈的气氛。

(3)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气氛。

(4)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总分总;工人队伍;郊区的农民;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5)D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这是夸张,“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是比喻。

(3)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竖;檐;qíng;bèn

(2)比喻;夸张;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前热烈的气氛。

(3)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气氛。

(4)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总分总;工人队伍;郊区的农民;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5)D

【点评】

(1)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考查学生对夸张、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七根火柴(节选)

   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②那个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了,像擎着一只注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

”他蓦然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

“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

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

他的眼睛模糊了。

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标序号的句子描写方法各是什么?

(2)文中“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文中“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中的“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以上文字表现了无名战士的什么精神?

(  )   

A. 用自己的行动鼓舞大家前进的献身精神。

       

B. 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C. 至死不渝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可贵精神。

    D. 爱护集体财物,严肃认真的精神。

【答案】

(1)①神态②动作③语言

(2)文中“这”指夹着火柴的党证,“它”指那只手。

(3)B

【解析】【分析】

(1)人物描写主要分为五种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学生结合句子对这五种方法进行选择,难度不大。

(2)从第一段中结合上下文能够理解这些关键词句。

(3)表现了无名战士的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

(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课文对代词的掌握情况。

(3)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

6.阅读《清平乐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_______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_____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__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

__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 “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 “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

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答案】

(1)颠连:

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

东海。

南粤:

广东一带。

欲晓:

快要天亮。

(2)B

【解析】【分析】

(1)是对词语意思的考查,

(2)是对市局的理解。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

(1)颠连:

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

东海南粤:

南粤:

广东一带。

欲晓:

快要天亮。

(2)“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7.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________其二________其三________

山,________山,________山,________

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________奔腾急,________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________万马战犹酣。

________赖以拄其间。

(1)给加横线字注音。

下鞍________   巨澜________   酣________   锷________  堕________   拄________​

(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答案】

(1)ān

;lán

;hān

;è

;duò

;zhǔ

(2)C

【解析】【分析】“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点评】

(1)是对拼音的掌握,

(2)是对诗句的掌握与考查。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阅读课文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8.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_,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_______。

在天底下,_________,而并不_________。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 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________,好像________。

(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___ ,天空是那么________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_______ 。

在天底下,________ ,而并不________ 。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 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 ,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_______ ,好像________ 。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柔软 柔美]________ 

[勾勒 勾画]________ 

(3)“一碧千里”描写了________ ,“翠色欲流”描写了________ 。

【答案】

(1)清鲜

;明朗

;愉快

;一碧千里

;茫茫

;翠色欲流

;静立不动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柔美

;勾画

(3)绿的范围 

;绿的程度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课内知识的了解。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蝴蝶

   春送了绿衣给田野,给树木,给花园;甚至于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也点缀着新绿。

就是油碧色的湖水,被春风粼粼地吹动,山涧的溪流也开始淙淙细细地流动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紫的,蓝的,以及不能名色的花开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黑的,以及各色的蝴蝶们,从蛹中苏醒了,舒展着美的耀人的双翼,栩栩地在花间、在园中飞了;便是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只要有新绿的花木在开着的,只要有什么花舒放着的,蝴蝶们也都栩栩地来临了。

   他捉住了一只蛹,用手帕包好带回家,又用美工刀小心地在蛹旁边划一道缝,放在一只瓶子里,静静地观察。

   它似乎很能享受这份自由,沿着瓶的边缘行走,但它不能飞。

起先他以为翅膀需要些时间变干,但过了许久,蝴蝶仍然不能飞。

   他担心。

于是请在高中教科学的邻居过来。

他告诉邻居他怎样找到蛹,怎样把它放在瓶内,以及蝴蝶怎样挣扎着出来等。

当他说到如何小心地在蛹旁边划一道缝时,老师叫他不必说了。

“噢,这就是原因所在。

你看,挣扎本可使蝴蝶有飞行的力量。

   我们也是如此,有时候生活中的挣扎,最能增强我们的信心。

(1)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手帕________(pà pài)

颤动________(chàn càn)

(2)选择题

①文中写到他“用美工刀小心地在蛹旁边划一道缝”,这里特别强调“小心”说明________

A.他极喜爱蝴蝶

B.他动作不熟练

C.他怕伤到蝴蝶

②蝴蝶不会飞,是因为________

A.翅膀发育不健全

B.他的无知造成

C.蝴蝶没有挣扎,缺少飞行力量

(3)他发现蛹后,做了四件事:

①用手帕包好带回家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4)本文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

(1)pà;chàn

(2)C;A

(3)把蛹放进瓶里;小心地在蛹旁划一道缝;观察小蝴蝶在瓶内挣扎

(4)蝴蝶经过挣扎才有飞行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